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荀子之政治哲學與其人性論研究
作者:王淑理
作者(外文):Shu-li W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戴景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政治結構論天人之辨人性論荀子先秦政治思想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XunziPre-Qin’s political thoughtsthe debate over heaven and manhuman n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荀子為中國先秦子學中重要之一家,然而荀子學說之重要性,至今仍未被充分認知,原因有三:其一、其所主「性惡」,不符合中國以「倫理學」為主要訴求之學術傳統,以至有「一句性惡,大本已失」之批判而久遭忽視。其二、〈非十二子篇〉中之非論子思、孟子,以中國學者之角度視之,則與士人對於「聖學」之期待不相符合。其三、荀子對待「知識」之態度極為嚴肅,其由「人之智性」之分析奠立「認識論」之基礎,再以「認識論」為起點,建構其「世間知識」之體系,此體系由「類」所架組而成。既云「物各從其類」,則統整、掌握一類之綱領,能進而「統類通貫」而具有「制割大理」之智。故知荀子面對「知識」之時,具有清晰之「『類』的問題意識」,此「分『類』而觀」之研究「知識」之態度,乃近乎西哲自古即切割各學科議題之研究方法。故欲明荀子之學之重要性,如藉由西方之「方法論」,及其各學科研究中所採取之「工具性概念」,較易認知荀學之價值。前人因缺乏此種對比,故其學說若干重要之內容,迄今未被充分認知。
本論文選擇荀子影響中國最深之「政治哲學」為切入之點,以此關聯於其「人性論」之論述,再以「政治哲學」與「人性論」為兩條主軸,論述其所涉及之社會學、經濟學與軍事等相關議題;以期能較深刻地認知荀學之價值。故就論文之研究方式言,係先對西方「政治哲學」發展之歷史,及相關之重要觀念進行析論,以此作為研究荀學之工具;再概論先秦之政治體制,及由於此種政治體制之崩解所造成之政治、社會及學術環境之動盪,復由此動盪之局,勾勒出先秦諸子所共同面臨之「致治」之相關議題。
大體而言,與荀子同時之先秦各家,雖皆務於「為治」,然而影響此後政治最大者,厥為儒、道、墨、法四家,故本文進而分析四家之政治理論結構,以與荀子學說對比;藉此對比,更進而尋繹出各家對於荀子之學之影響,以明荀學之複雜來源,及其裁汰揀擇以入己說之功。
荀子政治哲學之基本架構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荀子所傳承於儒家學說者;第二部分為荀子自身學說中之「政治本質論」;第三部分為荀子政治學中之「社會本質論」;第四部分為荀子學說中之「政治結構論」。本文除綜括討論荀子「政治哲學」之綱領與脈絡外,有一進一步探討之重點,即是荀子之「人性論」及其所關涉之議題,諸如「天論之哲學意涵」及其「天人之辨」、人性之本質論,及由人性論所牽引出之「政治秩序」及「道德規範」等。藉由此類問題之深掘,荀子政治學說之形上學基礎及「人世之極致與理想」之關係,即較易獲得釐清。
荀子「政治哲學」所涵蓋之面向,除概括性的原則外,其與經濟面、社會面相聯繫而產生之「制」與「養」之問題,更係構成荀學之特色。故本論文於細部,亦接續討論所謂「養」所牽涉之經濟議題及其基本思惟、經濟制度之建構,並進而由「養」,討論及於「制」;最後綜論由其設想的政治體系之建構,所達致之「社會目標」,以及荀子所架構而出之理論體系。以上即本論文撰作之主旨及其概要。
The dissertation aims to illuminate Xunzi’s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his theory about human nature. After discussing the Confucian inheritance of Xunzi’s thoughts, the author analyzes his formulation of the model social order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In general, Pre-Qin’s philosophers all commit themselves to political stability. Xunzi’s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lies in his distinctive theory about human nature and his elaboration of the debate over heaven and man. The last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is an investigation about “controlling” and “nurturing”, two characteristics in Xunzi’s thoughts and relate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his model society.
