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學通識教育中媒體素養課程之實施
作者:藍毓華
作者(外文):Yu-Hua Lan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領導與科技管理博士班
指導教授:潘慧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媒體素養媒體素養教育課程實施通識教育media literacymedia literacy education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general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媒體」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環境要素,也是臺灣民主化過程中一股重要力量。隨著科技發展,社群與自媒體興盛,「媒體素養」能力的培養,便成各級學校及教育主管機關之核心議題。108課綱,媒體素養正式與國民教育接軌,但在大學端該如何銜接,鮮少著墨。爰此,本研究旨在研析大學通識教育中媒體素養課程之開設狀況與內容、個案教師之教學實施狀況及建議,提供未來課程研發者及相關政策制定者參考。
本研究先以敘述統計,探討108-111學年度國內大學媒體素養通識課程開設之概況,繼而採質性個案研究,運用訪談,佐以文件分析,探討個案教師在課程實施上之設計理念、教學實施經驗,以及對未來課程發展之建議等作為參考。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結論:
一、 國內大學通識教育開設媒體素養課程存在地域落差。
二、 國內大學通識教育媒體素養課程內容之於白皮書核心能力之培養未能全面顧及。
三、 教師多元養成背景是媒體素養教育實施的重要支柱。
四、 跨域教學是媒體素養教育的有效做法。
五、 教育對批判思考的覺知與媒體對成果檢核之重視,乃發展媒體素養課程之關鍵。
六、 從做中學是落實媒體素養的不二法門。
基於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文末針對大學教師、大學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Media" serves as not only an indispensable environmental factor but also a significant catalyst in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in Taiwan.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liferation of social communities and self-media has surged, making the cultivation of "media literacy" skills a central concern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In 2019, media literacy was officially integrated into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but its adoption remains limited in higher education. To ass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dia literacy courses in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this study conducted a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edia literacy courses across domestic universities. Additionally,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two case studies, supported by document analysis, to delve into the curriculum design ideas,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course development in these case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lea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re is a regional disparity in the offering of media literacy courses in general education at domestic universities.
2.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outlined in the white paper is not comprehensively addressed in the content of media literacy courses within general education at domestic universities.
3. The diverse backgrounds of teacher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4.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5. Awareness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education and the emphasis on outcomes assessment by media are key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literacy courses.
6. An experiential "learning by doing" approach proves more effective in mastering media literacy.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offered to university educators, institu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David Buckingham(2006)。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林子斌,譯)。巨流。(原著出版於2003)
Yin, R.(201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李政賢,譯)。五南。(原著出版於2011)
天下雜誌(2010)。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42132
王文科、王智弘(2011)。教育研究法(十四版)。五南。
王志强、劉蘇、王君睿(2022)。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機制與效果研究。新聞知識,2022(3),67-72。
王前龍、張如慧、蔡東鐘(2014)。公民素養融入大學生跨課程專題製作之行動研究:以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為例。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2(3),1-29。
王素真、洪耀釧(2018,6月)。大學生五大公民素養之現況分析-以南部某醫事科技大學學生為例。華醫學報,48,1 – 16。
世新大學(2011)。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畢業論文集,九十六級。世新大學。
尼爾.波茲曼(2004)。童年的消逝(吳燕莛,譯)。桂林。(原著出版於1982)
成露茜、羅曉南(2009)。批判的媒體識讀。中正書局。
朱建民(2012)。由知識到能力的重心轉移。通識在線,42,16-18。
江宜芷、林子斌、孫宇安(2018)。理解媒體素養:以大學生的批判性消費素養認知為例。教育實踐與研究,31(1),1-37.
