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畢沅生平及其小學研究
作者:邱永祺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u, Yung-Chi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錟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畢沅小學文字學金石學訓詁學Bi YuanChinese PhilologyPhilologyEpigraphyExeges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
本論文題為「畢沅生平及其小學研究」,係針對活躍於清‧乾隆時期著名文人畢沅的生平重要事蹟、親人、朋友、師承、幕賓等關係作專門的資料蒐羅與分析,而後將畢沅關於廣義的文字學──小學,包含文字學、金石學、訓詁學等專著進行全面的研究,分析這些著作的精華,包括編輯體例、學術價值及相關著作的發展,並以相近或相關的文獻比較異同,分析優劣,品分長短,再進一步以數據統計,用量化的方式呈現不同的文獻意涵。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乃係因現在是資訊快速產生的時代,因著電腦的普及與網路迅速傳播的便利,使得各式知識的散播已是難以想像的發展,而傳統的文字學研究往往被現代人所忽略與輕視的,這是中文人的使命與責任,應該要振興這樣的學問。現在的文字學研究,應當是跨領域的發展,所以擇選清代重要文人畢沅作為研究對象,乃因其於文字學、金石學、訓詁學皆有相關著作與學術成就。
第二章「畢沅生平與著作」,探究畢沅這傳奇且豐富的一生,從他的家世背景開始研究,包括其姓名字號由來、家世傳承、家庭教育、兄弟、姐妹、子孫傳衍等生平詳細的內容,都盡力整理、論述完整;次而將其官旅仕途闡述得清楚,並將其幕府與幕賓,還有關係密切的重要友人,一併講述;再次把他所有的著作分作九類,述其精要,當中也論及其重要的蒐藏品;最後將與他有關的一些軼事記錄下來,作為其生平研究的參考資料。
第三章「畢沅之文字學研究」,探析的範疇包括畢沅對於文字學的三本重要著作──《說文解字舊音》、《經典文字辨證書》、《音同義異辨》,分別從文獻輯佚、編輯方式、字樣標準、字形辨似等角度分析此三本書的內容精要與學術價值,證明它們在文字學、說文學中,皆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文獻。
第四章「畢沅之金石學研究」,先就金石學的名義、流變開始談起,次論乾嘉時的金石學發展。在釐清金石學的基本概念後,將與畢沅相關的五本金石著作──《關中金石記》、《中州金石記》、《秦漢瓦當圖》、《經訓堂法帖》、《山左金石志》作為本章研究的五個重點,分別析論此五書的撰述背景、內容精華與學術價值,最後借助他人對於畢沅之金石學研究的評價,總結其於金石學的貢獻良多。
第五章「畢沅之訓詁學研究」,探討畢沅針對字義為主要研究目標的著作──《釋名疏證》及相關繼踵之作。先把《釋名疏證》的作者公案釐清,再論述《釋名》作者,進而將《釋名疏證》的「疏證」內容統計,以數據作為佐證,並觀其學術價值。其後,兼談《續釋名》、《釋名補遺》及王先謙的《釋名疏證補》。最後,闡述《山海經新校正》之相關的訓詁方式及該書價值。
第六章「結論」,將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及精華以簡要的方式陳述在此,闡明畢沅之生平與小學成就,並就此成果點出未來更多可能的研究與發展。
This thesis is titled “The Research of Bi Yuan’s Life and Chinese Philology ”, for the active in the Qing Qianlong period of the famous scholar Bi Yuan's life important deeds, relatives, friends, masters, subordinates and other relations, to explore Bi Yuan on the Chinese Philology, including philology, epigraphy, exegeses and other specialized books,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these books, including the editorial system, academic val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books, and similar or similar literatu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further to the data statistics, with a quantitative way to present a different meaning of the literature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shows that the motivation for research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information is now, because of the popularity of the computer and the rapid spread of the convenience of the network, making the spread of all kinds of knowledge is unimaginable development, while the traditional study of philology is often overlooked by modern people and contempt, this is the Chinese people's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should revive this kind of knowledge. Now the study of Chinese philology should be cross-domain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election of important Qing Dynasty scholar Bi Yuan as a research object, because of it’s in the philology, epigraphy, exegeses are related work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e second chapter “Bi Yuan life and writings” to explore Bi Yuan this legendary and rich life, start with his family background to study, including its name origin, family heritage, family education, brothers, sisters, descendants and other details of the content are trying to sort out the discussion complete. And then to its official travel career clear, and its shogunate and subordinates, there are closely related important friends, together. Once again divided all his works into nine categories, and their essence, which also discusses its important collection. Finally, some of the anecdotes associated with him are recorded as references to their life research.
