:::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思、孟思想研究
作者:戴立仁
作者(外文):TAI, LI-J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子思孟子郭店楚簡天人關係人性論修養論政治哲學Zi-SiMenciusGuodian Chujian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Human NatureCultivation TheoryPolitical philoso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戰國時期楚國竹書與漢代馬王堆帛書的出土,對於先秦哲學思想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的視域。吾人過往對儒學的認識,嘗有斷裂之撼,自春秋時期開始,儒學在孔子的提倡下,漸漸成為東周時期一個重要的思想類型,而其對傳統周文的繼承,成為儒者思想的特色之一,儒者不但是周文化的繼承載體,亦在時代變革下,對舊學有所創發。孔子没後至戰國時期,約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儒學思想的傳承,才由孟子再創高峰。然孔、孟間百餘年思想的發展,若因始皇帝的焚書,加上項羽入咸陽城時的炬火,使得典籍殘破,在班固著《漢書‧藝文志》時,可得之文獻已散失部分。後經西漢後期的動亂,使得〈藝文志〉中原著錄之典藉,多有僅存殘目,而無典冊可讀的窘境。故此,所謂孔子後學,七十弟子及其後期儒學的發展,無直接的思想史料可供依憑,每當談及儒學時,常出現在時間上思想的跳躍。故郭店楚簡實為此一思想上跳躍補充了一個失落的環節。
本文由對現有研究成果的疏理開始,並進一步對東周時期的儒學思想發展與郭店楚簡中的文獻進行分析。接續探討思、孟思想中的天人關係、人性論、修養論、政治哲學等論題,藉以對由郭店楚簡中的儒學思想,與孟子思想做一連接,為子思、孟子思想的發展理出在思想史上或是哲學意義上的可能脈絡。
The excavation of Chu State Bamboo Script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Mawangdui Silk Scripts in the Han Dynasty opened a new horizon for the study of pre-Qin philosophical thoughts. My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ast has been shaken by a break. Sinc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fucian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type of thinking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under the advocacy of Confucius, and its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Zhouwen has become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ts are not only the carrier of the Zhou culture, but also invented the old learning under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It took more than a century from Confucius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en the inheritance of Confucianism, Mencius reached a new height.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between Confucius and Meng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if the first emperor’s burning of books and Xiang Yu’s torch when he entered the city of Xianyang had broken the classics, some of the available documents would have been lost when Ban Gu wrote the "Hanshu·Yiwenzhi". After the turmoil in the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dilemma of "Yiwenzhi"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cords was that there were only fragments and no books to read. Therefore, the so-called post-Confucianism, the seventy discip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the later period have no direct ideological historical data to rely on. Whenever Confucianism is talked about, there is often an ideological jump in time. Therefore, Guodian Chu Jian really added a missing link to this ideological jump.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a reorganization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and the literature in Guodian Chu Bamboo Slips. Continue to explore topic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ma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he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Si and Mencius, in order to connect the Confucianism in the Chu Bamboo Slips from Guodian to Mencius,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theory of Zisi and Mencius. Possible context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or in the philosophical sense.
