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五代史》之「《春秋》義法」研究
作者:林佳慧
作者(外文):LIN,CHIA-HU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鄭卜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新五代史春秋義法不沒其實春秋義法史學義理史學宋代春秋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摘要
《新五代史》為宋代文宗歐陽修(1007-1072)所撰,本名《新五代史記》,乃唐以後唯一私撰之正史,流傳蓋廣。《四庫提要》評曰:「大致褒貶祖《春秋》,故義例謹嚴;敘述祖《史記》,故文章高簡;而事實則不甚經意。」本文以此段文字所謂「褒貶祖《春秋》之意」為研究核心,探析名為史作的《新五代史》,如何祖述《春秋》之褒貶。嘗試以經學觀點重新詮解《新五代史》之研究,探討「《春秋》義法」與「史學」之融攝現象,有別於以往史學角度之研究觀點。
《新五代史》乃歐陽修作於憂患,用以經世之史作。大膽的全面採用「《春秋》義法」入史,對後世經學、史學均激起波瀾,尤其與朱子以後之「綱目體」史作一脈相承。雖然今人看來,異軍突起之「《春秋》義法史學」已失去教訓正俗、裨益風教的經世光彩,然而作為「綱目體」史著核心精神的「《春秋》義法」,曾主導史學界不算短的時間,在學術上仍具有探討之價值。本文聚焦於第一部全面採用「《春秋》義法」入史之《新五代史》,冀望填補歐陽修經學與史學思想研究之疏略,也追究「《春秋》義法史學」之學術意義與流衍。
本文以文獻分析及比較研究法,探討《新五代史》做為「《春秋》義法史學」,與傳統敘事史學之差別,並探析歐陽修「《春秋》義法」於《公》、《穀》要義之吸收、運用與異同,嘗試將歐陽修之「《春秋》義法」思想置於《春秋》學史中檢視。先論《春秋》經學要義並與史學要義之比較,兼論《春秋》對傳統史學的影響、探討《左傳》傳經的爭議,再聚焦到宋代《春秋》學史,看《春秋》學與史學如何互相融攝、歸納宋人治《春秋》的兩種路線,最後找到歐陽修「《春秋》義法」思想在《春秋》學史的定位。在歐陽修「《春秋》義法」思想的學術座標下,探討歐陽修如何以「《春秋》義法」撰寫《新五代史》。
關鍵詞:新五代史、春秋義法、不沒其實、春秋義法史學、義理史學、宋代春秋學
參考文獻
(古籍依朝代,今人著作依出版年之先後為序)
一、歐陽修之著作:
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二、歐陽修研究之近人專書:
裴普賢:《歐陽修詩本義研究》,(臺北:東大,1981年)
洪本健編:《歐陽修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黃進德:《歐陽修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顧永新:《斯文有傳學者有師:歐陽修的文學與學術成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車行健:《詩本義析論:以歐陽修與龔橙詩義論述為中心》,(臺北:里仁,2002年)new window
余敏輝:《歐陽修文獻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三、一般專書:
左丘明撰;高振鋒,劉乾先譯注:《國語》,(臺北:錦繡,1992年)
荀況撰;楊倞注:《荀子》,(臺北:台灣中華,1966年)
韓非著,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董仲舒著,賴炎元註釋:《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1984年)
司馬遷撰;凌稚隆輯校;有井範平補標:《補標史記評林》,(臺北:蘭台,1968年)
司馬遷:《史記》,(臺北:台灣中華,1984年)
班固:《漢書》,(臺北:台灣中華,1966年)
班固等撰:《白虎通》,(北京:中華,1985年)
王充著,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荀悦:《申鑒》,(臺北,中華,1970年)
杜預:《春秋左氏傳杜氏集解》,(臺北:台灣中華,1966年)
范寧:《春秋穀梁傳范氏集解》,(臺北:台灣中華,1970年)
范曄:《後漢書》,(臺北:台灣中華,1966年)
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臺灣中華,1966年)
劉知幾:《史通》,(臺北:台灣中華,1970年)
劉知幾著;劉占召評注:《史通評注》,(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10年)
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1973年)
杜佑:《通典》,《四庫全書》冊604,(上海:上海古籍,1983年)
陸淳:《春秋集傳纂例》,(臺北:台灣商務,1983年)
陸淳:《春秋集傳辨疑》,《四庫全書》冊146,(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孫光憲:《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劉昫:《舊唐書》,(臺北:台灣中華,1971年)
薛居正:《舊五代史》,《四部備要》,(臺北:台灣中華,1966年)
孫復:《春秋尊王發微》,《四庫全書》冊147,(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劉敞:《春秋權衡》,《四庫全書》冊147,(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劉敞:《公是集》,(北京:中華,1985年)
吳縝:《新唐書糾謬》,(北京:中華,1985年)
蘇轍:《春秋集解》,《四庫全書》冊148,(上海:上海古籍,1985年)
尹洙:《河南集》,《四庫全書》冊1090(上海:上海古籍,1986年)。