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臺灣教育,629,9-14。
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2),92-106。
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新聞學研究,53,39-59。
吳翠珍(2003)。媒體素養教育教甚麼?師友月刊,436,17-20。doi:10.6437/EM.200310.0017
吳翠珍(2009)。媒體素養概論。台北:政治大學。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
呂傑華、白亦方(2012)。媒體素養教育與課程實踐歷程之再思與展望。課程與教學,15(1),1-34。doi:10.6384/CIQ.201201.0002
呂傑華、秦梅心(2008)。花蓮縣國小教師電視媒體素養內涵認知及媒體素養教育實踐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3,265-294。
呂傑華、陳逸雯(2009)。參與媒體素養研習之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調查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2(1),1-40。
李丁讚、吳介民(2008)。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載於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臺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頁393-446)。群學。
李松濤(2017,12月)。大學生對於科學研究資訊的閱讀表現探究:以網路科學新聞為例。中華傳播學刊,32,91 – 128。DOI: 10.6195/cjcr.2017.32.03
李軍林(2010)。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湖南:人民。
李祐宗(2014)。運用幾何扣條融入數學幾何單元教學歷程與成效之行動研究-以澎湖縣某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曼麗(1999)。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新竹:清華大學。
林子斌(2004)。多元文化教育的新課題—媒體素養。載於蔡幗芬、張開(主編)媒體素養。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林玉鵬(2021)。人工智慧時代的媒體素養—人跡傳播觀點的初探性研究。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8(1),1-42。doi:10.6163/TJEAS.202106_18(1).0001
林玉鵬(2021,6月)。人工智慧時代的媒體素養—人跡傳播觀點的初探性研究。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8(1),1-42。DOI:10.6163/TJEAS.202106_18(1).0001
林玉鵬、王維菁、陳炳宏(2020)。數位網路時代下媒體素養教育政策再思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115-136。doi:10.6209/JORIES.202003_65(1).0005
林承予(2018)。傳播通識教育的創新與反思:以「媒體識讀」課程教學規劃與實踐為例。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6(2),1-38。
林從一(2014)。臺灣通識教育發展歷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7(2),191-253。
林義傑、李蕙君(2009)。媒體素養之教學活動探討—以判斷網路謠言真為為例。生活科技教育,42(6)。
邱子恆(2008,7月)。臺灣大學院校資訊素養相關課程之現況。載於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主辦,2008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B輯。武漢市,中華人民共和國。
施宜煌(2014)。思索通識教育在大學的作用。通識教育學報,2,159-175。doi:10.6517/MCUT2014.DEC-07
柯舜智(2019)。自媒體時代媒體產製者素養教育與媒體使用意涵之研究。教育部教學研究實踐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PSL107029)。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柯舜智(2020,9月12日)。落實媒體素養、縮小數位落差 – 連結學生與中高齡社群的行動導向學習評量實踐(計畫編號:PSL1080058)。教育部: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系。
柯舜智(2021,1月12日)。教什麼?學什麼?淺談數位科技時代媒體與資訊素養的基本能力。https://mlearn.moe.gov.tw/TopicArticle/PartData?key=10664
胡元輝(2020)。破解假訊息的數位素養。台北:臺灣事實查核中心。
胡元輝(2020年4月13日)。媒體素養從未如今天這般重要!--歐盟致力推動媒體素養教育。https://mlearn.moe.gov.tw/TopicArticle/PartData?key=10507
庫馬Kumar, Ranjit(2014)。研究方法 : 步驟化學習指南。(胡龍騰、潘中道、蘇文賢,譯)。台北: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徐敏雄(2013)。公民素養融入大學通識課程之實踐經驗研究:以「探究多元文化中的自我」課程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3),59-85。doi:10.3966/181665042013090903003
張如瑩、楊美華(2010)。我國大專院校資訊素養通識課程之規劃。圖書與資訊學刊,2(4),72-96。
張瀞今、陳姵文、林筠婕(2013)。大學生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及媒體素養之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111-115。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作者。
教育部(2011)。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http://citizen.thu.edu.tw/down/201204301.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作者。https://12basic.edu.tw/12about-3-2.php
教育部(2019,4月25日)。學習N次方-跨域豐時代108年度教育基金會終身教育學習圈啟動記者會新聞稿。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www.moe.gov.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FD3F3411073814CB
教育部(2023)。面向未來關鍵能力–媒體素養 數位世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教育部。2023年3月30日,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6/relfile/7842/88717/b2440b0b-25de-436f-9555-79ca334f359e.pdf?fbclid=IwAR0K-tDn-fP3Vej1RCb7CnMsc6XR6vkTC-hGVJsI84hbOXYegef5huc1WvE
