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訓詁理論之發展及其在現代之轉型
作者:鐘明彥
作者(外文):Ming-Yen Chu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龍宇純
胡楚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訓詁顧炎武戴震王念孫王引之章太炎聯綿詞反訓同源詞訓詁學同源詞語言學專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
論 文 摘 要
 
  本文試圖理解現代訓詁學的具體樣貌,期能就中發現訓詁研究的可能藍圖。
  簡而言之,現代訓詁學可謂仍舊保持傳統小學的本質,然為因應時代潮流,卻承受了許多語言學的要求與任務,在名實不相符的情況底下,誤解、乃至於瓶頸的產生,似
乎是可以預期的。以是本文之首務,便是呈現其實質,正視其誤差,期能掌握更為合理
、精準的研究定位。
  循此概念,本文主要分為上下二編,上編「清代訓詁理論之發展」,是為現代訓詁
學之底層;下編「清代訓詁理論在現代之轉型」,則是其名實錯置之癥結。
  緣於力圖發掘傳統訓詁之本質,本文嘗試回到其本然的語境,重新理解各單一訓詁概念、技術之內涵,由是,權且不採一般純粹針對訓詁為說的途徑,而意欲從時代思潮
,以至經學義理,層層而下,在各家學術體系中去掌握各訓詁理論、操作的發生與發展
意義。具體而言,上編因而首論「清代訓詁學發展之歷史背景」,次之則以顧亭林、戴
東原、高郵王氏,以及章太炎等四(五)人之專論,而為清代訓詁「先導」、「奠基」
、「深化」、「新猷」四個階段,構成前代訓詁學之主軸,同時也是現代訓詁學之主要
基礎。
  隨即在此理解下,本文擇其較為重要之研究命題,計聯綿詞、反訓、同源詞三者,
逐一更追本溯源,並藉以檢視其現代轉型的實際與落差,因而構成下編的討論。
  大體說來,現代訓詁學固然有其一定的成就與發展,然而倘吹毛求疵,在傳統理論的認識與西方科學、語言學的掌握上,其實都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化。也許,訓詁學未來
的發展,不是任何單一的個人可以去擘劃、決定的,然而卻不妨礙個人仍可以依其各自
的理想、目標去努力、推動,在此本文所欲強調的是,傳統的訓詁學與西方的語言學其
實是二個本質大異的不同學科,率爾等視,不免大謬,然而果欲在原有的基礎下想其轉型,在各自的體系中論其相輔,則應正視其應然、本然,直指其差距、疑義,卻不宜守
其舊制,想為新學;習於侷限,安於假說而已。
引用書目:

一、專書:
(清)丁仁:《八千卷樓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70.6,初版。
丁介民:《方言考》,《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0期,1966.5。
(宋)丁度 等撰:《禮部韻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王力:《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1.6,一版三刷。
王力:《古漢語語法》,《王力文集》第十六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5,一
 版一刷。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王力文集》第十二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9,
 一版一刷。
王力:《清代古音學》,《王力文集》第十二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9,一
 版一刷。
王力:《王力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4,一版一刷。
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6,一版二刷。
(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
 編輯委員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一版一刷。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一版一刷。new window
(清)王念孫、王引之 撰,中國訓詁學研究會 主編:《高郵王氏四種》(《廣雅疏
 證》、《讀書雜志》、《經義述聞》、《經傳釋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9,一版一刷。
(清)王念孫、王引之 撰,羅振玉 輯印:《高郵王氏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社,2000.9,一版一刷。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8,一版一刷。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11,一版一刷。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續編》(三),臺北:大通書局,1976.7,初版。
王甦、汪安聖:《認知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4,一版二刷。
(明)王陽明:《王文成公全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9二版。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書》,臺北:正中書局,1954.1,臺二版。
(清)王筠:《說文句讀》,《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編輯
 委員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一版一刷。
(元)王構:《修辭鑑衡》,《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王寧:《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8,一版一刷。
(明)方以智:《通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方師鐸先生:《方師鐸文史叢稿》(雜著編),臺北:大立書局,1985.8,初版。
毛遠明:《訓詁學新編》,成都:巴蜀書社,2002.8,一版一刷。
天津圖書館 編:《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書名索引》,濟南:齊魯書社,2003.4,一
 版一刷。
(清)孔廣森:《經學卮言》,《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一版。
(清)孔廣森:《詩聲類》,《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一版。
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2,一版一刷。
(清)永瑢 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95.4,一版六刷。
(宋)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9。
