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
作者:沈心慧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錟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胡樸安胡韞玉中國學會南社南社叢選南社詩話太平洋報中華民報民國日報國學保存會國學商兌會國學研究社國學彙編樸學齋叢書漢字文化研究漢字文化學周易古史觀周易人生觀中國文字學史俗語典Hu puh-anHu un-yuNansherMing Kuo DailyThe Conservative of the National StudiesThe Academic Society of National StudiesChina SocietyI-Ching SocietyThe History of Chinese Word StudiesChou-I Pre-historical StudiesThe Living Philosophy of Chou-IDictionary of Colloquialism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holiu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5
胡樸安先生(1878-1947),是民國初年到四十年代活躍於上海的知名學者,其《中國文字學史》和《中國訓詁學史》二書為小學史的開山之作,影響深遠,但有關他的生平和學術研究則付諸闕如。本文即為首部針對胡氏生平及其易學、小學作深入探討的論文。
本文首章,搜集海峽兩岸所見的胡樸安著作及相關資料,包括胡氏日記及友朋手札,並與其後人聯繫,對胡氏的生平及交游作一爬梳整理。第二章「胡樸安的家世與生平」,勾勒胡氏的家世,及其自幼年讀書家鄉,經歷蒙館授徒、學習拳術、租田開墾,至於遷居上海,入國學保存會,任《國粹學報》編輯,到加入清末的革命文學團體──南社、革命組織──同盟會、進新聞界鼓吹革命、短期從政,任考試院專門委員、江蘇省民政廳長等職,在上海各大學任教,大量著述,最終奠立以研究學術、整理國故為救國志業的一生行止。第三章「胡樸安的交游」,嘗試條理出其與南社、新聞界、政界、教育學術界人士交游的概況。
第四章「胡樸安的著述」,搜集整理的達二百六十種之多,專門著述包括經史子集,計一百種;編譯之書十九種;詩集十種;另外單篇論文一百四十一篇,存目三十三種。
第五章「胡樸安的易經研究」,以《易經學》、《周易古史觀》、《周易人生觀》三書析述胡樸安研究《易經》的成就。尤其《周易古史觀》一書突破傳統,以古史角度說《易》,詳細說解,將〈乾〉、〈坤〉兩卦看作緒論,自〈屯卦〉至〈離卦〉是原始時代至商末之史,自〈咸卦〉至〈小過卦〉為周初文、武、成時代之史,〈既濟〉、〈未濟〉兩卦是餘論,即是「以新方法研究舊學問」、「賦新思於舊事」、「尋求學術研究新取向」的一大成就,因此被譽為「兩千年多來第一個提出系統的《周易》古史觀的學者」。
第六章「胡樸安的文字學」,分述胡樸安的基礎文字學見解(包括文字的起源、六書分類等)、應用文字學研究(以文字學研究古書和古代文化)、《中國文字學史》、《俗語典》等。其中以《說文》研究古史,開漢字文化學風氣之先;撰《中國文字學史》,整理文字學文獻,具開創之功;編《俗語典》,在漢語俗語研究史上頗具價值。第七章「胡樸安的聲韻學」,簡述胡氏的聲韻學著述和史觀。第八章「《中國訓詁學史》綜論」,探討《中國訓詁學史》的史觀、分期、體例、評議和價值。
第九章「結論」,總結胡樸安的易學與小學著述的成就,實源自於他藏書豐富,累積文獻資料,細大不捐,既務為博覽,又善於鎔鑄歸納,因而有《中國文字學史》、《中國訓詁學史》等小學史的開創之作;又以整理中國學術為己任,具有前瞻眼光,以新方法研究舊學術,勇於突破舊說,故而有《周易古史觀》、〈從文字學上考見中國古代之婦女〉、〈從文字學上考見古代辨色本能與染色技術〉一類開風氣之先的傳世之作與承先啟後的《俗語典》之編。
【Abstract】Hu Pu--an (1878-1947) was an active and well-known famous scholar in Shanghai between the 1900s and 1940s. His work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ord Study and Etym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holium are most influential and fundamental for the same subjects. However, the studies concerning his biograph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are really lacking.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is a pilot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n his biographical sketch, Chinese word study and the Book of Changes.
