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在經學脈絡下的《易經》詮釋
書刊名:佛光人文學報
作者:張惠敏
作者(外文):Chang, Hui-ming
出版日期:2021
卷期:4
頁次:頁249-280
主題關鍵詞:易經經學詮釋學隱喻Yi-chingClassicsHermeneuticsDeMetaph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90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謝大寧(20041200)。「詮釋」與「推證」--朱子格物說的再檢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6,171-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大寧(19960600)。儒學的基源問題--「德」的哲學史意涵。鵝湖學誌,16,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大寧(20070600)。經典的存有論基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9,189-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大寧(20060700)。譬喻與詮釋--從法華經的譬喻看牟宗三先生的天臺詮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97-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大寧(20040900)。比興的現象學--「詩經」詮釋進路底再檢討。南華通識教育研究,2,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謝大寧(2001)。何謂經學。第六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雜誌社 (會議日期: 2001年11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大寧(2008)。何謂「易經的意義」?。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61-2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大寧(2002)。譬喻與推證的抉擇--儒佛實踐哲學之展開進路的難題。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大寧(2008)。哲學脈絡與經學脈絡下的陽明學圖像。王陽明的世界--王陽明故居開放典禮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大寧(2008)。易詮釋與家派。第二屆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會議日期: 2008年12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大寧(2009)。經典、詮釋、文本與隱喻。當代經典詮釋多元整合教學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會議日期: 2009年6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大寧(2013)。道德、教養、知識、理解--經典詮釋的方法論困境。儒學傳統與現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暨「儒學在臺灣的研究現況與未來」論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儒學研究室 (會議日期: 2013年6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謝大寧(2006)。戰後臺灣傳統經學發展之省察與展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文莉(2013)。《易》教內涵及其實踐--由《周易.繫辭》「以傳解經」展開之詮釋與探索(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涂藍云(2009)。王弼思想體系的反思與建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惠敏(2014)。從《易經.彖傳》的理解看易經詮釋進路的可能性(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大寧(1989)。從災異到玄學(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icoeur, Paul、陶遠華、袁耀東、馮俊、郝祥、曲煒(1987)。解釋學與人文科學。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班固、顏師古、王先謙(1982)。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Ricoeur, Paul、翁紹軍(1992)。惡的象徵。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Ricoeur, Paul、林宏濤(1995)。詮釋的衝突。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壽、裴松之、盧弼(1982)。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弼、韓康伯、孔穎達(2007)。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3)。走向語言之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牟宗三(2006)。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揚雄、李軌(1979)。揚子法言。臺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范良光(19900000)。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大寧(19970000)。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董仲舒、蘇輿(1992)。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鼎祚(1996)。周易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牟宗三(1996)。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屈萬里(1984)。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充(1991)。論衡。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章實齋(1973)。文史通義。漢聲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弼、樓宇烈(2006)。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應麟、翁元圻、欒保群、田松青、呂宗力(2008)。困學紀聞。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啟屏(2013)。從古典到傳統:古典「德」義及其發展。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白川靜(1982)。說文新義。金文詁林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大寧(2012)。言與意的辯證:先秦、漢魏《易經》詮釋的幾種類型。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