(漢)司馬遷 撰,(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朱万清:《新日本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9,一版
 十一刷。
朱星:《中國語言學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1995.8,
 初版一刷。
朱祖延 主編:《爾雅詁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1,一版一刷。
朱漢民:《宋明理學通論:一種文化學的詮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9,一版一刷。
(明)朱謀  撰,(清)魏茂林 訓纂:《駢雅訓纂》,《續修四庫全書》,《續修
 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 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一版。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
 》編輯委員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一版一刷。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
 局,1991.12,一版四刷。
存萃學社 編集:《顧亭林先生年譜彙編》,香港:崇文書店,1975.10。
 (含:(清)張穆 編:《顧亭林先生年譜》;(清)張穆 重訂,謬荃孫 校補:
 《顧亭林先生年譜》;(清)顧衍生原本,(清)吳映奎 輯:《顧亭林先生年譜》
 ;趙儷生:《張穆『亭林年譜』訂補》。)
江藩、方東樹:《漢學師承記》(外二種﹝江藩:《國朝宋學淵源記》;方東樹:《漢
 學商兌》),北京:三聯書店,1991.6,一版一刷。
任繼昉:《漢語語源學》,重慶出版社,1992.6,一版一刷。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9,一版一刷。
何九盈:《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9,二版二刷。
阮元 校勘:《十三經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6,一版一刷。
(清)阮元:《揅經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6,臺一版。
(宋)吳可:《藏海詩話》,《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吳競:《樂府古題要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
 會,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公司,1997.6,初版一刷。
宋永培:《當代中國訓詁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7,一版一刷。
李幼蒸:《歷史符號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5,一版一刷。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12,初版。new window
(清)李銘皖 等修,(清)馮桂芬 等纂:《蘇州府志》(光緒九年刊本影印本),
 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5,臺一版。
(元)李冶:《敬齋古今黈》,《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9,再版。
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7,增訂一版二刷。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11。
杜家驥:《清朝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3,一版二刷。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4再版。new window
谷振詣:《論證與分析:邏輯的應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一版一刷。
汪啟明:《漢小學文獻語言研究叢稿》,成都:巴蜀書社,2003.4,一版一刷。
岑溢成:《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3,初版。
邢福義:《漢語語法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1,一版二刷。
周大璞 主編,黃孝德、羅邦柱 分撰:《訓詁學初稿》,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8,修訂版四刷。
周法高先生:《中國語文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91.11,臺初版四刷。
周祖謨 校箋,吳曉鈴 通檢:《方言校箋及通檢》,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10,一
 版一刷。
(宋)林之奇:《尚書全解》,《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90.10,初版十五刷。
林語堂:《語言學論叢》,臺北:民文書局,1981.2,台二版。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10,修訂再版。new window
林慶勳 等編著:《文字學》,國立空中大學,1996.11,初版二刷。
(清)邵晉涵:《爾雅正義》,《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編
 輯委員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一版一刷。
(清)倪濤:《六藝之一錄》,《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
 編輯委員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一版一刷。
(清)段玉裁:《經韻樓集》,《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一版。
姜聿華:《中國傳統語言學要籍述論》,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12,一版一刷。
姜義華:《章炳麟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5,一版一刷。
(明)胡宗憲:《籌海圖編》,天啟年間刊本,東海大學圖書館藏。
范希曾:《南獻遺徵箋》,臺北:文景出版社,1990.7。
胡師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華正書局,2000.9,九版。
(明)胡廣 等撰:《性理大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胡適 撰,姜義華 主編:《胡適學術文集》(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8.
