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變動時期(1912-1949)之《詩經》學研究
作者:李名媛
作者(外文):Li, Ming-Yuan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忠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民國時期《詩經》學《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胡樸安朱東潤朱自清胡適黃節顧頡剛Shi-Jing research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Min Guo Shi Qi Jing Xue Cong ShuHu Pu-AnZhu DongZhu Zi-QingHuang JieHu ShiGu Xie-G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論文分析自1912至1949年的幾位學者與其《詩經》研究著作,此一斷限的《詩經》學研究的討論熱度,縱然無法與漢、宋、清等朝代相提並論,但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解《詩》角度與透過不同的文化思想來討論《詩經》學的著述。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所收的74種《詩經》學相關著作,大致可分為:綜合評論《詩經》類、考察《詩經》形音義類、解釋《詩經》名物類、古籍點校考證等類型。近代訓詁學家胡樸安(1878-1947),其《詩經學》即屬於講義類型的著述,探究其《詩經》觀點,可發現胡樸安博采眾長,不專主一家之言,尊重《詩序》,視《詩經》為史料,將《詩經》學研究分為五類,使《詩經》學研究系統化;文學批評研究學家朱東潤(1896-1988)《詩三百篇探故》、朱自清(1898-1948)《詩言志辨》,此二書透過各個《詩經》相關的主題進行分述,朱東潤擅長運用提問來陳述自身觀點、依據詩篇內容來推定《詩經》各詩篇作者的身分地位;朱自清則透過《詩經》建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線索與歌謠史的脈絡,結合考據與語義分析來探究《詩經》文本;六朝詩文研究者黃節(1873-1935),其《詩經》著作有《詩旨纂辭》、《變雅》、〈《詩序》非衛宏所作說〉等講義與論述,作為尊《序》、《毛傳》的黃節,其主張在當時的《詩經》學研究者中,可謂是較為罕見的,除了以《序》、《傳》為尊外,黃節也博徵前行成果,整理歷來治《詩》之觀點,並以《詩經》文句比附六朝以前史傳詩文作品;至於當時擁有話語權的學者胡適(1891-1962)與《古史辨》代表之一的顧頡剛(1893-1980),胡、顧二氏將《詩經》視為文學作品,對《詩序》的美刺之說持反對意見,此與當時普遍疑古的風氣有相當程度的關聯。筆者擇取上述諸家進行分析,探究在中國變動時期(1912-1949)的《詩經》學研究取向。
筆者以為,透過《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的輯錄與本論文的考察,或可將早期文獻提及之「民國初年學者多將《詩經》直接視為文學作品」的既定觀點進行補正,將之調整為:民國初年學者雖大多將《詩經》視為文學作品,但仍不乏有以傳統解經觀點、現代文學理論等多方切入的著述呈現。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 to analyze several scholars and their Shi-Jing research from 1912 to 1949. Although this limited Shi-Jing study is not on a par with the Han, Song, and Qing dynasties, but it has an unique background, there were many special explan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of Shi-Jing through different cultural thoughts.
This dissertation select several different types of scholars through the 74 kinds of Shi-Jing collected by the Min Guo Shi Qi Jing Xue Cong Shu. It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Comprehensive comments on the Shi-Jing category, Investigation on the Forms, Sounds and Meanings of Shi-Jing, Explain the things, items and Categories of Shi-Jing, Correction of traditional documents and other types.
Hu Pu-An (1878-1947) , as known as a modern exegetical scholar , his Shi-Jing studies , like a type of lecture, telling the origin of Shi-Jing, the history of Shi-Jing research , and try to classify the study of Shi-J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Hu Pu-an's Shi-Jing Xue, Exploring his views on the Shi-Jing, we can find that Hu Pu-An learns from others' strengths, respects the Shi-Xu, regards the Shi-Jing as historical data, and divides the study of Shi-Jing into five categories, so that the study of Shi-Jing is systematized; Zhu Dong-Run (1896-1988) , Zhu Zi-Qing (1898-1948) Both are considered as literary criticism researcher , Zhu Dong-Run’s Shi San Bai Pian Tan Gu and Zhu Zi-Qing ’s Shi Yan Zhi Bian, these two books are divided into various Shi-Jing related themes, Zhu Dong-Run was good at using questions to state himself opinions,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poems to determine the status of the authors of the poems of the Shi-Jing; Zhu Zi-Qing was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clues of ancient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history of ballads through the Shi-Jing, combined textual research and semantic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text of the Shi-Jing; Huang Jie (1873-1935) , as known as a researcher in the field of poetry in the Six Dynasties (222-589), whose Shi-Jing writing called Shi-Zhi-Zuan-Ci, Bian Ya, " Shi Xu Fei Wei Hong Suo Zuo Shuo ", Huang Jie was a rare one among the scholars of Shi-Jing at that time. In addition to respecting the Shi-Xu and Mao Chuan, Huang Jie also collected advance results and sorted out The views on Shi-Jing have always been governed, and the texts and sentences of Shi-Jing are compared with poetry before the Six Dynasties; As for the scholar Hu Shi (1891-1962) and Gu Xie-Gang (1893-1980), who had the right to speak at the time, Hu and Gu regarded Shi-Jing as a literary book. They opposed to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Shi-Jing mostly,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general suspicion of antiquity at that time. This dissertation select the above scholars to analysis , and explore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Shi-J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China’s change (1912-1949).
This dissertation consider that through the compilation of the Min Guo Shi Qi Jing Xue Cong Shu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supplement and correct the established view mentioned in the early literature that "most scholar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irectly regarded the Shi-Jing as literary book. " Adjusted to: Although most scholar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garded Shi-Jing as a literary book , there are still many scholars and writings that are based on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s and modern literary theories.