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四部備要》,(臺北:台灣中華,1966年)
劉恕:《資治通鑑外紀》,(臺北:台灣商務,1966年)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台灣商務,1978年)
李燾撰,趙希弁補注:《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1964年)
胡安國:《春秋傳》,(臺北:台灣商務,1983年)
朱熹:《資治通鑑綱目》,《四庫全書》冊689,(上海:上海古籍,1983年)
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1984年)
葉夢得:《避暑錄話》,《四庫全書》冊863,(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脫脫:《宋史》,《四部備要》冊14,(臺北:臺灣中華,1971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四庫全書》冊614,(上海:上海古籍,1983年)
楊慎:《升菴集》,《四庫全書》冊1270,(上海:上海古籍,1983年)
王世貞:《讀書後》,《四庫全書》冊1285,(上海:上海古籍,1983年)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1954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顧炎武:《日知錄》,《四部備要》冊3,(臺北:台灣中華,1966年)
王夫之:《宋論》,(臺北:台灣中華,1966年)
黃百家纂輯,全祖望修定:《宋元學案》,(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朱彝尊:《曝書亭集》,《四部備要》冊2,(臺北:中華,1967年)
朱彝尊:《經義考》,(臺北:中央硏究院北京文哲硏究所點校補正,1997-1998年)
孔廣森:《春秋公羊通義》,《皇清經解》卷679,(臺北:漢京,1980年)
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北京:中華,1985年)
袁枚:《隨園詩話》,《續修四庫全書》冊1701,(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趙翼:《廿二史札記》,(長沙:鳳凰出版社,2008年)
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1990年)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皮錫瑞:《師伏堂駢文二種》,《續修四庫全書》1567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2004年)
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臺中:文听閣圖書,2008年)
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趙光賢:《左傳編撰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臺北:東大,1991年)new window
杜維運:《憂患與史學》,(臺北:東大,1993年)new window
杜維運:《歷史的兩個境界》,(臺北:東大,1995年)
浦衛忠:《春秋三傳綜合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陳其泰:《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楊濟襄:《通義與異議:孔廣森對《公羊學》關鍵論題的統籌與澄清》(《晚清常州經學》抽印本),(臺北:學生書局)
李宗侗:《史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宋鼎宗:《春秋胡氏學》,(臺北:萬卷樓,2001年)
陳桐生:《儒家經傳文化與史記》,(臺北:洪葉文化,2002年)
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史.宋遼金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new window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
錢茂偉:《明代史學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龔鵬程編著:《文史通義導讀》,(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new window
張明華:《新五代史研究》,(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高明士、邱添生、何永成、甘懷真:《隋唐五代史》,(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new window
李建軍:《宋代《春秋》學與宋型文化》,(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周遠斌:《儒家倫理與《春秋》敘事》,(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含補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莊萬壽:《史通通論》,(臺北:萬卷樓,2009年)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李宗侗:《中國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羅軍鳳:《清代春秋左傳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余敏輝:《歐陽修文獻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汪高鑫:《中國史學思想通論 經史關係論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游彪:《宋史十五講》,(長沙:鳳凰出版社,2011年)
