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本土黑豬產業在南部六堆地區的傳承與發展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曾純純 引用關係朱有田
作者(外文):Cheng, Chun-chunJu, Yu-ten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0:4
頁次:頁135-177
主題關鍵詞:臺灣本土黑豬清道夫飼養內埔毛豬產銷班口蹄疫養豬產業Taiwan indigenous black pigScavenger feedingSwin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group of Neipu TownshipFoot-and-mouth diseaseFMDSwine breeding indus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42
日據時期的產業調查指出,臺灣在地的桃園種猪和美濃種猪為早年廣東省系 移民由嘉應州攜來;客家人自中國移居臺灣時,也將屬於中國系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a)種猪、養猪技術、產業結構一併帶入,在桃園和美濃一帶養殖、生 產,逐步擴展,成為臺灣在地猪種。然自1897 年以後,引進外來種猪與雜交肉 猪的高經濟效益誘因,至戰後企業化養猪經營模式的興起,皆造成臺灣在地猪種 的飼養頭數逐年銳減,甚至受到外來基因的滲入。1984 年自桃園龍潭和中壢等 客家聚落收集的桃園猪,被保種在臺灣省畜產試驗所(即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 產試驗所),美濃猪和頂双溪猪則在1952 年被認為遭外來種基因滲入而排除在保 種族群外。直到2007 年,國立臺灣大學在屏東縣六堆聚落(主要為內埔、竹田 鄉)發現該地區飼養的本土黑猪(飼主主要為客家人),具有與桃園猪不同特徵 的粒線體DNA 序列;另分析微衛星DNA 多態性(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也發現與桃園猪有顯著遺傳分化的現象後,猜測是這些黑猪從中國來到臺灣後, 因島嶼區隔,加上隔離飼養,在小族群的配種制度下,逐漸分化成具有臺灣本土 特色的猪種。 本文以屏東縣內埔鄉毛猪產銷班為個案,藉由臺灣養猪產業的歷史發展過 程,探討本土黑猪(能與桃園黑猪遺傳特徵明顯區隔者)和六堆聚落養猪特性, 及其文化意涵與產業結構,說明臺灣本土黑猪能在六堆聚落持續飼養的結構性因 素。口蹄疫(1997 年)發生前,飼養本土黑猪多被客家人視為傳統農家的副 業,係承襲中國傳統「清道夫飼養」之餿水養猪文化。臺灣陸續爆發口蹄疫情 後,猪肉外銷市場一度全數中斷,養猪產業面臨危機。在遭遇重大衝擊後,內埔 鄉客籍農民改變養猪方式,摒棄外來猪種,選育適應在地風土氣候特點的本土黑 猪, 結合傳統與現代的養猪方式, 在競爭激烈的猪肉內銷市場中找到利基 (Niche),並順利渡過口蹄疫重創、開放猪肉進口及國際穀物價格高漲等嚴峻 考驗。因此,以「清道夫飼養」為基礎發展的養猪產業,一方面使傳統的餿水養 黑猪之慢食文化再度受到重視,結合資源再利用的概念,兼顧產業與環保;另一 方面,則讓臺灣本土黑猪接受保種復育。
期刊論文
1.(2007)。飼料玉米價格 飆漲逾倍。飼料營養雜誌,6,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山根甚信、蒔田德義(1939)。大豆粕養豚飼料化試驗報告(第十報):18. 甘藷蔓甘藷及大豆粕配合飼養法に據る養豚の收支計算。臺灣畜產會會報,2(9),243-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慶誠(20020200)。臺灣黑毛豬產銷策略聯盟之推動情形。農政與農情,116=353,28-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秀英(20070625)。不同經營方式黑豬生產利潤之比較。畜牧半月刊,78(6),62-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秀英(20100300)。超級市場影響消費者購買黑豬肉之因素分析與相關性檢定。臺灣銀行季刊,61(1),130-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折田猛輔(1922)。桃園豚に就て。臺灣農事報,193,29-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一泓、吳宗育、黃瀞瑩、王旭昌、姜延年、朱有田(2007)。以微衛星標記鑑定臺灣黑毛豬與桃園豬蘭嶼豬及外來種豬遺傳組成之關係。中國畜牧學會會誌,36(增刊),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岡田寬治(1915)。臺灣の養豚事業。中央獸醫會雜誌,28(5),392-4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純純、朱有田(2013)。日據時期臺灣農村養豬業。臺灣研究集刊,125,55-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顏念慈(20001000)。本土化黑豬的誕生。農政與農情,100,7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戈福江(1952)。臺灣之豬。臺灣銀行季刊,5(2),50-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登輝(1956)。臺灣毛豬價格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8(1),179-2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haw, Earl(1938)。Swine Industry of China。Economic Geography,14(4),381-397。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鍾博(1994)。臺灣地區養豬的過去與現況。苗栗:臺灣養豬科學研究所。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吳勇初、鄭智翔、林德勳、楊雲翔、黃至雅(2004)。國產黑豬產品特色化之研究 (計畫編號:NSC 92-3111-P-061-003-Y21)。臺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繼芳、金悅祖、徐榮男、黎漢龍、鄒會良(2004)。商品化黑豬品種組合對生長性能和肉質特性之影響 (計畫編號:NSC 92-3111-P-061-003-Y21)。臺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純純、朱有田(2011)。六堆黑豬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的關係。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芃蓁(2010)。六堆客家人與臺灣本土黑豬之文化建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志賀格(1924)。潮州郡勢要覽。潮州:潮州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內埔庄役場(1931)。內埔庄產業大要。高雄:內埔庄役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內埔庄役場(1936)。潮州郡內埔庄勢一覽。高雄:內埔庄役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加藤浩(1943)。臺灣の畜產と南方圈。臺灣經濟年報:昭和18年版。東京:國際日本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5)。2005客家美食嘉年華輯錄。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啟成(2001)。