一、原典
(一)、竹簡
李零著:《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零著:《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北京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荊門巿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巿:文物出版社,1998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國家文物局古文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0年。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 》,北京巿: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鍚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全七冊),北京巿:中華書局,2014年。

(二)、古籍
(戰國)孟子著,(漢)趙岐註:《孟子》(四部備要),臺北巿:臺灣中華書局,民55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巿:黎明文化,十一版,民83年。
(宋)朱熹集注:《孟子》(四部備要),臺北巿:臺灣中華書局,民55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巿: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0年。
(清)阮元編:《十三經注疏》,臺北巿: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孫詒讓撰:《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巿:中華書局,2001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巿:中華書局,1989年。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巿:中華書局,1987年。
(清)劉寶楠撰:《論語正義》,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年。
史次耘撰:《孟子今註今譯》,臺北巿: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傅亞庶撰:《孔叢子校釋》,北京巿:中華書局,2011年。
楊朝明,宋立新主編:《孔子家語通解》,濟南巿:齊魯書社,2009年。

二、研究專著
(一)、儒學與出土文獻相關研究
丁四新著:《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硏究》,北京巿:東方出版社,2000年。
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丁四新、夏世華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四)》,武漢市:崇文書局,2010年。
丁原植著:《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丁原植著:《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2002年。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編:《儒家思孟學派論集》,山東濟南市:齊魯書社,2008年。
中國哲學編輯部,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編:《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期),瀋陽巿: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國哲學編輯部,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編:《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期),瀋陽巿: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秀江著:《《孔子家語》考述》,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王杰著:《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論稿》,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1年。
王博著:《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巿: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白奚著:《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争鳴》,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朱心怡著:《天之道與人之道-郭店楚簡儒道思想研究》,臺北巿:文津出版社,2004年。
朱守亮著:《論語中之四科十子》,臺北巿: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臺北巿:正中書局,1987年。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市:文物,2004年。
余英時著:《士與中國文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0年。
李天虹著:《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硏究》,武漢巿:湖北敎育,2003年。
李存山著:《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李存山著:《氣論與人學》,鄭州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李明輝著:《儒家經典詮釋方法》(東亞文明研究叢書11),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李紹強主編:《儒家學派研究》(二十世紀儒學研究大系),北京巿:中華書局,2003年。
李銳著:《新出簡帛的學術探索》,北京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學勤等撰;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硏究論文集》,臺北縣:輔仁大學哲學系,1999年。
林素英著:《從《郭店簡》探究其倫常觀念》,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林啟屏著:《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東亞文明研究叢書66),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武漢大學簡帛硏究中心:《簡帛》(1-4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唐君毅全集》卷13-18。),臺北市:學生書局,1991年。
孫少華著:《《孔叢子》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孫少華著:《《孔叢子》與秦漢子書學術傳統》,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徐復觀著:《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市:學生書局,1959年。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復觀著:《徐復觀論經學史二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涂宗流,劉祖信著:《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出土文獻譯注研析叢書12),臺北巿: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90年。
張豈之主編;劉寶才,方光華分編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先秦卷》,桂林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曹峰著:《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台北市:台灣書房,2010年。
郭沂著:《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市:上海世紀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郭店楚簡研究(國際)中心編:《古墓新知─紀念郭店竹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
郭齊勇著:《儒學與儒學史新論》,臺北市:學生書局,2002年。
陳麗桂著:《近四十年出土文獻簡帛思想研究》,臺北市:五南,2013年。
