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1950年代的反共文學與佛教文學--《佛教小說集》裡的戰爭、愛情與鄉愁
書刊名: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作者:李玉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 Yu-chen
出版日期:2001
卷期:6
頁次:頁317-345
主題關鍵詞:現代佛教文學佛教短篇小說五十年代臺灣文學宗教與文學之關係反共文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
  • 點閱點閱:85
     本文主要探討1950年代台灣的佛教小說創作和當代文壇的交涉。世亂之後的台灣文學痛定思痛,嘗試從抗日反共的回憶中重建歷史。而在時政治意識掛帥之下,反共文學成為最主流的創作格式,戰爭、愛情、懷鄉三種題材混合則為所謂的「反共八股」。出身軍旅的朱橋與釋星雲合作,邀集當時台灣文壇的作家,於1960年編輯出版《佛教小說集》一書,收納了三十二篇短中篇小說,嘗試以佛教作為一種文學創作的題材。 從反共文學和佛教教理兩方面,交叉分析《佛教小說集》如何呈現戰爭、愛情、懷鄉等主題之後,筆者發現《佛教小說集》中仍存反共愛情小說和佛教小說兩個大類。兩者皆受既定的結構和目的限制,其間交融的只有佛教入世與否,以及僧尼在世變之中的角色。姑且不論文字的功力高下,兩群作家以不同的立場提出佛化文學的實驗之作,互相遷就,但是並未產生交集。反共愛情小說宣揚佛教的方式,蜻蜓點水,仍然不脫一般通俗文學中佛教的刻板印象。而佛教僧徒創作的小說表現出和反共文學相當不同的世界和時間觀。 同樣在反芻戰爭的回憶,反共文學和佛教文學各有所宗而呈現相當不同的風貌。因此《佛教小說集》的實驗意義,或許可以提供我們重新省思現代佛教文學的定義以及發展。
期刊論文
1.梁寒衣(200008)。地底的春潮--五十年來的佛化小說長篇經典。普門,251,57-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麗華(1998)。近五十年(1949-1997)臺灣地區中的佛教文學研究概況。中國唐代學會會刊,9,131-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范純武(20001200)。一九五○年代臺灣佛教與佛教小說。臺灣宗教研究通訊,2,57-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慧劍(2000)。透過文學表達佛教思想。普門雜誌,25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古繼堂(1996)。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紹銘(1985)。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源煌(1989)。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敬誠(1980)。創辦【覺的文學】月刊的一個建議。佛教文學短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燦騰(1994)。從《架裟塵緣》看大陸新佛教文學的創作。現代中國佛教史新論。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照(1995)。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論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明娳(1994)。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照(1995)。末世情緒下的多重時間--再論50、60年代的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