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前進東京或逆轉歸鄉?論張文環轉向小說〈父之顏〉及其改作
書刊名:靜宜人文學報
作者:柳書琴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Shu-chin
出版日期:2002
卷期:17
頁次:頁1-22
主題關鍵詞:張文環父之顏父親的要求轉向平林彪吾鄉土書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
  • 點閱點閱:54
  本文以知名作家張文環為例,闡釋台灣殖民地時期文學書寫與民族追尋之關係。論文將對30年代台灣作家「前進東都文壇」的集體渴望、張文環登上日本文壇的背京與經過、轉向小說〈父之顏〉及其改作〈父親的要求〉的血緣關係、原作與改作在創作動機與刊行流通中呈現的逆反現象、張文環在文學活動與創作中對社會主義信仰及殖民地青年轉向問題的辦証、日本左翼作家對其鄉土寫作的影響……等問題,逐一析論。   筆者認為早先曾有「前進東都文壇」志向的張文環,在1935年獲得《中央公論》徵文佳作後,反而因為「不完全的得獎經驗」以及個人對鄉土社會文化潛能的發現,而逐漸捨棄對東都文壇的憧憬,一步步踏上「回歸鄉土」的文學歸鄉路。此時期張文環在創作及思想方面的蛻變昇華,也使他逐漸奠定了日後鄉土書寫、國族書寫的洞見與能量,並使其成為戰爭期台灣文壇的領統人。
期刊論文
1.津留信代、陳千武(19950100)。張文環作品裡的女性觀--日本舊殖民地下的臺灣。文學臺灣,13,171-2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赫若(1941)。想ふままに。臺灣文學,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賴明弘(1935)。我們目前的任務。臺灣文藝,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赫若(1936)。文學雜感─古い新しいこと。臺灣文藝,3(7)/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文環(1934)。編輯後記。フォルモサ,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文環(1935)。自分の惡口。臺灣文藝,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龍瑛宗(1945)。歌。台湾文藝,2(1),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野間信幸(1994)。論張文環的「父親的要求」。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文建會(主辦) (會議日期: 1994年11月25-11月27日)。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下村作次郎、邱振瑞(1997)。從文學讀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柏青(198510)。日本無產階級文藝運動簡史1921-1934。吉林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垂水千惠(1997)。初期呂赫若的足跡。呂赫若作品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野間信幸(1996)。張文環の翻譯『可愛的仇人』について。關西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會記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捷(1976)。張文環兄與我。滾地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下村作次郎(1999)。臺灣藝術研究會の結成。左聯研究。日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平林彪吾(1940)。月のある庭。月のある庭。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張文環(1940)。平林彪吾の思ひ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柳書琴(2002)。臺灣文學的邊緣戰鬥:跨域左翼文學運動中的旅日作家,美國。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文環(1943)。茨の道は續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