First, I have collected his writings and related data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which include his diary, letters and interviews of his family. And then I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s life as well as his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 The second chapter , “Hu Pu-an’s Family Background and Biography” outlines his family background, schooling years, learning boxing, farming, and moving to Shanghai, in which he participated in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worked as an 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Chinese Classics, attending the Nan Sher (The Southern Society), a revolutionary and literary group, and Tung Meng Hui, a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 In the meantime, he entered the press circle, struggling for revolutionary purposes. He also worked as a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Examination Yuan and held the post of the head of Department of Civil Affairs in Kiangshu Province. Besides, he taught in several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and published a great number of books, setting up his professional goal of academic studies for saving his own country. Furthermore,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Prof. Hu’s Social Relations”, a sketch of his association with the Southern Society, the press circle, the political circle, and the academic circle. Indeed, Hu Pu-an’s publication is bountiful. The fourth chapter is a study on his over 260 items of his works and publications. His academic writings include more than 100 items of studies on an old classif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books. He compiled and translated nineteen books. And he also published ten collections of poetry, 141 academic essays and thirty-three titles of other writings. The fifth chapter, “Hu Pu-an’s Studies on the Book of Changes” focuses on the three books: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Historical View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n Chou Dynasty, and the Life View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n Chou Dynasty. Among these three books, the Historical View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n Chou Dynasty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pioneering and groundbreaking. He interpreted the Book of Changes in term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He considered the Chien and Kuen diagrams are the introduction, the Twen up to Li diagrams are presenting the period from the primitive era up to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the diagrams from the Shyan to Xiao-guo show the history of Wen, Wu and Cheng period dur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Chou Dynasty. Ji-ji and Wei-ji diagrams are the concluding parts. In short, he studied the old learning through a new way , and transplanting new thoughts into old subjects, and trying to find new directions for the academic studies. Therefore, he has been considered the first scholar who .formed a systematic and historical view of I Ching (The Book of Chang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ou Dynasty for the last 2000 years. The sixth chapter is on “Prof Hu’s Chinese Word Study and Etymology”, in which it explicates the fundamental view on etymology, including the origin of Chinese words, the classification of Liu Shu (six aspec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words), applied study of etymology i.e. a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books and culture in terms of etymolog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tymology and a Dictionary of Proverbs. He studied ancient history by means of a book called Shuo Wen (the Explanation of Words), which is groundbreaking in the cultural study of Chinese words. Meanwhile, the seventh chapter “Hu Pu-an’s Phonology” is a brief summary of Hu’s phonological studies and historical view. And the eighth chapter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holium”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view, periods, genres, comments and valu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holium. The ninth chapter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n I Ching and Chinese Word Study and Etymology. The cause of success is attributed to the rich resources of books and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s for his studies.
