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分裂的國族認同 : 1975-1997
作者:盧建榮
出版日期:1999
出版項:臺北:麥田
集叢:歷史與文化叢書;7
ISBN:9577087337
主題關鍵詞:國家政治
學門:政治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7) 博士論文(13) 專書(19) 專書論文(1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2
期刊論文
1.中國論壇社。正視地域觀念問題專號。中國論壇,1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論壇社(19871010)。「中國結」與「臺灣結」:創刊十二週年專輯。中國論壇,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鴻揩(19950615)。發現大廍。大廍鄕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707)。如何認識臺灣?:新版教科書的意識之爭。光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實強(1997)。國中新課程:「認識臺灣(歷史篇)」科設立的經過與敎材敎學有關的幾項問題。國立編譯館通訊,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宋冬陽(1986)。現階段臺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臺灣文藝,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永熾、曹永和(199509)。「建立臺灣主體性歷史観」座談會。臺灣歷史學會通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永熾、曹永和(199603)。尋找十月二十五日的歷史定位座談會。臺灣歷史學會通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永熾、曹永和(199722)。「認識臺灣」如此艱難。新臺灣新聞周刊,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鴻禧(19820325)。正視地域観念問題專輯。中國論壇,1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尚道明、楊一峰(19970727)。民新兩黨重砲出撃,認識臺灣戰火遮天。新新聞周報,5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杭之(19890510)。關於主體性的兩則反思。中國論壇,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杭之(19890625)。關於主體性的兩則反思。中國論壇,3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金恆瑋(19970801)。從《認識臺灣》座談歷史敎育。當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南方朔(19980802)。論臺灣的老路與新路。新新聞周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炎憲(1996)。臺灣歷史意識的反省:一九九五年的學術研討會。臺灣歷史學會通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勝彥(1997)。認識臺灣(歴史篇)編寫簡介。國立編譯館通訊,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菁雅(19971012)。建國黨嚴重內訌:領導階層握權不放。新新聞周報,5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其南(1995061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大廍鄕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芳明(199112)。撐起九○年代的旗幟:《文學臺灣》發刊詞。文學臺灣,1,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美妃(19930201)。王水柳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秀政(1997)。國民中學「認識臺灣(歷史篇)」科的課程研討與教材編寫。國立編譯館通訊,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國樞(19871025)。突破中國結與臺灣結的困境。中國論壇,2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詹宏志(1981)。兩種文學態度。書評書目,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蔡詩萍(19861025)。解開「臺灣結」與「中國結」的結座談會。中國論壇,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鄭炯明(199112)。衣帶漸寬終不悔:《文學臺灣》發刊感言。文學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顔元叔(199504)。一國豈容兩「中原」。海峡評論,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顧忠華、張維安(199112)。在臺灣的中國社會學社。中國社會學刊,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丘亞飛(1993)。國族意構情結的「返祖性」(Atavism)及其認知構陷。島嶼邊緣,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何芳川(1995)。如何更準確地評價殖民主義。北大史學,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呂春盛(19970630)。從北亞主體性的觀點論中國歷史。臺南師院學報,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安山(1995)。對研究"雙重使命”的幾點看法。北大史學,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國祁、敎育部社敎司(1976)。中國近代民族思想。文化講座專集,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朝津(1998)。論清末學術中經學與史學的交替:章太炎民族史學的形成。思與言,3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林承節(1995)。關於殖民主義“雙重使命”的幾點認識。北大史學,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鎭山(199610)。解構父櫂:論東方白的《芋仔蕃薯》。文學臺灣,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許素蘭(198907)。公無渡河,公竟渡河:與陳燁談《泥河》三部曲。新文化,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昭瑛(199509)。發現臺灣眞正的殖民史:敬答陳芳明先生。中外文學,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琪椿(19940605)。區域特性與土地認同:龔鵬程先生〈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商榷。文學臺灣,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董正華(1995)。殖民主義保存傳統經濟結構的事例。北大史學,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蔡源煌(1989)。臺灣四十年來的文學與意識形態。中國論壇,2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鄭家馨(1995)。具體分析殖民主義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作用。北大史學,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盧建榮(1991)。李樹桐先生的唐史研究。中國唐史學會,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盧建榮(19970801)。臺、日歷史教科書爭議:國家論的迷惘。日本文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蕭新煌(1990)。兩岸文化互動與臺灣文化意識的抬頭。中國論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龍應臺(19970123)。十年回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謝金蓉(19940804)。評吳念眞的「太平•天園」。新新聞周刊,4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蘇裕玲(199606)。生活話題與歷史記憶:臺北縣瑞芳鎭金瓜石居民的社區意識。臺北風物,4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龔鵬程(1991)。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聯合文學,8(12),158-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趙剛、侯念祖(19950600)。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父權體制及論述下的眷村女性。臺灣社會研究,19,125-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黃昭堂、林偉盛(19910900)。殖民地與文化摩擦--臺灣同化的糾葛。臺灣風物,41(3),17-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謝世忠(19931200)。