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生豬貿易的形成:十九世紀末期臺灣北部商品經濟的發展(1881~1900)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曾品滄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eng, Pin-tsang
出版日期:2014
卷期:21:2
頁次:頁33-68
主題關鍵詞:豬肉開港帆船貿易日常生活消費家庭副業PigPorkPort-openingJunk tradeDaily consumptionHousehold sidelin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89
  • 點閱點閱:255
本文除了論述猪與猪肉在臺灣漢人農業生產與日常消費的重要性外,更試圖 藉由分析十九世紀末期臺灣北部發達之生猪進口活動,說明清末開港活動對當地 民眾之經濟與日常生活的影響。 本文研究顯示,清代臺灣猪隻的生產與消費活動發達。以十九世紀後期為例, 養猪事業是臺灣最普遍的家庭副業,就商品價值而論,也是當時臺灣最重要的產 業之一。造成生產活動興盛的主要原因,包括:養猪成本低廉、猪肉高度商品化、 養猪活動有助於水稻作與旱作等農業生產等。但更重要的是臺灣民眾對於猪肉的 珍視與嗜食,猪肉既是日常膳食材料,也是祭祀、宴會或餽贈的重要物品。 雖然猪隻的生產與消費活動發達,但在1880-1900 年,臺灣北部卻從中國閩、 浙沿岸大量輸入生猪,形成興盛的兩岸生猪貿易活動。依據本文分析,生猪貿易 的出現與發展乃十九世紀末期臺灣北部開港後經濟轉型的重要特徵。它一方面顯 示當時的臺北有通貨膨脹的現象,致使猪肉價格上漲;另一方面,也反映臺灣北 部在開港及成為臺灣政治中心後,造成本地的農業生產體系發生變化,使猪隻生 產減少,但猪肉的需求卻因民眾消費能力的提升而增加。由此顯示,十九世紀末 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已深刻影響民眾的日常生活。
期刊論文
1.Collingwood, Cuthbert(1866)。A Boat Journey across the Northern End of Formosa, from Tam-suy, on the West, to Kee-lung, on the East; With Notices of Hoo-wei, Mangka, and Kelung。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11(4),167-173。  new window
2.(1859)。Formosa Hut。Illustrated London News,995,294。  new window
3.小野新市(1908)。養豚業調查。臺灣農事報,19,3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小野新市(1908)。養豚業調查(續)。臺灣農事報,20,4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小野新市(1910)。阿緱廳下の養豚。臺灣農事報,49,42-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文山南仙(1942)。豬哥。民俗臺灣,2(11),1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鋒(1967)。祭祀物品簿。臺灣風物,17(1),7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邱振成(1909)。論婦人纏足與國家經濟之攸關。臺灣農事報,36,77-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品滄(19991200)。清代汐止地區的拓墾與地主菁英階層的發展。國史館館刊,27,4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曾品滄(20101200)。辦桌--清代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新史學,21(4),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文凱(20110600)。再論晚清臺灣開港後的米穀輸出問題。新史學,22(2),215-2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曾品滄(20080600)。炎起爨下薪--清代臺灣的燃料利用與燃料產業發展。臺灣史研究,15(2),37-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國分直一(1943)。四社平埔族の尪姨と作向。民俗臺灣,3(3),6-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平野勝(1895)。臺北の實況。名家叢談,1,76-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朱德蘭(2011)。日治時期臺灣與沖繩的貿易品:以稻米、生豬為例。第十三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主辦 (會議日期: 2011年11月26-27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eazeley, Michael(1885)。Notes of an Overland Journey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Formosa, from Takow to the South Cape, in 1875, with an Introductory Sketch of the Island7(1),1-23。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1902)。臺灣總督府第四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總督府宮房統計課(1900)。臺灣總督府第二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偕叡理、王榮昌、吳文雄(2012)。馬偕日記(1)1871-1883。臺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總督官方統計課(1909)。臺灣總督府第十二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方統計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台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5)。台灣總督府第七統計書。臺北:台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坂莊作(1899)。臺嶋踏查實記。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ロツシング‧バツク、三輪孝、加藤健(1941)。支那農業論:支那に於ける土地利用。東京:生活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小島一生(1941)。臺灣畜產統計。臺北:臺灣畜產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神長文(1900)。臺南事情。臺南:小出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方行(2010)。清代經濟論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沈氏、錢爾復(1967)。沈氏農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山田伸吾(1899)。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香風外史(1897)。征臺顛末。水戶:市毛淺太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葉貓貓(1937)。臺灣人食ノ榮養學的考察‧前編:食糧統計ヨリ見タル臺灣人食ト其批判。臺北: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衛生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藍田俊郎、星武(1936)。臺灣海港獸類檢疫史。臺北:臺北州港務部檢疫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曹幸穗(1996)。舊中國蘇南農家經濟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臺灣總督府(1918)。臺灣稅務史。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財務局稅務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2)。臺灣形勢概要。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葆森儀助(1985)。臺灣視察日記。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1936)。臺灣貿易四十年表(1896-1935)。臺北:臺灣總督府財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桃園廳(1906)。桃園廳志。桃園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用錫、林文龍(1998)。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濱下武志、高淑娟、孫彬、朱蔭貴(2006)。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伯重(2002)。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文達、王禮(1961)。臺灣縣志.第1冊:梁序、凡例、修志姓氏。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Blussé, Leonard、江樹生(2002)。熱蘭遮城日誌。臺南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1997)。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1867-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謝美娥(2008)。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板橋: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898)。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滿紅(19970000)。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東嘉生、周憲文(1985)。臺灣經濟史概說。帕米爾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Davidson, James Wheeler、蔡啟恆(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佐倉孫三(1961)。台風雜記。台北:台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淑均、李祺生(1963)。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涂照彥、李明峻(1993)。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人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中華人民共和國杭州海關(2002)。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浙海關、甌海關、杭州關貿易報告集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9)。明清臺灣檔案彙編。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霧峰林家錦榮堂帳簿群。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Steer, J. B.(1874)。Steere’s Letter from Formosaa-LXXIII Tamsui Formosa,http://cdm.reed.edu/cdm4/formosa/texts.php, 2014/01/05。  new window
2.(1913)。列国人の食肉量,http://www.lib.kobe-u.ac.jp/da/, 2014/01/22。  new window
3.(1913)。獣肉問題の解剖,http://www.lib.kobe-u.ac.jp/da/, 2014/01/22。  new window
4.吳聰敏(1999)。1895年前後臺灣的產出、工資率與物價,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wp1895.pdf, 2014/02/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如是空生(1912)。臺灣の養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淡水稅關(1898)。明治三十年淡水港外四港外國貿易景況報告,神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松浦章、卞鳳奎(2002)。清末及日治時期中國大陸產豬對臺灣的移入。清代臺灣海運發展史。臺北:博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松浦章、楊蕾(2010)。清代浙江溫州與臺灣的航運關係。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臺北:博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onar, Herry Alfred Constant(1997)。Report on the Trade of North Formosa for the Year 1897。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1861-1960, v. 5: 1894-1899。Slough:Archive Editions。  new window
4.陳計堯(2012)。近代中國的開港、工業化與通商口岸之糧食消費的變遷。港口城市與貿易網絡。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富三(20120000)。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興起與蛻變(1630-1895)。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orse, H. B.、謙祥(1957)。1882-1891 年臺灣淡水海關報告書。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