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生命意義與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書刊名:教育資料與研究
作者:許智香
出版日期:2003
卷期:53
頁次:頁61-67
主題關鍵詞:生命意義生命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
基於一般生命教育多以規範性和理想性的德目架構出相關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有如空中樓閣,流於形式和僵化,無法貼近人們真實的生活經驗,難以產生應有的效果。因此,本文旨從「生命」底層現象的觀察出發,理解生命的發生、過程和消亡,理解和詮釋人類生命的起伏和其中的意涵,以便對人類生命的本質和特色有所掌握,再次強調生命教育實施之基本原則和可能性。在生命歷程中,人們不斷質疑和行動,選擇和超越;建構自我形象和自我認同。因此,生命教育的實施也必須從此需求出發,建構出同時包含主體性、互動性、體驗性、時間性和空間性等人類生存世界和經驗的整全要素之課程與教學,缺一不可。
期刊論文
1.Hedlund, D. E.(1977)。Personal meaning: The problem of educating for wisdom。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23,602-604。  new window
2.Merriam, S.、Heuer, B.(1996)。Meaning-making, adult learning & development: A model with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15(4),243-255。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孔令信(2001)。Y、e世代的生命教育。第二屆生命教育與管理研討會。臺北市:私立大同商業專科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治平(2000)。QQQQ的人生--全人理念與現代化。臺北市: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oss, E.、孫振青(1993)。成長的最後階段。臺北市:光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Reed, Ronald F.、Johnson, Tony W.(2000)。Philosophical documents in education。Longman。  new window
4.胡賽爾、張慶熊(1992)。歐洲科學危機與超越現象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ewey, John(1916)。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New York, NY:The Macmillan Company。  new window
6.Jarvis, P.(1987)。Adult learning in the social context。London:Croom Helm。  new window
7.Mezirow, Jack(1991)。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Jossey-Ba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徐美玲(2001)。生命的體會與反省。生命教育論叢。臺北市: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瓊云(2002)。生命的意義、價値和目標。生命教育。臺北市: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寰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