傅斯年著:《性命古訓辯証》,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景印二版,81年。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81年。
楊朝明著:《出土文獻與儒家學術研究》(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臺北巿: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葉青春著:《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虞萬里著:《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楚地出土戰國簡冊研究),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鄔可晶著:《《孔子家語》成書考,上海市:中西書局,2015年。
廖名春著,丁原植主編:《新出楚簡試論》(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三),臺北巿: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劉大鈞主編:《簡帛考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劉祖信、龍永芳著:《郭店楚簡綜覽》,臺北:萬卷樓圖書,2005年。
劉笑敢著:《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9年。
劉釗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歐陽禎人著:《郭簡儒簡論略》(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十三),臺北巿: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歐陽禎人著:《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歐陽禎人著:《從簡帛中挖掘出來的政治哲學》,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鄭良樹著:《竹簡帛書論文集》,臺北市:源流,民71年。
蕭公權著:《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巿: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龐樸等著:《古墓新知》(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十),臺北巿: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龐樸等著:《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十一),臺北巿: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龐樸著;劉貽群編:《龐樸文集:古墓新知》(第二卷),濟南巿: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二)、子思與思孟思想研究
伍曉明著:《「天命:之謂性!」片讀《中庸》》,北京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池田知久著,王啓發譯:《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研究》,北京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李健勝著:《子思硏究》,西安巿:陜西師範大學,2009年。
高柏園著:《中庸形上思想》,臺北巿:東大圖書公司,再版,民80年。
梁濤著:《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北京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郭靜云著:《親仁與天命—從緇衣看先秦儒學轉化成經》,臺北市:萬卷樓圖書,2010年。
陳贇著:《中庸的思想》,北京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2月。
劉信芳撰:《簡帛五行解詁》,臺北巿:藝文印書館,民89年。
謝耀亭著:《從出土竹簡帛看思孟學派的內聖外王思想》,北京市:科學,2011年。
魏啓鵬撰:《德行校釋》,成都市:巴蜀出版社,1991年。
魏啓鵬著:簡帛《五行》箋注(出土文獻譯注研析叢書10),臺北巿: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9年。
龐樸著:《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出土文獻譯注研析叢書九),臺北巿: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9年。

(三)、孟子研究
王恩洋著:《孟子學案》(三冊),四川內江:東方文教研究院,民33年。
王期俊主編:《中國孟學史》(二冊),濟南市:山東教育,2012年。
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巿: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84年。
李明輝著:《孟子重探》,臺北巿: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李明輝著:《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巿: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周淑萍著:《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高柏園著:《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巿:文津出版公司,1996年。
袁保新著:《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巿:文津出版社,民81年。
康有爲撰,樓宇烈點校:《孟子微》(《康有爲學術著作選》 與《中庸註》《禮運註》合册),北京巿:中華書局,1987年。
張奇偉著:《亞聖精蘊-孟子哲學真諦》,北京巿: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大齊撰:《孟子待解録》,臺北巿: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陳來著:《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1996年。
傅佩榮著:《傅佩榮談孟子-人性向善》,臺北巿: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賀榮一著:《孟子之王道主義》,北京市:新華書局,1993年。
黃俊傑著:《孟子》,臺北巿:東大圖書公司,修訂二版,2006年。
黃俊傑著:《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巿:東大圖書公司,民80年。
黃俊傑著:《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巿: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民86年。
楊國荣著:《孟子評傳-走向內聖之境》,南寧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楊澤波著:《孟子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南京巿: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鄂培著:《孟子大傳》,北京巿: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蔡仁厚著:《孔孟荀哲學》,臺北巿: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嚴靈峰編:《無求備齋孟子十書》(四十二冊),臺北巿: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三、期刊、專書論文
王志楣:〈論戰國時期「情」概念的發展--以《孟子》、《莊子》、〈性自命出〉、《荀子》為範圍的考察〉,《先秦兩漢學術》16期,頁33-60,2011年9月。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君臣關係初探〉,《臺大歷史學報》第21期,頁19-58,1997年12月。
田文軍:〈帛簡《五行》篇與原始「五行」說〉,頁13-20;《近世中國的儒學與儒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朱湘鈺:〈告子性論定位之省思--從〈性自命出〉與告子性論之比較談起〉,《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第五十二卷第一、二期,頁19-35,2007年10月。
朱榮智:〈孟子論君臣〉,《孔孟月刊》42卷9期,頁13-14,2004年5月。
何儒育:〈從「五行」到「四端」--孟子心性理論對〈五行〉心觀之繼承與發展蠡測〉,《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頁45-57,2007年3月。