晁岳佩:《春秋三傳義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11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2011年四版)
陳明恩:《詮釋與建構:董仲舒春秋學的形成與開展》,(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張明華:《新五代史注文內容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楊濟襄:《董仲舒春秋學義法思想研究(上):文獻回顧與方法論》,(臺北:花木蘭文化,2011年)new window
楊濟襄:《董仲舒春秋學義法思想研究(下):考辨與詮釋》,(臺北:花木蘭文化,2011年)new window
葛煥禮:《尊經重義:唐代中葉至北宋末年的新《春秋》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12年)
趙伯雄:《《春秋》經傳講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4年)
四、台灣地區「歐陽修研究」之學位論文:
何澤恒:《歐陽修之經史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趙明媛:《歐陽修《詩本義》探究》,(臺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林素芬:《北宋儒學道論研究:以范仲淹、歐陽修、卲雍、王安石為探討對象》,(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五、台灣地區「新五代史研究」之學位論文:
陳念先:《從《新五代史》看歐陽修的學術思想》,(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
李新添:《歐陽修五代人物論研究──以《五代史記》列傳為中心》,(臺北: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六、《春秋》學相關學位論文:
林玉婷:《孫復〈春秋尊王發微〉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德明:《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臺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胡艷惠:《《史記》之《春秋》書法研究》,(臺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魏千鈞:《顧棟高《春秋大事表》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謝霖生:《陸淳《春秋集傳纂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黃珮瑜:《劉敞《春秋》學心法研究》,(臺北: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康凱淋:《胡安國《春秋傳》研究》,(臺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new window
張厚齊:《《春秋》義法模式考述》,(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new window
涂茂奇:《明代學者對胡安國春秋傳之檢討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new window
七、大陸地區「新五代史研究」之學位論文:
張明華:《《新五代史》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八、台灣地區「歐陽修研究」之期刊論文:
許倬雲:〈從「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說起〉,《大陸雜誌》,(1964年12月)
林瑞翰:〈歐陽修五代史記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74年10月)new window
何澤恆:〈歐陽修之詩經學〉,《孔孟月刊》,(1976年11月)new window
何澤恆:〈韓愈與歐陽修〉,《中國書目季刊》,(1977年3月)
賴炎元:〈歐陽修的詩經學〉,《中國國學》,(1978年4月)
裴普賢:〈歐陽修詩本義內容及其對宋代詩經學影響的考察〉,《幼獅學誌》,(1980年12月)
徐芹庭:〈論孔子與周易之關係:兼評歐陽修錢玄同之誤說〉,《中華易學》,(1982年5月)new window
黃忠慎:〈歐陽修詩經學之評價〉,《孔孟月刊》,(1986年3月)new window
何寄澎:〈論歐陽修的「簡而有法」〉,《幼獅學誌》,(1987年5月)
王基倫:〈有關歐陽修研究的幾個問題―劉子健先生《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評析〉,《中國文學研究》,(1988年5月)new window
林煌達:〈歐陽修《五代史記》的君臣秩序觀―以對周世宗的評價為例〉,《中正歷史學刊》,(1998年10月)new window
裴傳永、郭凌泉:〈歐陽修的文獻學成就及其貢獻〉,《理論學刊》,2004年7月第7期。
景崇蘭:〈歐陽修對春秋義法的理解與實踐―以「微言大義」、「屬辭比事」為考察面向〉,《思辨集》,(2005年3月)
蔡根祥:〈歐陽「修」?抑或歐陽「脩」?〉,《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九期(春季號),2007年。