南詔、泰族、與雲南故國:當代中泰國族主義的競爭過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9,50-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甫昌(19900925)。族群動員與臺灣反對運動的支持轉移--由一九八八年立委選舉結果談起。中國論壇,30(12)=360,4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沈清松(19920500)。臺灣的文化問題和文化發展。哲學雜誌,1,34-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王甫昌(19931200)。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1),231-2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江宜樺(19980300)。當前臺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9,163-2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費孝通(1989)。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陳光興(19940700)。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臺灣社會研究,17,149-2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張茂桂(19960700)。是批判意識型態,抑或獵殺巫婆?--對於趙剛「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一文的回應。臺灣社會研究,23,255-2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趙剛(19960100)。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臺灣社會研究,21,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王甫昌(19940600)。族群同化與動員:臺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邱貴芬(19951000)。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不可混為一談。中外文學,24(5)=281,125-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張國慶(19950300)。追尋「臺灣意識」的定位:透視〈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之迷思。中外文學,23(10)=274,127-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陳芳明(19950500)。殖民歷史與臺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文學,23(12)=276,110-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廖朝陽(19950300)。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23(10)=274,102-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廖朝陽(19950500)。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23(12)=276,105-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吳乃德(19931100)。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臺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陳光興(19960100)。去殖民的文化研究。臺灣社會研究,21,73-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廖咸浩(19950900)。超越國族:為什麼要談認同?。中外文學,24(4)=280,6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沈松僑(19971200)。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王甫昌(19940400)。光復後臺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4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邱貴芬(19950400)。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臺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3(11)=275,141-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李朝津(19960100)。章太炎的民族主義--中國近代自由民族主義典範形成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171-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廖炳惠(19930900)。母語運動與國家文藝體制。中外文學,22(4)=256,9-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蕭高彥(19960700)。共同體的理念:一個思想史之考察。臺灣政治學刊,1,257-2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許達然(19960700)。械鬥和清朝臺灣社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陳昭瑛(19950200)。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3(9)=273,6-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周昌龍(19941200)。五四時期知識份子對個人主義的詮釋。漢學研究,12(2)=24,63-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周惠民(19940100)。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之互動--以愛爾蘭、朝鮮半島及臺灣地區為基礎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1,189-2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吳乃德(19960700)。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臺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臺灣政治學刊,1,5-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王甫昌(19960700)。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臺灣政治學刊,1,129-2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張茂桂、吳忻怡(19971200)。教育對於統獨傾向的作用。臺灣政治學刊,2,107-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游盈隆(19960700)。臺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臺灣政治學刊,1,4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黃克武(19960900)。嚴復晚年思想的一個側面:道家思想與自由主義之會通。思與言,34(3),19-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王汎森(19960900)。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章太炎為例。思與言,34(3),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朱浤源(19920600)。從族國到國族:清末民初革命派的民族主義。思與言,30(2),7-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19921200)。混聲合唱--臺灣各族裔作家對談紀實。中外文學,21(7)=247,6-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王甫昌(19901200)。省籍融合或隔離?:臺灣企業經理人員的省籍組成,1978-1988。中國社會學刊,14,117-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謝世忠(19921200)。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Daiyan認同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8,113-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蔡英文(19970600)。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8,5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林秀幸(19970900)。重建鄉村社群: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成立背景與組織探討。