呂學遠:〈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性情觀與《荀子》心性觀比較初探〉,《問學集》16期,頁60-81,2009年2月。
李承律著,西山尚志、曹峰譯:〈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性情說和「禮樂」--禮樂之根源問題在思想史上的展開〉,《中國文字》新32期,頁175-210,2006年12月。
李景林:〈從郭店簡看思孟學派的性與天道論--兼談郭店簡儒家類著作的學派歸屬問題〉,《孔孟月刊》38卷5期,頁12-22,2000年5月。
汪中江:〈孟子的天賦權利思想──以「天爵」、「良貴」和「民意」為視點〉,《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7期,2007年7月。
林素英:〈從「禮樂」的分合與特性論〈性自命出〉「道」四術或三術的迷思—兼論相關學者的研究方法〉,《文史哲》第二十五期,頁183-215,2014年12月。
許朝陽:〈宋代理學所建構思孟學派的文獻問題與理論歧異〉,《輔仁國文學報》第33期,頁63-87,2011年10月。
郭梨華:〈儒家佚籍、《孟子》及《管子》四篇心性學之系譜〉,《哲學與文化》第394期,第卅四卷第三期,頁35-53,2007年3月。
郭齊勇,〈郭店楚簡的研究現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四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年12月。
陳福濱:〈《中庸》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之探究〉,頁263-271;《21世紀中國實學》,澳門中國哲學會編,澳門:澳門中國哲學會,2005年2月。
陳福濱:〈《孟子》的“誠”-從“善”、“動”與“覺”之義理論起〉,《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11期,頁25-41,2009年11月。
陳麗桂:〈郭店儒簡的外王思想〉,《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五期,頁239-274,2001年11月。
黃君良:〈竹書《五行》篇中的三個問題〉,《樹仁學報》第4期,頁102-121,2008年4月。
黃武智:〈論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上博楚簡<性情論>所屬學派及其思想之產生時間〉,《慈惠通識學術專業期刊》3期,頁29-46,2013年6月。
黃俊傑:〈論東亞儒家精典詮釋與政治權力之關係-以《論語》、《孟子》為例〉,《臺大歷史學報》,頁1-18,2007年12月。
楊宇勛:〈從君臣關係來看孔孟荀的政治思想〉,《嘉南學報》第22期,頁211-220,1996。
楊晉龍:〈《五行篇》的研究及其引用《詩經》文本述評〉,《經學研究集刊》第二期,頁159-196,2006年10月。
楊儒賓:〈論孟子的踐形觀-以持志養氣為中心展開的工夫論面向〉,《清華學報》新20卷第1期,頁83-123,頁1990年6月。
劉滄龍:〈<性自命出>的情性論與禮樂觀〉,《鵝湖》第429期,第卅六卷第九期,頁32-43,2011年3月。
潘小慧:〈上博簡與郭店簡「性自命出」篇中「情」的意義與價值〉,《輔仁學誌• 人文藝術之部》13期,頁129-145,2002年7月。
鄭吉雄,楊秀芬,朱歧祥,劉承慧:〈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5期,頁89-127,2009年9月。
謝君直:〈郭店儒簡〈性自命出〉的人道思想〉,《東吳哲學學報》21期,頁29-51,2010年2月。
謝君直:〈郭店儒簡<性自命出>的心性論與當代孟學註釋之對比〉,《鵝湖》第429期,第卅六卷第九期,頁14-31,2011年3月。
謝君直:〈郭店儒簡〈性自命出〉與荀子心術觀之對比〉,《哲學與文化》第455期,第卅九卷第四期,頁35-61,2012年4月。
謝君直:〈《詩》《書》與成德之教--郭店楚簡〈五行〉與〈緇衣〉引《詩》《書》的儒學詮釋〉,《經學研究集刊》第12期,頁195-216,2012年5月。
謝君直:〈簡帛〈五行〉的人道思想〉,《揭諦》第14期,頁185-215,2008年2月。
羅運環:〈郭店楚簡有關君臣關係的論述-兼論《語叢四》的問題〉,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四、學位論文
孔德立撰:《郭店儒簡與子思研究》,曲阜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2年。
王力波撰:《郭店楚簡《緇衣》校釋》,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2年。
王佳靖撰:《《簡帛《五行》校讀》,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4年。
汪義麗撰:《帛書《五行篇》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何永強撰:《《郭店楚簡》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研究》,重慶師範大學倫理學碩士論文,2005年。
吳勇冀撰:《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吳禮明撰:《郭店儒簡綜治思想研究》,鄭州大學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碩士論文,2005年。
李承律撰:《郭店楚墓竹簡儒家思想研究〉,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亞洲文化研究專業東亞思想文化領域博士論文,2001年。
李銳撰:《孔孟之間「性」論研究-以郭店、上博簡為基礎》,清華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05年。
林勝彩撰:《郭店楚簡與先秦學派問題》,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范麗梅撰:《郭店儒家佚籍研究--以心性問題為開展之主軸》,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席盤林撰:《論魯穆公變法中的子思──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及相關問題研究》,四川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夏。
張羽撰:《郭店儒家簡心性思想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張紅撰:《郭店簡《窮達以時》集釋》,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富海撰:《郭店楚簡《緇衣》篇研究》,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梁立勇撰:《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研究》,北京: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許美平撰:《早期儒家天道觀--以郭店儒簡為中心》,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莊易耕撰:《《禮記》〈坊記〉、〈中庸〉、〈表記〉、〈緇衣〉研究─以考證時代、作者及思想歸屬為範圍之考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政揚撰:《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陳奕瑄撰:《郭店楚簡五行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陳霖慶撰:《郭店性自命出暨上博性情論綜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靜容撰:《原始儒家「無為而治」思想發展譜系及其中心意義重構》,國立臺灣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曾馨誼撰:《簡帛《五行》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勇中撰:《《中庸》思想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黃麗娟撰:《郭店楚簡緇衣文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
賈淑杰撰:《戰國楚簡《五行》校注》,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2年。
謝君直撰:《郭店楚簡的天道思想》,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謝佳惠撰:《郭店儒簡四篇政教觀--以〈性自命出〉、〈六德〉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聶保平撰:《先秦儒家情思想初探》,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蘇子敬撰:《唐君毅先生詮釋孟子學之系統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蘇彥蓁撰:《康德、孟子與荀子人性論比較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