The third chapter “Bi Yuan's philological research”, the scope of the study includes Bi Yuan for the three important books of philology - “Shuo Wen Jie Zi Jiu Yin ”, “Jing dian wen zi bian zheng shu”, “Yin Tong Yi Yi Bian”, respectively, from the literature collection, editing methods, the word standard, font recogni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three books of the essence and academic value, to prove that they are in the literature, that literature, are occupying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The fourth chapter, “Bi Yuan's research of Epigraphy,” first on the name of the epigraphy began to talk about, a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pigraphy in Qianlong Jiaqing, after clarifying the basic concept of epigraphy, the five fountain books related to Bi Yuan - “Guan zhong Jin shi Ji”, “Zhong Zhou Jin Shi Ji”, “Qin Han Wa Tang Tu”, “Jing Xun Tang Fa Tie ”, “ Shan Zuo Jin Shi Zhi ”as the five focuses on this chapter, respectively, the analysis of the five books of the background, the essence of content and academic value, finally, with the help of others for the study of the Yuan Yuan's evaluation of gold, summed up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great.
The fifth chapter, “Bi Yuan's exegetical research”, to explore Bi Yuan for the word for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ives of the books ──“ Shi ming shu zheng ” and related books . First ,“Shi ming shu zheng” of the author to clarify the case, and then discuss the “ Shi ming ”author, and then “ Shi ming shu zheng ” and “Shu Zheng” content statistics to the data as evidence, and view their academic value.Later, and talk about “Xu shi ming ”, “Shi ming bu yi” and Wang Xianqian's “ Shi ming shu zheng bu”. Finally, 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relevant exegetical methods and the value of the “Shan hai Jing xin jiao zheng”.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essence of this paper in a brief way to state here, to clarify the life of Bi Yuan and Chinese Philology achievements, and this result points out the future more possib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一、畢沅著作
[清]畢沅校正:《山海經新校正》,《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校注:《山海經新校正》(臺北:新興書局,1962年8月)
[清]畢沅撰:《夏小正考註》,《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撰:《老子道德經考異》,《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校註:《墨子》,《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校注;吳旭民校點:《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
[清]畢沅輯校:《呂氏春秋》,《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撰:《釋名疏證》(正字本),《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撰:《釋名疏證》(篆字本),《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輯:《王隱晉書地道記》,《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輯:《晉太康三年地記》,《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撰:《晉書地理志新補正》,《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校:《三輔黄圖》,《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校:《長安志》,《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撰:《說文解字舊音》,《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撰:《說文解字舊音》,《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畢沅撰:《關中金石記》,《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撰:《關中金石記》,《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畢沅撰:《中州金石記》,《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撰:《中州金石記》,《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畢沅撰:《音同義異辨》,《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撰:《音同義異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畢沅撰:《經典文字辨證書》,《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畢沅撰:《經典文字辨證書》,《百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8年,據清乾隆中鎮洋畢氏刋本影印)
[清]畢沅等撰:《傳經表》,《校記山房叢書》(清光緒三十年春王月孫谿槐廬家塾藏板)
[清]畢沅等撰:《通經表》,《校記山房叢書》(清光緒三十年春王月孫谿槐廬家塾藏板)
[清]畢沅撰:《篆字釋名疏證》,《叢書集成簡編》第384-3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
[清]畢沅撰:《續釋名》,《小爾雅訓纂等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清]畢沅撰:《釋名補遺》,《小爾雅訓纂等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4月)
[清]畢沅撰:《關中勝蹟圖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畢沅審定;[清]畢裕曾編次:《經訓堂法帖》(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清]畢沅等撰:《秦漢瓦當圖》,《石刻史料新編‧第四輯》第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7月)
