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調和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衝突之憲法秩序
作者:鄭光倫
作者(外文):CHENG, KUANG-LUN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程明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社會正義經濟發展衝突調和勞資共決活化社會工作福利國家理論社會民主產業民主社會夥伴關係社會對話法與社會法律與資本主義全球化social justicesocial injusticeeconomic developmentconflict reconciliationMitbestimmungcodeterminationactivationworkfarestate theorysocial democracyindustrial democracysocial partnershipsocial dialoguelaw and societylaw and capitalismglobal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從現代國家誕生開始,歷經法國大革命、福利國家興起、戰後、冷戰終結、全球化時代等時期,國家角色在社會經濟變遷過程當中不斷演變,特別是當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發生衝突之時,國家存在的正當性也將遭到強烈質疑。基於民主、法治、正義的考量,憲法本身就必須將平衡作為目的,因此對於衝突的因應方式就是調和,但衝突調和問題不能僅著眼於憲法的維度,毋寧尚需觀察國家。現代國家將保障人民基本權利寫入憲法,目的在於保障基本權利。但是僅將國家認知為保障個人權利的工具,一旦不同個人權利之間發生衝突,國家將無力解決權利之間的紛爭。為了保存自身的正當性,國家必須轉變,從個人權利的保障者轉化為生活資源的分配者,建立政治共同體,防止或節制社會不正義。根據本文的考察,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之間衝突的調和理念與方式,涉及了以下幾條重要軸線:自然法思想、社會契約論、國家存在之正當性、社會民主思想、社會夥伴關係、承認政治。
勞工參與企業決定是經濟民主與產業民主的展現,並且由此發展出國家與勞資雙方的社會對話與社會夥伴關係。換言之,國家與人民之關係,從統治走向保護,再從保護走向衝突調和。在活化社會與工作福利改革,本文觀察發現,面對全球化、技術革新、人口結構等壓力,各國經濟成長逐漸衰退,政府施政基調紛紛走向經濟掛帥,推動樽節政策與緊縮措施,諸此思維逐漸擴至社會經濟政策,使得原本是以促進社會正義為制度本旨的社會政策,也必須納入經濟發展的考量,本文認為,這一種轉變與發展,縱然未違反憲法保障工作權與社會公民權之意旨,但絕對是一種對於工作權與社會公民權的弱化。本文基於社會正義的立場提出建議,認為未來必須在法規範、法制度、法解釋上保持警戒,避免國家繼續偏向獨尊市場、經濟發展掛帥的方向。
Through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tate, has navigated through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 rise of the welfare state, the postwar perio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social state broke through in the 1980s and became an opportunity for conservatives and laissez-faire to return to dominanc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globalization trend in post-Cold War, deregulation, privatization,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which also known as Neo-liberal reform measures,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role of the state varies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and the legitimacy of the state’s existence is strongly questioned , especially when the conflict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justice happens.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s of democracy, the rule of law, and justice, the constitution itself must aim at reconciling the conflicts. However, if the state is only recognized as a tool to protect individual rights, the state would fail to resolve the disputes between individual rights once the rights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conflict,.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eserve its own legitimacy, this dissertation propose that the state has to be transformed from a guarantor of individual rights to an allocator of living resources; as the allocator of living resources, the state has to establish a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prevent or moderate social injustice. Based on the archeology conducted by this dissertation, this dissert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reconcil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justi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the following major axes: natural law thought, social contract theory, the legitimacy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state, social democratic ideas , social partnership, recognition politics.
Labors’ participation in corporate decisions(Mitbestimmung/ codetermination) is the proof of economic democracy and industrial democracy,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social dialogue and social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state, labor and business owners. In other wo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people transforms from domination to protection, and then from protection to conflict reconciliation. By observing the activation and workfare reforms, this dissertation found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various countries is gradually declining due to the pressures from globaliz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us the government's policy keynotes focus on improving their economics by promoting the policies of austerity. This trend gradually extends to the social policies; therefore, even though they aimed at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 originally, the social policies have to consi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such as the Third Way, the New Middle, social investment, flexicurity have been developed.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aforesaid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definitely weaken the right to work and social citizenship even though they do not violate the constitutional purpose of protecting the right to work and social citizenship. As a resul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justice,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we must maintain vigilance in legal norms, legal systems, and legal interpretation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state from being overly biased towards the marke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專書及專書論文