傳統文獻
(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劉盼遂集解:《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三國吳]陸璣撰,[清]丁晏校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校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71冊,頁441-458。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9冊。
[南朝梁]劉勰著,王運熙、周鋒撰:《文心雕龍譯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
[唐]王定保:《唐摭言》,卷10,頁89-90,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6月),第2740冊,卷10,頁89-90。
[唐]成伯璵:《毛詩指說》,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第70冊,頁169-179。
[宋]歐陽修:《詩本義》,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第70冊,頁181-310。
[宋]蘇轍:《詩集傳》,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第70冊,頁311-533。
[宋]鄭樵撰,顧頡剛校點:《詩辨妄》,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一輯第37冊。
[宋]朱熹:《詩序辨說》,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白鹿洞賦〉,收入氏撰,劉永翔等校點:《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0冊。
[宋]朱熹集註:《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7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10 月)。
[宋]朱熹:〈讀呂氏詩記桑中篇〉,參[宋]朱鑑編:《詩傳遺說》,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第75冊,頁519-520。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收入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宋]范處義:《詩補傳》,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第72冊,頁1-431。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嚴粲:《詩緝》,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第75冊,頁1-497。
[明]梁寅撰:《詩演義》,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第78冊。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4月)。
[明]顧炎武撰,[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校注:《日知錄集釋:校注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2月),第1318冊。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4月)。
[清]姚際恒:《詩經通論》,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62冊,卷1-18,頁1-245。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清]惠棟:《毛詩古義》,《九經古義》,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2月),第191冊,卷5-6,頁401-424。
[清]戴震:《毛鄭詩考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63冊,卷1-4,頁551-601。
[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清]崔述撰:《洙泗考信錄》,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6月),第143冊。
[清]崔述:《讀風偶識》,收入顧頡剛編訂:《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6月),頁523-578。
[清]范家相:《詩瀋》,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第88冊。
[清]胡承珙撰,郭全芝校點:《毛詩後箋》(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8月)。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清]顧廣譽:《學詩詳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72冊。
[清]方玉潤撰,李先耕點校:《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2月)。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3月)。
〔清〕世續等奉敕修:《德宗景皇帝實錄(八)》,收入《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第59冊。

近人論著
丁亞傑:〈顧頡剛《詩經》研究方法論〉,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6月),頁317-337,另刊登於《元培學報》第4期(1997年12月),頁117-131。new window
于曉川:〈清淡傳香遠,文章百代名──從《詩言志辨》看朱自清先生的古典文學研究方法〉,《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5期(2015年9月),頁42-46。
文之:〈生殖崇拜的揭示──論聞一多《詩經》研究的獨特文化視角〉,《中國韻文學刊》1995年第1期(1995年6月),頁24-29。
方宜:〈從《詩言志辨》看朱自清的文學批評研究法〉,《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8期(2008年8月),頁118-119。
王小婷:〈論《詩義會通》對《詩經》的文學解讀〉,《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2005年6月),頁60-64。
王以憲:〈聞一多《詩經》研究的兩大貢獻〉,《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3期(1999年8月),頁10-14、60。
王以憲:〈論顧頡剛《詩經》研究的方法與貢獻〉,《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2002年5月),頁31-35。
王汎森:〈顧頡剛層累造成說的特質與來源〉,收入氏撰:《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頁29-60。
王汎森:〈顧頡剛與古史辨運動〉,《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頁243-252。
王汎森:〈傅斯年對胡適文史觀點的影響〉,收入沈寂主編:《胡適研究(第2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頁198-222。new window
王汎森:〈錢穆與民國學風〉,收入氏撰:《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8年10月),頁211-270。new window
王啟才:〈郭紹虞和朱東潤治學特點與方法比較〉,《文學前沿》2006年00期(2006年1月),頁178。
王琳:《胡樸安《詩經學》注》(南寧:廣西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科碩士論文,2013年6月)。
王運熙:〈道德文章 永留人間──紀念朱東潤先生〉,《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1997年3月),頁19。
王瑤:〈朱自清先生的學術研究工作〉,收入張國風編:《清華學者論文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頁73-76。
王曉東:《朱自清學術思想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9年5月)。
王曉鸝:〈從《詩經》研究看聞一多對傳統治學方法的繼承與揚棄〉,《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6期(1999年11月),頁44-49。
王應憲:〈民國時期大學經學教育檢視〉,《中國學術年刊》第35期秋季號(2013年9月),頁109-130。new window
王鍔:〈金公亮先生學術成就述略〉,收入氏撰:《隴右文獻叢稿》(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頁359-363。
王麗霞、孫順霖:〈朱自清學案〉,收入張豈之主編:《民國學案》(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四卷,頁503-544。