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委員設置要點(2004,6月2日)。植根法律網。https://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11005600-0930602
章五奇(2010)。媒體素養融入國小社會學領域之研究—從批判教育學觀點。教學科技與媒體,94,75-89。
莊道明(2001,10月)。資訊素養對獨立學習能力養程初探。載於逢甲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主辦,2001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臺中市,台灣。
郭玉慧、葉興華(2014)。媒體人與教育人的跨界實踐—以媒體素養課程發展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7(2),43-66。
陳世敏(2008,6月18日)。「媒體識讀」跟「媒體素養」有差別嗎?卓越新聞電子報。2023年7月18日,檢自:https://www.feja.org.tw/37925
陳光輝(1998)。公民與道德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陳奕樺、高台茜(2011)。媒體素養通識課程之線上學習社群建構。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4,225-258。
陳炳宏(2020,9月19日)。「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尬蝦密?CMR媒體改造學社。http://twmedia.org/archives/2735
陳炳宏(2021)。臺灣媒體市場:發展與概況。載於陳炳宏、柯舜智(主編)媒體與資訊素養:數位公民培力(頁39-59)。五南。
陳炳宏、柯舜智(2021)。媒體與資訊素養:數位公民培力。五南。
陳炳宏、柯舜智、黃聿清(2014)。教學與學教─高等教育媒體素養教學參考手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炳宏、廖志恒、葉大瑋、郭旭棋(2014)。媒體素養教育之課程設計與理念實踐。載於 陳炳宏、柯舜智、黃聿清(主編),教學與學教─高等教育媒體素養教學參考手冊(頁85-12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陳順孝(2014)。創用者的媒體素養。載於 陳炳宏、柯舜智、黃聿清(主編),教學與學教─高等教育媒體素養教學參考手冊(頁173-18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麥克魯漢(2015)。認識媒體:人的延伸(鄭明萱,譯)。貓頭鷹。(原著出版年:1964)。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公聽會問卷數據結果。http://www.fubon.org/Media/Item_Show.asp?itemID=39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http://education.fubon.org/projectActionView.aspx?itemID-new20081016163820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9)。全國國小學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富邦文教基金會。
曾筱媛(2019)。108年推動媒體素養之政策研析—委託研究採購案期末報告。行政院國家傳通訊播委員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案號:NCC-Y108-018)。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
程秋萍(2008)。在職學生資訊素養與職業技能相關性之研究:以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66,89-106。
閔詩紜、顏國樑(2018,3月)。國民小學教師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核心素養具備現況之研究。學校行政,114,38 – 62。DOI: 10.6423/HHHC.201803_(114).0003
黃聿清(2020,3月)。媒體素養EASY學 寫給親師的媒體素養新知。師友雙月刊,618,14 – 21。DOI: 10.6437/TEB.202003_(618).0003
黃志雄(2015)。問題導向學習對大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果影響之研究:以一所私立科大幼保系的課程為例。兒童照顧與教育,5,55-69。
黃拓遠(2016)。大學生社群網站使用動機、媒體素養與批判思考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黃俊儒(2014)。面對公民社會的大學媒體素養教育:一種融入的可能。載於陳炳宏、柯舜智、黃聿清(主編),教學與學教─高等教育媒體素養教學參考手冊(頁29-3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黃俊儒(2018)。猜猜新聞背後是什麼?整合科學與媒體的跨領域教學。科學教育學刊,26(4),353-375。doi:10.6173/CJSE.201812_26(4).0004
楊洲松(2004)。解放與賦權-媒體素養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臺灣教育,629,2-8。DOI:10.6395/TER.200410.0002
楊洲松(2014)。解放與賦權—媒體素養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灣教育期刊,629,2-8。
楊美雪、張加璿(2020)。數位時代下應具備的社群媒體素養。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5(2),15-36。
楊倍昌(2014)。媒體講台亂彈曲。載於陳炳宏、柯舜智、黃聿清(主編),教學與學教─高等教育媒體素養教學參考手冊(頁17-2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楊惟任(2019,12月)。假新聞的危害與因應。展望與探索月刊,17(12),95 – 116。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甲輯)。台北:師大書苑。
落合由治(2020,12月)。探索符合專業性、公共性、前瞻性目標之未來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台灣日語教育。台灣日語教育學報,35,112 – 139。DOI: 10.29758/TWRYJYSB.202012_(35).0006
葉乃靜(2020,7月1日)。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科技素養,有何不同?媒體素養教育資訊網。2023年7月18日,檢自:https://mlearn.moe.gov.tw/TopicArticle/PartData?key=10588
詹惠雪、黃曰鴻(2020)。教師對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理解與實踐反思。課程與教學,23(3),29-58。doi:10.6384/CIQ_202007_23(3).0002