Amartya Sen著,劉楚俊譯,經濟發展與自由,2001年11月,先覺。
Bauman, Zygmunt著,張君玫譯,全球化─ 對人類的深遠影響,群學,2001年6月。
Beck, Ulrich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群學,1999年9月。
Bourdieu, Pierre著,孫智綺譯,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麥田,2002年。
d'Entrèves, Alessandro Passerin著,李日章譯,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聯經,1984年12月。
Eichenhofer, Eberhard著,李玉君、林谷燕、林炫秋、邵惠玲、孫迺翊、張桐銳、蔡維音、鍾秉正譯,林谷燕、邵惠玲、孫迺翊、蔡維音主編,德國社會法,新學林,2019年11月,11版。
Friedman, Lawrence M.著,吳懿婷譯,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2005年2月。
Grimm, Dieter著,劉剛譯,現代憲法的誕生、運作和前景,2010年1月,北京:法律出版社。
Hegel著, 范揚、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五南, 2020年9月。
Herrmann, Ulrike著,賴雅靜譯,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遠足文化,2018年2月。
Hobhouse, Leonard Trelawney著,朱曾汶譯,自由主義,五南,2019年2月。
Hobsbawm, Eric著,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下),麥田,1996年。
Knauff, Matthias著,林宇軒譯,經濟行政法的延續性與非延續性,如沐法之春風─ 陳春生教授榮退論文集,2020年12月,頁654-661。
Kaufmann, Arthur著,劉幸義、林三欽、蔡震榮、李震山、吳從周、鄭善印、陳惠馨、楊芳賢、陳慈陽、熊愛卿、郭麗珍、秦季芳、陳妙芬、劉初枝、李建良合譯,法律哲學,五南,2001年5月,初版,2刷。
Lorenz von Stein著,張道義譯注,社會的概念及其變動法則,五南,2019年11月。
Mandel , Ernest著,連結雜誌社譯,馬克思主義入門,連結雜誌社,2009年。
Pieroth, Bodo著,林明昕譯,勞工團結自由、團體協商與參與決定,收錄於:Horst Dreier、Peter Badura主編、蘇永欽等譯注,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下冊,2010年10月,頁313-339。
Pitschas, Rainer,李玉君譯,歐洲化社會國的社會安全體系,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2010年10月26日,頁865-910。
Polanyi, Karl著,黃樹民譯,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春山,2020年1月。
Rodrik, Dani著,陳信宏譯,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衛城,2016年2月。
Rousseau, Jean-Jacques著,張露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五南,2019年12月。
Sen, Amartya著、劉楚俊譯,經濟發展與自由,先覺,2001年11月。
Starck, Christian著,李建良譯,法文化成就,收錄於李建良主編:法文化成就,2007年1月,頁1-18。
Stiglitz, Joseph E.著,羅耀宗譯,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天下雜誌,2013年1月。
Stolleis, Michael著,雷勇譯,德國公法史:國家法學說和行政學,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
Tony Judt著,黃中憲譯,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二 繁榮與革命1953~1971,2012年5月,第11章。
Trute, Hans-Heinrich著,王韻茹、姚崇略譯,行政法學中的治理概念─ 以大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7期,2012年11月,頁241-291。
Utz Schliesky著,喻文光譯,經濟公法,2006年6月。
Van Gelder, Sarah、YES!Magazine,睿容譯,我抗議:佔領華爾街,改變一切,廣場,2012年1月。
王志誠,論公司員工參與經營之制度─ 以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機關之改造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10月。
王振寰,權力與政治體系,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本,2009年1月,3版,頁285-304。
王振寰、李宗榮、陳琮淵,台灣經濟發展中的國家角色:歷史回顧與理論展望,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主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2017年12月,頁49-87。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2017年1月,元照,5版。
王澤鑑,民法物權,2014年3月。
王澤鑑,債法原理,2012年3月。
吳庚、盛子龍,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2017年9月,增訂15版。
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2017年9月,作者自版,增訂5版。
吳叡人,尋找我們這個時代的革命:《論特權》推薦,Emmanuel-Joseph Sieyès、梁家瑜譯,論特權,2014年10,頁85-98。
李君韜,社會法治國之統一性 ─ 威瑪共和背景下的Hermann Heller國家理論,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李建良,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憲法理論與實踐(二),2007年8月,2版,頁1-57。
李惠宗,憲法要義,2012年9月,元照,6版。
李震山,與時俱進的行政法學──以多元價值及科技發展之影響為例,收錄於:跨世紀法學新思維─法學叢刊創刊五十週年,2006年1月,頁137-152。
李震山,罷工糾察線作為預防犯罪的警察權發動對象─ 警察法觀點,收錄於:行政院勞委會編印,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2007年,頁761-782。
周憲文,重商主義論,1971年12月,臺灣銀行。
林秀幸,導論 因經濟而起,卻生起了國家與社群的命題,收錄於:林秀幸、吳叡人主編,照破─太陽花運動的振幅、縱深與視域,2016年3月,頁7-23。
林谷燕、邵惠玲、郝鳳鳴、郭明政、蔡茂寅,社會法的概念、範疇與體系,收錄於:台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主編,社會法,2016年9月,2版,頁25-46。
林佳和,台灣勞動爭議的行政調解─ 國家性認知、勞動法貫徹困局與ADR本質的微妙暨緊張關係,收錄於氏論文集:勞動與法論文集III─ 國家與勞動市場管制、勞動契約,2014年10月,頁3-40。
林佳和,法律與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觀察的嘗試,收錄於:人權、正義與司法改革─ 陳傳岳律師七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2014年8月,頁489-519。
林佳和,社會正義、權力關係與法律形式自由:勞動派遣作為典型的艱難問題,收錄於:許宗力主編,追尋社會國:社會正義之理論與制度實踐,2017年12月,頁363-460。
林佳和,社會保護、契約自由與經營權─司法對勞動契約的衡平性控制,收錄於氏論文集:勞動與法論文集III:國家與勞動市場管制、勞動契約,2014年10月,頁215。
林佳和,經濟全球化下的國家:從社會福利國到國際競爭國─ 兼論競爭力之意涵與法律之角色,收錄於:氏論文集,勞動與法論文集II─ 勞動與公法、全球化與勞動人權,2014年10月,頁379-397。
林佳和,憲法社會國原則─內涵、形成、界限與另類理解,理論、制度與行動: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之先行者與推手─郭明政教授榮退祝賀論文集,2022年7月,頁25-62。
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 、張烽益,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灣勞工陣線,2011年11月。
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收錄於氏論文集:公法學的開拓線,頁4-33。
林明昕,憲法規範下的社會正義:以基本國策的規範效力為中心,收錄於:許宗力主編,追尋社會國:社會正義之理論與制度實踐,2018年1月,頁2-31。