[清]畢沅等撰;楊焄點校:《畢沅詩集‧樂游聯唱集》,《乾嘉詩文名家叢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1月)
[清]畢沅輯:《吳會英才集》,《歷代地方詩文總集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9月,影印清道光刻本)
[清]畢沅、阮元撰:《山左金石志》,《續修四庫全書》第909-9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二、古籍
(一)經
[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52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據通志堂經解本影印)
[宋]朱熹撰:《周易本義》(臺南:靝巨出版社,1984年9月)
[清]惠棟撰:《明堂大道錄》,《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惠棟撰:《禘說》,《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惠棟撰:《易漢學》,《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二)史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時間不詳,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
[唐]司馬貞撰:《史記索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月)
[清]支偉成纂述:《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10月)
[清]王昶等纂修:《嘉慶直隸太倉州志》,《續修四庫全書》第69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王昶輯:《湖海詩傳》,《續修四庫全書》第1625-16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王祖畬等纂:《太倉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王祖畬等纂:《鎮洋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史善長編:《弇山畢公年譜》,《乾嘉名儒年谱》第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7月)
[清]呂培等撰:《洪北江先生年譜》(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宋如林修;[清]孫星衍、[清]莫晉纂:《嘉慶松江府志》,《續修四庫全書》第687-6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李元度纂:《清朝先正事略》(臺北:明文,1985年)
[清]李放纂錄:《皇清書史》,《叢書集成續編》第9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李桓輯錄:《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
[清]李銘皖等修;[清]馮桂芬等纂:《蘇州府志》(臺北:成文書局,1970年)
[清]汪喜孫編:《容甫先生年譜》,《乾嘉名儒年譜》第9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7月)
[清]周夢莊著:《鄧石如年譜》(臺北:華正,1988年)
[清]某穎編;[清]錢泳校訂:《梅溪先生年譜》,《乾嘉名儒年譜》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7月)
[清]胡思敬著:《九朝新語》,《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五輯》第447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清]胡源;[清]褚逢春編:《梅溪先生年譜》,《乾嘉名儒年譜》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7月)
[清]徐世昌纂;周駿富編:《清儒學案小傳》,《清代傳記叢刋》(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張其錦編:《凌次仲先生年譜》,《乾嘉名儒年譜》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7月)
[清]張紹南編;[清]王德福續編:《孫淵如先生年譜》,《乾嘉名儒年譜》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7月)
[清]張維屏編撰;陳永正點校:《國朝詩人徵略》(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清]黃逸之著:《黃仲則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清]黃雲眉編:《邵二雲先生年譜》,《乾嘉名儒年譜》第8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7月)
[清]楊芳燦編;[清]余一鰲續編:《楊蓉裳先生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2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9月)
[清]撰者不詳;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8月)
[清]黎庶昌等修;[清]熊其英等纂:《青浦縣志》(臺北:成文書局,1970年)
[清]竇鎮編:《國朝書畫家筆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5月)
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清史》(臺北:國防研究院,1961年6月)
番禺葉氏編印:《清代學者象傳》(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7月)

(三)子
[唐]徐堅等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唐]歐陽詢撰:《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宋]內臣奉敕撰:《宣和書譜》,收入楊家駱主編:《唐人書學論著‧宣和書譜》(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5月)
[宋]秦觀撰:《法帖通解》,《法帖考》(臺北:世界書局,2013年11月)
[宋]張擇端繪:《清明上河圖》(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彩色複印自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
[元]趙孟頫畫;故宮博物院編;王連起主編:《元趙孟頫二贊二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8月)
[明]王崇慶撰:《山海經釋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45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
[明]楊慎撰:《山海經補注》,《叢書集成新編》第9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孔廣陶撰;[清]顧文彬撰;柳向春校點:《過雲樓書畫記•嶽雪樓書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
[清]吳任臣注:《山海經廣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清]吳承志撰:《山海經地理今釋》,《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第62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清]吳榮光撰;陳颯颯校點《辛丑銷夏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
[清]汪紱撰:《山海經存》,《叢書集成三編》第7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清]孫星衍校:《晏子春秋》,《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孫星衍撰:《晏子春秋音義》,《經訓堂叢書》(清光緒十三年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6月)