管中祥、洪貞玲(2006)。社區媒體素養推廣工作之評估與研究:以社區大學為例。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報告(教育部計畫編號:940121702)。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臺灣媒體觀察基金會(2017,5月19日)。「落實前瞻人才計畫 ,全面推動媒體素養教育」我們的主張與訴求。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https://www.mediawatch.org.tw/node?page=45&mp=1003
劉子利、徐錦興、蔡存裕(2010)。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現況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爲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4(1),13-49。
劉昌德、林麗雲、胡元輝、劉慧雯(2018)。網路新聞專業表現評鑑—每日新聞媒體臉書粉絲專業評比之初探。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委託專題研究。
劉金源(2006年7月)。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現況、問題與對策。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1),1-30。
劉美慧主編(2009)。教學越界— 教育及自由的實踐(B. Hooks原著,1994年版)。台北:學富。
劉笑敢(2000)。孔子之仁與老子之自然—關於儒道關係的一個新考察。中國哲學史,2000(1),41-50。
劉笑敢(2009)。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
劉莉娟(2005)。中小學教師媒體識讀教學認知對課程設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劉毓芬(2013)。PBL應用於通識課程問題設計研究-以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為例。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2(2)。doi:10.6427/JGECP.201306_2(2).0012
劉慧雯(2015)。從媒體素養到新素養:試論教學策略與認識論的轉變。中華傳播學刊,27,67-98。doi:10.6195/cjcr.2015.27.03
劉慧雯(2015)。群師圖像:從教師背景勾畫臺灣媒體素養的教學實況。傳播研究與實踐,5(2),1-30。doi:10.6123/JCRP.2015.009
劉慧雯(2019)。閱聽人培力的深度習作:媒體素養小翻轉計畫。教育部教學研究實踐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PGE107153)。政治大學新聞系。
潘秀麗、李正、廖婷婷(2011)。大學生網路使用和網路成癮現狀調查。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8(1),64-8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理論與應用。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之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新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2004)。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2023年4月20日,檢自:https://mail.tku.edu.tw/panhlw/review%2094.6.26.pdf
蔡念中、邱慧仙,董素蘭、康力平(2017)。變遷中的傳播媒介—從類比到數位匯流。台北:五南。
蔡明學、林姿吟(2012年12月)。大學通識教育的功能與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023年9月11日,檢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54&content_no=1516
蔡清田(2021,1月8日)。108新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的「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媒體素養教育資源網。https://mlearn.moe.gov.tw/TopicArticle/PartData?key=10663
蔡蕙如(2016)。「媒體識讀」作為實踐「媒體改革」的反思。新聞學研究,127,119-152。
諄筆群(2021)。媒體素養教育首應導正年輕世代的使用觀念。點教育,3(1),13-14。
談玉婷(2013)。探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網路絡媒介素養析-基於微信5.0的分析。中國傳媒科技,2013(18),147-151。doi:10.3969/j.issn.1671-0134.2013.18.099
談玉婷、武月(2014)。大眾文化傳播環境下大學生網路媒介素養教育。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16(1),48-50。doi:10.3969/j.issn.1672-9846.2014.01.011
鄧宗聖(2010)。媒體、教育與社會—媒介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台北:巨流。
鄧宗聖(2010,3月19日)。把孩子當專家。卓越新聞電子報。取自:https://www.feja.org.tw/37461
鄧宗聖(2010,9月16日)。給點子教媒素—從「多元思考」到「表達多樣」的媒體素養教育。卓越新聞電子報,取自:https://www.feja.org.tw/37322#
鄧宗聖(2020)。從戶外教育到創作學習:在高等教育中媒體素養觀點。休憩管理研究,7(1),27-40。
鄧宗聖、李律鋒(2012)。遊戲入課:通識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的媒體素養教學法。課程與教學,15(3),109-133。
謝戌秋、陳韶翎、呂雅婷、楊憲郎、韓豐年(2007)。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學生媒體素養調查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977-1069。
韓昇(2019)。在普世價值的批判性反思中闡揚人類共同價值。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5),152-160。
簡梅瑩(2015)。從做中學之「合作學習」概念建構與教學實施:一位國中教師的教學行動研究反思。教育學報,43(1),129-151。
魏令芳(2002)。大學資訊素養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關尚仁、祝沁瑩(2013)。科學傳播系列課程作為科學學生通識教育媒體素養之探討。科學傳播論文集,4,55-68。doi:10.6930/9789868844803.201304.003
關尚仁、莫季雍、柯舜智、李昭毅(2014)。科學傳播人才培育-「大學部科學傳播系列課程」:作為科學學生媒體素養通識教育之實踐。科學傳播論文集,6,168-210。doi:10.6930/9789868

貳、英文文獻
Alvarado, M., Gutch, R., & Wollen, T. (1987). Learning the media: An introduction to media teaching. London, UK: Macmillian.
