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
書刊名:公民訓育學報
作者:廖添富劉美慧 引用關係董秀蘭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o, Tien-fuLiu, Mei-huiDoong, Shiow-lan
出版日期:1999
卷期:8
頁次:頁1-14
主題關鍵詞: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0
     一九八0年代以來,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學者對公民資格與公民教育觀等議題有相當的爭議。本文歸納其主要論點如下: 一、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觀 (一)個人與國家的關係:1. 個人優先於社會、國家而存在;2. 屬於契約式的工具性關係。 (二)權利政治或共善政治:1. 個人權利獨立於任何,好的價值而存在, 強調個人自主和尊重差異;2. 個人權利優先於任何社會責任或促進公共利益的要求。 (三)政治中心與愛國心:1.國家的目的只在保障個人的基本權利,而不在培育有德行的公民;2.公民對美好生活及價值的構思,國家必須給予中立性的關心;3.國家的中立性是解決當代社會價值多元分歧的最好方式。 (四)應否積極參與政治:1.政治參與是社會契約的工具性產物, 目的在謀求、維護個人的權益,而不在實踐公民責任;2.個人參與統治並不具有積極的意義,亦不具任何價值意涵,個人自主性構成,不需透過公共生活。 二、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 (一)個人與國家的關係:1.社會、國家優先於個人而存在;2.屬於構成式的固有關係。(二)權利政治與共善政治:1.個人的行為和社會制度的安排都需符合共善價值的要求;2.強調公民的責任義務和公共服務的角色。 (三)政治中心與愛國心:1.愛國心是構成政治社群不可或缺的公民德行;2.社群應鼓勵成員選擇與社群共善價值相符的生活方式;3.不應在愛國心的美德上保持中立,應積極證成愛國心。 (四)應否積極參與政治:1.政治參與的目的在促進共善,也是公民的責任和公民資格的積極實踐;2.公民應積極參與選舉投票以外的公共事務活動;透過參與,個人的自主性才可實現。
期刊論文
1.Oldfield, Adrian(1990)。Citizenship: An Unnatural Practice。Political Quarterly,61(2),177-187。  new window
2.Sandel, Michael(1984)。The Procedural Republic and the Unencumbered Self。Political Theory,12(1),81-96。  new window
3.Waldron, Jeremy(19870400)。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iberalism。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37(147),127-150。  new window
4.林火旺(19940600)。自由主義、民主政治與公民教育。訓育研究,33(1),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agger, R.(1981)。Metropolis, memory, and citizenship。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5,715-737。  new window
6.林火旺(19920900)。自由主義與政治中立。美國月刊,7(9)=77,74-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彭如婉(1997)。從當代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Phillips, D. L.(1993)。Looking backward: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communitarian thought。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Ackerman, Bruce(1980)。Social Justice in the Liberal State。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Crittenden, Jack(1992)。Beyond Individualism-Reconstituting the Liberal Self。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Kymlicka, Will(1990)。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  new window
5.Barber, Benjamin R.(1984)。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6.Galston, William A.(1991)。Liberal purposes: Goods, virtues, and diversity in the liberal stat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Rawls, John(1971)。A Theory of Justic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Taylor, Charles(1989)。Cross-purposed: 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debate。Liberalism and the Moral Life。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Skinner, Q.(1992)。On iustice: the common good and the priority of liberty。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 Pluralism, Citizenship, Community。London:Pluralism, Verso。  new window
3.MacIntyre, Alasdair(1984)。Is Patriotism a Virtue?。The Lindley Lecture。University of Kansas。  new window
4.蕭高彥(1995)。愛國心與共同體政治認同之構成。政治社群。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