[清]張照等編纂;《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1年)

(四)集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古迂書院刊本增補六臣注文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7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0月)
[宋]秦觀撰:《法帖通解》,《法帖考》(臺北:世界書局,2013年11月)
[明]張丑撰:《真迹日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6月1版)
[明]王世貞撰《弇州四部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9-12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明]豐坊撰:《書訣》(民國四明叢書本)
[清]方正澍著:《子雲詩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清]王昶撰:《春融堂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37-143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王復撰:《晚晴軒稿》,《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清]王豫編:《江蘇詩徵》(清道光元年(1821)刊本)
[清]包世臣撰:《藝舟雙楫》,《續修四庫全書》第108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史善長撰《秋樹讀書樓遺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清]吳文溥撰:《南野堂詩集》,《稀見清代四部輯刊第四輯》(臺北:經學文化,2014年)
[清]吳長元著:《燕蘭小譜》,《清代傳記叢刊》第87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
[清]李斗撰:《揚州畫舫錄》,《續修四庫全書》第7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李慈銘撰:《越縵堂讀書記》(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7月)
[清]李賡芸撰:《炳燭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1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汪中撰:《述學》(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12月)
[清]阮元撰:《揅經室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7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阮元撰:《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續修四庫全書》第9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阮元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5月)
[清]周中孚撰:《鄭堂讀書記》(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4月)
[清]洪亮吉著:《卷施閣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四十五輯》第443-447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清]洪亮吉撰:《更生齋文甲集》,《四部備要‧集部》第541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清]徐世昌著;傅卜棠編校《晚晴簃詩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清]徐世昌編;聞石點校:《晚晴簃詩滙》(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0月)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1986年8月)
[清]袁枚著;王英志批注:《隨園詩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12月)
[清]張之洞著:《書目答問》,《張之洞全集》第12冊(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年11月)
[清]張塤撰《竹葉庵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清]梁玉繩撰:《清白士集》,《稀見清代民國叢書五十種》第8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3月)
[清]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8月)new window
[清]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館,2008年10月)new window
[清]郭麐撰:《靈芬館雜著三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清]陳康祺撰:《郎潛紀聞初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葉德輝著:《郋園讀書志》,《古書題跋叢刊》第25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
[清]葛虛存著:《清代名人軼事》,(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清]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清]裘毓麐撰:《清代軼聞》,《筆記小說大觀十六編》第10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3月)
[清]臧庸撰:《拜經堂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8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清]趙翼著;曹光甫校點:《檐曝雜記》,《清代筆記小說大觀》第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清]劉師培撰:《左盦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清]樊增祥撰:《樊山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清]蔡殿齊編:《國朝閨閣詩鈔》,《續修四庫全書》第16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諸可寳撰:《疇人傳三編》,《續修四庫全書》第5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盧文弨著;王文錦點校:《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6月)
[清]盧文弨撰:《抱經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32-14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錢大昕著:《潛研堂文集》,《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3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錢大昕著;楊家駱主編:《錢大昕讀書筆記廿九種》第3冊(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清]錢大昕撰;程遠芬點校:《潛硏堂序跋;竹汀先生日記鈔;十駕齋養新録摘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錢泳著:《履園叢話》,《續修四庫全書》第113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錢泳著;孟裴校點:《履園叢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清]錢泳著;張偉點校:《履園叢話》,《歷代史料筆記叢刊》第36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錢馥著:《小學盦遺書》(光緒21年清風室校刊本)