Aufderheide, P. (1993). 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 on media literacy. Conference report. Washington, DC: Aspen Institute.
Bourdieu, P.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Sage.
Buckingham, D. (2003).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Polity Press.
Buckingham, D. (2007). Beyond technology: Children’s learn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ulture. Policy Press.
Buckingham, D.(1997). New media,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opular citizenship: Towards a new agenda.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4(4), 344-366.
Cappello, G., Felini, D., & Hobbs, R. (2011). Reflections on developments i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Bridg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3(2), 66-73.
Cassidy, M.(2004). Bookends: The changing media environment of the American classroom. Hampton Press.
Ciurel, D.(2016). Media literacy: Concepts, approaches and competencies,.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 Translation Studies, 9, 13-20.
Creswell, J. W. (2012).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4th ed.). Boston: Pearson.
Daniel, S. J. (1990). Open learning for a new century. 載於開放學習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31)。台北:空中大學。
Gee, J. P. (2008).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n opportunity to learn. Assessment, equity, and opportunity to learn, 76-108
Gibbs, G. R. (2007). Thematic coding and categorizing. In: Analyzing qualitative data. (pp.38-55).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DOI: https://dx.doi.org/10.4135/9781849208574
Grossberg, L. (1994). Introduction: Bring it all back home – pedagod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H. A. Giroux & P. Mclaren (Eds.), Between borders: 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studies (pp. 3-29). New York, NY: Routledge.
Hobbs, R. (1998). Building citizenship skills through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M. Salvador & P. Sias (Eds.). The public voice in a democracy at risk. Westport, CT: Praeger Press.
Hobbs, R. (2006). Multiple visions of multimedia literacy: Emerging areas of synthesis. In M. McKenna et al.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iteracy and technology. (pp. 15-26).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Lin, T. B., Li, J. Y., Deng, F., & Lee, L. (2013).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Literacy: An explora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6(4), 160-173.
Livingstone, S. (2004). Media literacy and the challenge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mmunication Review, 7(1), 3-14.
McLuham, H.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McGraw-Hill.
Mehdi, K. P. (2017) Digital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book:Encyclopedia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r.
Slattery, P. (2006).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 New York, NY: Routledge.
Thompson, J. B.(1990).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yler, P. H. & Richards, C. (1979).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studies. NFER Publishing Company.
UNESCO (2013).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policy and strategy guidelines. UNESCO. https://www.unesco.org/en/articles/unesco-releases-media-and-information-literacy-policy-and-strategy-guidelines
UNESCO(2006). Understandings of Literacy. Retrieved September 1, 2023, 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GMR2006/full/chapt6_eng.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