參考書目

于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景印,2001年十四刷,第7冊。
孔安國傳,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1冊。
文德爾班撰,羅達仁譯:《西洋哲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毛晃增註,毛居正重增:《增修互註禮部韻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7冊。
王天海:〈《荀子.不苟篇》疑詞新證〉,刊登《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頁52–54。
──:〈《荀子.修身篇》校釋訂補五則〉,刊登《貴州文史叢刊》〔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荀子.修身篇》句讀新辨二則〉,刊登《貴州文史叢刊》〔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荀子.榮辱篇》疑詞新考〉,刊登《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52–54。
──:〈《荀子.勸學篇》校釋訂補四則〉,刊登《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頁71–74。
──〈《荀子》校勘注釋源流考〉,刊登《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頁99–103。
王夫之:《莊子解》,收入王夫之撰,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2012年二版二刷,第13冊。
──:《讀通鑑論》,收入王夫之撰,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修訂本〕,第10冊。
王守仁:《傳習錄》下,收入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新編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 冊。
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王杰:〈荀子歷史觀基本特徵新探〉,刊登《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1期,頁57–61、90。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見王國維:《觀堂集林》,收入王國維撰,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8卷,謝維揚、莊輝明、黃愛梅點校,陳金生、謝方復校。
王淑理:〈論《荀子》法先王、法後王之雙重義〉,刊登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第3卷第6期,2017年5月。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1冊。
王靜芝:《王靜芝學術論文集》,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2002年。
包遵信:〈論荀況宇宙觀的形而上學特徵〉,刊登《歷史研究》1997年第4期。
──:〈讀《荀子》札記(上)〉,刊登《文史》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讀《荀子》札記(下)〉,刊登《文史》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注:《荀子新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卡西爾撰,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冊。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布洛赫撰,張緒山譯,郭守田、徐家玲校:《封建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弗蘭納里、馬庫斯撰,張政偉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通往奴隸制、君主制和帝國之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
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上冊。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刊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317–344。new window
伏爾泰撰,梁守鏘譯:《風俗論:論各民族的精神與風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歷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上冊。
休謨撰,曾曉平譯:《道德原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休謨撰,關文運譯:《人性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托馬斯撰,顧肅、劉雪梅譯:《政治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6冊,徐德明校點。
江心力:《20世紀前期的荀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江瑔:《讀子卮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收入牟宗三撰:《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第2冊。
──:《荀學大略》,見《名家與荀子》,收入牟宗三撰:《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冊。
米勒撰,李里峰譯:《政治哲學與幸福根基》,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年。
老聃撰,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收入王弼撰,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五刷,上冊。
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new window
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第8冊。
吳文璋:〈論荀子欲望的身體觀〉,刊登《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0期,2013年12月,頁33–46。new window
吳師道:〈國策校注序〉,收入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下冊,〈附錄上〉,頁1905–1909。
吳虞:〈荀子之政治論〉,收入吳虞撰,趙清、鄭城編:《吳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199–200。
呂不韋撰,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下冊。
呂思勉撰:《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廷德撰,王寧坤譯:《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問題》,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
李中生:〈《荀子》「制天命」新訓〉,收入李中生撰:《荀子校詁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81–83。
——〈《荀子柬釋》注釋中校改意見之疏失〉,收入李中生撰:《荀子校詁叢稿》,頁28–39。
