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岸.女性.酒吧裏的願景
書刊名:臺灣文學學報
作者:范銘如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2
卷期:3
頁次:頁39-52
主題關鍵詞:臺北上海酒吧新女性新世代女作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9
  在(後)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熱浪的襲捲下,台灣和大陸的各大都市競相以國際化程度自我標榜。尤其在兩岸國際化最極致的都市,台北與上海,最明顯可見外來文化的影響。面對全球村的趨勢走向,許多學者憂心忡忡地提出後建民主義的警訊,擔心強勢經濟的衝擊將造成民族、本土文化的嚴重流失。有一些較樂觀的學者則認為,國際化的交流機制不但可以強化台灣大陸的競爭力,而且可以提供一個和解的平台,妤解兩岸長久以來的對峙緊張。   在每一波文化潮流的邊替中,女性,往往被當成時代的隱喻或象徵。九○年代大陸市場的開放、經濟的改革,台灣解嚴後各種大敘述瓦解中的原聲喧嘩,使得兩岸各自出現一批令人側目的「新人類」女性和新世代女作家。兩岸新世代女作家都熱中描繪新人類的生活與思考,在這批年輕女作家大膽坦率的書寫風格筆下, 「新青年」們最常聚集出沒的空間,不是公園郊野也不是書店戲院,而是Pub 、酒吧。台灣與大陸的歷史環境、生活條件儘管大相逕庭,文本;規的酒吧文化竟然出奇地類似:黃種都會青年男女中點綴幾個黑白面孔,在聲光酒色、人種雜遇、暴力藥品交織的幽暗窄小的迷幻空間中萍聚偷歡。   本篇論文的主曾想探問的是:在這貌似跨國界的酒吧世界裏,兩岸次文化在酒精、電音與麻藥的催化下逕行統一了嗎:置身在酒吧這個當代中外文化的交界上,兩岸新世代是否真已擺脫各自歷史的軌道,躍入全球化運行呢?或者,在貌合的表象下,仍是各自表述、各說各話?
期刊論文
1.陳思和(2000)。現代都市的〞欲望〞本文─對〞七十年代出生〞女作家創作的一點思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衛慧(2000)。上海寶貝。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國珍(1997)。夜夜要喝長島冰茶的女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Earnshaw, Steven(2000)。The Pub in Literature: England's altered state。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七等生(1976)。我愛黑眼珠。臺北:遠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少麟(1996)。傷心咖啡店之歌。傷心咖啡店之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馬森(1996)。遇到了一位天生的作家。傷心咖啡店之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潔非(1999)。城市時代和城市文學。共和國文學50年。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九丹(2001)。烏鴉。烏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棉棉(2000)。我是個壞男人或者生日快樂。你的黑夜是我的白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棉棉(2000)。糖。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成英姝(1998)。怪獸。好女孩不做。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