林明鏘,論基本國策 ─ 以環境基本國策為中心,收錄於:周志宏、許志雄、蔡茂寅主編,現代國家與憲法 ─ 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1997年,頁1465-1504。
林開世,新自由主義與國家:對當前幾種理論取向的評估,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2019年10月,頁58-106。
林錫堯,行政法要義,2012年3月,元照,3版。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2014年9月,元照,6版。
法蘭西斯‧福山,閻紀宇譯,強國論,2005年11月,時報文化。
城仲模,二十、四十年來之行政法,行政法之基礎理論,1991年10月。
政治大學法學院公法學中心、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主編,社會正義之建構與權利救濟:海峽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二),2015年3月,新學林。
施啟揚、蘇俊雄,法律與經濟發展,1976年2月,2版
若林正丈,李承機、林果顯、林琪禎、岩口敬子、洪郁如、周俊宇、陳文松、陳培豐、陳桂蘭、顏杏如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2016年11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版。
若林正丈,許佩賢、洪金珠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2009年8月,新自然主義,3版。
孫迺翊,社會法的憲法基礎,收錄於:台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主編,社會法,2016年9月,2版,頁25-46。
翁岳生,法治行政之時代意義,收錄於:氏論文集,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1994年6月,頁217-232。
郝鳳鳴,法國社會救助與福利服務法制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1期,1996年12月,頁105-128。
張文貞,面對全球化─ 台灣行政法發展的契機與挑戰,收錄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中),2002年7月,頁1-26。
張旺山,韋伯的「國家」概念,收錄於:蔡英文、張福建主編,現代性的政治反思,2007年12月,頁157-194。
張晉芬,勞動社會學,元照, 2013年7月。
張烽益、孫友聯、洪敬舒、黃怡翎、李健鴻、王兆慶、楊書瑋等著,公平經濟新藍圖:2016勞動政策白皮書,2016年2月5日,
張嘉尹,台灣憲政秩序的規範效力,收錄於:蕭高彥主編,憲政基本價值,2009年6月,頁321-376。
莊國榮,行政法,2021年9月,修訂7版。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2008年10月,元照,4版。
許育典,憲法,2019年9月,元照,9版。
許宗力,大法官解釋與社會之實踐,收錄於:許宗力主編,追尋社會國:社會正義之理論與制度實踐,2017年12月,頁61-124。
郭岱君,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2015年5月,聯經。
郭明政,社會安全制度─ 一個遭受嚴重誤解與曲解的現代社會制度,收錄於氏論文集: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2002年,頁4-52。
郭明政,社會憲法─社會安全制度的憲法規範,收錄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2006年1月,頁313-352。
郭明政、林宏陽,社會法與經濟社會變遷,收錄於:台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主編,社會法,2016年9月,頁313-352。
陳弘儒,論Carl Schmitt 的政治性概念,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奕君,承認或是重分配?檢視傅瑞澤與洪內特的辯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陳思賢,西洋政治思想史,2018年7月,修訂2版。
陳柏宏,Axel Honneth的承認理論與現代法秩序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耿漢,勞工參與作為公司治理模式─ 理論、實踐與中鋼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4月。
陳清秀,法理學,2020年11月,台北:元照。
陳愛娥,德國行政法學的新發展,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契約之法理/各國行政法學發展方向,2009年7月,頁161-189。
陳慈陽,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2版,2007年3月。
陳慈陽,憲法學,2016年3月,元照,3版。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2008年9月,作者自版,6版。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1990年,元照。
陳繼盛,勞動思想史要義,2011年4月。
陳繼盛,勞動學導論,2010年8月。
陳櫻琴,台灣百年經濟法的光明面與黑暗面,收錄於:台灣法制一百年論文集,台灣法學會印行,1996年11月,頁296-349。
陳櫻琴,管制革新之法律基礎與政策調適,收錄於:劉孔中、施俊吉主編,管制革新,2001年4月,頁1-67。
湯德宗,三權憲法、四權政府與立法否決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INS v. Chadha案評釋,收錄於:氏論文集,憲法結構與動態平衡:權力分立新論 卷一,2014年,增訂4版,頁323-394。
湯德宗,對話憲法 憲法對話(憲法有聲書),下冊:憲法結構01-15講,2015年9月,新學林,3版。
程明修,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2005年2月。
程明修,國家法講義(一):憲法基礎理論與國家組織,2006年10月。
黃上豪,臺灣的世代貧窮現象:貧窮陷阱或福利陷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2021年11月。
黃丞儀,導讀:在航行的海面上重建國家這艘船,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2015年,頁5-21。
黃春興,當代政治經濟學,清華大學,2014年8月。
黃茂榮,法學方法論,2020年4月,七版,台北:植根法學叢書編輯室。
黃程貫,勞動法,2002年2月,修訂再版。
黃源浩,危機中的租稅正義,收錄於: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十),2014年11月,頁25-51。
黃瑞明譯,「共同決定法」判決,收錄於: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九),2000年12月,頁364-468。
黃錦堂,論當前的行憲政策與憲法解釋,收於湯德宗、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五輯),2007年3月,頁1-54,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楊日然,法理學,2005年10月,台北:三民。
楊勝安,權利與承認:論Honneth 承認理論中的權利,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詹火生、黃德福、古允文,民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看法,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2010年2月。
廖義男,企業與經濟法,1980年4月。
廖福特,憲法解釋機關之國際人權挑戰,收錄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 第六輯(上冊),2009年,頁273-325。
福井憲彥,黃耀進譯,歐洲霸權的光和影:「近代」的形成與舊秩序的終結,八旗文化,2018年8月。
趙守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委會主編,刑事司法.社會公平暨勞動正義:趙守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2011年5月。
趙美盈,歐盟經濟治理下社會歐洲的建構與實踐,收錄於:李貴英、李顯峰主編,歐債陰影下歐洲聯盟新財經政策,2013年,頁399-438。
蔡秀卿,行政法學方法論─兼論日本行政法學的現況,收錄於氏論文集:現代國家與行政法,2003年6月,頁3-21。
蔡宗珍,國民主權於憲政國家之具體結構與相關問題之檢討,收錄於:氏論文集,憲法與國家(一),2004年4月,頁45-63。
蔡英文,從君主的威勢到國家主權者權位的轉變,收錄於氏論文集:從王權、專制到民主:西方民主思想的開展及其問題,2015年12月,頁73-108。
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正典,2001年10月。
鄧衍森、陳清秀、張嘉尹、李春福主編,張文郁、黃源盛、高文琦、蔡志方、楊奕華、陳清秀、陳愛娥、陳淑芳、鄧衍森、吳從周、簡資修、張嘉尹、莊世同、許士宦、柯格鐘、李建良、黃錦堂,法理學,2020年3月,台北:元照。
鄭光倫,從國家自主性論行政內部聯繫之制度設計 ─ 兼論行政之組織自主權,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鄭育翔,從公司治理論員工權益之保護—以員工代表制檢討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蕭高彥,市民社會與有機體國家:黑格爾的現代倫理政治論,收錄於:蕭高彥,探索政治現代性:從馬基維利到嚴復,2020年12,頁435-473。
謝榮堂,社會法之行政救濟途徑,收錄於:臺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主編,社會法,2016年9月,2版,頁449-469。