李友謀撰:《裴李崗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李唯嘉:〈究辨禮義之統的外延架構──析論荀子「法後王」說〉,收入《問學集》2009年2月。new window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李福建:〈荀子「後王」非周之文、武等王者新論──兼與裘錫圭、廖名春、陳禮彰等先生商榷〉,刊登《孔子研究》2016年第1期,頁93–104。
李鳳鼎:〈荀子傳經辨〉,收入羅根澤主編:《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第4冊,頁136–141。
李濟,〈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一──城子崖發掘報告序〉,刊登《東方雜誌》第32卷第1期,1935年。
李濟撰,李光謨整理:《考古瑣談》,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杜國庠:《杜國庠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杜預注,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6冊。
汪中撰,田漢雲點校:《新編汪中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沃拉斯撰,朱曾汶譯:《政治中的人性》,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沃爾夫撰,王濤、趙榮華、陳任博譯:《政治哲學史導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
里普森撰,劉曉等譯:《政治學的重大問題──政治學導論》〔第十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收入亞里士多德撰,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7冊,苗力田譯。
──:《政治學》,收入亞里士多德撰,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年,第9 冊,顏一、秦典華譯。
──:《雅典政制》,收入亞里士多德撰,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10冊,顏一譯。
亞當斯密撰,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叔本華撰,任立、孟慶時譯:《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坦嫩鮑姆、舒爾茨撰,葉穎譯:《觀念的發明者──西方政治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孟德斯鳩撰,許明龍譯:《論法的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上冊。
底亞星:《荀子「法後王」思想探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6年碩士論文。
拉姆賽撰,李任初譯,張友仁校:《論財富的分配》,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拉斯韋爾撰,楊昌裕譯:《政治學──誰得到什麼?何時和如何得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東方朔:〈「先王之道」與「法後王」──荀子思想中的歷史意識〉,刊登《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頁45–54。
——:《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林春溥:《戰國紀年》,收入《春秋戰國史研究文獻叢刊》,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據清嘉慶咸豐間侯官林春溥刻《竹柏山房十五種》本景印,第5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編著:《舞陽賈湖》〔上下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
邵雍撰,郭彧整理:《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金里卡撰,劉莘譯:《當代政治哲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
金德建:《先秦諸子雜考》,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
金觀濤、劉青峰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阿奎納:《論人的道德行為與情》,收入聖多瑪斯.阿奎納撰,周克勤主編:《神學大全》,臺北:中華道明會、碧岳學社,2008年,第4冊,劉俊餘譯,周克勤審閱。
俞樾:《春秋外傳國語平議》,見《羣經平議》,收入俞樾撰:《春在堂全書》,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1冊。
施特勞斯、克羅波西主編,李洪潤等譯:《政治哲學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施特勞斯撰,申彤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
施特勞斯撰,李世祥等譯:《什麼是政治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
柏拉圖撰,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4卷。
查士丁尼撰,張企泰譯:《法學總論──法學階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洛克撰,葉啟芳、瞿菊農譯:《政府論》〔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洛克撰,關文運譯:《人類理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科爾斯戈德撰,楊順利譯:《規範性的來源》,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收入胡適撰,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卷。
──:《先秦名學史》,收入胡適撰,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第5卷。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冢田虎:《荀子斷》,收入《無求備齋荀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第42冊,據日本寬政七年京師水玉堂刊本影印。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格雷撰,張草紉譯:《人類幸福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海伍德撰,吳勇譯:《政治學核心概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班固撰,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3、6冊。
班固撰,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義》,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荀況撰,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六刷。
荀況撰,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馬基雅維利撰,劉燁編譯:《君王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高亨:《荀子新箋》,收入《無求備齋荀子集成》,第37冊,據民國五十年排印本影印。
基佐撰,沅芷、伊信譯:《法國文明史:自羅馬帝國敗落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卷。
基佐撰,程洪逵、沅芷譯:《歐洲文明史:自羅馬帝國敗落起到法國革命》,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康有為:《萬木草堂口說》,收入康有為撰,姜義華等編校:《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二集。