史甄陶:〈陳子展研究《詩經》方法述評〉,《中國學術年刊》第34期秋季號(2012年9月),頁180-181。new window
田豐:〈清末民初經學家徐天璋著述考〉,《經學研究論叢》第20輯(2013年1月),頁209-218。
白憲娟:《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詩經》研究──以胡適、顧頡剛、聞一多《詩經》研究為例》(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年5月)。
白憲娟:〈胡適的《詩經》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頁94-97。
白憲娟:〈聞一多的《詩經》研究〉,《天中學刊》第29卷第6期(2014年12月),頁86-90。
白憲娟:〈顧頡剛的《詩經》研究〉,《殷都學刊》2015年第4期(2015年12月),頁65-70。
向熹:〈清以後的《詩經》研究〉,收入氏撰:《詩經語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頁47-50。
戎霞:〈朱自清與聞一多《詩經》研究方法之比較〉,《考試》2009年第13期(2009年3月),頁16-17。
朱自清:〈詩言志說〉,收入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會編:《語言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1937年6月)。
朱自清:〈賦比興說〉,《清華學報》第12卷第3期(1937年7月),頁567-609。
朱自清:《經典常談》(上海:文光書店,1946年5月)。
朱自清:〈關于興詩的意見〉,收入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第3冊下編,頁683-685。
朱自清:《詩言志辨》,收入朱喬森編:《朱自清文集》(臺北:開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6月)。
朱自清:〈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悼聞一多先生〉,收入氏著:《朱自清散文集》(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3年8月),頁252-254。
朱孟庭:〈聞一多論《詩經》的原型闡釋〉,《成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7年10月),頁77-116。new window
朱孟庭:〈經典的文化詮釋──論聞一多《詩經》的婚嫁民俗闡釋〉,《鵝湖月刊》第408期(2009年6月),頁19-28。new window
朱孟庭:〈胡適《詩經》新解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以〈周南新解〉為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1期(2012年3月),頁235-272。new window
朱孟庭:〈先大膽假設,再求證刪改──論胡適〈談談詩經〉的易稿異版〉,《書目季刊》第46卷第1期(2012年6月),頁15-33。new window
朱孟庭:〈會通古今,以史治經──胡樸安《詩經學》述論〉,收入林伯謙主編:《會通與轉化──第二屆古典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2013年7月),頁65-96。
朱孟庭:〈民初《詩經》白話譯註的形成與發展──以疑古思潮的影響為論〉,收入林慶彰、蔣秋華總策畫,楊晉龍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第二冊,頁253-317。
朱東潤等:《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5月)。
朱東潤:《朱東潤自傳》,收入氏撰:《朱東潤傳記作品全集》(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1月),第四卷,頁261。
朱金發:《聞一多的詩經研究》(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1年4月)。
朱金發:〈聞一多《詩經》研究著作考辨〉,《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2期(2004年2月),頁89-93。
朱金發:〈但開風氣──論胡適的詩經研究〉,《貴州文史叢刊》2005年第2期(2005年4月),頁20-25。
朱金發:〈聞一多《詩經》研究的審美傾向〉,《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5期(2009年5月),頁64-66。
朱洪濤:〈「吹撥妖塵迷霧」──新文化時期顧頡剛《詩經》研究的路徑問題〉,《東吳學術》2017年第6期(2017年11月),頁14-22。
朱敬:〈從《詩經學》看胡樸安的治學方法〉,《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2007年12月),頁12-16。
江乾益:〈《詩經》雅俗之辨〉,收入氏撰:《《詩經》之經義與文學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年2月)。
何定生:〈關于《詩經通論》〉,收入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第3冊下編,頁419-424。
何昆:〈音樂、民俗視角下的《詩經》研究──以顧頡剛的《詩經》民俗學闡釋為例〉,《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第19卷第5期(2019年5月),頁147-150。
何淑蘋:〈《民國叢書》述論〉,收入林慶彰主編:《近現代新編叢書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9月),頁299-334。
何淑蘋:〈斯文延不墜,茂典振學風──專訪林慶彰教授談《民國時期經學叢書》〉,收入何淑蘋、郭妍伶等編:《經學研究四十年:林慶彰教授學術評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頁219-234。
何善周(筆授)、李思樂(整理):〈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與《詩經‧邶風‧凱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19-21。
余英時:〈顧頡剛與胡適〉,收入氏撰:《未盡的才情──從《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0月),頁24-51。new window
吳小如:〈讀朱自清先生《詩言志辨》〉,收入郭良夫編:《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學和為人》(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頁119-136。
吳周文:〈朱自清論〉,收入吳周文、張王飛、林道立等著:《朱自清散文藝術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頁1-26。
吳宓:〈詩學宗師黃節先生學述〉,收入黃節:《詩學》(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1月),頁45-54。
吳宓:〈黃節(晦聞)〉,參氏著,吳學昭整理:《吳宓詩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5月)。
吳宓:〈黃節注顧亭林詩〉,收入氏著,吳學昭整理:《吳宓詩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5月)。
吳組緗:〈佩弦先生〉,收入郭良夫編:《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學和為人》(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頁140-149。
吳鳴:〈五四時期的民歌採集與詩經研究〉,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4月),頁407-440。
呂珍玉:〈聞一多說《詩》中的原始社會與生殖文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3期(2013年3月),頁33-63。new window
呂珍玉:〈吳闓生《詩義會通》研究〉,收入林慶彰、蔣秋華總策畫,楊晉龍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第二冊,頁177-235。new window
宋淑萍撰述:〈毛子水先生傳〉,收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1929-2014)》(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11月),頁635-641。
李玉梅:〈聞一多《詩經》研究與詮釋學〉,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7月),頁529-546。
李光先:〈從《詩言志辨》看朱自清的研究方法〉,《關東學刊》2016年第8期(2016年8月),頁48-53。
李名媛:《臺灣地區1999至2015年《詩經》學研究探論》(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7年3月)。
李名媛:〈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析論〉,收入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臺灣文學研究所編:《國文經緯》第13期(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臺灣文學研究所,2017年12月),頁13-35。