引用及參考書目
本書目分胡樸安著述、經、史、子、集、期刊論文等六部分,經部以下各依性質及著者時代次其先後。
一、胡樸安著述
易經學
胡道彥影印樸學齋叢書第二集第十二冊,台北,1983年
周易古史觀
胡道彥影印樸學齋叢書第二集第一冊,台北,1983年
台北仰哲出版社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本,1987年11月
周易人生觀
胡道彥影印樸學齋叢書第二集第十三、四冊,台北,1983年
蔡尚思主編《十家論易》,長沙,岳麓書社, 1993年3月
群經政治思想
抄本,胡道彤先生藏
六書淺說
說文解字詁林影抄本,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3月
文字學入門(即文字學ABC)
台北,啟明書局影印1929年上海ABC叢書社排印本,1958年
文字學絕對論(殘卷)
存六頁,原藏胡道彤處,現為撰者收藏
文字學研究法
國學彙編排印本,上海,國學研究社,1924年∼1925年
台北,西南書局學術叢書本,1973年
中國文字學史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初版;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8年台10版
中國訓詁學史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初版,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8年
俗語典
與家人合編,上海書店據1922年上海廣益書局鉛印本影印,1983年
五九之我
胡道彥影印樸學齋叢書第二集第十八冊,台北,1983年
六十年以前的我(又名:四十年老上海)
剪報本
病廢閉門記
胡道彥影刊樸學齋叢書第二集第十九冊,台北,1983年
家乘
胡道彥影印樸學齋叢書第一集第八冊,台北,1983年
中華全國風俗志(編)
上海書店據1923年上海廣益書局鉛印本影印,1986年
歇浦集(1905∼1914)
樸學齋集本,上海,1908年
伯子詩稿
胡道彥影刊樸學齋叢書第一集第八冊,台北,1986年
南社詩話
柳無忌、高銛、楊玉峰主編,國際南社學會.南社叢書第一套.南社詩話兩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樸學齋詞存(韞玉詞)
抄本,胡道彤先生藏
胡樸安日記
稿本,上海復旦大學藏
胡樸安自著散文
稿本,胡道彤先生藏
樸學齋集四卷(編)
線裝鉛印本,上海,1923年
樸學齋叢刊十一種(編)
1923年安吳胡氏鉛印本
樸學齋叢書第一集(編)
1940年安吳胡氏線裝排印本
樸學齋叢書第二集二十三冊
胡道彥影印本,台北,1983年
南社叢選(編)
收在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編第三輯第二十七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國學彙編
題胡韞玉編,上海,國學研究社,1924∼1926年
國學月刊
與陳乃乾合編,上海,大東書局印行,1926年
國學商兌會叢選第1∼18集
與高燮合輯,上海,國學商兌會鉛印本,1912∼1930年
易制器尚象說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二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
易經之政治思想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四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
詩經文字學
國學彙編第三集第一冊,上海,國學研究社,1925年6月
國學月刊第一卷第四期,上海,大東書局,1927年
從文字學上考見之中國古代婦女
國學彙編第三集第一冊,上海,國學研究社,1925年6月
學林一輯,1940年11月
從文字學上考見古代辨色本能與染色技術
學林三輯,1941年
從文字學上考見中國古代之聲韻與言語
學林九輯,1941年7月
中國文字之發生與變遷
中國學生二卷一∼四期合刊,1936年
中國言語之原始及其變遷
國學論衡五上,1946年6月
中國語言變遷痕跡
大眾六期,1944年6月
音韻通論
國學彙編第二集第四冊,上海,國學研究社,1924年9月
聲韻略論殘卷
文風月刊,1937年
與某君論等韻書
國學彙編第一集第四冊,上海,國學研究社,1924年
胡樸安光緒二十二年至民國十九年簡表
手稿三頁,胡道彤先生藏
二、經部
周易正義
唐孔穎達撰,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周易本義
朱熹撰,蘇勇校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
周易王韓注
王弼‧韓康伯注校相臺岳氏本,台北,新興書局,1993年
周禮
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禮記
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左傳
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論語
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孟子
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經義考
朱彞尊撰,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古籍整理叢刊,1999年4月
五經治要
胡自逢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4月
經學歷史
皮錫瑞撰,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國學導讀叢編
周何、田博元主編,徐芹庭撰,易經導讀,台北康橋出版社,1979年
周易導讀
黎子耀撰,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易經古歌考釋
黃玉順撰,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易經哲學史上中下三冊
朱伯崑撰,北京大學,1986年
周易研究史
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撰,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
楊慶中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十家論易
蔡尚思‧胡道靜主編,郭沫若、顧詰剛、李鏡池、聞一多、胡樸安、熊十力、馮友蘭、薛學潛、劉子華、蔡尚思等撰,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3月
周易思想探微
劉瀚平撰,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
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
黃沛榮撰,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4月
周易雜論
高亨撰,齊魯書社據一九六二年山東人民出版社版重排印,1979年
周易十日談