思與言,35(3),87-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盧建榮(19960900)。臺灣青少年認同文化的形塑--對五所中學學生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思與言,34(3),113-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黃克武(19980300)。發明與想像的延伸:嚴復與西方的再思索。思與言,36(1),71-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黃毓秀(19930300)。賴皮的國族神話(學):「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4,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李丁讚、陳兆勇(19980100)。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臺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56,9-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盧建榮(19960600)。臺灣魯凱人反水庫運動的文化政治意涵。歷史學報,24,247-2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盧建榮(19950600)。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識。歷史學報,23,97-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莊雅仲(19931100)。再現、改宗與殖民抗爭: 十七世紀荷蘭統治下臺灣的殖民主義與傳教工作。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5,131-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王曉波(19950500)。臺灣本土化的異化:評陳昭瑛〈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海峽評論,53,55-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陳映真(19950400)。臺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海峽評論,52,30-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廖朝陽(19951000)。關於臺灣的族群問題:回應廖咸浩。中外文學,24(5)=281,117-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陳昭瑛(19950400)。追尋「臺灣人」的定義:敬答廖朝陽、張國慶兩位先。中外文學,23(11)=275,136-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徐火炎(19960700)。臺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三年間的實證研究結果。臺灣政治學刊,1,85-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謝世忠(19940100)。「內部殖民主義」與「對內自決」的對立:泰國國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的北部山地族群。山海文化雙月刊,2,17-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應棠(1996)。社區取向的原住民聚落保存:以好茶爲例。文化資産、古蹟保存與社區參研討會。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正勝(19971206)。歷史敎育與國家認同:臺灣歷史教科書爭論風波的分析。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史學會年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鍬(1996)。九份文化空間發展計畫。文化資産、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美濃愛鄕協進會、行政院文建會(1996)。美濃個案。文化資産、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裕健、行政院文建會(1996)。臺北芝山文化史蹟公園規劃過程中社區意識的省思。文化資産、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曾旭正、行政院文建會(1996)。嘉義縣新港鄕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條件與策略。文化資産、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欣蓉(1996)。臺北淡水個案。文化資産、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甫昌(19950414)。臺灣民眾政黨支持的社會心理基礎。中硏院民族學研究所小型專題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乃德(1990907)。反對事業的第二條陣線:從黨外到民進黨的內部分歧。臺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學術研討會,澄社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乃德(19950414)。臺灣族群之間階級流動之比較。中研院民族所小型專題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婉窈(1996)。曖昧的臺灣人:日本殖民統治與近代民族國家之認同。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會議,行政院文建會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姚誠、東吳大學歷史學系(1998)。一個村落的誕生:富源社區史初探。方志學與社區鄕土史學術研討會。臺北: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中訓、東吳大學歷史學系(1998)。「山水並美,人情味濃」:臨溪社區發展史史料初探。方志學與社區鄕土史學術研討會。臺北: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其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1998)。社區營造與鄕土學者。方志學與社區鄕土史學術研討會。臺北: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戴寶村。小學至高中的臺灣史敎育。民進黨一九九三年文化會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戴寶村、現代學術基金會(1993)。歷史敎育與國家認同:國民中小學臺灣史敎育之檢討。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臺北:現代學術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綠枝(1995)。文化、產業、玉田人:從社區參與的經驗談起。文化、產業研討會。台北:文建會。47-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淑雯(1994)。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臺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浪淘沙》為焦點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宛書(1996)。「九份」意象的社會建構--多重認知觀點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藤井志津枝(1987)。日據前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聰榮(1992)。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忻怡(1996)。「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曾士榮(1994)。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臺灣大學」為討論例案(一九四五∼五○)(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臺灣基督長老敎會(19970227)。使流淚谷變爲泉源之地。臺灣敎會公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外省人臺獨協進會(1992)。外省人•臺灣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外省人臺獨協進會(1995)。外省人•臺灣心。臺北:前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5)。梅仔坑:一個嘉義地區鄕庄的社會文化發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清運(1997)。大廍花鼓傳鄕情。臺北:文建會: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象設計集團(1994)。二結鎮安廟:以廟宇重建做爲建設生活文化據點及展開造街運動的契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敏政、謝素貞(1997)。船仔頭三合院風情。臺北:文建會: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德威(1991)。閱讀當代小説。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Jaffe, Bernard、王學理(1964)。