李名媛:〈黃節《詩旨纂辭》及其《詩序》作者觀探析〉,《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9期(2019年3月),頁79-96。new window
李名媛:〈黃節《變雅》析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9期(2019年12月),頁33-52。new window
李長銀:〈「新眼光」與「新方法」:胡適的《詩經》研究〉,《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8年第2期(2018年8月),總第25期,頁96-108。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12 月)。new window
李威熊:〈胡適的經學觀〉,《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2年5月),頁1-14。new window
李春青:〈論「古史辨」派《詩經》研究的得與失〉,《河南社會科學》第22卷第10期(2014年10月),頁16-23。
李紅秀:〈聞一多:愛國的詩人與革命的學者──對詩集《死水》和《詩經》研究的比較分析〉,《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頁62-65。
李家樹:〈現存《詩經》已非本來面目〉,收入氏撰:《詩經的歷史公案》(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11月),頁205-222。
李習艷:《聞一多「生命本位」文化詩學研究》(恩施:湖北民族學院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14年6月)。
李斌:〈郭沫若、聞一多《詩經》研究互證〉,《郭沫若學刊》第116期(2016年6月),頁12-18。
李斌:《民國時期中學國文教科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1月)。
李雄溪:〈讀黃節《詩旨纂辭》小識〉,《經學研究集刊》第6期(2009年5月),頁55-62。
李雄溪:〈讀劉師培《毛詩詞例舉要》小識〉,收入林慶彰、蔣秋華總策畫,楊晉龍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第二冊,頁237-252。
李猷:〈談胡樸安先生的樸學齋叢書及其詩〉,收入氏撰:《龍磵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頁186-202。new window
李廣田:〈朱自清先生的道路〉,收入朱金順編:《朱自清研究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8月),頁11-19。
汪辟疆:〈近代詩人述評〉,《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62年第1期(1962年1月)。
沈心慧:《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9年3月)。new window
沈心慧:〈胡樸安《樸學齋集》及《樸學齋叢書》的文獻價值〉,《東吳中文學報》第19期(2010年5月),頁329-368。new window
沈心慧:〈存學保國,自文字之學始──從南社社員馬敘倫、胡樸安、黃侃的文字學成就說起〉,《政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13年6月),頁121-154。new window
沈心慧:〈《胡樸安詩集》文獻整理及其價值〉,《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集刊》第2期(2013年10月),頁23-46。new window
車行健:〈現代中國大學中的經學課程〉,《漢學研究通訊》第28卷第3期(2009年8月),頁21-35,收入氏撰:《現代學術視域中的民國經學──以課程、學風與機制為主要觀照點》(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頁5-40。new window
車行健、徐其寧:〈顧頡剛與何定生的師生情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2010年6月),頁53-66,收入車行健撰:《現代學術視域中的民國經學──以課程學風與機制為主要關照點》(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頁191-212。new window
車行健:〈考古與經義的關涉──傅斯年〈大東小東說〉和史語所城子崖的發掘及其與《詩經‧大東篇》的詮釋〉,收入氏撰:《現代學術視域中的民國經學──以課程、學風與機制為主要觀照點》(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頁59-96。new window
車行健:〈現代學術獎勵機制關照下的羅倬漢之經學成就〉,收入氏撰:《現代學術視域中的民國經學──以課程、學風與機制為主要觀照點》(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頁141-169。new window
車行健:〈民國時期罕傳經學論著之整理與研究:以羅倬漢、陳延傑與蘇維嶽三家之著作為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2013年2月28日。
車行健:〈何定生與《古史辨》的《詩經》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第1期(2014年3月),頁107-132,收入氏撰:《民國經學六家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10月),頁151-175。new window
車行健:〈南雍學人陳延傑及其經學論著之整理〉,《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8卷第2期(2018年6月),頁3-28,收入氏撰:《民國經學六家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10月),頁69-92。new window
車行健:〈陳延傑《詩序解》及其《詩》學觀探析〉,收入氏撰:《民國經學六家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10月),頁93-114。new window
車行健:〈湖湘學人蘇維嶽的《詩經》撰述與《詩》教理想〉,收入氏撰:《民國經學六家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10月),頁115-147。new window
阮毅成:〈中國公學在台復校未成記〉,《傳記文學》第31卷第6期(1977年12月),頁77-82。
京士:〈簡釋《詩經》中的「言」──兼論胡適〈詩三百篇言字解〉〉,《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1988年3月),頁54-56、34。
周子君:〈「新訓詁學」之代表──聞一多《詩經》字詞訓詁方法之淺析〉,《大眾文藝》2016年第18期(2016年9月),頁193-194。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7月)。
周邦道:〈何炳松‧胡樸安‧周爾璧──當代教育先進傳之八〉,《中外雜誌》第20卷第3期(1976年9月),頁120-121。
周邦道:〈廣東省近代教育先進傳略(2)──康有為、汪兆銓、梁啟超、黃節、汪逢治、高奇峰〉,《廣東文獻季刊》第10卷第3期(1980年9月),頁23-27。
孟偉:〈破經學傳統 樹科學精神──胡適《詩經》研究簡論〉,《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2005年7月),頁115-117。
季鎮淮:〈回憶朱佩弦自清先生〉,收入郭良夫編:《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學和為人》(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頁60-69。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new window
屈萬里:〈論國風非民間歌謠的本來面目〉,收入氏撰:《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7月),頁194-215。new window
林之棠:《詩經音釋》,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一輯第36冊。
林志宏:〈世變下的士變:科舉廢除和知識階層的定位(1900s-1930s)〉,收入甘懷真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2月),頁387-424。
林紅:〈論《古史辨》視野下《詩經》研究的利弊〉,《電影評介》2009年第22期(2009年11月),頁109。
林祥徵:〈二十世紀中國《詩經》研究述略〉,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7月),頁18-27。
林祥徵:〈對《詩經探微》「國風非民歌說」的批評〉,《泰安師專學報》第24卷第5期(2002年9月)。
林慶彰:〈民國初年的反《詩序》運動〉,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6月),頁260-282。
林慶彰:〈姚際恆與顧頡剛〉,《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431-458。new window
林慶彰:〈顧頡剛與錢玄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頁405-430。new window