張亨:〈荀子「法後王」解〉,刊登《孔孟月刊》第1卷第3期,1962年11月,頁27–28。
張杰:〈荀子「法先王」、「法後王」思想新探〉,刊登《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09–114。
張德蘇:〈荀子「法後王」極其儒學史意義〉,刊登《孔子研究》2007年第2期,頁24–32。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二版一刷。
張覺:〈《荀子柬釋》校勘真相管窺〉,刊登《學術研究》1991年第1期。
──:《荀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梁玉繩撰,賀次君點校:《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3冊。
梁啟超:《中國法理學發達史論》,編為《飲冰室文集之十五》,收入梁啟超撰:《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重印本四刷,第2冊。
──:《先秦政治思想史》,編為《飲冰室專集之五十》,收入梁啟超撰:《飲冰室合集》,第9冊。
──:《儒家哲學》,編為《飲冰室專集之一百三》,收入梁啟超撰:《飲冰室合集》,第12冊。
──:〈荀子正名篇〉,編為《飲冰室專集之一百》,收入梁啟超撰:《飲冰室合集》,第12冊。
梁啟雄:《荀子柬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章炳麟:《國學略說》,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冊。
──:《菿漢微言》,收入章炳麟撰:《章氏叢書》,浙江圖書館校刊本,1919年,第24冊。
章炳麟撰,王雲五主編:《民國章太炎先生炳麟自訂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章炳麟撰,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上冊。
章炳麟講演,諸祖耿、王謇、王乘六等記錄:《章太炎國學講演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七刷,上冊。
莫斯卡撰,賈鶴鵬譯:《統治階級(政治科學原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
許慎撰,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上冊。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77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彭年、丘雍等奉敕撰:《重修廣韻》,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36冊。
陳景黼:〈當代歐美學界中國古代身體觀研究綜述〉,刊登《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9卷第1期,總第17期,2012年6月,頁183–212。new window
陳榮慶:《荀子與戰國學術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陳禮彰:〈荀子「法後王」說究辨〉,刊登《國文學報》第37期,頁21–48。new window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new window
陸賈撰,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博登海默撰,鄧正來、姬敬武譯:《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
富勒撰,鄭戈譯:《法律的道德性》,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斯密什撰,賀晴川譯:《耶魯大學公開課:政治哲學》,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
斯賓塞撰,嚴復譯:《群學肄言》,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8冊。
程顥、程頤撰,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上冊。
童書業:《先秦七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
童書業撰,童教英校訂:《春秋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費希特撰,梁志學、李理譯:《倫理學體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雅斯貝爾斯撰,李雪濤主譯:《大哲學家》〔修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收入馮友蘭撰:《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卷。
馮天瑜:《「封建」考論》〔第二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new window
黃海烈:〈荀子「法王說」及其對戰國諸子的攻駁〉,刊登《齊魯學刊》2010年第4期,總第217期,頁15–21。
楊柳橋:《荀子詁譯》,濟南市:齊魯書社,1985。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new window
──:《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萬國崔:〈荀子之「法先王」與「法後王」新論〉,刊登《船山學刊》2011年第1期,總第79期,頁117–120。
萬斯大撰,溫顯貴校注:《經學五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董仲舒撰,蘇輿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董治安、鄭杰文:《荀子匯校匯注》,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達爾文撰,潘光旦、胡壽文譯:《人類的由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熊公哲:《荀卿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福山撰,毛俊杰譯:《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福山撰,唐磊譯:《大斷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赫胥黎撰,嚴復譯:《天演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劉又銘:〈當代新荀學的基本理念〉,收入龐樸主編:《儒林》第四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4–13。
劉司東:〈「先王」「後王」辨〉,刊登《古籍研究》95年第4期,頁102–104。
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上冊。
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劉咸炘:《子疏定本》,收入劉咸炘撰,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子學編》〔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師培:《周末學術史序》,收入劉師培撰:《劉申叔遺書》,1936年寧武南氏校印本,第14冊。
——:《荀子補釋》,收入劉師培撰:《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據民國25年寧武南氏校印本影印。
劉榮賢:〈從性惡看荀子思想中的道家自然義〉,刊登《先秦兩漢學術》第15期,頁23–37。new window