化學的故事。臺北:今日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司馬中原(1992)。寄望昇歌。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司馬中原(1994)。和你聊天。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任孝琦(1997)。有愛無侮:保釣風雲與愛盟故事。臺北:風雲時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亦園(1996)。文化的圖像。臺北: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司馬遼太郎、李金松(1995)。臺灣紀行。臺北:臺灣東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敖(199705)。李敖回憶錄。臺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敖(199802)。李敖回憶錄。臺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筱峯(1986)。臺灣民主運動40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筱峯(1993)。臺灣民主運動40年。臺北:自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玉體(1987)。臺灣敎育面貌40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玉體(1991)。臺灣敎育面貌40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雙不(1989)。二二八臺灣小說選。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雙不(1992)。二二八臺灣小說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耀德(1990)。高砂百合。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耀德(1995)。高砂百合。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施敏輝、陳芳明(1994)。臺灣意識論戰選集。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韋政通(1998)。衝破禁忌:1987年臺灣思想批判。高雄:教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高金郞(1991)。泰源風雲。臺北:前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系國(1990)。男人的手帕。臺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系國(1994)。男人的手帕。臺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炎憲(1993)。創造臺灣新文化。臺北:前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梁秉鈞(1994)。香港的流行文化。臺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眞、姚洛(1957)。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游勝冠(1997)。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衞。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黃光國(1987)。兩結下的沉思。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重添(1992)。臺灣長篇小說論。臺北:稻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黃嘉樹(1996)。第三眼睛看臺灣:透視國民黨的臺灣經驗。臺北:大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楊澤(1991)。手槍王。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蕭新煌(1992)。臺灣的未來不是夢?。臺北:不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戴寶村(1996)。臺灣島•臺灣省•臺灣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謝長廷(1995)。謝長廷新文化教室。臺北:月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藍博洲(1994)。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周芬伶(1998)。憤怒的白鴿。臺北:元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劉捷(1994)。我的懺悔錄。臺北:農牧旬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廖嘉展(1995)。老鎮新生:新港的故事。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彭小妍(1993)。超越寫實。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時報基金會(1997)。橋仔頭世紀糖之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謝國興(1993)。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莊伯和(1994)。臺灣民藝造型。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陳芳明(1989)。鞭傷之島。鞭傷之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敷(1998)。李敖快意恩仇錄。台北:商業周刊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洛楓(1995)。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政策白皮書編纂工作小組(1993)。多元融合的族群關係與文化:民主進步黨的族群與文化政策。臺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汎森(1985)。章太炎的思想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撃。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宋澤萊(1988)。臺灣人的自我追尋。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Said, Edward Wadie、單德興(1997)。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陳其南(198703)。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遠流:允晨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陳宗仁(1996)。從草地到市街--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鍾逸人(19950100)。辛酸六十年。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楊青矗(1989)。神話統治四十年。高雄:敦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魏廷朝(1997)。臺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6。臺北:文英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石計生(1993)。意識型態與臺灣教科書。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吳密察、張炎憲(1993)。建立臺灣的國民國家。臺北:前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呂正惠(1995)。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趙剛(1994)。小心國家族。臺北:唐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謝長廷(1995)。謝長廷新文化教室。台北:月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施敏輝、陳芳明(1988)。臺灣意識論戰選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藍博洲(1991)。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鄭明娳(1994)。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郭正亮(1998)。民進黨轉型之痛。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張文智(19930000)。當代文學的臺灣意識。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李喬(1988)。臺灣人的醜陋面。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羅志田(1998)。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呂秀蓮(1991)。重審美麗島。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邱貴芬(1998)。(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臺北:元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游勝冠(1996)。