 2,一版二刷。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4。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胡繼明:《《廣雅疏證》同源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1,一版一刷。
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8,一版二刷。
(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附楊樹達:《古書疑義舉例續補》),臺北:世界書
 局,1956.2,初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一版二刷。
唐文權、羅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7,一版一
 刷。
(清)袁仁林:《虛字說》,《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編輯
 委員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一版一刷。
徐世榮:《古漢語反訓集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8,一版一刷。
(明)徐官:《六書精蘊音釋》,《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一版。
徐振邦:《聯綿詞概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7,一版一刷。
馬光宇:《方言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12,初版。
馬勇 編:《章太炎講演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1,一版一刷。
(清)畢沅:《釋名疏證》,《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一版。
殷寄明:《語源學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一版一刷。
殷寄明:《漢語語源義初探》,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1,一版一刷。
孫雍長:《訓詁原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12,一版一刷。
孫殿起:《販書偶記》,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7。
孫殿起:《販書偶記續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7。
(宋)真德秀:《大學衍義》,清康熙丙子(三十五年)董漢儒手鈔本,中國子學名著
 集成編印基金會。
(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清)桂馥:《說文義證》,《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編輯
 委員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一版一刷。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編
 輯委員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一版一刷。
(宋)陸九淵、(明)王陽明:《陸象山全集.陽明傳習錄》,臺北:世界書局,1979.6。
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7,一版三刷。
(宋)陳大猷:《書集傳或問》,《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陳元龍 輯:《歷代賦彙》(七),北京圖書館,1999.11,一版一刷。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1,一版二刷。
(清)陳玉澍:《爾雅釋例》,《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一版。
(清)陳奐:《詩毛詩傳疏》,《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一版。
陳垣:《校勘學釋例》,上海書店,1997.7,一版一刷。
陳紱:《訓詁學基礎》,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3,一版三刷。
陳祖武、朱彤窗:《曠世大儒:顧炎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7,一版一刷。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2.1。
陳新雄:《訓詁學》(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9,初版。
陳煥良:《訓詁學概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9,一版一刷。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4,一版二刷。
陳獨秀:《字義類例》,上海:亞東圖書館石印本,1925.12。
(元)陳櫟:《定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章太炎:《國學概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9,臺景印再版。
章太炎:《文始》,臺北:中華書局,1980.11,臺二版。
章太炎:《章氏叢書》,浙江圖書館 校刊(1925),臺北:世界書局,1982。
章太炎 撰,上海人民出版社 編:《章太炎全集》(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
 ,一版一刷。
章太炎 撰,上海人民出版社 編:《章太炎全集》(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7
 ,一版一刷。
章太炎 撰,上海人民出版社 編:《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9
 ,一版一刷。
章太炎 撰,上海人民出版社 編:《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
 ,一版一刷。
章太炎:《民國章太炎先生炳麟自訂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8,二版。
 (附:潘承弼、沈延國、朱學浩、徐復 輯:〈太炎先生著述目錄初編、後編〉。)
章太炎:《訄書》(初刻本、重訂本),北京:三聯書店,1998.6,一版一刷。
章太炎:《章太炎生平與學術自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3,一版一刷。
(清)章學誠:《丙辰劄記》,《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清)章學誠 撰,葉瑛 校注:《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1,一版三刷。
郭在貽:《訓詁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0,一版一刷。
郭康松:《清代考據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3.5,一版二刷。
(宋)張有:《復古編》,《四部叢刊續編》,王雲五 主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6,臺二版。
(清)張尚瑗:《三傳折諸》,《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昭軍:《儒學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8,一版一刷。
(宋)張洪、齊熙 編:《朱子讀書法》,《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
張豈之 主編:《中國儒學思想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4,一版一刷。
張冥飛 筆述:《章太炎國學講演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2,初版。
張舜徽 撰,張君和 選編:《張舜徽學術論著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12,一版一刷。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9,初版。
