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皮錫瑞《詩》主諷諭說探論
書刊名:嶺南學報
作者:蔡長林
作者(外文):Cai, Changli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復刊3
頁次:頁107-131
主題關鍵詞:諷諭關雎毛詩三家詩皮錫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3
  • 點閱點閱:3
本文旨在探討皮錫瑞之《詩》學主張。文章首先指出《詩經》學中主刺的傳統,不必待新的學術時代之來臨纔黯然失色,其實在以《毛詩》學.主流的《詩經》論述裏,這樣的諷諭傳統, 已被排斥在《詩經》學的解釋序列中,反倒是此一諷諭精神,保留在歷代詩歌著作中。其次,指出皮錫瑞依漢代文獻舉證《毛詩》學系統裏對《周南》、《召南》出以后妃教化之解釋,並非《詩》之本義。尤其從對《關雎》一詩性質的認定上進一步指出漢代官方的今文《詩》學立場對詩歌的性質與功能一直有清楚的認識,就是以《三百篇》當諫書。於《關雎》,則有臣子之主文譎諫,而無后妃之德風天下。再次, 皮氏指出後世詩人得風人之遺者,雖托言男女,非實言男女。進而批評朱子的《詩》學態度有失偏頗,於《楚辭》之托男女,近於褻狎而不莊者,未嘗以男女淫邪解之,獨於《風》詩之托男女近於褻狎而不莊者,必盡以男女淫邪解之。最後,指出皮錫瑞認.《詩》之主刺,並非怨刺之意,而是以.柔敦厚抒其情,委婉曲折以達之,所謂“托物.諭,隱約其辭”,“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者。
期刊論文
1.范瑞珠(19801200)。詩經與漢賦之關係。孔孟月刊,19(4),38-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簡宗梧(19781200)。漢賦文學思想源流。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7/38,49-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運熙(1991)。諷諭詩與新樂府的關係和區别。復旦學報,1991(6),77-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簡宗梧。漢代賦家與儒家的淵源。孔孟學報,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乾益(1986)。陳壽祺父子三家詩遺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3,44-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寧(2007)。風化與諷諭--論歐陽修〈詩本義〉與〈毛詩〉說詩立場的分歧。思想史研究,4,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制陽(1981)。皮錫瑞〈詩經通論〉評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11),66-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忠慎(2008)。范處義〈詩補傳〉的解經特質及其在〈詩經〉學史上的存在意義。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6,2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忠慎(19860300)。歐陽修詩經學之評價。孔孟月刊,24(7)=283,1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胡靜君(1996)。皮錫瑞〈詩經通論〉研究(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明媛(1990)。歐陽修《詩本義》探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韋昭(1981)。國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立志(2011)。《詩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班固(1992)。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毛亨、鄭玄、孔穎達(1989)。毛詩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蔣伯潛(1983)。十三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司馬遷、顧頡剛(199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譚德興(2003)。漢代《詩》學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安居香山、中村璋八(1994)。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皮錫瑞(1989)。經學通論。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鍾嶸(2007)。詩品。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孔穎達(1988)。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何定生(1969)。詩經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陶潛(1991)。集聖賢群輔錄。臺北:中央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蘇轍(2004)。欒城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戴微(2001)。詩經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歐陽修(2008)。詩本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應麟(1982)。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孔穎達(1989)。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芑孫。清代詩文集彙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何休(1989)。公羊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朱鑑(1986)。詩傳遺說。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呂祖謙(2005)。呂氏家塾讀詩記。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范處義(1971)。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立志(2007)。漢代《詩經》學史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吳萬鍾(2001)。從詩到經--論毛詩解釋的淵源及其特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裴普賢(1981)。歐陽修詩本義研究。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車行健(20020000)。詩本義析論:以歐陽修與龔橙詩義論述為中心。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呂思勉(1986)。經子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焦循(1995)。毛詩補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馬端臨(1965)。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先謙、吳格(1988)。詩三家義集疏。臺北市: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皮錫瑞、周予同(1987)。經學歷史。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2002)。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祝秀權(20131022)。以美為諫的周代獻詩,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馬秀娟(1998)。歐陽修詩本義與宋代詩經研究。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班固(1987)。兩都賦序。昭明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制陽(1983)。歐陽修詩本義評介。詩經名著評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晉稀(1997)。[詩經芻議]序。詩經芻議。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芑孫(2010)。青芝山館詩集序。惕甫未定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惠言(1964)。詞選序。茗柯文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