[清]戴震著:《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續修四庫全書》第17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嚴觀撰:《湖北金石詩》(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清]龔自珍撰:《龔定庵全集類編》(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5月)

(五)小學
[東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12月)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7年8月)
[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唐]顏元孫撰:《干祿字書》,《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1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1版,據小學彙函本影印)
[唐]張參撰:《五經文字》,《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2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據日本覆刻本影印)
[唐]唐玄度撰:《九經字樣》,《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2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據日本覆刻本影印)
[周]郭忠恕撰:《佩觿》,《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2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據張氏澤存堂五種本影印)
[宋]陳彭年等著:《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10年9月)
[宋]丁度等著:《集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
[宋]丁度等著:《集韻》,《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59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據民國聚珍仿宋本影印)
[宋]張有撰:《復古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2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據影宋鈔本影印)
[元]李文仲撰:《字鑑》,《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2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據張氏澤存堂五種叢書本影印)
[明]梅膺祚著:《字彙》(明萬曆乙卯刊本)
[清]王筠撰:《説文釋例》(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10月)
[清]江聲撰:《六書說》,《續修四庫全書》第2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清]胡玉縉撰:《說文舊音補注》,《叢書集成續編》第7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臺南:大化書局,2002年3月)
[清]張金吾撰:《廣釋名》,《小爾雅訓纂等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清]謝啟昆撰:《小學考》,《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88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據影宋鈔本影印)
[清]羅振鋆撰:《碑別字》,《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2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據食舊堂叢書本影印)

三、今人論著
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月)
王章濤編著:《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年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10月)
孔仲溫著:《玉篇俗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7月)new window
孔仲溫著:《類篇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2月)new window
文雷著:《名人軼事》(臺南:大行出版社,1973年3月)
方俊吉著:《釋名考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3月)
毛佩琦主編:《中國狀元大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毛遠明著:《碑刻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2月)
王國珍著:《釋名語源疏證》(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8月)
申云艷著:《中國古代瓦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7月)
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1月)
[日]吉川幸次郎編著:《臧在東先生年譜》(東京:筑摩書房,1970年)
吉常宏等著:《古人名字解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8月)
成春有、汪捷主編:《日本歷史文化詞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朱劍心著:《金石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
岑仲勉著:《金石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李冬鴿著:《《釋名》新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3月)
李玉安、陳傳藝編:《中囯藏書家辭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9月)
李春光著:《清代學人錄》(瀋陽:遼寧出版社,2002年5月)
李根源輯:《吳郡西山訪古記》,《中國西南文獻叢書‧二編》第7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9月)
李域錚編著:《西安碑林》(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2月)
李維棻著:《釋名研究》(臺北:大化書局,1979年9月)
李學勤編著:《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5月)
杜維運著:《學術與世變》(臺北:環宇出版社,1971年6月)
周臘生著:《清代狀元奇談‧清代狀元譜》(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5月)
孟森編著;吳相湘校讀:《清代史》(臺北:正中書局,1962年10月)
尚小明著:《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0月)
尚小明編著:《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尚恆元、孫安邦主編:《中國人名異稱大辭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林尹著:《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3月)
林明波著:《清代許學考》(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4年11月)
林慶彰主編;何淑蘋編輯:《當代臺灣經學人物第一輯》(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8月)
竺家寧著:《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8月)new window
姚孝遂著:《姚孝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姜聿華著:《中國傳統語言學要籍述論》(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12月)