謝榮堂,社會法治國之理想與實踐,收錄於:氏論文集,社會法治國基礎問題與權利救濟,2008年11月,頁1-29。
鍾秉正,社會福利之憲法保障— 兼論相關憲法解釋,收錄於氏論文集:社會法與基本權保障,2010年6月,頁1-67。
鍾芳樺,國家與法作為人民的自我組織:論威瑪時代 Hans Kelsen, Carl Schmitt 與 Hermann Heller 對法最終證立問題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簡玉聰,租稅與公債在法律學上的定性與定位 ─以兩者在財政法上的道魔生剋關係為中心,收錄於: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十一),2015年11月,頁83-129。
顏厥安,何謂正義?一個初步的理論說明,收錄於: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十),2014年11月,頁1-23。
顏厥安,溝通、制度與民主文化─由哈伯瑪斯的法理論初探社會立憲主義,收錄於:氏論文集,幕垂鴞翔─法理學與政治思想論文集,2005年6月,頁153-199。
蘇永欽,大法官解釋政府體制的方法,收於:氏論文集尋找共和國,2008年9月,頁81-125,台北:元照。
蘇永欽,部門憲法─ 憲法釋義學的新路徑?,收錄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2006年1月,頁3-31,台北:元照。
蘇永欽,經濟憲法作為政治與經濟關係的基本規範,收錄於氏論文集: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2002年,頁121-159。
蘇永欽,橫看成嶺側成峰 ─ 從個別社會部門整合憲法人權體系,收錄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2006年1月,頁151-163,台北:元照。
蘇俊雄,經濟法論,1975年8月。
(二)期刊論文
王志誠,公司法:第三講 公司負責人之概念與地位,月旦法學教室,第24期,2004年10月,頁82-94。
王志誠,公營事業民營化之台灣經驗─ 思潮發展及法制因應,月旦民商法雜誌,第5期,2004年9月,頁5-23。
王志誠,員工參與經營機關之法理與論爭(中)─ 企業法與經營學之交錯領域,集保,第52期,1998年3月,頁3-20。
王曉丹,初探臺灣的法律與社會研究-議題與觀點,政大法學評論,第117期,2010年10月,頁63-108。
王鵬翔,論基本權的規範結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2005年3月,頁1-61。
江玉林,近代初期國家的塑造,社會的規訓化與憲法史的論述 - 論萊因哈德「國家權力的歷史」一書中的權力建構過程,月旦法學雜誌,第82期,2002年3月,頁238-247。
江宜樺,西方「政治」概念的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2期,2005年3月,頁1-57。
吳明儒,英國社會安全制度現況及年金改革措施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91期,2000年10月,頁138-166。
吳明儒,福利政策改革的新曙光?社會投資理念與實踐評述,社區發展季刊,第170期,2020年6月,頁21-32。
吳姿慧,在疫情敲磚之下,「僱用安定措施」仍未能應門?!─ 以我國減班休息之薪資補貼制度為核心,政大法學評論,第169期,2022年6月,頁1-85。
呂建德,從福利國家到競爭式國家?: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的危機,台灣社會學,第2期,2001年12月,頁263-313。
李東穎,德國經濟憲法爭議的啟發性意義,東吳法律學報,第27卷,第4期,2016年4月,頁69-100。
李建良,論立法裁量之憲法基礎理論,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7期,2000年12月,頁151-241。
李健鴻,「工作福利」治理下「個人化服務模式」對失業者權利與義務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7卷,第1期,2015年3月,頁45-88。
李震山,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雜誌,第1期,1995年5月,頁60-61。
沈清楷,不平等的系譜,哲學與文化,第42卷,第8期,2015年8月,頁37-53。
林水波、陳志瑋,彈性化政府的設計與評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2卷,第2期,2000年6月,頁237-280。
林佳和,公私協力在勞動法上的理論與實踐,月旦法學雜誌,第176期,2010年1月,頁197-223。
林佳和,法的規範性與現實變遷:法學研究的新興或困局?,思與言,第44卷,第3期,2006年,頁39-79。
林佳和,社會保護、契約自由與經營權─ 司法對勞動契約的衡平性控制,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6期,2007年6月,頁33-112。
林佳和,勞動、經濟危機與法律變動,台灣法學雜誌,第119期,2009年1月,頁247-250。
林佳和,德國罷工法秩序:1950至1980年的法官造法及其形成背景分析,歐美研究,第44卷,第4期,2014年12月,頁467-535。
林宗弘,「崩世代」:一本意外暢銷的社會學書籍,臺灣社會學會通訊,第76號,2012年12月,頁32-34。
林遠澤,論霍耐特的承認理論與作為社會病理學診斷的批判理論,哲學與文化,2016年4月,頁5-32。
邵慶平,金融危機的形成、處理機制與法制基礎─ 對美國次級房貸金融危機的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65期,2009年2月,頁29-45。
城仲模,二十一世紀行政法學發展的新趨勢,法令月刊,第52卷,第12期,2001年12月,頁3-50。
施世駿,歐盟新治理模式與社會政策發展:「開放協調法」興起的歷史脈絡與政策意涵,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4卷,第1期,2005年6月,頁1-50。
施世駿、梁婉玲,變遷中的歐洲社會模式:考察歐盟年金政策的發展,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6卷,第2期 ,2012 年 12 月,頁47-94。
胡博硯,在經濟領域中的國家保護義務—從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6條談起,憲政時代,第36卷,第4期,2011年4月,頁411-439。
胡博硯,德國地方行政改革三十年後的省思,台灣法學雜誌,第400期,2020年9月,頁203。
范光群,從一個案例看司法運作與社會正義,萬國法律,第13期,1984年,頁4-7。
孫建忠,社會救助制度的新思考,社區發展季刊,第91期,2000年10月,頁240-251。
孫建忠,社會價值與社會控制:以社會救助為例,臺大社工學刊,第1期,1999年5月,頁79-109。
孫迺翊,再探視障按摩保留條款之合憲性--大法官釋字第六四九號解釋的法事實與法釋義,中研院法學期刊,第9期,2011年9月,頁49-128。
孫迺翊,社會救助制度中受救助者的人性尊嚴保障─ 一個憲政國家興起前後的比較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36期,2006年9月,頁65-87。
孫迺翊,社會給付之競合──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簡字第672號判決關於就業保險法與就業服務法之職業訓練生活津貼競合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302期,2020年7月,頁214-234。
孫迺翊,社會給付行政中受益人之信賴利益保護—以德國社會行政程序法為借鏡,輔仁法學,第37期,2009年6月,頁111-183。
孫迺翊,揮別俾斯麥模式社會保險制度?從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幾則判決評析德國近二十年健保制度改革方向,歐美研究,第46卷,第3期,2016年9月,頁373-442。
孫迺翊,憲法解釋與社會保險制度之建構-以社會保險“相互性”關係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241-290。
高田敏著、林美鳳譯,依法行政理論之發展與轉換─ 德、奧、日之法治行政論,憲政時代,第42卷,第4期,2017年4月,頁345-362。
國家發展委員會,堅守繁榮永續 實踐社會正義─行政院毛院長施政報告,台灣經濟論衡,第12卷,第8期, 2014年12月,頁8-16。
張佳弘,從政府管制探討競爭政策,公平交易季刊,第8卷,第3期,2000年7月,頁1-32。
張其祿,法規(管制)影響評估理論與實務之初探,研考雙月刊,第32卷,第2期,2008年4月,頁50-58。
張其祿,政府管制政策績效評估 ─ 以OECD國家經驗為例,經社法制論叢,第38 期,2006年7月,頁49-99。
張桐銳,論憲法上之最低生存保障請求權,政大法學評論,第123期,2011年10月,頁121-191。
張源泉,德國師徒制之現代化轉型及其社會建構,教育研究集刊,第65卷,第2期,2019年6月,頁39-76。
張道義,史坦恩與我國社會法學的建構,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簡訊,第11卷第2期,2010年3月,頁33-39。
張嘉尹,憲法之「科際整合」研究的意義與可能性─一個方法論的反思,世新法學,2010年6月,頁1-49。
許志雄,人權的「光」與「影」,月旦法學雜誌,第44期,1999年1月,頁47-55。
許育典,社會國,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2003年10月,頁38-43。
許宗力,基本權利:第二講 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年12月,頁72-80。
許宗力,基本權利:第六講 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法學教室,第14期,2003年12月,頁50-60。
許宗力,最低生存保障與立法程序審查─ 簡評德國聯邦憲法法院Hartz IV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38期,2015年3月,頁102-130。