張舜徽:《清儒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11,一版一刷。
(清)張穆 編:《顧亭林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4,初版。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2002.3,初版二刷。new window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書局,2003.1。new window
梁啟超:《戴東原》,臺北:中華書局,1957.4,臺一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3,一版一刷。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3,一版一刷。
梁啟超:《梁啟超史學論著四種》,長沙:岳麓書社,1998.8,一版一刷。
陶緒、史革新:《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1,一版
 一刷。
(元)許謙:《詩集傳名物鈔》,《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一版一刷。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一版三刷。
(清)黃生:《義府》,《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侃 口述,黃焯 筆記編輯:《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9。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中華書局,1969.8,台一版。
黃建中:《訓詁學教程》,荊楚書社,1988.1,一版一刷。
黃愛平:《樸學與清代社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一版一刷。
傅杰 編:《自述與印象:章太炎》,上海:三聯書店,1997.11,一版一刷。
湯廷池:《漢語詞法句法三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10,初版。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90.9。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臺北:三民書局,1992.9,增訂七版。
(明)焦竑:《焦氏筆乘》,《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 ,一版。
(清)惠棟:《惠氏春秋左傳補注》,《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程瑤田 撰,洪汝闓 校:《果臝轉語記》,《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
(清)程瑤田:《修辭餘鈔》,《通藝錄》,《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
 司。
舒懷:《高郵王氏父子學術初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11,一版一刷。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一),濟南:齊魯書社,1985.2,一版一刷。
楊光榮:《藏語漢語同源詞研究:一種新型的、中西合璧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0.8,一版一刷。
楊伯峻 原著,田樹生 整理:《古今漢語詞類通解》,北京出版社,1998.8,一版一
 刷。
楊家駱 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5,再版。
(明)楊慎:《古音駢字》,《函海》,(清)李調元 編纂,臺北:宏業書局,1970。
(明)楊慎:《丹鉛餘錄》,《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楊端志 撰,殷煥先 校訂:《訓詁學》,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3,二版。
董同龢先生:《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9,十三版。
董作賓先生:《甲骨學六十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6,初版。
(宋)賈昌朝:《群經音辨》,《四部叢刊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賈誼 撰,王洲明、徐超 校注:《賈誼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11,
 一版一刷。
賈誼 撰,李爾綱 譯注:《新書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12,一版一刷。
賈誼 撰,饒東原 注譯:《新譯新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8.5。
(明)葉盛:《水東日記》,《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葉鍵得:《古漢語字義反訓探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9,初版。new window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2,一版一刷。
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6,一版一刷。
趙振鐸:《中國語言學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宋)蔡正孫:《詩林廣記》,《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蔡清:《四書蒙引》,《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潘耒:《遂初堂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6,初版一刷。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一版五刷。
蔣伯潛:《校讎目錄學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5,一版一刷。
蔣秋華 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籌備處,1999.10,初版。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12,一版一刷。
(清)鄧廷楨:《雙硯齋筆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一版一刷。
(清)閻若璩:《四書釋地續》,《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劉師培:《左盦外集》,《劉申叔先生遺書》(三),臺北:大新書局,1965.8。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11,一版二刷。
(清)劉淇:《助字辨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編輯
 委員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一版一刷。
劉夢溪 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章太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
 ,一版一刷。
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
(清)錢大昕 撰,陳文和 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12,一版一刷。
(清)錢大昕 撰,呂友仁 校點:《潛研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一版
 一刷。
(清)錢儀吉 纂錄:《碑傳集》,臺北:明文書局。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錢賓四卷》),石家庄:河北
 教育出版社,1999.3,一版一刷。