施蜇存著:《金石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7月)
洪燕梅著:《漢字文化與生活》(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9年9月)
胡奇光著:《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胡楚生著:《訓詁學大綱》(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9月)
胡適著;姚名達訂補:《章實齋先生年譜》,(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胡樸安著:《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
倪惠穎著:《畢沅幕府與文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徐芳敏著:《釋名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9年6月)
徐耿華著:《三秦史話‧學者督撫畢沅》(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6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
馬衡著:《凡將齋金石叢稿》(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7月)
馬衡著:《中國金石學概論》(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5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故宮歷代法書全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9月)
張其昀著:《「說文學」源流考述》(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張其昀著:《中國文字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張俊嶺著:《朱筠、畢沅、阮元三家幕府與乾嘉碑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
張舜徽著:《中國文獻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7月)
張慧劍編著:《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加]曹星原著:《同舟共濟:《清明上河圖》與北宋社會的衝突妥協》(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章開沅等主編:《中國近代史上的官紳商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莊雅州著:《夏小正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5月)new window
許師錟輝著:《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10月)
許嘉璐主編:《傳統語言學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
郭世謙撰:《山海經考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郭郛撰:《山海經注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郭錫良著:《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
陳建初著:《《釋名》考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陳新雄、曾榮汾著:《文字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9月)
陳新雄著:《訓詁學》(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9月)
陳新雄著:《訓詁學》(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11月)
陳新雄著:《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9月)
陳夢家著:《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陸和九著:《中國金石學講義》(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10月)
[美]麥爾荀伯格、庫基耶著;林俊宏譯:《大數據》(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3年5月)
曾榮汾著:《字彙俗字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7年12月)
曾榮汾著:《字樣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
程俊英、梁永昌著:《應用訓詁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
程章燦著:《石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月)
華正書局編輯部編:《金石篆刻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9月)
馮浩菲著:《中國訓詁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
黃侃撰:《黃侃論學雜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黃季剛口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9月)
黃焯撰:《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
楊力民:《中國古代瓦當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
楊廷福、楊同甫著:《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楊家駱編:《歷代人物年里通譜》(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7月)
葉子著:《中國歷代收藏家圖表》(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月)
葉國良著:《石學蠡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
葉國良著:《宋代金石學研究》(臺北:台灣書房出版公司,2011年1月)new window
葉程義著:《漢魏石刻文學考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4月)
葉國良著:《石學續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5月)
廖新田著:《清代碑學書法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年6月)new window
趙力光著:《中國古代瓦當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月)
趙廣超著:《筆記《清明上河圖》》(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1月)
齊佩瑢著:《訓詁學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9月)
劉葉秋著:《中國字典史略》(臺北:源流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3月)
蔡可園纂:《清代七百名人傳》,(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7月)
蔡信發著:《訓詁答問》(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9月)
蔡信發著:《說文答問》(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9月)new window
鄭偉章著:《文獻家通考》(清-現代)(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蕭一山著:《清代通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9月)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第2冊(乾隆朝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4月)