林慶彰:〈顧頡剛論《詩序》〉,《應用語文學報》第3期(2001年6月),頁77-89,收入氏著,簡逸光主編:《民國時期經學與經學家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10月),頁199-209。
林慶彰:〈研究民國時期經學的檢索困難及應對之道〉,《河南社會科學》第1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1-24。
林慶彰:〈民國時期幾位被遺忘的經學家〉,《政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14年6月),頁15-36,收入氏著,簡逸光主編:《民國時期經學與經學家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10月),頁263-284。new window
林慶彰主編、何淑蘋編輯:《當代臺灣經學人物.第一輯》(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7月)。
林慶彰:〈經學文獻研究回顧〉,《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3期(2019年9月),頁41-50。new window
祁雁蓉:〈重塑經典:古史辨派與《詩經》文學本體性之發現〉,《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2期(2021年3月),頁122-128。
邱惠芬:〈林義光《詩經通解》研究〉,收入林慶彰、蔣秋華總策畫,楊晉龍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第2冊,頁421-455。new window
邱惠芬:〈郭沫若詩經研究〉,收入林慶彰、蔣秋華總策畫,楊晉龍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第2冊,頁507-604。
邱惠芬:〈二十世紀二、三○年代《詩經》學的接受與影響──以蔣善國《三百篇演論》為考察中心〉,收入林慶彰、蔣秋華總策畫,楊晉龍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第2冊,頁635-671。
金公亮:《詩經學ABC》(上海:世界書局,1929年1月),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7月),第三輯第19冊。
金公亮:《詩經學新論》(臺北:啟明書局,1958年12月)。
金公亮:《詩經學導讀》(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12月)。
金少英集釋,李慶善整理:《漢書食貨志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0月)。
金式陶:《讀詩識名證義》,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5月),第五輯第31冊。
侯美珍:《聞一多《詩經》學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
冒鶴亭:〈黃節傳〉,《國史館館刊》第1期(1947年12月),頁83-84。
姚崧齡等:〈黃節〉,收入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7年6月,第2冊),頁223-224。
姚晴晴:《林義光《詩經通解》訓詁研究》(吉首:吉首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6年4月)。
柳承元:《毛詩翼敘》,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5月),第六輯第26冊。
洪紹洋:〈戰後臺灣機械公司的接收與早期發展(1945-1953)〉,《臺灣史研究》第17卷第3期(2010年9月),頁167。new window
胡耐安:〈真讀書人胡樸安〉,收入氏撰:《六十年來人物識小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4月),頁149。
胡婉庭:〈顧頡剛《詩經》研究的現代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30期(2010年4月),頁43-64。new window
胡婉庭:《近代詩經學的文學轉向──以五四前後為討論中心》(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6月)。new window
胡雪莉:《胡樸安與文字訓詁學史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語文文學系漢語言文字學科碩士論文,2008年6月)。
胡義成:〈胡適與《詩經》〉,《江西師院學報》1982年第1期(1982年4月),頁37-43。
胡蓮玉:〈《詩言志辨》的成書與學術價值析論〉,《學海》2011年第6期(2011年11月),頁169-172。
胡適:〈中學國文的教授〉,原登於《新青年》第8卷第1期(1920年9月1日),收入氏撰:《胡適文存》(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12月),第1卷,頁161-171。
胡適:〈《國學季刊》發刊宣言〉,收入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3冊,頁5-17。
胡適:〈再論中學的國文教學〉,收入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3冊,頁601-608。
胡適:〈論六經不夠作領袖人才的來源──答孟心史先生〉,收入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5冊,頁419-422。
胡適:〈談談《詩經》〉,收入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5冊,頁469-477,另收入《胡適文集》,第12冊,頁11-19。
胡適:〈章實齋先生年譜‧胡序〉,收入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7冊,頁25-28。
胡適:〈研究國故的方法〉,收入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2冊,頁91-93。
胡樸安:《詩經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4月)。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10月)。
胡樸安:《詩經學》,收入胡樸安編、胡道彥重印:《樸學齋叢書》第二集第十冊(臺北:胡道彥自印,1983年)。
胡樸安:《詩經學》,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二輯第31冊。
倫明:〈《詩旨纂辭》提要〉,收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7月),頁432。
倫明:〈《詩序非衛宏所作說》提要〉,收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7月),頁432。
夏云:〈逢事獨為貴,歷代非無才──論朱自清《詩言志辨》的學術品格〉,《天中學刊》第29卷第6期(2014年12月),頁91-96。
夏傳才:〈胡適和古史辨派對《詩經》的研究〉,《河北大學學報》1982年第4期(1982年12月),頁120-127。
夏傳才:〈聞一多對《詩經》研究的貢獻〉,《齊魯學刊》1983年第3期(1983年6月),頁70-75。
夏傳才:《二十世紀《詩經》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7月)。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增注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孫基林:〈聞一多、朱自清的「詩言志」辨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第11期(2017年11月),頁26-34。
孫雪霞:〈胡適《詩經》研究再評價──與夏傳才先生商榷〉,《汕頭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2001年12月),頁51-57。
徐志嘯:〈陳子展先生的《詩經》研究〉,《文學遺產》1995年第2期(1995年3月),頁119-123。
徐昂:《詩經形釋》,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二輯第36冊。
徐昂:《詩經聲韻譜》,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5月),第六輯第26冊。
徐英:《詩經學纂要》(新北:廣文書局,1981年12月)。
徐澄宇:《詩經學纂要》(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5月)。
徐澄宇:《詩經學纂要》,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一輯第31冊。
殷悅:〈嶺南學者黃節研究綜述〉,《電影評介》2010年第17期(2010年9月),頁99-101、107。
浦江清:〈朱自清傳略〉,收入朱自清撰:《經典常談》(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頁1-12。
秦賢次:〈朱東潤(1896.12.6-1988.2.10)〉,《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4期(1990年4月),頁195。
翁金坤:〈聞一多與《詩經》研究〉,《南平師專學報》第26卷第1期(2007年1月),頁48-50。