許春鎮,論自治行政之概念及其類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9期,2006年9月,頁1-57。
陳世憲,次貸風暴延燒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的啟示,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3期,2008年3月,頁125-129。
陳自強,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0期,2005年12月,頁71-101。
陳彥良,公司治理面向下共同決定之探討-德國法的啓示,財產法暨經濟法,第17期,2009年3月,頁41-92。
陳盈方、呂建德,金融危機對台灣社會政策的衝擊:仍然是路徑依賴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6卷,第2期,2012年12月,頁216-227。
陳英鈐,憲法機關權限爭訟─德國與我國憲法愛國主義的誕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9期,2001年12月,頁1-59。
陳啓清,論全球化下國家角色的轉型:國家權力與治理,國家與社會,第11期,2011年12月,頁53-106。
陳愛娥,自由─平等─博愛─ 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臺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2期,1997年1月,頁121-141。
陳愛娥,行政組織法:第三講─ 行政任務取向的行政組織法:重新建構行政組織法的考量觀點,月旦法學教室,第5期,2003年3月,頁63-73。
陳愛娥,憲法基本原則:第一講 導論─ 憲法、國家、社會與憲法學,月旦法學教室,第9期,2003年7月,頁46-53。
陳新民,論「社會基本權利」,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卷,第1期,1988年11月,頁199-225。
陳聰富,民法總則:第一講 民法的基本觀念,月旦法學教室,創刊號,2002年11月,頁48-60。
陳聰富,社會問題與契約管制的界限,月旦法學雜誌,第134期,2006年7月,頁82-93。
陳麗娟,從德國「公司治理規約」論我國的監察人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期,2006年1月,頁8。頁7-15。
曾宛如,金融海嘯下金融監理之反思,月旦法學雜誌,第168期,2009年5月,頁81-92。
湯志傑,臺灣近代國家的形成 ─ 以法律為中心的初步考察,發表於: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主辦,「第五屆台灣新生代論文研討會:臺灣的國家建構與資源分配」,1993年9月11日,頁1-21。
程明修,契約自由與國家之保護義務,憲政時代,第30卷第2期,2004年10月,頁195-227。
程明修,憲法變遷及其界限,法學講座,第14期,2003年2月,頁1-8。
黃世鑫、林志鴻、林昭吟,新貧問題與社會福利政策-科學vs.價值&菁英vs.普羅,國家政策季刊,第2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83-124。
黃舒芃,社會權在我國憲法中的保障,中原財經法學,第16期,2006年6月,頁1-44。
黃舒芃,國際及區域人權公約在憲法解釋中扮演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第13卷,第1期,2016年3月,頁85-129。
楊君仁,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 德國法的觀點,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9期,2008年8月,頁68-96。
葉俊榮,回應在地發展與全球連動 ─ 臺灣二○○三~二○一一憲法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00期,2012年1月,頁120-136。
葉俊榮,商品製造人的「後消費責任」:契約與行政管制的選擇與調和,經社法制論叢,第13期,1994年1月,頁1-13。
葉俊榮,從國家發展與憲法變遷論大法官的釋憲機能:一九四九至一九九八,臺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1999年1月,頁1-63。
詹森林,信用卡定型化契約與卡債風暴,月旦法學雜誌,第135期,2006年8月,頁29-45。
詹森林,臺灣社會變遷與契約法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30期,2014年7月,頁5-37。
詹鎮榮,公經濟法:第一講 公經濟法之概念、體系與新趨勢,月旦法學教室,第75期,2009年1月,頁59-68。
詹鎮榮,公經濟法:第二講 經濟憲法,月旦法學教室,第80期,2009年6月,頁65-74。
詹鎮榮,生存照顧,月旦法學教室,第29期,2005年3月,頁44-45。
詹鎮榮,論經濟行政法上之競爭者訴訟,政大法學評論,第132期,2013年4月,頁261-336。
詹鎮榮,憲法基本原則:第五講 社會國原則起源─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2006年3月,頁32-41。
廖義男,經濟法之發展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2003年9月,頁114-124。
劉靜怡,正視法律和其他學科的溝通和對話關係 ─ 從法律學的經濟分析取向談起,律師雜誌,第299期,2004年8月,頁3-5。
蔡秀卿,從行政之公共性檢討行政組織及行政活動之變遷,月旦法學雜誌,第120期,2005年5月,頁19-36。
蔡英文,民族主義、人民主權與西方現代性,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3期,2002年12月,頁1-47。
鄭麗嬌,美國社會福利政策發展之研究:回顧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第9卷,第1期,1999年12月,頁103-134。
賴英照,憲法與國民經濟問題,司法周刊,第1166期,2004年1月1日,第2版至第3版。
錢永祥,偉大的界定者:霍布斯絕對主權論的一個新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 ,1992年11月,頁87-127。
謝世民,後啟蒙的哲學計劃: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二十一世紀評論,第75卷,2003年2月,頁10-17。
謝易宏,潰敗金融與管制迷思─ 簡評美國二○○八年金融改革,月旦法學雜誌,第164期,2009年1月,頁186-225。
謝哲勝,契約自治與管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2005年9月,頁23-30。
謝煜偉,寬嚴並進刑事政策之省思,月旦法學雜誌,第126期,2005年11月,頁131-157。
鍾宛真、呂建德,邁向老人福利國?臺灣社會安全支出結構的分析,臺灣社會福利學刊,第13卷,第1期,2015年12月,頁63-77。
鍾芳樺,法規範的三個社會基礎:論Hermann Heller的法概念論,中原財經法學,2005年12月,第15期,頁1-76。
鍾騏,經濟秩序與國家產業政策─ 從憲法的內容與程序思考憲法變遷,憲政時代,第43卷,第1期,2017年7月,頁21-49。
韓保中,全觀型治理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31期,2009年6月,頁1-48。
簡守邦,Workfare:贊成與反對,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5期,2008年6月,頁143-203。
簡錫堦,反貧困運動— 扭轉崩世代的危機,台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3期,2012年12月,頁171-186
顏厥安,自然法與實證法,法令月刊,第54卷,第9期,2003年9月,頁93-95。
顏雅倫,臺灣金融產業的競爭政策─ 以競爭法的觀點出發,公平交易季刊,第22卷第1期,2014年1月,頁171-240。
魏楚陽,黑格爾的權利概念與民主政治,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38期,2011年9月,頁57-93。
羅至美,從德國Hartz改革法案反思後歐債危機的歐盟經濟治理,政治科學論叢,第71期,2017年3月,頁41-74。
(三)其他
吳澤玫,羅爾斯,收錄於:王一奇編,華文哲學百科,2020年,網址: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羅爾斯。
呂建德,台灣社會民主結構改革,自由時報,2014年3月3日,A14版。
孫迺翊,社會國的經濟社會結構:以「活化社會的福利國」為理論借鏡,科技部補傳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MOST 104-2628-H-004-001-MY3),2018年11月。
張其祿,我國「管制影響評估」架構與評估標準建構之經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研究,編號NSC93-2414-H-110-008-SSS,2005年10月。
許宗力,行政任務民營化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書,2004年9月。
陳昭如,憲法解凍,民主重生,自由時報,2014年3月31日,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66653。
程嘉文、李承宇報導,明眼可按摩 盲胞怒吼要補償,聯合報,2010年月6日,A1版。
黃丞儀,公民運動創造的憲法時刻,獨立評論@天下,2014年3月23日,網址: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03/article/1145。
黃丞儀、吳介民,國民憲法與國家條件,自由時報,2016年4月11日。
廖雅欣報導,抗議開放明眼人按摩 視障者明北上爭生存權,聯合報,2008年11月20日,C1版。
廖雅欣報導,視障按摩師 顧飯碗!,聯合報,2009年9月10日,B2版。
賴英照,認真看待憲法,2014年5月25日,A14版,民意論壇。
二、英文
Adams, Ian, Political Ideology Today, Politics Today 108 ( 2001).
