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主體與/或「主体」(shutai)及文化差異之銘刻
書刊名:中外文學
作者:酒井直樹廖咸浩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akai, NaokiLiao, Hsien-hao
出版日期:2002
卷期:30:12=360
頁次:頁150-195
主題關鍵詞:實踐主體認知主體殖民主義和辻哲郎中日關係理論亞洲研究共顯文化差異風土民族性國家身份文化型態學雙重時間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3
     本文可粗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作者從北美的亞洲研究學科與亞洲這個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入手,檢視理論在反省這個關係時的意義。作者謂理論正是要用來問題化一般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察者」與「對象」之間非政治的關係。作者為了凸出二者間的互涉關係,還分了兩種「主體」的功能:「認知主體」與「實踐主體」。前者把研究對象視為客觀觀察的客體,後者則與對象之間有實踐上的牽扯。亞洲研究在處理亞洲這個議題時,其實是兼有此二種主體功能的不同時間性。亦即必須在文化差異的體認與描述二者中進行其研究。而其研究也應是一種共顯實踐,而非單純的將文化差異予以客觀的再現。在第二部份,作者則舉和�l哲郎這位日本學者的文化型態為例,進一步說明拒絕承認與研究對象的實踐關係,必然陷入「文化本質主義」的陷阱,處處以文化本質論斷文化差異,而無法正視權力與慾望的運作。如和�l哲郎論美國民族性時,雖批判其殖民,卻無法更深入剖析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一般性結構,而反躬自省日本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模擬。如論印度則謂其逆來順受之「民族性」易招來外人之殖民,幾乎完全肯定英國殖民印度之必要。如論中國文化則因高舉以文化本質主義為本的民族國家體制,而恐懼中國人之「散沙」傾向。總之,文化本質主義只會造成極端的自戀與對於雜質的恐懼及清除慾望。並封死所有因為跨界的實踐關係可帶來的變革。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