土壤與生態。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自然環境篇。屏東: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登元(1974)。家畜各論。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新男、林茂芳(2010)。美濃客家諺語山歌俚語歇後語。高雄:美濃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景和(2001)。後堆內埔鄉農業概述。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經濟篇。屏東: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屏東縣政府(2001)。屏東縣統計提要(1950-1999)。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經濟篇。屏東: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澤壽(1925)。臺灣の養豚。臺北:臺灣獸醫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秀鑾、鄒會良、池雙慶(2001)。品種與遺傳改良。畜牧要覽:養豬篇。臺北:中國畜牧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瓊慧(2001)。臺灣地名辭書卷4:屏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文山、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溫秀嬌(1996)。家畜禽種原保存。大地的饗宴:疼惜臺灣百年的農業成果和文化。臺中:農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農業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臺灣畜產會(1941)。家畜年末現在頭數。臺北:臺灣畜產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產業調查書:畜產の改良獎勵其の一(豚)。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蒔田德義(1965)。台灣在來豚桃園種とBerkshire種との品種間雜種の育種遺傳學的研究。日本:靜岡大學農學部畜產學教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昭民(2001)。氣候。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自然環境篇。屏東: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賴永裕、李世昌、黃鈺嘉、吳明哲(2004)。畜產生物品種資源。臺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鍾文彬(2001)。畜牧與獸醫。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經濟篇。屏東: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Barlett, Peggy F.(1980)。Cost-Benefit Analysis: A Test of Alternative Methodologies。Agricultural Decision Making: Anthrop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Rural Development。New York: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24.Barlett, Peggy F.(1987)。The Crisis in Family Farming: Who Will Survive?。Farm Work and Fieldwork: American Agriculture i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5.Harris, Delbert Linn。Linn 2000 Multi-site Pig Production。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6.Sutti Reissig, Ortiz(1980)。Forecasts, Decisions, and the Farmer’s Response to Uncertain Environments。Agricultural Decision Making: Anthrop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Rural Development。New York:Academic Press。  new window
27.Gallin, Bernard、蘇兆堂(1979)。小龍村:蛻變中的臺灣農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臺糖三十年發展史。臺北: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宗智(2000)。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鄕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宗智(1987)。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誌。常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Netting, Robert Mc. C.(1993)。Smallholders, Householders: Farm Families and the Ecology of Intensiv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3.陳正祥(1950)。臺灣之經濟地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曾彩金(2008)。六堆俗諺語。屏東縣: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李秀雲(1930)。禮式總論(JT-2015-B)。,屏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牧調查統計資料線上查詢系統,http://agrapp.coa.gov.tw/AGS, 2013/0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農業統計資料查詢,http://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 2013/0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屏東縣政府。93年度統計要覽,http://www.pthg.gov.tw/tw/PublicInfo_Detail.aspx?s=653&n=10865, 2013/11/11。  new window
5.屏東縣政府。99年度統計要覽,http://www.pthg.gov.tw/tw/PublicInfo_Detail.aspx?s=2128&n=10865, 2013/11/11。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鍾彬政(2001)。地理位置和山川地形。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自然環境篇。屏東: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