耿彩霞:〈溫柔敦厚而不愚──從《詩言志辨》看朱自清先生的研究方法〉,《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年第11期(2007年11月),頁47-48。
高方:〈朱自清先生的「興」論淺探〉,《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2011年第4期(2011年4月),頁42-43、47。
高偉:《朱自清《詩言志辨》研究》(山東:山東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年4月)。
康相坤:〈創新而不標新 傳統卻不守舊──從《詩言志辨》看朱自清先生的治學〉,《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2013年5月),頁35-42。
張仁明:〈犀利賅博,新穎翔實──聞一多《詩經通義》釋例舉要〉,《畢節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1996年5月),頁45-47。
張文朝:〈諸橋轍次《詩經研究》與謝无量之盜譯、抄襲及其影響〉,《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56期(2020年3月),頁101-148。new window
張在杰:〈注重考辨,以史料證史──論朱自清先生《詩言志辨》的研究方法〉,《安康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7年4月),頁69-72。
張作棟:〈從《詩言志辨》談朱自清先生的治學方法〉,《河池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11年2月),頁48-51。
張昭芹輯:《嶺南近代四家詩》(臺北:薪夢草堂刊本,1955年5月)。
張海濤:〈從《詩言志辨》看朱自清先生的治學〉,《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第5期(2007年10月),頁12-19。
張豈之主編:〈胡適學案〉,收入氏編:《民國學案》(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卷,頁374-376。
張豈之主編:〈顧頡剛學案〉,收入氏編:《民國學案》(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二卷,頁393-399。
張啟成:〈論聞一多《詩經》性文化研究〉,《黔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1期(1998年3月),頁14-18。
張啟成:〈近代至當代詩經研究概況〉,收入氏撰:《詩經研究史論稿》(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頁235-255。
張寒:〈從《詩言志辨》談朱自清先生的治學方法〉,《凱里學院學報》第33卷第5期(2015年10月),頁175-177。
張晴晴:《聞一多的《詩經》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張詠婷:〈蔣善國《三百篇演論》析探〉,《經學研究論叢》第25輯(2020年6月),頁55-66。
張維思:〈張心田先生論六詩之「興」義〉,收入顧頡剛著:《浪口村隨筆》,《顧頡剛讀書筆記》,卷16,收入顧頡剛著:《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第31冊,頁466-468。
張靜:《張壽林的《詩經》研究》(淮北:淮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9年5月)。
梁占先:〈聞一多注繹《詩經》方法探索〉,《畢節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1996年5月),頁38-44。
梁偉偉:《朱自清的古代文學批評研究》(安慶:安慶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20年6月)。
梅瓊林:〈聞一多:文學人類學的探索向度──以他的《詩經》《楚辭》研究為中心〉,《民族藝術》1999年第1期(1999年3月),頁77-83。
章太炎:〈經的大意〉,收入傅傑編校:《章太炎學術史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章炳麟:〈黃晦聞先生墓誌銘〉,收入黃節:《詩學》(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1月),頁44。
章原:《古史辨《詩經》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4年4月),頁40-56。
章原:〈顧頡剛先生的《詩經》研究〉,《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頁86-92。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一九○○~》(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12月)。
許振興:〈清遺民經學家寓居香港時期的史學視野──區大典《史略》考索〉,《中國學術年刊》第34期春季號(2012年3月),頁31-56。new window
許瑞誠:〈聞一多的〈詩經詞類〉商榷〉,《東吳中文線上論文》第1期(2008年3月),頁181-206。new window
許瑞誠:〈聞一多《詩經》重言詞訓釋商榷〉,《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2期(2008年6月),頁227-245。
許瑞誠:《聞一多《詩經》詮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許嘯天:《分類詩經》,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7月),第三輯26、27 冊。
連寶彝:〈黃節先生傳略〉,《大陸雜誌》第31卷第4期(1965年8月),頁6。
郭丹:〈張西堂的《詩經》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3期(2009年5月),頁84-89。
郭明芳:〈民國時期的經學文獻保存與利用──評介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經學研究論叢》第22輯(2015年4月),頁95-121。
陳子展撰述:《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陳文采:〈傅斯年的詩經學〉,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6月),頁292-316。
陳文采:〈朱自清《詩經》論著述評〉,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7月),頁552-576。
陳文采:〈黃節及其對《三百篇》詩旨的闡述〉,《經學研究論叢》第9輯(2001年1月),頁121-144。
陳文采:〈談談胡適與郭沫若的《詩經》新解〉,《國文天地》第262期(2007年3月),頁37-44。
陳文采:《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new window
陳文采:〈從析分禮制到孔經天學──試論廖平《詩經》研究的轉折〉,收入林慶彰、蔣秋華總策畫,楊晉龍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第二冊,頁141-175。
陳芊諭:《張壽林《詩經》學研究》(中壢: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6月)。
陳延傑:《詩序解》,收入林慶彰等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32冊。
陳勇維:《張西堂經學研究》(新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陳桐生:〈「風雅正變說」溯源──從朱自清《詩言志辨》說起〉,《學術研究》2013年第8期(2013年8月),頁136-140。
陳國安:〈晚近現代《詩經》學個案研究〉,《清代《詩經》學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3月)。
陳惠美:〈紬奇冊府,總前代之遺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簡介〉,《國文天地》第24卷第4期(2008年9月),頁98-101。new window
陳敬之:〈黃晦聞〉,《暢流》第46卷第8期(1972年12月),頁18-22。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8月)。
陸志韋:《詩韻譜》,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二輯第36冊。
傅斯年:〈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南後乃東遷〉,收入氏撰:《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9月),第3冊,頁745-758。new window
單錦珩總主編,汪根年等主編:《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彭靖:〈顧頡剛在燕京大學的歲月──紀念顧頡剛先生誕辰一二○週年〉,《傳記文學》第103卷第5期(2013年11月),頁72-77。
曾重凱:《晚清科舉廢除後傳統士人的動向(1905-1926)》(臺北: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哲學組碩士論文,2007年6月)。
童士愷:《毛詩植物名考》,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二輯第37冊。