胡道靜、戚文編著,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3月
周易縱橫談
黃慶萱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月
周易漫談
張善文撰,十三經漫談叢書(一),台北,頂淵文化公司,1998年
周易──商周之交史事錄
黃凡撰,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
黃慶萱撰,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
易經之謎是如何打開的
謝寶笙撰,北京出版社,1995年
易學應用之研究
陳立夫主編、黎凱旋協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年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
經典釋文動詞異讀新探
黃坤堯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9月
說文解字注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補,台北,黎明出版公司,1990年8月增訂七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台北,書銘出版公司,1992年9月
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台北,洪葉出版公司,1999年11月增修一版
釋名
漢劉熙撰,台北,國民出版社,1959年10月。
說文釋例
王筠撰,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12月
說文解字詁林
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台北鼎文書局,1928年
文始
章太炎撰,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
小學考
謝啟昆撰,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唐以前小學書之分類與考證
林明波撰,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5年
字樣學研究
曾榮汾撰,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中國文字學
潘重規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漢字
王寧‧鄒曉麗撰,香港,海峰出版社,1999年
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黃沛榮撰,台北,樂學書局,2001年12月
中國小學史
胡奇光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漢語文字學史
黃德寬、陳秉新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中國漢字學史
孫鈞錫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年1月
漢語語言研究史
李開撰,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中國文字學史
張其昀撰,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中國文字學史
姚孝遂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中國語言文字學通史
班弨撰,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類篇研究
孔仲溫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12月
轉注釋義
魯實先撰,台北,洙泗出版社,1992年12月
說文類釋
李國英撰,台北,書銘出版公司,1989年9月
說文部首類釋
蔡信發撰,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7年8月
說文學源流考略
張其昀撰,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說文與古代科技
王平撰,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
王寧、謝棟元、劉方撰,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說文解字與漢字學
王寧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清代許學考
林明波撰,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二十八種,1959年
漢字古俗觀奇──先民衣食住行新視界
劉志基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
李玲璞、臧克和、劉志基撰,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
宋永培撰,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說文漢字體系研究法
宋永培撰,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
黃德寬、常森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漢字的故事
李梵編,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年8月
中國辭書編纂史略
林玉山撰,中洲古籍出版社,1992年5月
中國字典辭典史話
張明華撰,任繼愈主編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
俗語典
王宇綱撰輯,潘禮文註譯,台北,五洲出版社,1981年5月
中國俗語大辭典
溫端政主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6月
明清俗語辭書集成
日‧長澤規矩也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二十世紀的漢語俗語研究
溫端政、周荐撰,太原,書海出版社,2000年1月
中國語言學大辭典
江西師範大學主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中國傳統語言學要籍述論
姜聿華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
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
徐超撰,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
何九盈撰,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中國語言學史
濮之珍撰,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年8月
中國古代語言學文選
周斌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
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何九盈撰,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
劉堅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語言文史論集
周祖謨撰,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2年11月
語源學概論
殷寄明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漢語語源義初探
殷寄明撰,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1月
戰國文字通論
何琳儀撰,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中國聲韻學通論
林尹撰,台北,世界書局,1971年9月
聲韻學
竺家寧撰,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17