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呂正惠(1992)。戰後臺灣文學經驗。新地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胡昌智(19880000)。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江宜樺(19980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吳文星(19920000)。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張茂桂(19930000)。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胡昌智(1992)。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施正鋒(19980000)。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鍾逸人(1988)。辛酸六十年。自由時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廖炳惠(19940000)。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陳其南(19920000)。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臺北:允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中國時報社論(19951027)。怎可剪斷歷史的臍帯:籲國人切勿在民族認同問題上自相擾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時報社論(19960228)。以負責和寛恕的態度紀念二二八事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國時報特案新聞中心(19970219)。國人多認族群相處融洽:一成二受訪者則稱關係不太理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國時報特案新聞中心(19970317)。省籍歧視有,但並不嚴重:僅約一成民眾曾因省籍遭受不平等待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尹章義(19770606)。是知識問題,非意識形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明珂(19970615)。正視歷史的現實意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浩威(19950525)。迎向樂土與背離故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雪美(19970625)。「中華民國在臺灣」用詞,很多人都不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曉波(19970606)。回歸學術面無關統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包黛瑩(19950525)。與海共舞,與山合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灣社會學社(19960427)。臺灣社會學社第二十一屆第二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會議記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臺灣社會學社(19960925)。臺灣社會學社第二十一屆第三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會議記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敎授協會(19970227)。紀念二二八五十週年「追思夜省」燭光遊行節目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申慧媛(19970606)。「認識臺灣」國中敎材下學期如期試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申慧媛(19970606)。趙麗雲爲編輯委員抱不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自由時報社論(19911022)。不宣昇高對立衝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申慧媛(19911026)。眺望彩霞踩壞玫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申慧媛(19911102)。統獨休兵如是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申慧媛(19970606)。政治力不容介入教科書的編印工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自立早報社論(19911026)。彩霞與玫瑰無妨爭豔,進歩和安定可以並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何榮幸(19970606)。民進黨:肯定認識臺灣課程內容,建國黨:新課程缺乏臺灣主體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950305)。「族群權益平等促進會」籌備會聲明,臺大法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文星(19970618)。本持民族立場,尊重歷史事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吳寧馨(19970615)。還來不及《認識臺灣》就先目睹統獨戰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吳叡人(19950904)。還我血肉,不要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吳叡人(19961031)。為民族主義辯護:以色列、英國兩名學者著書論述「民族認同」新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淑華(19970605)。統獨都不滿臺灣人不是中國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涵宇(19970611)。歷史的歸歷史不可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維菁(19960721)。歷史、狗屎都是ㄕˇ:姚瑞中個展「反攻大陸」檢視冷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慶安(19951024)。紀念臺灣光復,豈能扭曲主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鴻禧(19910212)。臺灣島、臺灣人與國家、個人之迷思:國家、社會起源論之思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杜正勝(19970706)。從根扎起,認同這塊土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杜正勝(19970911)。跨世紀的課題,確立臺灣主體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沈建德(19970606)。認識臺灣應以事實爲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周瑞華(19950609)。擁抱故鄕土地的滋味如此甘美!:第一屆楊梅百年文藝季緣起紀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世奇(19970606)。別教臺灣小孩做中國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金源(19951027)。臺灣需要更寬宏的歷史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金德(19951107)。終戰與光復的記憶各有不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富士(19970607)。為臺灣社會招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林馨琴(19970604)。高中歷史書也有新變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紀麗君(19970629)。趙麗雲:孤軍奮戰的不扁玫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翁興利(19960226)。民主生活才是統獨爭論的本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系國(19961001)。以釣魚臺爲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張啓楷(19970127)。二二八紀念碑文今敲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張啓楷(19970127)。二二八基金會化大悲爲大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張勝彥(19970616)。「歷史教科書探討」座談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莊佩璋(19951027)。如何從臺灣觀點看光復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陳希林(19980421)。社區營造座誤二十四日起舉行兩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陳希林(19980527)。文化基金流進文化中心情況普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陳希林(19980527)。