Anthony Giddens,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Polity Press 1998).
Balakrishnan,Radhika / Heintz, James/ Elson, Diane , Rethinking Economic Policy for Social Justice: The radical potential of human rights (2016).
Behr, Thomas C., Social Justice and Subsidiarity: Luigi Taparelli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 Catholic Social Thought (2019).
Behr, Thomas, Social Justice and Subsidiarity: Luigi Taparelli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 Catholic Social Thought (2019).
Berman, Sheri, The Primacy of Politics: Social Democracy and the Making of Europe's Twentieth Century (2006).
Biaggini, Giovanni, Legal Conceptions of Statehood, in Sabino Cassese/ Armin von Bogdandy/ Peter Huber (eds.),The Max Planck Handbooks in the European Public Law, Volume I: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557-578 (2017).
Block, Fred, Margaret R. Somers, The Power of Market Fundamentalism: Karl Polanyi’s Critique (2014).
Böckenförde, Ernst-Wolfgang, Protection of Liberty against Societal Power: Outline of a Problem, in Mirijam Kunkler & Tine Stein (eds.), Co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elected Writings, pp.290-298 (2017).
Böckenförde, Ernst-Wolfgang, The Rise of the State as a Process of Secularisation, in Ernst-Wolfgang,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J. A. Underwood, State Böckenförde, Society and Liberty: Studies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Constitutional Law,pp.26-46 (1991).
Böckenförde, Ernst-Wolfgang, The State as an Ethical State, in, Mirijam Kunkler & Tine Stein (eds.), Co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elected Writings, pp.86-107 (2017).
Brunkhorst, Hauke, The Return of Crisis, in Poul F Kjaer & Gunther Teubner & Alberto Febbrajo (eds.),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Co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The Dark Side of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pp.133-171(2011).
Bufacchi, Vittorio,Social Injustice:Essay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2012).
Cabal, Luisa & Phillips, Suzannah, Reproductive Rights Litigation: From Recognition to Transformation, in Malcolm Langford/ César Rodríguez-Garavito/ Julieta Rossi (eds.), Social Rights Judgments and the Politics of Compliance, pp.399-435 (2017).
Carcasson, Martín, Ending Welfare as We Know It: President Clinton and the Rhe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ti-Welfare Culture, RHETORIC AND PUBLIC AFFAIRS, VOL. 9, NO. 4 (Winter 2006), pp. 655-692.
Chang, Wen-Chen,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of Taiwan, in András Jakab/ Arthur Dyevre/ Giulio Itzcovich (eds.),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Reasoning, pp. 641-678 (2017).
Chwaszcza, Christine, The Concept of Rights in Contemporary Human Rights Discourse, RATIO JURIS Vol. 23, Issue 3, pp.333-364 (2010).
Cramme, Oraf and Diamond, Patrick, Rethinking Social Justice in the Global Age, in: Olaf Cramme and Patrick Diamond (ed.), Social justice in a global age (2009).
Daele, Jasmien Van, Engineering Social Peace: Networks, Ideas,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 50(3), 435-466 (2005).
Dani, Marco, Rehabilitating Social Conflicts in European Public Law, European Law Journal, Vol. 18, Issue 5, 621-643 (2012).
De Schutter, Olivier Welfare State Reform and Social Rights, 33 NETH. Q. HUM. Rts. (2015).
Deakin, Simon, Supiot, Alain (eds), Capacitas: Contract law and the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of a market economy (2009).
Dewey, John.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1916 (1966).
Dinh, Viet D., Codetermin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a Multinational Business Enterprise, 24 IOWA J. CORP. L. 975, 982-983(1999).
Douglas Voigt, Social Justice 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Lessons from Habermas and the Contemporary German Case, New Political Economy Vol.24, ISSUE 5 (2019).
Doyle, William, The French Revolu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2001).
Ellwood, David T., Divide and Conquer: Responsible Security for America's Poor Families (Ford Foundation Project on Social Welfare and the American Future.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no 1, Ford Foundation 1987)
Ellwood, David T., Poor Support: Poverty In The American Family (1988).
Estevez‐Abe, Margarita & Iversen, Torben & Soskice, David, Social Prote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Skill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Peter A. Hall & David Soskice (eds.),Varieties of Capitalism: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pp.145-183 (2001).
Ferreras, Isabelle, Firms as political entities: Saving democracy through economic bicameralism (2017).
Foucault, Micha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oson 29 (Alan Sheridan trans., 1979).
Foucault, Micha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oson 29 (Alan Sheridan trans., 1979).
Fraser, Nancy, Scales of Justice - Reimagining Political Spa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2010).
Fraser, Nancy, Social Justice in the Age of Identity Politics: Redistribution, Recognition, Participation. Discussion Papers, Research Unit: Organization and Employment FS I 98-108, WZB Berlin Social Science Center.98-108. (1998).
Fraser, Nancy, Talking about Needs: Interpretive Contests as Political Conflicts in Welfare-State Societies, 99(2) ETHICS 291-313 (1989).
Fraser, Nancy; Dahl, Hanne Marlene, Pauline, Stoltz, Rasmus,Willig, Recognition, Redistribu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Capitalist Global Society: An Interview with Nancy Fraser, ACTA SOCIOLOGICA 47 (4) 374–382 (2004).
Fraser,Nancy, & Honneth, Axel, REDISTRIBUTION OR RECOGNITION?: A POLITICAL-PHILOSOPHICAL EXCHANGE (2003).
Fraser,Nancy, Talking about Needs: Interpretive Contests as Political Conflicts in Welfare-State Societies, 99(2) ETHICS 291 (1989).
Freeman, Michael, Conclusion: Reflection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in Lanse Minkler (ed.), The Sta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Human Rights, pp 365-388 (2013).
Giddens, Anthony, 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 (Polity Press 1994).
Giddens, Anthony,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1985).
Glossner, Christian, L The Making of the German Post-War Economy: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Reception of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 After World War Two (2010).
Grimm, Dieter, Constitutionalis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2016).
Grimm, Dieter, The Achievement of Constitutionalism and its Prospects in a Changed World, in THE TWILIGHT OF CONSTITUTIONALISM? 14-15( Petra Dobner and Martin Loughlin eds., 2010).
Habermas, Jürgen,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1996).
Hayek, F. A. (1976).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A new statement of the liberal principles of justice and political economy, vol. II, The mirage of social justice.
Heinze, Eric, The Concept of Injustice (2013).
Honneth, Axel, Freedom's Right: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Democratic Life (2014).
Honneth, Axel, The Idea of Socialism: Towards a Renewal (2017).
Hont, Istvan, The languages of sociability and commerce: Samuel Pufendorf an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four-stages theory’, in: Anthony Pagden(ed), The Languages of Political Theory in Early-Modern Europe, pp.253-276 (1987, Online publication date:September 2009).
