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青少年認同文化的形塑--對五所中學學生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
書刊名:思與言
作者:盧建榮
作者(外文):Lu, Chien-lung
出版日期:1996
卷期:34:3
頁次:頁113-145
主題關鍵詞:認同文化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國家意識形態通俗文化中國意識中國國族主義臺灣意識臺灣國族主義新殖民主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
     調查五所中學共二千七百多名學生的結果,發現他們的歷史知識呈現以下特色: 多數學生的答案相當集中,另有一部分學生的答案則異常分散。首就集中這方面答案而論, 在國家意識形態作用之下,青少年對歷史人物邪正、以及對過去事物偉大與否的判斷標準是 符合方制式答案的。青少年複製官方制式答案行為的背後、意味著他們是認同中國文化和現 世的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的。於此,臺灣只是在中國文化架構下產製中國文化的意義。這就形 成文化中國和政治臺灣的雙重認同。次就分散這方面答案而論,一方面校園內本就存在一支 自發性反官方宣傳的力量,另一方面青少年受媒體通俗文化的餵食,自然產生與官方不同調 的聲音。但不論是與官方唱反調的、或是與官方不同調的,均與國家認同無關,在通俗文化 中,存在著可以分成中國文化和臺灣鄉土文化這兩類產品的潛在可能性。問題是青少年是否 會進行這樣的分殊,而這樣的分殊又勾連到文化認同嗎?這是需要再作進一步探討才可能有 答案。
期刊論文
1.Harries, Patrick(1993)。Imagery, Symbolism and Tradition in a South African Bantustan: Mangosuthu Buthelezi, Inkatha, and Zulu History。History and Theory,32(4),105-125。  new window
2.Schoebrun, David L.(1993)。A Past Whose Time Has Com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History in Eastern Africa's Great Lakes。History and Theory,32(4),32-56。  new window
圖書
1.Habsbawm, E. J.(1987)。The Age of Empire。Pantheon。  new window
2.Habsbawm, E. J.(1992)。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Cambridge Univ. Press。  new window
3.Habsbawm, E. J.(1995)。Age of Extremes。Michael Joseph。  new window
4.Weber, Eugen(1976)。Peasants in to Frenchmen。Stanford Univ.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Ranger, Terence(1992)。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in Colonial Africa。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Cambridge Univ.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