古音學入門
林慶勳‧竺家寧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
古音研究
陳新雄師撰,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4月
方言校箋
周祖謨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
漢語方言概要
袁家驊等撰,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月
漢語訓詁學史
李建國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修訂版,2002年8月
訓詁學
楊端志撰,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年;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11月
中國訓詁學
馮浩菲撰,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
訓詁學概要
陳煥良撰,廣州,中山大學,1995年
簡明訓詁學
白兆麟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訓詁學通論
路廣正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
訓詁學
周大璞撰,台北,洪葉文化公司,2000年6月
國粹學報
國學保存會編,上海, 1905年2月∼1911年9月
國粹、國學、國魂──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鄭師渠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8月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三、史部
國語
左丘明撰,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戰國策
劉向集錄,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史記
司馬遷,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二十五史
漢書
班固,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二十五史
中國古代社會
許進雄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
夏商社會生活史
宋鎮豪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
中國遠古暨三代科技史
殷瑋璋、曹淑琴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中國春秋戰國科技史
申先甲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中國古代科技
劉洪濤編著,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年3月
上海新聞史(1850∼1949)
馬光仁主編,上海,復旦大學,1996年
中國現代報史資料匯輯
王文彬編,重慶出版社,1996年9月
中國新聞史
李炳炎編著,台北,陶氏出版社,1986年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
方漢奇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江蘇報刊編輯史
劉光祖、汪曉園撰,江蘇人民出版社,1933年12月
革命報人別記
中央黨報發展史略,徐詠平,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3月
近代教育先進傳略
周邦道撰,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年
中華民國名人傳
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6年6月
中國近代學人象傳
大陸雜誌社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
陳玉堂編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二次印刷
六十年人物識小錄
胡耐安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鄧家彥先生訪問記錄
鄧廷以、王聿均、謝文孫訪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20,1990年6月
王力傳
張谷、王緝國撰,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柳亞子傳
張明觀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南社人物吟評
邵迎武撰,國際南社學會‧南社叢書第二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
戴季陶先生與考銓制度
考試院考銓叢書指導委員會主編,台北,正中書局,1884年7月
南社紀略
柳亞子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
柳亞子傳‧南社紀略
柳無忌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
南社詩話兩種
牛仰山撰,柳無忌、高銛、楊玉峰主編,國際南社學會‧南社叢書第一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75年3月
南社史長編
楊天石、王學莊編,國際南社學會‧南社叢書第一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南社叢談
鄭逸梅撰,鄭逸梅選集第一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南社研究──以思想層面為主(1909∼1923)
陳香杏撰,台灣師範大學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3年6月
清季江蘇省學會運動之研究(1895∼1911)
何思瞇撰,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85年
涇縣志
涇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2月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隋書經籍志
長孫無忌等撰,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第五冊,台灣商務印書館
崇文總目
王堯臣等編次‧錢東垣等輯釋,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第十二冊,台灣商務印書館
涇縣胡氏樸學齋藏書目錄六卷
上海合眾圖書館編,合眾圖書館藏書分目之六,油印線裝本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語言文字卷
周谷城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中國近現代圖書館事業大事紀
鄒華享、施金炎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四、子部
老子道德經注
晉王弼注,楊家駱主編增訂中國學術名著第一輯,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莊子集釋
清郭慶藩集釋,楊家駱主編增訂中國學術名著第一輯,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荀子集解
王先謙集解,楊家駱主編增訂中國學術名著第一輯,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韓非子集解
王先慎集解,楊家駱主編增訂中國學術名著第一輯‧增補中國思想名著第十四冊,台北,世界書局,1973年5月
五、集部
先秦詩歌史論
郭杰、李炳海、張慶利、張松如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撰,台北,華正書局影印本
戴震文集