Hont, Istvan, The languages of sociability and commerce: Samuel Pufendorf an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four-stages” theory, in THE LANGUAGES OF POLITICAL THEORY IN EARLY-MODERN EUROPE 253-276( A Pagden ed.).
Hvinden, Bjørn, Activation: A Nordic Perspective, in: Matti Heikkilä (ed.), Linking Welfare and Work (1999).
Jackman, Richard Layard, Richard and Nickell, Stephen, 'Combatting Unemployment: Is Flexibility Enough?' CEP Discussion Papers (1996).
Jackson, Jeff, The Resolution of Poverty in Hegel's "Actual" State, POLITY, VOL. 46, NO. 3, p. 331-353 (2014).
Jakab, András, Staatslehre as constitutional theory?, in his European Constitutional Language , p. 297-324 (2016)
Janoski, Thomas/ Alford, Robert R./ Hicks, Alexander/ Schwartz, Mildred A., The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ology: States, Civil Societies, and Globalization (2005).
Jaurès, Jean, A Socialist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Mitchell Abidor trans., 2015).
Jessop, Bob, The State: Past, Present, Future (2015).
Joerges, Christian, Sozialstaatlichkeit in Europe? A Conflict "of" Laws Approach to the Law of the EU and the Proceduralisation of Constitutionalisation, GERMAN LAW JOURNAL Vol. 10 No. 04 (2009).
Jordana, Jacint & Levi-Faur, David, The Politics of Regulation in the Age of Governance, in Jacint Jordana & David Levi-Faur(ed.),The Politics of Regul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gulatory Reforms for the Age of Governance, p.1-27 (2004).
King, Jeff, Social Rights in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Theory, in Gary Jacobsohn & Miguel Schor (eds.),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Theory, 144-166 (, 2019).
King, Jeff, Social Rights in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Theory, in: Jacobsohn, G and Schor, M, (eds.) ,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Theory 144-166 (2018)
Kjaer, Poul F., The Law of Political Economy: An Introduction, in Poul F. Kjaer (ed.): The Law of Political Economy: Transformation in the Function of Law, pp.1-30 (2020).
Kjaer, Poul F., The Law of Political Economy: An Introduction, in THE LAW OF POLITICAL ECONOMY: TRANSFORMATION IN THE FUNCTION OF LAW (Poul F. Kjaer ed. 2020).
Knijn,Trudie, Theuns, Tom & Zala,Miklós Redistribution, Recognition And Representation. Understanding Justice Across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Justice and Vulnerability in Europe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rudie Knijn and Dorota Lepianka eds., 2020).
Kochi, Tarik, Global Justice and Social Conflict: The Foundations of Liberal Order and International Law (2019).
Kommers, Donald P. and Miller, Russell A. , The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3 Ed.2012).
Kraynak, Robert P., The Origins of “Social Justice” in the Natural Law Philosophy of Antonio Rosmini, The Review of Politics , Volume 80 , Issue 1 , Winter, pp. 3-29 (2018).
Kretzmann, Norman/ Kenny, Anthony/ Pinborg, Jan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ater Medieval Philosophy: From the Rediscovery of Aristotle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Scholasticism, 1100–1600 841 (1982).
Künkler, Mirjam & Stein, Tine, State, Law, and Constitution: Ernst-Wolfgang Böckenförde’s Political and Legal Thought in context, in Mirijam Künkler & Tine Stein (eds.), Co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elected Writings, pp.1-35 (2017).
Law, David S. and Versteeg, Mila, The Evolution and Ideology of Global Constitutionalism 99 Cal. L. Rev. 101, 138 tbl. 2 (2011).
Layard, Richard and Nickell, Stephen, 'The Thatcher Miracle?' 79(2),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Layard, Richard and Nickell, Stephen, 'Unemployment in Britain' 53(210) Economica Supp ‘Unemployment’ (1986).
Loughlin, Martin, Foundations of Public Law (2010).
Loughlin, Martin, Public Law and Political Theory (1992).
Loughlin, Martin, Sword and Scal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Politics (2000).
Loughlin, Martin, The Idea of Public Law (2004).
Macpherson, Crawford Brough,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 Hobbes to Locke (1962).
Maier, Clara Weimar origins of the west german rechtsstaat, 1919-1969, The Historical Journal, 62(4) (2019).
McCarthy , George E., Marx and Social Justice Ethics and Natural Law in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7).
McCarthy, George E., Marx and Social Justice: Ethics and Natural Law in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8).
Milhaupt, Curtis J. / Pistor, Katharina, Law & Capitalism: What Corporate Crises Reveal about Legal Syste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 (2008).
Miller, David, Principles of Social Justice (1999).
Miller,Russell A., Germany vs. Europe: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cy in German Constitutional Law and the Troubled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54 Va. J. Int'l L.579-614 (2013-2014).
Möller, Christoph, Democracy and Human Dignity: Limits of a Moralized Conception of Rights in German Constitutional Law, Israel Law Review , Volume 42 , Issue 2 , pp. 416-439 (2009).
Möller, Kai, THE GLOBAL MODEL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5-9 (2012).
Möller,Kai, The Global Model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2012).
Moore, Barrington Jr., Injustice: The Social Bases of Obedience and Revolt (1978).
Morgan, Bronwen, The Intersection of Rights and Regulation: New Directions in Sociolegal Scholarship (2007).
Moyn, Samuel, Not Enough: Human Rights in an Unequal World (2018).
O’Cinneide, Colm, Austerity and the faded dream of a ‘social Europe’, in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 pp. 169-201 (2014).
Ochel, Wolfgang, 'Hartz IV-Welfare to Work in Germany', CESifo DICE Report 2/2005.
Palier, Bruno, Continental Western Europe, in Daniel Béland and others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Welfare State, pp. 826-843 (2nd edn, 2021).
Polanyi, Karl,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 (1957[1944]).
Poul F. Kjaer, From the Crisis of Corporatism to the Crisis of Governance, in Poul F. Kjaer and Niklas Olsen (eds.), Critical Theories of Crises in Europe: From Weimar to the Euro p.125-139 (2016).
Ralf Dahrendorf,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Conflict,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2, no. 2. 170-183(1958).
Rao,Neomi, Three Concepts of Dignity in Constitutional Law, 86 NOTRE DAME L. REV. 183, pp.183-272 (2011).
Robert P Kraynak, The Origins of "Social Justice" in the Natural Law Philosophy of Antonio Rosmini 3-29, 80 (1) The Review of Politics (2018).
Sajó , András / Rosenfeld, Michel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Law (2012).
Scholz, Robert and Vitols, Sigurt, Co-determination: a driving force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German companies? Discussion Paper SP III 2018-304, WZB Berlin Social Science Center (2018).
Schuppert, Gunnar Folke & Barrett, Rhodes, A Global History of Ideas in the Language of Law. Vol. 16.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Legal History and Legal Theory (2021).