錢君匋著:《瓦當彙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5年7月)
錢穆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0月)
嚴文郁編:《清儒傳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
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5月)

四、學位論文
孔丹撰:《《墨子間詁》訓詁方法研究》(濟寧:曲阜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1年4月)
冷亦撰:《畢沅《山海經新校正》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5月)
宋海峰撰:《《墨子》引書考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李金華撰:《畢沅及其幕府的史學成就》(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5月)
李景遠撰:《張參五經文字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1月)
李蘇和撰:《唐玄度《九經字樣》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2月)
拙撰:《張有《復古編》綜合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林海鷹撰:《《太平御覽》引《釋名》校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5月)
孫建偉撰:《《山海經箋疏》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徐芳敏撰:《釋名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12月)
崔瑾撰:《錢坫《說文解字斟詮》研究》,(銀川:寧夏大學漢語言文獻學碩士論文,2013年3月)
莊美琪撰:《《釋名》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陳姞淨撰:《佩觿字樣理論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2月)
程斌撰:《李銘漢及《續通鑒紀事本末》研究》(蘭州:西北民族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楊鳳琴撰:《孫星衍詩歌研究》,(鄭州: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劉維波撰:《畢沅與金石學研究──以《關中金石記》為中心》(西安: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5月)
潘妍艷撰:《孫星衍山東幕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年6月)
韓先艷撰:《生前幕府三千士,死後名山萬卷書──畢沅幕府及其學術成就》(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魏淑雯撰:《《山海經》圖文及其現代運用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五、期刊論文
孔丹撰:《《墨子間詁》訓詁刁美林撰:〈畢沅的方志學思想成就探析〉,《中國地方誌》(2012年第4期)
刁美林撰:〈畢沅的金石學成就考述〉,《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年2月第34卷第1期)
于省吾撰:〈從古文字學方面來評判清代文字、聲韻、訓詁之學的得失〉,《歷史研究》(1962年6月)
[日]小川琢治:〈山海經考〉,《先秦經籍考》下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3月)
中國書法編輯部輯:〈清畢沅行書詩軸〉,《中國書法》(2015年10月總270期)
王巧巧撰:〈畢沅及其《山海經新校正》研究綜述〉,《安徽文學》(2015年第l0期(總第387期))
王玨撰:〈《一切經音義》引《山海經》之神異動物——與畢沅校本異文比較〉,《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0月第12卷第4期)
王玨撰:〈據《夏小正考注》談談清代畢沅對北宋張有漢字復古思想的傳承〉,《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11月第16卷第6期)
王彥霞撰:〈畢沅《續資治通鑒》的史學價值之辨〉,《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7月第32卷第4期)
王啟才、李樹俠撰:〈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的貢獻發微〉,《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王國珍撰:〈《釋名》校勘劄記〉,《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王國珍撰:〈《釋名》校讀劄記〉,《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1月第37卷第1期)
王貴忱撰:〈錢大昕致畢沅書劄〉,《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1卷第2期)
王繼光撰:〈《續資治通鑒》刊刻本辨正〉,《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
左建軍撰:〈宦海秋帆重靈岩草木深——清代畢沅對聯欣賞〉,《對聯‧民間對聯故事》(2010年第2期)
旭光撰:〈經訓堂叢書刻主畢沅〉,《中國古代出版家辭典》(1994年卷3)
朱則杰:〈畢沅「蘇文忠公生日設祀」集會唱和考論〉,《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朱惠良,〈四海一家 —本院文物赴美參展「一四九二之際探險時代之藝術」圖錄專輯〉,《故宮文物月刊》,第103期(1991年10月)
朱樂朋撰:〈乾嘉學者論碑帖的選擇——兼論清代尊碑抑帖理論的發軔〉,《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2月)
朱耀儒撰:〈章學誠和他的《師說》〉,《陝西教育》(2000年第7期)
江兆申,〈文徵明書過庭復語卷〉,《吳派畫九十年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
何清谷撰:〈于右任與碑林文物〉,《文博》(1995年第1期)
吳錘撰:〈《釋名》成書考辨〉,《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月第7卷第2期)
李文明、錢鋒撰:〈畢沅墓志考證〉,《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5期)
李向菲撰:〈畢沅《關中金石記考論〉,《西部學刊》(2015年第12期)
李金華撰:〈《山左金石志》的編纂及其學術意義〉,《齊魯學刊》(2014年第1期)
李金華撰:〈畢沅主編《續資治通鑒》的史學成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總第151期))
李金華撰:〈畢沅主導纂修的《西安府志》〉,《史學月刊》(2010年第5期)
李金華撰:〈畢沅詩歌結集過程及創作意義〉,《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第2卷)
李茂康撰:〈畢沅與吳志忠所校《釋名》異文比較〉,《古籍研究》(1999年第4期)
李茂康撰:〈談談段玉裁的《釋名》校釋書稿〉,《文獻》(2002年10月第4期)
李挺撰:〈「關中文物的守護神」清代鑒藏家畢沅〉,《東方收藏》(2012年第6期)
李偉書撰:〈清人對《釋名》的整理與研究〉,《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李朝遠撰:〈曶鼎諸銘文拓片之比勘〉,《上海文博論叢》(2009年第1期)
李瑞豪撰:〈畢沅在河南〉,《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第2期(總143期))
村上正和撰:〈嘉慶道光年間的士大夫與優伶——以「狀元夫人的故事」為中心〉,《清史研究》(2009年5月第2期)
沈光海撰:〈《山海經》中之同物異名──讀《山海經箋疏》、《山海經校注》劄記之一〉,《河池師專學報》(1988年第4期)
沈海波撰:〈論《山海經》的篇目問題〉,《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10年第4期總第100期)
周祖謨撰:〈唐本說文與說文舊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1971年1月)
周鳳五撰:〈曶鼎銘文新釋〉,《故宮學術季刊》,(2015年12月,第33卷第2期)