戴震撰,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經韻樓集
段玉裁撰,段玉裁遺書,大化書局
劉申叔遺書
劉師培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
胡樸安友朋手札
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子雲鄉人類稿
殷孟倫撰,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2月
姚鴛雛剩墨
姚鴛雛撰,柳無忌主編國際南社學會‧南社叢書第二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2月
王力文集二十卷
王力撰,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
鄭逸梅選集三卷
鄭逸梅撰,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南香畫語
胡淵撰,胡道彥影刊樸學齋叢書第一集第六冊,台北,1986年
南香詩鈔
胡淵撰,胡道彥影刊樸學齋叢書第一集第八冊,台北,1986年
說苑今註今譯
劉向著,盧元駿註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
夢溪筆談
沈括撰,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4月
六、期刊論文
從經學詮釋傳統論二十世紀《易》詮釋的分期與類型
鄭吉雄撰,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20、21期合刊,1988年12月∼1989年6月
《易》為商周之史說
孫德謙撰,原載學海第一卷第四期(1944年10月),收在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四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
當前易學界所應負之使命
胡自逢撰,中華民國易經學會會員大會講詞,中國國學第十七期
本土與域外--超越的周易文化
楊宏聲撰,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7月
近十年大陸易學研究述評
林忠軍撰,文史哲第五期,1995年
在易經熱流中談易德
吳怡撰,孔孟月刊第三十四卷第十期,1996年6月
論20世紀中國的易學研究
楊慶中撰,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四期,華夏出版社,1998年5月
二十世紀的《周易》古史研究
陳桐生撰,中國史研究動態第三期,1999年
魯實先先生轉注釋義述例
許錟輝師撰,魯實先先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12月19日
許慎造字假借說證例
許錟輝師撰,第五屆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5月7日
段玉裁「引申假借說」平議
許錟輝師撰,第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編,1996年4月
論語言文字之學
章炳麟撰,國粹學報二卷十二、十三期,1906年
評《中國文字學史》(胡樸安)
潘重規撰,制言四三期,1937年
宋代的文字學
孔仲溫撰,國文天地三卷三期,1987年8月
20世紀近代漢語研究概說
方一新撰,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2001年第1期
清代雅學考
林明波撰,慶祝高郵高仲華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上,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68年
右文說在訓詁學上的沿革及其推闡
沈兼士撰,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台北,中華書局,1986年10月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提要》
陳重業撰,周谷城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語言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 1992年
中國訓詁學發展的歷史
周祖謨撰,語言文史論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2年
訓詁學研究及其取向叢談
許威漢撰,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訓詁學會 1997年4月
訓詁學展望
趙誠撰,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訓詁學會 1997年4月
言簡意賅的傳統訓詁學小結──評《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總敘》
劉世俊撰,寧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十七卷第四期,1995年
晚清國粹派史學
李洪岩撰,文史知識總二百一十三期,台北,中華書局,1999年3月
國學保存會小集敘
鄧實撰,國粹學報第一期,1905年2月
國學保存論
姚光撰,國學商兌會,國學叢選‧第一集,1912年11月
國學商兌會會友姓氏錄
國學商兌會,國學叢選‧第七集載,1915年12月
胡樸安《南社詩話》的學術價值
牛仰山撰,南社研究二,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
論南社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熊羅生撰,江蘇省吳江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紀念南社成立八十週年專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清末民初「南社」的革命活動及其局限
劉惠璇撰,警專學報第四期,1991年6月
南社人物與詩文作品
胥端甫撰,出版月刊第二十一期,1967年2月
我國最早的革命文藝團體──南社
陳敬之撰,暢流四十六卷一期,1972年8月
南社始末
王晶垚撰,中國社會科學第四期,1980年
我所知道的南社
朱劍芒撰,楊天石、王學莊主編,南社史長編,國際南社學會‧南社叢書第一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江蘇省南社研究會成立大會紀盛
南聲 1995年
《南社叢刊》的重印本與未刊稿
朱少璋撰,明報月刊,1999年2月
記《民權報》《中華民報》和《民國日報》
李健青撰,上海地方史料,上海社科院出版,1986年1月
胡樸安家族與新聞界
胡傳栻、汪欣撰,江蘇省南社研究會,南社第16期,2002年6月
上海的學藝團體
胡懷琛撰,上海市通志館期刊第2卷第3期,1935年12月
胡樸安友朋手札──中國學會創立始末
梁穎整理,見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編歷史文獻‧第二輯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年11月
中國學會會員錄
民國三十五年七月八日行政院4159號公函,中華民國國史館藏
上海申報
民國三十六年七月十日第一張
胡樸安周年祭
陳詒先撰,上海申報‧自由談,1948年7月9日
漫話胡樸安先生
夏侯敘五撰,江蘇省南社研究會,南訊第8期,1997年12月
胡樸安傳
秦賢次撰,民國人物小傳,傳記文學二十八卷五期,1976年6月
真讀書人胡樸安
胡耐安撰,六十年來人物識小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樸學大學胡樸安
鄭逸梅撰,人物和集藏,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
上海名人論‧胡樸安
俞碩遺撰,汪欣藏剪報本
「半邊翁」胡樸安
吳志新撰,胡道彤先生提供剪報資料
前輩先生
阮毅成撰,傳記文學,1972年
當代教育先進傳
周邦道撰,中外雜誌二十卷三期,1976年9月
南潯「四象」紀略
叔蘋會訊2002年第2期,2002年5月20日
葉楚傖先生墓碑
于右任撰,卞孝萱、唐文權編,辛亥人物碑傳集卷八,台北,團結出版社, 1991年10月
胡樸安先生事略
胡樸安先生治喪委員會,1947年
胡道彥先生生平事略
胡道彥先生治喪委員會主編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