文化基金會獨立,南市搶第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其南(19950319)。經營大臺灣•從小社區做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其南(19960901)。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使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陳其南(19970409)。開啓新的地方時代、文化時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亮全(19951026)。愛家就來拼:新社區運動展現臺灣生命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陳信雄(19970618)。400年臺灣只是近代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陳昭瑛(19970607)。爲大和民族招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陳盈珊(19970406)。二二八受難家屬含淚悼親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項國寧(19970610)。國中教材《認識臺灣(歷史篇)》座談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黃秀政(19970606)。政治干預學術可以休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黃秀政(19970609)。把真正的歷史還給大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黃麗生(19970611)。人民主體價値在哪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楊湘鈞,莊惠薰(19970610)。「日治」歷史評價引發學者激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楊照(19950424)。對臺灣主體位置的想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楊蕙菁(19970610)。日治建設:舊版幾無敍述,新版遍談改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楊蕙菁(19970610)。抗日過程:舊版可歌可泣,新版著墨鎭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楊蕙菁(19700625)。《認識臺灣》完成修正,九月如期試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董成瑜(19961031)。《劉大任作品集》背後散落未完的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董成瑜(19961031)。葉石濤:不顧病體,依然樂在創作、忙於考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詹宏志(19821224)。臺灣人的臺灣意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廖咸浩(19950424)。超越國族主義的思維框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劉廣定(19970606)。少了金馬澎湖,多了日本神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潘家鑫(19970606)。編審委員未受尊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潘朝陽(19970609)。先確立臺灣人民主體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蔡百銓(19970201)。曼德拉總統:臺灣共和國的接生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鄭梓(19970606)。恢復「臺灣人的臺灣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蕭高彥(19950608)。自由主義寛容論難解認同難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謝復生(19971130)。朝野消長,影響政黨政治走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韓國棟(19970604)。無意挑起種族仇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韓國棟(19970604)。認識臺灣顚覆大中國觀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韓國棟(19970605)。編委絕無理由爲日本人講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韓國棟(19970605)。院士卯上教育部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韓國棟(19970606)。李慶華的質疑杜正勝的答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龔招健(19960425)。溫州公園圍牆將拆除,增加殘障出入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龔招健(19951006)。溫州公園社區邁向新里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龔招健(19951006)。「崔媽媽」在溫州社區扮演催化劑角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龔招健(19951023)。崔媽媽租屋中心舉辦溫州社區導覽活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王曉波(19970614)。認識臺灣,好漢剖腹來相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邱貴芬(19970213)。壓不扁的玫瑰:臺灣後殖民小説面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登輝、行政院新聞局(1996)。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國慶祝詞。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四年言論選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登輝、行政院新聞局(1996)。在「經營大臺灣」一書版稅捐贈典禮講話。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四年言論選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登輝、行政院新聞局(1996)。於國家統一委員會第十次全體委員會議講話。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四年言論選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登輝、行政院新聞局(1996)。接見「馬關條約一百年--臺灣命運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人員講話。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四年言論選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登輝、行政院新聞局(1996)。接見八十四年優秀青年講話。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四年言論選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登輝、行政院新聞局(1996)。く經營大臺灣,從社區建設著手。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四年言論選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登輝、行政院新聞局(1996)。慶祝抗戰勝利曁臺灣光復五十週年祝詞。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四年言論選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登輝、行政院新聞局。親臨二二八紀念碑揭幕式講話。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四年言論選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登輝、行政院新聞局(1996)。親臨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慶祝成立四十五週年餐會講話。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四年言論選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國興(1993)。走到歷史十字路口的臺灣。臺灣人教材。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俐甫(1990)。「臺灣光復」與「臺灣光復節」之意涵探討。禁忌•原罪•悲劇。臺北:稻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賴明(199710)。香港與威尼斯:一個困擾臺灣半世紀的問題。九十年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甫、殷海光基金會(1998)。臺灣族群政治的形成及其表現:一九九四年臺北市長選舉結果之分析。民主--轉型?臺灣現象。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明珂、中研院近史所(1994)。