費振剛:〈聞一多先生的《詩經》研究──為紀念聞一多先生八十誕辰作〉,《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5期(1979年10月),頁58-66、96。
馮至綱:〈《孟子》升格的關鍵文本──析論宋‧余允文《尊孟辨》〉,《人文與社會》第2卷第8期(2011年6月),頁57-79。new window
黃師忠慎:《朱子《詩經》學新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月)。
黃師忠慎:〈論宋儒與清儒對詩旨的解放──從朱子到姚際恒、崔述、方玉潤〉,《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年12月),頁125-158。
黃師忠慎:〈范處義《詩補傳》與王質《詩總聞》的解經取向及其在《詩經》學史上的定位〉,《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5期(2007年12月),頁137-170,收入氏撰:《范處義《詩補傳》與王質《詩總聞》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 年2月),頁97-144。
黃師忠慎:〈《詩經》詮釋的流變〉,收入氏撰:《嚴粲《詩緝》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2月),頁211-253。
黃師忠慎:《詩經全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9月)。
黃師忠慎:〈姚際恆《詩經通論》的《詩》教觀及其反漢學色彩〉,收入氏撰:《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頁1-23。
黃師忠慎:〈以史觀詩,以詩觀史──崔述《讀風偶識》析評〉,收入氏撰:《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頁26-57。
黃師忠慎:〈方玉潤《詩經原始》析評──以方法論為核心的考察〉,收入氏撰:《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頁60-83。
黃節:〈《詩序》非衛宏所作說〉,《清華中國文學會月刊》第1卷第2期(1931年5月),頁5-17。
黃節:《詩旨纂辭》(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1月)。
黃節:《變雅》(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1月)。
黃節:《詩旨纂辭》,收入田國福主編:《歷代《詩經》版本叢刊》(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2月),第46冊,頁1-142。
黃節:《詩旨纂辭》,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33冊)。
黃節注:《黃節注漢魏六朝詩六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3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
楊晉龍:〈臺灣近五十年詩經學研究概述一九四九~一九九八〉,《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3期(2001年8月),頁28-50。new window
楊晉龍撰述:〈何定生先生傳〉,收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1929-2014)》(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11月),頁727-732。
楊樹達:〈與胡適之論詩經言字書〉,《考古》1937年第1期(1937年11月),頁347-351。
葉兢耕:〈《詩言志辨》〉,收入張國風編:《清華學者論文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頁102-106。
葛恆新:《林義光及其《詩經通解》研究》(煙臺:魯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9年6月)。
鄔國平:〈朱自清與《詩言志辨》(上)〉,《古典文學知識》第142期(2009年1月),頁11-18。
鄔國平:〈朱自清與《詩言志辨》(下)〉,《古典文學知識》第143期(2009年3月),頁13-22。
靳海濤:〈《古史辨》學人《詩經》解讀方法探析〉,《鄭州師範教育》第1卷第5期(2012年10月),頁27-32。
靳海濤:〈《古史辨》學人《詩經》學基本理念探析〉,《社科縱橫》第24卷(2009年10月),頁132-134。
廖群:〈通考與《詩經》新解──聞一多《詩經》研究述論〉,《國學學刊》2019年第4期(2019年12月),頁120-126、144。
聞一多:〈說魚〉,收入氏撰,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3冊,頁231-252。
聞一多:《匡齋尺牘》,收入氏撰,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3冊。
聞一多:《詩經通義》,收入氏撰,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3冊。
聞一多:《詩經新義》,收入氏撰,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3冊。
聞彩兵:〈論聞一多的《詩經》新訓詁方法〉,《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5期(1997年10月),頁33-35。
趙永明:〈從《中國訓詁學史》看胡樸安的訓詁學思想〉,《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26-28。
趙永明:〈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價值管窺〉,《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6期(2010年12月),頁110-111。
趙沛霖:《興的源起──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臺北:明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9月)。
趙沛霖:〈論古史辨派的《詩經》研究〉,《學術研究》2004年第3期(2004年3月),頁123-126。
趙秀芹:《聞一多《詩經》研究評議》(吉首:吉首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12年6月)。
趙制陽:〈顧頡剛詩經論文評介〉,《東海中文學報》第2期(1981年4月),頁151-167。new window
趙制陽:〈古史辨《詩經》論文評介(上)〉,《孔孟學報》第61期(1991年3月),頁11-61。new window
趙制陽:〈古史辨《詩經》論文評介(下)〉,《孔孟學報》第62期(1991年9月),頁89-111。new window
趙保勝:〈從近現代學術轉型的角度重訪胡適《詩經》研究〉,《詩經研究叢刊》2018年第3期(2018年7月),總第31輯,頁126-150。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7月)。
劉佳慧:〈別開生面的詩學探尋──朱自清〈賦比興說〉略論〉,《文學評論》2019年第6期(2019年12月),頁59-67。new window
劉怡伶:〈試析黃節的詩學理論與實踐〉,《國文學報》第4期(2006年6月),頁215-245。new window
劉師培:《經學教科書》,收入氏撰:《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胡樸安〉,《傳記文學》第28卷第5期(1976年5月),頁119-124。
劉紹唐主編:〈胡樸安〉,《民國人物小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7年6月),第2冊,頁96-98。
劉毓慶:〈聞一多《詩經》研究檢討〉,《文學評論》2012年第6期(2012年11月),頁107-119。
劉毓慶、張晨妍:〈百年來《詩經》研究的偏失〉,《名作欣賞》2015年第1期(2015年1月),頁9-12。
劉燁:〈論顧頡剛《詩經》地理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2期(2015年3月),頁96-98。
劉燁:《顧頡剛《詩經》研究新探》(哈爾濱:黑龍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16年3月)。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上冊。
歐崇敬:〈胡適、顧頡剛、陳寅恪、錢穆、傅斯年、郭沫若、洪業等新時代史學家在哲學上的貢獻〉,《當代中國哲學學報》第4期(2006年6月),頁55-87。
潘光哲:〈胡適與顧頡剛:從師生同志到陌路兩端〉,《學術大師的漏網鏡頭》(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1年1月),頁167-175。
潘德延:〈魯迅論《詩經》──兼從對比的角度談魯迅與胡適對《詩經》的研究〉,《魯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7期(1993年7月),頁44-49。
蔣善國:《三百篇演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1月)。
鄭月梅:〈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的特色〉,收入林慶彰、蔣秋華總策畫,楊晉龍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第2冊,頁605-633。
鄭月梅:〈從《詩經六論》看張西堂對《詩經》的識見〉,收入林慶彰、蔣秋華總策畫,楊晉龍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第2冊,頁685-712。