Schuppert, Gunnar Folke, In Search of the “Right” Concept of Law, in: Gunnar Folke Schuppert & Rhodes Barrett, The World of Rules: A Somewhat Different Measurement of the World. Vol. 10.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Legal History and Legal Theory (2017).
Sen, Amartya, Positional objectivity ,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Vol. 22, No. 2 126-145 (1993).
Sen, Amartya, The Idea of Justice 2009.
Siclovan, Diana, 1848 and German Socialism, in Douglas Moggach & Gareth Stedman Jones (eds.), The 1848 Revolutions and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 p.254-275 (2018).
Siep, Ludwig, Hegel’s Liberal, Social, and ‘Ethical’ State, in Dean Moyar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egel, pp.515-534 (2017).
Sison, Alejo José G., From CSR to Corporate Citizenship: Anglo-American and Continental European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9 (S3) 235-246 (2009).
Smith, Adam, 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 R.. L. Meek, D. D. Raphael and P. G. Stein (edS.), vol. 5 of the Glasgow Edition of 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 Adam Smith, Liberty Fund(1982[2001]).
Stiglitz, Joseph E., The Economy We Need, Project Syndicate, May 3 2019, website: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onpoint/the-economy-we-need-by-joseph-e-stiglitz-2019-05. (2019)
Swedberg, Richard, The State, the Market, and Society 58-59, 14(3) Contexts (2015).
Veitch,Scott / Christodoulidis, Emilios/ Farmer, Lindsay , Jurisprudence: Themes and Concepts, 2012.
Voigt, Douglas, Social Justice and the German Labour Market: A Critical Inquiry into Norm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2019).
Weber, Max,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Volume 1 , (Guenther Roth & Claus Wittich tran., 1978).
Young, Katherine G., Constitu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2012).
Young, Katherine G., Freedom, Want,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Frame and Law, Marylan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24, Iss. 1 (2009).
三、德文
Abendroth, Wolfgang Zum Begriff des demokratischen und sozialen Rechtstaates im Grundgesetz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in Alfred Herzmann(Hrsg.), Aus Geschichte und Politik. Festschrift zum 70. Geburtstag von Ludwig Bergstraesser,1954.
Badura, Peter, Wirtschaftsverfassung und Wirtschaftsverwaltung, 4 Aufl., 2011.
Böckenförde, Demokratie als Verffassungsprinzip, in HdStR, 2004.
Böckenförde, Ernst-Wolfgang , Recht, Staat, Freiheit, 1991.
Forsthoff,Ernst, Begriff und Wesen des sozialen Rechtstaates, in VVDStRL 12, 1954.
Görg Haverkate, Verfassungslehre: Verfassung als Gegenseitigkeitsordnung, 1992.
Grimm, Dieter, Interessenwahrung und Rechtsdurchsetzung in der Gesellschaft von morgen, in Die Zukunft der Verfassung, S. 176-196, 1991.
Haack, Stefan, Verlust der Staatlichkeit, 2007.
Haverkate, Görg, Verfassungslehre: Verfassung als Gegenseitigkeitsordnung, 1992.
Himmelmann, Gerhard, Tarifautonomie, in: Andersen, Uwe/ Woyke, Wichard (Hrsg.), Handwörterbuch des politischen System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7 Aufl, 2013.
Jenss,Alke, Transformationen- Staatlichkeit und gesellschaftliche Kräfte, in Grauzonen staatlicher Gewalt, S.165-227, 2016.
Marion Löffler , Staatlichkeit als Konzept- Innovationspotentiale feministischer Staatstheorie, Österreichische Zeitschrift für Politikwissenschaft, 34(2), S. 119-132.
Martin, Dirk und Wissel, Jens, Soziale Infrastruktur als sozialpolitisches Transformationskonzept, in: Ulrich Brand/Christoph Görg (Hg.): Zur Aktualität der Staatsform: Die materialistische Staatstheorie von Joachim Hirsch, S.201-217.
Müller-Jentsch, Walther , Zum Konzept der Konfliktpartnerschaft, in: Müller-Jentsch, Walther (Hrsg.), Konfliktpartnerschaft: Akteure und Institutionen der industriellen Beziehungen.
Müller-Jentsch, Walther, Industrielle Demokratie – Von der repräsentativen Mitbestimmung zur direkten Partizipation, in ders: Arbeit und Bürgerstatus: Studien zur sozialen und industriellen Demokratie, 2009.
Pernthaler, Peter, Allgemeine Staatslehre und Verfassungslehre ,1996.
Radbruch, Gustav, Rechtsphilosophie, 3. Auflage,1932.
Schildbach, Ina, Armut als Unrecht: Zur Aktualität von Hegels Perspektive auf Selbstverwirklichung, Armut und Sozialstaat, 2018.
Schmitt, Carl, Verfassungslehre, 11 Aufl., 2010[1928].
Schuppert, Gunnar Folke, Governance – auf der Suche nach Konturen eines „anerkannt uneindeutigen Begriffs“, in Gunnar Folke Schuppert &Michael Zürn (hrsg.), Governance in einer sich wandelnden Welt, 2008.
Schuppert, Gunnar Folke, Staatswissenschaft, 2003.
Schuppert, Gunnar Folke, Was ist und wie misst man Wandel von Staatlichkeit?, erscheint in:Der Staat , 2008.
Seiler, Christian , Marktwirtschaft und Gerechtigkeit. Gestaltungsfragen der Wirtschaftsordnung in einer demokratischen Gesellschaft, in: Viktor J. Vanberg (Hrsg.), Marktwirtschaft und soziale Gerechtigkeit: Gestaltungsfragen der Wirtschaftsordnung in einer demokratischen Gesellschaft, S.81-94, 2012.
Teuteberg, Hans-Jürgen, Geschichte der industrielle Mitbestimmung in Deutschland, 1961.
Ulrich Sartorius, Marktwirtschaft und Gerechtigkeit: Die Perspektive der Rechtswissenschaft, in: Viktor J. Vanberg (Hrsg.), Marktwirtschaft und soziale Gerechtigkeit: Gestaltungsfragen der Wirtschaftsordnung in einer demokratischen Gesellschaft, S.95-106, 2012.
Vanberg , Viktor J., Einführung: Marktwirtschaft und “soziale Gerechtigkeit”?, in: Viktor J. Vanberg (Hrsg.), Marktwirtschaft und soziale Gerechtigkeit: Gestaltungsfragen der Wirtschaftsordnung in einer demokratischen Gesellschaft, S.1-9, 2012.
Voigt, Rüdiger, Den Staat Denken, Auflag 2.
Voigt, Rüdiger, Der moderne Staat- Zur Genese des heutigen Staatsverständnisses, 2015.
Walther Müller-Jentsch, Marktwirtschaft à la carte: liberale, soziale, zivilisierte, in ders: Wirtschaftsordnung und Sozialverfassung als mitbestimmte Institutionen, 2021.
Zenkert, Georg, Die Macht der Demokratie: Zur Organisation des Verfassungsstaats, 201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