孟凡港撰:〈《山左金石志》纂修考〉,《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6月第16卷第3期)
孟凡港撰:〈《山左金石志》纂修者述論──兼對「畢沅、阮元同撰」的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7月第4期)
拙撰:〈畢沅《經典文字辨證書》字樣觀析探〉,《北市大語文學報》(2016年6月第15期)
[日]松丸道雄撰:〈西周後期出現的變革萌芽——曶鼎銘解釋的初步解決〉,《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
林久貴撰:〈清代學者型官員畢沅──生前幕府三千士,死後名山萬卷書〉,《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8月第257期)
林存陽撰:〈畢沅《續資治通鑒》考辨〉,《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8月第7卷第3期總25期)
金丹撰:〈清代阮元書法金石交遊考(下)──阮元與錢大昕、畢沅、黃易之金石交誼考〉,《藝林紀事》(2013年9月)
侯米玲撰:〈畢沅與畢瀧的書畫船〉,《史物論壇》第13期(2011年12月)
侯開嘉著:〈清代碑學的成因及碑帖論戰的辨析〉,《中國書法史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南波撰:〈江蘇吳縣清畢沅墓發掘簡報——十八世紀後期一個官僚地主奢侈腐朽生活的寫照〉,《文物資料叢刊》1(1977年12月)
姚生民撰:〈甘泉上林苑考略〉,《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19卷第3期)
柯秉芳撰:〈畢沅《山海經新校正》之貢獻、缺失及其影響〉,《有鳳初鳴年刊》第九期(2013年7月)
段志凌撰:〈西安碑林藏兩種《關中金石記》版本校略〉,《碑林集刊》(2014年總第20輯)
紀果庵撰:〈談清人竊書〉,《古今》第49期(1944年6月)
胡楚生撰:〈釋名考〉,《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8期(1964年6月)
倪惠穎撰:〈畢沅幕府與小說〉,《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2期)
孫運君撰:〈評畢沅的歷史學貢獻〉,《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第30卷第5期)
徐麗華撰:〈《呂氏春秋》文獻學研究述評〉,《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6期總172期)
晁福林撰:〈「匹馬束絲」新釋──讀曶鼎銘文雜記〉,《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8期)
殷志強著:〈畢沅藏玉賞析〉,《龍語文物藝術》(1992年4月)
翁銀陶撰:〈《山海經》性質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
馬明達撰:〈畢沅與關中回民二題——說劍齋回回史劄之一〉,《回族研究》(2009年第3期(總第75期))
張仁明撰:〈墨經用字現象研究─—繁文省文辨〉,《畢節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總101期)
張俊嶺撰:〈畢沅幕府與乾嘉篆書〉,《收藏家》(2014年第1期)
張經撰:〈曶鼎新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4期)
張聞玉撰:〈曶鼎王年考〉,《貴州社會科學學報》(1988年第2期)
梁申威撰:〈畢沅、嚴長明對聯賞析〉,《對聯(民間對聯故事)》(2007年第12期)
郭友亮撰:〈畢沅史學成就述略〉,《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5月第24卷第5期)
郭文娟撰:〈畢沅及其幕僚對陝西的文化貢獻〉,《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2月第8卷第1期)
陳光崇撰:〈章學誠的史學〉,《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2年第2期)
陳雅飛撰:〈科場•幕府•經訓堂——畢沅與王文治的翰墨緣(上)〉,《典藏古美術》(2011年4月第223號)
陳雅飛撰:〈乾隆年間的畢沅幕府及其書法活動〉,《書法賞評》(2010年第1期)
陳雅飛撰:〈乾嘉幕府的碑帖風尚──以錢泳爲視角〉,《中國文化》(2016年第1期)
陳雅飛撰:〈畢沅、畢瀧家世生平考〉,《歷史檔案》(2011年第3期)
陳雅飛撰:〈畢沅書畫鑒藏芻議(上)——收藏篇〉,《榮寶齋》(2011年5月)
陳雅飛撰:〈畢沅書畫鑒藏芻議(下)——鑒賞篇〉,《榮寶齋》(2011年7月)
陳雅飛撰:〈畢沅幕府書家群概論〉,《新美術》(2012年第2期)
陳顯遠撰:〈畢沅從陝西帶走的四方唐代墓誌〉,《碑林集刊》(1998年)
喬治忠、李金華撰:〈畢沅幕府修史在乾隆時期史學發展中的地位〉,《求是學刊》(2010年1月第37卷第1期)
舒志武撰:〈《說文解字舊音》的性質〉,《語言研究》(1997年第2期總第33期)
舒志武撰:〈明清音辨書中「假借」的性質——以《問奇集》和《音同義異辨》為例〉,《社會科學論壇》(2014年5月)
賀知章撰:〈王先謙與畢沅《釋名》研究比較〉,《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0月第30卷第5期)
黃忠懷撰:〈畢沅整理研究史地典籍之成果與方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年3月第18卷第1輯)
黃忠懷撰:〈畢沅整理研究的幾種歷史地理文獻〉,《古籍研究》(2005年第1期)
楊玲玲撰:〈畢沅詩歌藝術特色探微〉,《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總76期))
葉玉撰:〈黃易訪碑活動與交友(二)──與幕主及其幕賓共論金石〉,《藝林紀事》(2010年5月)
葉鍵得撰:〈由黃季剛先生從音以求本字論通假字〉,《應用語文學報》第4期(2002年6月)
鄒濬智撰:〈清.畢沅訓《山海經.山經.中次五經》「石」當為「玤石」之補證〉,《遠東通識學報》(2011年7月第5卷第2期)
趙明河撰:〈狀元的沉寂與落榜者的輝煌〉,《中國教師》(2009年第5期)
趙德明撰:〈《釋名疏證》正誤一則〉,《文獻》(1998年第1期)
劉紅撰:〈畢沅《關中勝跡圖志》對西漢帝陵名位判定之得失及其他〉,《碑林集刊》(2008年第14輯)
劉師培著:〈清儒得失論〉,《史學論著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劉漢撰:〈清代兩才子均因風流機運得種狀元〉,《民主憲政》(1973年3月)
劉墨撰:〈乾嘉時期的學術贊助〉,《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暴鴻昌著:《清代金石學及其史學價值》,《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5期)
蔣文冶撰:〈金壇望族經學世家──關於段玉裁家世的考索〉,《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
魏宇文撰:〈畢沅《釋名疏證》引《廣韻》異文試評〉,《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l期)
魏宇文撰:〈談畢沅《釋名疏證》中的「今本俗字」〉,《中國語文》(2007年第l期(總第361期))
譚小婷撰:〈畢沅《經典文字辨證書》字類理念及學術價值〉,《欽州學院學報》(2016年9月第31卷第9期)
鐘曉婷撰:〈釋《山海經》中祠祭之「嬰」的意義〉,《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 21期( 2015年11月)


六、會議論文
王文超撰:〈從何紹基與山左北朝石刻之關係看其北碑觀〉《全國第九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書法家協會,2012年)
侯藹奇撰:〈畢沅與陝西地方文獻〉,《陝西省圖書館學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與全國圖書館部室主任工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陳怡如著:〈《正字通》之字樣觀念釋例〉《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所,2010年5月)
曾榮汾著:〈字樣學的語言觀〉,《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2009年5月)

七、網路資料
Dr. Donald Sturgeon主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ctext.org/zh。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印:《異體字字典》網路版(2004年1月正式五版)。網址:http://140.111.1.40/main.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