鄭傑文:〈西學衝擊下經學方法的改良──以二十世紀前期《詩經》研究為例〉,收入林慶彰、蔣秋華總策畫,楊晉龍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第2冊,頁35-47。
鄭逸梅:〈樸學大師胡樸安〉,收入氏撰:《人物和集藏》(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頁260-270。
魯洪生:〈聞一多的《詩經》研究──以「興」為例〉,《北方論叢》2015年第4期(2015年7月),頁34-40。
遺史氏輯:《詩經講義》,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7月),第三輯第19冊。
錢穆口述、胡美琦、何澤恆、張蓓蓓整理:《經學大要》第一講,《講堂遺錄》,收入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第52冊。
閻偉:〈站在歷史的源頭──論聞一多的《詩經》研究〉,《鄂州大學學報》第7卷第3期(2000年7月),頁30-33。
檀作文:〈20世紀《詩經》研究史略〉,《天中學刊》第15卷第1期(2000年2月),頁52-56。
謝中元:〈論古史辨派以歌謠釋《詩經》的動因和詩學意義〉,《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2006年3月),頁79-85。
謝中元:〈《詩》經典化與古史辨《詩經》闡釋的去經典化〉,《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8卷第3期(2007年3月),頁84-87。
謝中元:〈論古史辨派《詩經》研究的詩學取向、價值與缺失〉,《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07年4月),頁74-77、108。
謝中元:〈古史辨視野下的《詩經》闡釋〉,《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2007年12月),頁114-118。
謝晉青:《詩經之女性的研究》,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二輯第37冊。
簡良如:《《詩經》論稿》(新北:Airiti Press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2月)。
羅亞麗:〈科學與美的結合──論聞一多《詩經》研究〉,《宜賓學院學報》第11卷第4期(2011年4月),頁47-49。
關國煊:〈民國人物小傳‧顧頡剛〉,《傳記文學》第38卷第3期(1981年3月),頁146-147。
關國煊:〈民國人物小傳‧朱東潤〉,《傳記文學》第53卷第2期(1988年8月),頁149-151,收入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4年4月),第二輯第15冊,頁65-74。
嚴一萍編:《嶺南近代四家詩》(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9月)。
嚴明:《清代廣東詩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頁61-70。
鐘曉華:〈聞一多《詩經》研究對《詩經》中情詩讀法的影響〉,《雲夢學刊》第30卷第2期(2009年3月),頁112-116。
鐘曉華、歐陽薦楓:〈論聞一多的《詩經》研究〉,《雲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2009年5月),頁147-151。
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原發表於《努力》增刊《讀書雜志》第9期(1923年5月6日),收入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第1冊,頁59-66。收入顧頡剛:《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第1冊,頁180-187。
顧頡剛:〈六詩〉,曾發表於《責善半月刊》第2卷第3期(1941年4月),《浪口村隨筆》,《顧頡剛讀書筆記》,卷16,收入顧頡剛:《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第31冊,頁464-466。
顧頡剛:〈自序〉,收入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
顧頡剛:〈論《詩經》歌詞轉變書〉,收入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第1冊,頁45-46。
顧頡剛:〈論《詩經》經歷及《老子》與道家書〉,收入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第1冊,頁53-57。
顧頡剛:〈《詩經》在春秋戰國間的地位〉,收入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第3冊下編,頁309-367。
顧頡剛:〈讀詩隨筆〉,收入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第3冊下編,頁372。
顧頡剛:〈重刻《詩疑》序〉,收入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第3冊下編,頁406-419。
顧頡剛:〈從《詩經》中整理出歌謠的意見〉,收入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第3冊下編,頁589-592。
顧頡剛:〈風、雅、頌之別〉,《浪口村隨筆》,《顧頡剛讀書筆記》,卷16,收入顧頡剛:《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第31冊,頁458-463。
顧頡剛:《顧頡剛日記》,收入氏著:《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第44冊。
顧頡剛:《顧頡剛日記》,收入氏著:《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第50冊。
顧頡剛遺著,顧潮校、顧湲恭校:〈顧頡剛自傳(一)〉,《中外雜誌》第47卷第1期(1990年1月)頁19-26。
顧頡剛遺著,顧潮校、顧湲恭校:〈顧頡剛自傳(二)〉,《中外雜誌》第47卷第2期(1990年2月)頁16-23。
顧頡剛遺著,顧潮校、顧湲恭校:〈顧頡剛自傳(三)〉,《中外雜誌》第47卷第3期(1990年3月),頁17-21。
[日]兒島獻吉郎著,隋樹森譯:《毛詩楚辭考》,收入林慶彰等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7月),第三輯第24冊。
[日]細井徇撰:《詩經名物圖解》(日本嘉永4年[1851]本),參[日]細井徇撰、繪:《詩經名物圖》(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3月)。
「Worldcat identities資料庫」(網址:http://www.worldcat.org/identities/lccn-n84226445/,瀏覽日期:2019年5月14日)。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名錄」(網頁:http://wsyjg.sh.gov.cn/d/71/1754.html,瀏覽日期:2020年12月2日)。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館數位典藏網站」(網址:http://lib.litphil.sinica.edu.tw/wSite/dtdExhibitList?mp=litphil&ctNode=519,瀏覽日期:2021年2月28日)。
「佛山市博物館網站──名人名家」(網址:http://www.foshanmuseum.com/mrmj/mrmj_disp_sub.asp?id=9,瀏覽日期:2018年3月14日)。
林淑貞:〈黃節「論詩存史」與「注詩寫志」的書寫策略與意義〉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100-2410-H-005-039-,執行期間: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網址:http://statistics.most.gov.tw//award/,瀏覽日期:2017年7月3日)。
胡樸安:〈溪關龍坦胡氏世系記〉收入氏撰:《胡氏家乘》,轉引自「新浪博客:溪關龍坦胡氏世系記」(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562cb0100wxv3.html,瀏覽日期:2014年12月13日)。
曾守正:〈確求新意念、新評價:朱自清《詩言志辨》的理論內蘊及其形成〉成果報告,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004-142-,執行期間: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網址:https://wsts.most.gov.tw/STSWeb/Award/AwardMultiQuery.aspx?year=103&code=QS01&organ=&name=%e6%9b%be%e5%ae%88%e6%ad%a3,瀏覽日期:2020年9月14日)。
「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網址:http://ccs.ncl.edu.tw/ExpertDB2.aspx,瀏覽日期:2021年7月10日)。
「臺灣華文電子書庫」(網址: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TUL-0529135/reader,瀏覽日期:2020年12月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