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因聲求義」理論的歷史演變
書刊名: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陳志峰
作者(外文):Chen, Chih-Feng
出版日期:2007
卷期:24
頁次:頁77-117
主題關鍵詞:訓詁方法因聲求義假借轉語同源詞謰語虛詞Methods of exegesisDefining meaning based on phoneticsPhonetic loansPhonetic shiftsZhuanyuDoubletsTongyuanciLianyuFunction wordsXuc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
  • 點閱點閱:34
Other
1.蔣禮鴻(2001)。讀《同源字論》後記,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丁邦新(1993)。以音求義,不限形體一論清代語文學的最大成就。第一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鐘明彥(2005)。清代訓詁理論之發展及其在現代之轉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胡樸安(1939)。中國訓詁學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戴侗(1983)。六書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以智(1983)。通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振鐸(2003)。訓詁學綱要。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戴震(1978)。戴東原先生全集。臺北:大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國維(1966)。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毛亨、鄭玄、孔穎達(1981)。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械(198306)。韻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力(1991)。同源字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蕭統、李善(2000)。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孫雍長(199712)。訓詁原理。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党懷興(200312)。宋元明六書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威漢(2003)。訓詁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慎、段玉裁、王進祥(1985)。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大璞(2000)。訓詁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錢大昕(1989)。潛研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引之(2000)。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念孫(2000)。廣雅疏證。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濤、鄭聲國(2006)。錢大昕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馬瑞辰、陳金生、毛亨、鄭玄(1989)。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左丘明、楊伯峻(1993)。春秋左傳注。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莊雅州(2000)。論高郵王氏父子經學著述中的因聲求義。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殷孟倫(1985)。訓詁學的回顧與前瞻。子雲鄕人類稿。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陸宗達、王寧(2005)。因聲求義論。訓詁與訓詁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欽善(2004)。清代訓詁學對''因聲求義''方法的繼承與發展。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大安(200110)。聲韻學中的傳統、當代與現代。聲韻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兼士(198612)。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沈兼士學術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