(清)錢繹:《方言箋疏》,《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一版。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一版。
龍師宇純:《中國文字學》(定本),臺北:五四書店,1994.9,初版。
賴貴三 編著:《昭代經師手簡箋釋:清儒致高郵二王論學書》,臺北:里仁書局,
 1999.8,初版。
鮑國順:《戴震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5,初版。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魏建功文集》(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7,
 一版一刷。
謝國楨:《顧寧人學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9,臺一版。
(清)戴震 撰,(清)段玉裁 編:《戴震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74.10,臺一
 版。
(清)戴震 撰,張岱年 主編:《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4.7,一版一刷。
鐘明彥:《聲訓與《說文》聲訓研判》,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1996。
(清)顧亭林:《左傳杜解補正》,臺北:義士書局,1968。
(清)顧亭林:《顧亭林遺書十種》,臺北:進學書局,1969.8,景印初版。
(清)顧亭林:《顧亭林詩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3。
(清)顧亭林 撰,(清)黃汝成 集釋:《日知錄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84.11
 ,七版。
(清)顧亭林 撰,周蘇平、陳國慶 點注:《日知錄》,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11,
 一版一刷。
顧衍生等:《顧亭林先生年譜三種》,北京圖書館,1997.5,一版一刷。
 (含:(清)顧衍生原本,(清)吳映奎、車持謙 輯,(清)錢邦彥 校補:《校
 補顧亭林先生年譜》;(清)張穆 撰:《顧亭林先生年譜》(道光刻本);倫明 
 編:稿本《三補顧亭林年譜》。)
(後魏)酈道元 撰,(清)趙一清 注釋:《水經注釋》,臺北:華文書局,1970.5
 ,初版。
﹝美﹞埃利奧特.阿倫森(Aronson , E. )撰,鄭日昌、張珠江、王利群、李文莉 譯:
 《社會性動物》(The Social Animal),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9,一版一刷。
﹝美﹞Bart Kosko 撰,林基興 譯:《模糊思考:模糊邏輯的新科學》(FuzzyThinking
 :The New Science of Fuzzy Logic),臺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12,二版
 一刷。
﹝美﹞艾爾.巴比(Earl Babbie) 撰,邱澤奇 譯:《社會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5,一版一刷。
﹝美﹞喬治.萊柯夫(Goerge Lakoff) 撰,梁玉玲等 譯:《女人、火與危險事物:
 範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祕》(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9。
﹝美﹞葛雷易克(James Gleick) 撰,林和 譯:《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Chaos :
 Making a New Science),臺北:天下出版社,1996,二版二刷。
﹝美﹞費曼(Richard P. Feynman)撰,吳程遠 譯:《這個不科學的年代:費曼談科學
 精神的價值》(The Meaning of It All:Thoughts of a Citizen-Scientist ),臺北:天下遠見
 出版社,1999.5,一版。
﹝美﹞史迪芬.平克( Steven Pinker) 撰,洪蘭 譯:《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
 化的奧祕》(The Language Instinct :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臺北:商業周刊出
 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5,初版。
﹝英﹞吉爾比(T.Gliby) 撰,王路 譯:《經院辯證法》(A Description of Scholastic
 Dialectic),上海:三聯書店,2000.8,一版一刷。
﹝美﹞孔恩( Thomas S. Kuhn) 撰,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 譯:《科學
 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2002.1,二版六刷。
﹝法﹞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撰,馮克利 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
 究》( Crowd : The Study of Popular Mind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1,一版
 一刷。
﹝日﹞大村平 撰,李正宏 譯:《什麼是函數》( ),臺北:建
 興出版社,2002.1,一版三刷。
﹝日﹞真田信治、澀谷勝己、陣內正敬、杉戶清樹 撰,王素梅、彭國蹻 譯:《社會
 語言學概論》(社会言語学),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11,一版一刷。

二、學位論文:
岑溢成:《訓詁學與清儒訓詁方法》,博士論文,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1984。
孫劍秋:《顧炎武經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88。
陳梅香:《章太炎語言文字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new window
黃錦樹:《章太炎語言文字之學的知識(精神)系譜》,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
 系,1994。

三、單篇論文:
王玉鼎:〈反義同詞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2期。又見《
 語言文字學》。
王松木:〈經籍訓解上的悖論:論反訓的類型與成因〉,《漢學研究》,第16卷第1期(1998)。new window
王寧、黃易青:〈詞源意義與詞匯意義論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2年第4期。
方俊吉:〈高郵王氏學述〉,《高雄師院學報》,第3期(1975.1)。
古偉瀛:〈史家顧炎武〉,《中西史學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中國
 通史教學研討會 編,久洋出版社,1986.1,初版。
甘大昕:〈雙聲疊韻聯綿字研究〉,《國文月刊》,第50期。
牟﹝潤﹞孫:〈顧寧人學術之淵源:考據學之興起及其方法之由來〉,《中國哲學思想
 論集》(五),臺北:牧童,1978.2,三版,頁63-79。
余大光:〈“反訓”研究述評〉,《黔南民族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版),1994年第1
 期。
余大光:〈歷代關於反訓的研究〉,《貴州文史叢刊》,1994年第3期。
余雄杰:〈略論古漢語的同形反訓詞:兼為“反訓”辨正〉,《溫州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李國正:〈反訓芻議〉,《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1993年第2期。
李運富:〈是誤解不是“挪用”──兼談古今聯綿字觀念上的差異〉,《中國語文》,
 1991年第5期(總第224期)。
杜維運:〈清盛世的學術工作與考據學的發展〉,《大陸雜誌語文叢書》,第二輯第一
 冊(原載《大陸雜誌》,第28卷第9期)。
金小春:〈王念孫“連語”說等四種釋例及重評〉,《語言文字學》,1989年第4期,
 頁9-46,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原載《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1989.
