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科學理論與展示設計的對話﹣﹣人類學與自然史博物館的例子
書刊名:博物館學季刊
作者:王嵩山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89
卷期:3:4
頁次:頁37-42
主題關鍵詞:人類學自然史博物館科學展示理論設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
  • 點閱點閱:43
如同人類學理論,博物館展示的背後也隱含了假設、推論、結論的過程。一個具啟發性具有價值的人類學博物館展示,往往肩負記錄文化、解釋文化的責任。其展示的基本特質主要在於不但要藉由各種途徑來描述文物,解釋品,更要彰顯有關的社會文化本質。 通過實物本體的媒介理論與研究成果往往直接引導展示的設立,展示的設立也有可能刺激理論之反省,與舊問題新答案的追尋。科學理論與展示設計的對話存在於一個特殊的社會文化脈絡中。 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人類學部門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其追求記錄各民族生活方式的歷史獨特論派觀念;通過展示設計者對空間、顏色、大小、結構方式的敏感,以實物為媒介清晰且強化地表現其特殊之文化區域的觀念,以及海洋島嶼生態的特色。融合神秘與現實的展示,如同矗立一隅,眺望沈思的復活島頭像,隱含的理論建構、西方的說明文字,交疊建立起觀眾對該民族普遍而真實的印象。
期刊論文
1.Collier, D.、Tschopik, H. Jr.(1954)。The Role of Museums in American Anthropology。American Anthropologist,56(5),768-779。  new window
2.王嵩山(19890700)。人文想像與理性思維:初論人類學性質與博物館功能。博物館學季刊,3(3),65-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ergmann, Eugene(1985)。Margaret Mead and the Hall of Pacific Peoples。Curator,28(4),259-270。  new window
4.陳奇祿(19581200)。臺灣的博物館和人類學的發達。臺灣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鄭金德(1980)。人類學理論發展史。臺北: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米德、張恭啟(1976)。人類學家米德自傳。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齋藤常正、陳秀蓮(1983)。紐約自然史博物館。台北:出版家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Mead, M.(1928)。Coming of Age in Samoa。New York: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new window
5.Mead, M.(1930)。Growing up in New Guinea。New York: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  new window
6.Mead, M.(1935)。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New York: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奇祿。臺灣的博物館和人類學的發達。民族與文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