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離散民國性的文學史範本:論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
書刊名:漢學研究通訊
作者:白依璇
作者(外文):Bai, Yi-syua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34:4=136
頁次:頁1-11
主題關鍵詞: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文學史離散中國性民國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期刊論文
1.王海龍(1995)。西方漢學與中國批評方式。揚州大學學報,1998(5),3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姚嘉為(20091200)。縱論文學的史筆--夏志清其人其文。文訊,290,25-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鄧伯宸(200104)。特別企劃--跨世紀文學風潮之一:文學已死﹖夏志清你多慮了。幼獅文藝,568,49-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德剛(19860500)。海外讀紅樓。傳記文學,48(5)=288,26-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夏志清(19691200)。白先勇論。現代文學,39,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all, Stuart(19891000)。Ethnicity: Identity and difference。Radical America,23(4),9-20。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簡竹君(1999)。臺灣文學第一份書單:「臺灣文學經典」決選會議紀實。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507-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襲鵬程(1999)。小說的道路--論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臺北:聯經出版圖書公司。477-4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蘇益芳(2004)。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德威(2010)。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向夏志清先生致敬。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國球(2007)。情迷家國。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sia, C. T.(1961)。A Histoty of Modem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Hsia, Chih-tsing(2004)。C. T. Hsia on Chinese Literatur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劉心皇(1970)。現代中國文學史話。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文學界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夏志清(198401)。人的文學。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彭瑞金(1991)。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尹雪曼(1975)。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錦(1976)。中國新文學史。長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夏志清(1968)。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夏志清(19760209)。追念錢鍾書先生:兼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新趨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琦君(2000)。桂花雨,臺北:爾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靜瑜(20060707)。「樂得像新娘」夏志清願回臺授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jul/7/today-fol.htm, 2013/1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維樑(2004)。人各有志:讀《夏志清的人文世界》,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柏燕(19750400)。也談<文學的前途>(夏志清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子俊(19750600)。先生,您正踩在我脚上--談夏志清著<文學的前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清玄(19750124)。電影和文學的關係--讀夏志清〈文學的前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夏志清(19860800)。練友篇:兼評批唐德剛「海外讀紅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亞羅斯拉夫•普實克(2010)。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根本問題--評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夏志清(19770323)。人的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紹銘(2000)。夏志清傳奇。夏志清的人文世界。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錦樹(2006)。魂在:論中國性的近代起源,其單位、結構及(非)存在論特徵。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ourdieu, Pierre、劉輝(2001)。作者的觀點--文化生產場的幾個普遍特徵。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毓純(2013)。中國現代文學的政治性。當代中國文學思想的政治脈絡--夏志清、李歐梵與王德威之間的傳承與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夏志清(1985)。現代中國文學四種合評。新文學的傳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海龍(2002)。老頑童夏志清。哥大與現代中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海龍(2002)。夏志清與錢鍾書。哥大與現代中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黄維樑(2004)。夏志清小評傳。文化英雄拜會記: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與生活。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維樑(2004)。文學博士夏志清。文化英雄拜會記: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與生活。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維樑(2004)。寫在夏志清先生退休之前。文化英雄拜會記: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與生活。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古遠清(1994)。夏志清和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武漢:武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霍爾、陳光興(1998)。流離失所:霍爾的知識形成軌跡。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愛德華•W•薩伊德(2009)。世界.文本.批評家。世界.文本.批評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夏志清(2010)。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科學」研究--答普實克教授。抒情與史詩:現代中國文學論集。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安東尼•紀登斯、趙旭東、方文(2007)。高度現代性的輪廓。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國球(2010)。「文學批評」與「文學科學」--夏志清與普實克的「文學史」辯論。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向夏志清先生致敬。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歐梵(1995)。中譯本自序。鐵屋中的吶喊。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賀麥曉(2006)。文學史斷代與知識生產。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夏志清、國雄(2001)。三十年代的左派作家和獨立作家。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夏志清、李歐梵(2001)。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夏志清、譚松壽(2001)。茅盾(1896-)。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夏志清、水晶(2001)。張天翼(1906-)。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夏志清、水晶(2001)。吳組緗(1908-)。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斯圖亞特.霍爾(2000)。文化身分與族裔散居。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Hsia, Tsi-an(1968)。Aspects of the Power of Darkness in Lu Hsun。The Gate of Darkness: Studies on the Left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new window
26.夏志清、丁福祥、潘銘燊(2001)。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