 1。)
周玉秀:〈聯綿詞的構成與音轉試探〉,《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1 卷
 第4期(1994.7)。
周光慶:〈戴震《孟子》解釋方法論〉,《孔子研究》,1998,第4期。
孟蓬生:〈論同源詞語音關係的雙重性〉,《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6期。
段家旺:〈反訓成因論〉,《郴州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總33期)。
姚榮松:〈《文始.成均圖》音轉理論述評〉,《國文學報》,第20期。
徐天云:〈聯綿詞研究的歷史觀與非歷史觀〉,《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2期(總47
 期)。
袁雪梅:〈試評方以智對“謰語”及聯綿詞的研究〉,《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25卷第3期(1998.7)。
唐鈺明:〈顧炎武的訓詁學〉,《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中國
 文學系 編,1995.11,頁521-539。
孫德宣:〈聯綿字淺說〉,《輔仁學誌》,第11卷1、2合期。
章太炎:〈音論〉,《中國語文學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67。
章太炎:〈論語言文字之學〉,《國粹學報》,第24期。
章絳(太炎):〈論語言文字之學〉,《國粹學報》,第24、25期。
張其昀:〈《詩經》疊字三題〉,《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
 期。
張壽林:〈三百篇聯綿字研究〉,《燕京學報》,第13期。
梁宗奎、許建章、闞興禮:〈論聯綿詞的界定及分類〉,《泰安師專學報》,第23卷
 第1期(2001.1)。
陳晨(馮蒸):〈漢語音韻札記四則〉,《漢字文化》,1990年第4期。
陳建初:〈漢字形體在漢語語源研究中的地位〉,《湖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1年第5期。
陳建初:〈漢語語源研究的文化視角〉,《湖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
 年第4期。
陳祖武:〈關於乾嘉學派的幾點思考〉,《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5,初版。
陳瑞衡:〈當今“聯綿字”:傳統名稱的“挪用”〉,《中國語文》,1989年第4期(
 總第211期)。
陳鴻森先生:〈阮元刊刻《古韻廿一部》相關故實辨正──兼論《經義述聞》作者疑案
 〉,第三屆國際暨第八屆清代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4.3.13-14)。本文所據為會後
 修訂稿(2004.5.26)。
程一凡:〈經世家顧炎武的史學精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1995new window
 ),頁151-168。
湯志鈞:〈清代常州今文學派與戊戌變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二編》,存
 萃學社 編集,周康燮 主編,香港:崇文書店,1971.10。
黃易青:〈同源詞義素分析法:同源詞意義分析與比較的方法之一〉,《古漢語研究》
 ,1999年第3期。
黃易青:〈同源詞意義關係比較互證法〉,《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4期。
黃啟華:〈讀《日知錄》札記──顧炎武「六經皆史」思想辨析〉,《故宮學術季刊》
 ,第9卷第4期。
黃愛平:〈乾嘉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學術研究〉,《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
 林慶彰 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3,初版,頁484-526。
逯耀東:〈司馬光《通鑑考異》與裴松之《三國志注》〉,《臺大歷史學報》,第21期new window
 (1997)。
楊志賢:〈論“反義同詞”現象〉,《集美大學學報》,第5卷第3期(2002.9)。
董璠:〈反訓纂例〉,《燕京學報》,第22期(1937.9)。
葉鍵得:〈論反訓之名稱與界說〉,《北市師院語文學刊》,第4期(1997)。new window
趙峰:〈“美惡同辭”辨析〉,《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漆永祥:〈論乾嘉考據學派別之劃分及其相關諸問題〉,《國學研究》,第五卷。
劉福根:〈歷代聯綿字研究述評〉,《語文研究》,1997年第2期(總第63期)。
黎千駒:〈淺談系聯同源字的標準:讀《同源字典》後記〉,《古漢語研究》,1992年
 第1期。
賴炎元:〈高郵王念孫引之父子的校勘學〉,《中國學術年刊》,第十期,國立臺灣師new window
 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同學會 編,1989.2。
龍師宇純:〈論反訓〉,《華國》,第4期(1963)。
羅少卿:〈試論反訓中的辯證法〉,《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羅立方、張青松:〈同源詞判定的語音條件質疑〉,《語文學刊》,2000年第3期。
關童:〈聯綿詞名義再確認〉,《浙江大學學報》,第28卷第6期(1995.12)。
〈「清乾嘉學術研究之回顧」座談會紀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卷,第1期。

四、外文:
Aronson,Elliot:The Social Animal.6th ed.W.H.Freeman & Company,1991.
Earl Babbi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Palmer,F.R.: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3.
Thomas 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6.
Lotfi A.Zadeh:“Fuzzy sets.”Fuzzy Sets,Fuzzy Logic, And Fuzzy Systems:Selected Papers.
 edited by George J.Klir & Bo Yuan,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199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