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曶鼎銘文釋讀及相關問題
書刊名:中國文字
作者:林聖傑
作者(外文):Lin, Sheng-chien
出版日期:2021
卷期:2021:冬=6
頁次:頁13-46
主題關鍵詞:曶鼎銘文人物關係司法訴訟Hu dingBronze inscriptionsCharacter relationshipsJudicial proceeding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李學勤(2002)。說「茲」與「才」。古文字研究,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懋鎔(1993)。周人不用日名說。歷史研究,1993(5),173-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鳳瀚(1989)。琱生簋銘新探。中華文史論叢,44,79-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學勤(1985)。論曶鼎及其反映的西周制度。中國史研究,1985(1),95-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晁福林(1982)。「匹馬束絲」新釋--讀《曶鼎》銘文札記。中華文史論叢,1982(8),65-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經(2002)。曶鼎新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4),49-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戚桂宴(1980)。釋貯。考古,1980(4),359-3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德熙、裘錫圭(1979)。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初步研究。文物,1979(1),45-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丁聲樹(19360000)。詩經「式」字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87-4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學勤(2007)。琱生諸器銘文聯讀研究。文物,2007(8),7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姚孝遂(1962)。《舀鼎》銘文研究。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6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譚戒甫(1963)。西周舀器銘文綜合研究。中華文史論叢,196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連慶(2000)。試論曶鼎銘文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20,85-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鳳五(20151200)。曶鼎銘文新釋。故宮學術季刊,33(2),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聞玉(1988)。曶鼎王年考。貴州社會科學學報,19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劍(2018)。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7,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涂白奎(2006)。對《舀鼎》銘文第二段的考釋。考古學研究,6,416-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光裕(2000)。新見曶簋銘文對金文研究的意義。文物,2000(6),86-8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長壽(1990)。論井叔銅器:1983-1986年灃西發掘資料之二。文物,1990(7),32-35+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世超(2011)。西周訴訟銘文中的「許」。中國文字研究,15,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盛冬鈴(1983)。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斷代的意義。文史,17,27-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朝遠(2009)。曶鼎諸銘文拓片之比勘。上海文博,200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澐(2008)。琱生尊與琱生簋的連讀。古文字研究,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董蓮池(2018)。曶鼎「(??)、(??)」及相關字句研究。古文字研究,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桓(20170000)。琱生諸器聯讀中的“[言缶]”與“許”--兼釋曶鼎第二段銘文。考古與文物,2017(1),103-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趙世超(1991)。周人對「和」的重視與運用。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公柔(1997)。西周金文訴訟辭語釋例。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31-2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海(2016)。曶鼎銘文法律問題研究(碩士論文)。華東法政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念孫(2008)。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沫若(2002)。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姚孝遂(2010)。姚孝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常敘(1998)。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4)。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家義(1988)。金文選注繹。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樹達(1952)。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國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鎮烽(2012)。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引之(1983)。經傳釋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玉坤(2005)。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湯餘惠(2015)。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晶(2013)。西周涉法銘文匯釋及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慶柱、段志洪、馮時(2005)。金文文獻集成。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鳳瀚(1990)。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亞初、劉雨(1986)。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學勤(2016)。新出青銅器研究。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夢家(2004)。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白川靜、曹兆蘭(2000)。金文通釋選譯。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阮元、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光裕(2018)。澹煙疏雨:張光裕問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2006)。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及器影彙編。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韋昭、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1978)。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馬承源(1988)。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左丘明、楊伯峻(1981)。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管仲、黎翔鳳、梁運華(2004)。管子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段玉裁、許慎(1970)。說文解字注。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昭容(20070000)。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王室婚姻關係。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松九道雄(1993)。西周後期社會所見的變革萌芽--胷鼎銘解釋問題的初步解決。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