車行健:〈試論歐陽修的儒學返本論〉,《東華人文學報》,(2007年7月)new window
林素芬:〈論歐陽修的讀書法及其作史之實踐〉,《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008年6月)new window
九、大陸地區「新五代史研究」之期刊論文:
裘漢康:〈試論歐陽修《新五代史》的寫作特色〉,《中山大學學報》,(1982年6月)
倉修良、陳仰光:〈《新五代史》編修獻疑〉,《山西大學學報》,(1985年3月)
林家驪:〈試論歐陽修《新五代史》序和論的寫作技巧〉,《殷都學刊》,(1989年1月)
陳光崇:〈尹洙與《新五代史》小議〉,《遼寧大學學報》,(1991年2月)
俞梓華:〈試論《史記》與《新五代史》的文章〉,《浙江師大學報》,(1993年6月)
杜文玉、羅勇:〈《新五代史》與歐陽修的史學思想〉,《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7月)
周建新:〈試從《新五代史》史論看歐陽修的資治觀〉,《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2月)
曾海龍:〈《新五代史》問世的啟迪〉,《唐都學刊》,(1996年3月)
張承宗、方南波:〈《新五代史》徐無黨注述評〉,《文獻》,(2001年3月)
宋馥香、王海燕:〈論歐陽修《新五代史》的編纂特點〉,《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1月)
宋馥香、王海燕:〈《新五代史》對「不沒其實」原則的具體應用〉,《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2月)
張明華:〈理論、現實與修史實踐—歐陽修的排佛理論及在《新五代史》撰寫中的應用〉,《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4月)
張明華:〈徐無黨辯誣與《新五代史》的重新定位研究初探〉,《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5月)
顧宏義:〈《新五代史》未為韓通立傳原因試探〉,《史學史研究》,(2009年3月)
吳業國:〈歐陽修《新五代史》與北宋忠孝節義的重建〉,《河南大學學報》,(2010年3月)
盛險峰:〈論《新五代史》的「廉恥」觀〉,《北方論叢》,(2010年4月)
盛險峰:〈《新五代史》的理性與價值〉,《北方論叢》,(2011年6月)
盛險峰:〈論《新五代史》的士人觀〉,《史林》,(2012年2月)
盛險峰:〈道與道統:《新五代史》的雙重關照―《新五代史》史論與歐陽修的「三論」〉,《北方論叢》,(2013年2月)
張新科、任競澤:〈褒貶祖《春秋》,敘述祖《史記》―歐陽修《新五代史》傳記風格探微〉,《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2月)
十、其他期刊論文:
王天順:〈試論宋代史學的政治功利主義〉,《中州學刊》,(1997年,第1期)
阮芝生:〈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new window
王德毅:〈宋代史家的唐史學〉,《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99年50期)new window
余敏輝:〈聚訟九百年「吳縝公案」之真相〉,《商丘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1999年2月)
王德毅:〈宋代史學的特質與影響〉,《臺大歷史學報》,(1999年23期)new window
顧永新:〈歐陽修編纂史書之義例及其史料學意義〉,《文史哲》,(2003年,第5期)
李靜:〈空疏不實到無徵不信:傳統史學兩大思潮之比較〉,《寧夏社會科學》,(2004年11月第六期)
張尚英、舒大剛:〈宋代春秋學文獻與宋代春秋學〉,《求索》,(2007年7月)
倉修良:〈朱熹和《資治通鑑綱目》〉,《安徽史學》,(2007年第1期)
羅炳良:〈宋元義理史學的「致用」與「求真」〉,《史學史研究》,(2008年第2期)
尹雪華:〈試論兩漢《左傳》經典化過程〉,《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12月)
王德毅:〈商輅與《續資治通鑑綱目》〉,《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四十一期(2009年10月)new window
孫旭紅:〈經、史視域中的宋代《春秋》學〉,《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2月)
田恩銘:〈試論儒學復興背景下的古文運動與史傳書寫的關係〉,《蘭州學刊》,(2010年,第7期)
孫旭虹:〈宋代理學與春秋學〉,《北方論叢》,(2010年第1期)
文廷海、譚銳:〈義經而體史:《春秋》經、史學性質之爭的再檢討〉,《求索》,2012年
胡念貽:〈《左傳》的真偽和寫作時代問題考辨〉,《文史》第十一輯
李建華:〈論唐代史學發展與古文運動〉,《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年3月第1期)
十一、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hanji.sinica.edu.tw/
國家圖書館 http://www.ncl.edu.tw/mp.asp?mp=2
漢川草廬 http://sidneyluo.net/
故宮寒泉 http://libnt.npm.gov.tw/s25/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http://ctext.org/zh
漢典 http://www.zdic.net/
中國期刊網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 http://www.airitilibrary.co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