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歴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莉莉、年度評論編輯小組(1988)。掙脫政治迷思的牢籠:海峽兩岸舊調譜新曲。1987年臺灣年度評論。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德威(1991)。儀式化的往日情懷:夏烈的《最後的一隻紅頭烏鴉》。閱讀當代小説。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浤源、中華民國民族主義學會(1993)。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概觀。民族主義論文集。臺北:黎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浤源、中研究近史所(1994)。民國以來華人國家觀念的演化。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歴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浤源(1995)。從離異到獨立:清末周邊民族族國主義的醞釀。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臺北:幼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朱諶、中華民國民族主義學會(1995)。加拿大魁北克民族運動。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臺北:幼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江澄祥(1995)。五十年來的臺灣政治發展及其問題。百年來的臺灣。臺北:前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何懷碩(1990)。另一個中國人的想法。變。臺北:林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旭峯、黃俊傑(1997)。社區取向的聚落公共空間營造:五里林糖廠舊鐵道用地再利用的營建經驗。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吳幸蓉、黃俊傑(1997)。民間團體與社區成人教育:以橋仔頭文史協會爲例。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炳南、周祥光、中華民國民族主義學會(1995)。統獨意識與臺灣的政治發展。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臺北:幼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祖琛、年度評論編輯小組(1988)。期待文學新環境的建立:歷史巨變前夕的臺灣文學。1987年臺灣年度評論。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國祁、中研院近史所(1994)。滿清的認同與否定:中國近代漢民族主義思想的演變。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沈宗瑞(1993)。世界資本主義與近代(1840-1922)中國民族主義。民族主義論文集。臺北:黎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卓榮德、孟樊(1989)。從統獨之爭看國家重建:一個「合理性」架構的提出。1988年臺灣年度評論。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孟樊、孟樊(1989)。要拼才會贏:檢視一九八八年的臺灣社會。1988年臺灣年度評論。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忠正、林鶴玲、張茂桂(1993)。臺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林瑞明(1996)。國家認同衝突下的臺灣文學研究。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耀德(1991)。文學新人類與新人類文學。重組的星空:林耀德評論選。臺北:業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胡元輝、年度評論編輯小組(1988)。超越聲音與動作:臺灣民主運動的舊路向與新探索。1987年臺灣年度評論。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倪炎元(1987)。深染政治性格的「臺灣結」。1986年臺灣年度評論。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郭正亮、殷海光基金會(1998)。李登輝現象:民主轉型與政治領導。民主一轉型?臺灣現象。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許津橋(1987)。人文雜誌的脈動:從《當代》、《文星》、《臺灣新文化》到《南方》。1986年臺灣年度評論。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芳明、施正鋒(1994)。殖民地革命與臺灣民族論:臺灣共產黨的1928年綱領與1931年綱領。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奕麟、羅金義、王章偉(1997)。從戰後臺灣傳統文化的建構看現代國家的弔詭。解構東亞現代化:奇蹟背後。香港:牛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儀深、中研院近史所(1994)。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歴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黃有志、中華民國民族主義學會(1993)。中山先生民族主義的內涵與特質。民族主義論文集。臺北:黎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黃昭堂、臺灣研究基金會(1995)。臺灣人的反殖民及Nationalism的發展。百年來的臺灣。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楊清矗(1989)。變「結」的故事:「臺灣民運中國結」序。神話統治臺灣四十年。高雄:教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楊照(1995)。從中國的邊陲到南洋的中心:一段被忽略的歷史。痞子島嶼荒謬紀事。臺北:前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楊照(1995)。評阿盛的《秀才樓五更鼓》。文學的原像。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楊照(1995)。評劉大任的四部作品。文學的原像。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葉石濤(1990)。接續祖國臍帶之後:從四〇年代臺灣文學來看「中國意識」和「臺灣意識」的消長。走向臺灣文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廖炳惠、臺灣研究基金會(1995)。當代臺灣公共文化的回顧與展望。百年來的臺灣。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劉敏儀(1994)。後殖民主義與香港文化。文化評論。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鄭水萍、黃俊傑(1997)。橋仔頭鄕土史的滄桑:橋仔頭歷史意識的產生。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蕭新煌、中國論壇編委會(1989)。當代知識分子的「鄉土意識」:社會學的考察。知識分子與臺灣發展。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應平書、夏烈(1992)。喜見文學逃兵歸隊:側寫夏烈的小説《最後的一隻紅頭烏鴉》。夏獵。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李筱峰(1994)。國家認同的轉向:以戰後臺灣反對人士的十個個案爲例。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臺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茂桂(1997)。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張茂桂(1993)。「共同體」的追尋與族群問題--序論。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邱貴芬(2007)。「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甫昌(1997)。結構限制、運動參與、與異議性意識:台灣民眾政黨支持的社會結構基礎初探。九〇年代的臺灣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廖炳惠(1994)。族群與民族主義。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前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黃昭堂(1994)。戰後臺灣獨立運動與臺灣民族主義的發展。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彭小妍(2004)。女作家的情慾書寫與政治論述:解讀《迷園》。認同、情慾與語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廖咸浩(20070000)。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臺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分」的轉變。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王甫昌(19930000)。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國家政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