墨翟撰,吳毓江校注,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墨翟撰,孫詒讓注,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蔣年豐:〈荀子「隆禮義而殺詩書」涵義之重探——從「克明克類」的世界著眼〉,收入東海大學文學院主編:《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1989年12月,頁129–134。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鄭玄注,孔穎達等正義:《詩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2冊。
──:《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5冊。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第3冊。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黎靖德輯:《朱子語類》〔五〕,收入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8冊,鄭明等校點,莊輝明審讀。
盧梭撰,李平漚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盧梭撰,黃小彥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蕭統撰,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上冊。
賴昶亘:〈有雅儒者、有大儒者──《荀子》「法先王」與「法後王」說法重探〉,刊登《世新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13年7月,頁185–228。new window
錢穆:《國學概論》,收入錢穆撰,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主編:《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第1冊。
霍布斯撰,朱敏章譯:《利維坦》,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
霍布斯撰,黎思復、黎廷弼譯,楊昌裕校:《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駱瑞鶴:《荀子補正》,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戴景賢:〈王陽明哲學之根本性質及其教法流衍中所存在之歧異性〉,收入戴景賢撰:《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上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29–112。new window
──:〈殷周政教關係與周代治術中人文觀念之概念化〉,刊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129–177。
──:〈論方以智王船山二人思想之對比性與其所展顯之時代意義〉,收入戴景賢撰:《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上編,頁257–352。
──:〈論王船山性理思想之建構與其內部轉化〉,收入戴景賢撰:《王船山學術思想總綱與其道器論之發展》上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103。
──:〈論清中以迄清晚期學術發展之變局與其中所蘊含之思想脈絡〉,收入戴景賢撰:《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下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241–326。
──:〈論清代義理思想發展之脈絡與其形態〉,收入戴景賢撰:《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下編,頁327–424。
──:〈錢賓四先生所關注之時代問題與其學術取徑〉,收入戴景賢撰:《錢賓四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年,頁59–196。
──:〈中國現代「社會」概念之重構與其所帶動之「人性」觀念之改變及其後果〉,收入戴景賢撰:《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91–139。
戴震:《緒言》,收入戴震撰,楊應芹、諸偉奇主編:《戴震全書》〔修訂本〕,合肥:黃山書社,2010 年,第6冊。
韓非撰,王先慎集解,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二版。
韓愈:〈讀荀子〉,收入韓愈撰,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冊,卷一,頁111–112。
韓愈撰,魏仲舉輯注:《新刊五百家註音辯昌黎先生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據宋慶元六年魏仲舉家塾刻本景印,第10冊。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薩拜因撰,索爾森修訂,鄧正來譯:《政治學說史:民主國家》〔第四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政治學說史:城邦與世界社會》〔第四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83年。new window
懷特海撰,周邦憲譯:《過程與實在》〔修訂版〕,北京: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
羅斯撰,秦志勇、毛永政譯:《社會控制》,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羅爾斯撰,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正義論》〔修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羅爾斯撰,揚通進、李麗麗、林航譯:《政治哲學史講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譚嗣同撰,蔡尚思等主編:《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三刷,下冊。
嚴耕望:《中國政治制度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嚴復撰,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冊。
蘇格拉底:《申辯篇》,收入柏拉圖撰,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卷,頁1–32。
蘭德雷斯、柯南德爾撰,周文譯:《經濟思想史》〔第四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年。
顧頡剛:〈《六國表》論法後王〉,收入《顧頡剛讀書筆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第6卷,頁4134。
Hobbes, Thomas. Leviathan,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Keyes, Corey Lee M.. “Social Well- Being,” in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98, Vol. 61, No. 2, 121–140.
Neill, William H. Mc. The Rise of the Wes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Strauss, Leo. “ The Three Waves of Modernity,” in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Ten Essays by Leo Strauss,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ilail Gildi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9, pp.81–9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