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華語語法與語法教學
作者:湯廷池
書刊名:語言學、語言分析與語言教學;上册
頁次:245-322
出版日期:2010
出版項:臺北市:致良
主題關鍵詞:華語語法語法教學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0
期刊論文
1.湯廷池(19970400)。華語詞話。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6)=42,111-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光直(1994071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該躋身世界主流。亞洲週刊,8(27),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湯廷池(1995)。漢語詞話。中國語文,453,15-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湯廷池(1995)。漢語詞話。中國語文,451,17-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廷池(19880400)。新詞創造與漢語詞法。大陸雜誌,78(4),5-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湯廷池(19880500)。新詞創造與漢語詞法。大陸雜誌,78(5),27-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湯廷池(19830600)。如何研究國語詞彙的意義與用式--兼評國語日報辭典處理同義詞與近義詞的方法。教學與研究,5,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傅健雄(2000)。香港在職語文教師學習普通話情意初探。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69-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屈承熹(1990)。華語中前後景的等級體系及句子的界定。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思敏(2003)。試析"什麼是X ?" ,與"X是什麼?"的分別。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71-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真(2000)。表加強否定語氣的副詞"並”和"又”。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87-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順全(2003)。漢語的取得義格式是不是雙賓語句。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55-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洪年(1988)。教室漢語:趨向補語結構中的賓語位置。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235-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正德(1988)。中文的兩種及物動詞和兩種不及物動詞。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39-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蔣紹愚(1994)。內動、外動和使動。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0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小梅(2000)。國語'來、去'動詞與物體及事件間的平行語意。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11-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宣範(1991)。中文在言談結構上是個受格語言。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懿德(2000)。試析「是不是」句式。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湯廷池、湯志真(1997)。華語情態詞序論。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世界華文出版社。175-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英哲(1988)。華語語法標準問題的探討。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7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畢永峨(1994)。會話互動性和語言使用。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227-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鄒嘉彥、梁燕冰、張南峰、冼景炬、黎邦洋、王培光(1991)。從香港傳媒語言看未來的法律語言。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29-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澤權(2003)。「尊他敬語」與中華文化:由《紅樓夢》的英譯談起。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66-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屈承熹(2000)。認知功能語法與華語教學:原型、像似性、連綿性等槪念在語法教學上的應用。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6-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鐘榮富、林秀春(1994)。外籍學生中文口試及筆試的句法結構之研究。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343-3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廣興(1984)。從「意義被動句」看中文動詞的自、他動性。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91-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蔡美智(1997)。中文副句研究之一:比較因果和條件句之結構與功能。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451-4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戴金惠(2003)。以認知語意學的觀點解析中文表「結果」把字句:並與德文不可分字首'er-, ver-, zer-'之語意相較。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97-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占華(1997)。處所詞組中出現‘在’的蘊涵條件。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03-3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曉鈞(1997)。從外國學生的認知模式看華文教材的編寫原則。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21-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曙光(2000)。對外華語教學中對「無標誌被動句式」的處理。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32-3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方經民(1997)。現代漢語空間方位參照的組合結構。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13-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古川裕(2000)。現代漢語疑問句的兩個功能系統--「表疑句式」與「提問句式」。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31-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石汝杰、陳榴竟(2003)。日本漢語語法教學問題。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56-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史有為(1997)。處所賓語與相關處所成分。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17-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孟珍(1988)。‘了’字的「完成貌」用法。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271-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艷惠(1988)。中文動後結構的限制。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209-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宗宓(1988)。華語四個基本語意句型的教學法研討。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153-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臻儀(2000)。國語中主題名詞組之語意研究。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96-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軍(2003)。漢語道歉言語行為的話語構成、語用特點與華文教學對策。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35-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麗華(2003)。「全民亂講」語言策略探討--臺灣北高市長選前選後的言談分析。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06-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沈德思(1998)。華語教學中的「抽象語言學」假設之作用及應用。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53-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杉村博文(2003)。現代漢語疑問代詞周全性用法的語義解釋。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02-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周上之(2003)。《HSK》「‘把’字句」強制性遞減序列。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86-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孟琮(2003)。「近義句式」和「首選句式」。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15-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幸曼玲(1994)。外國人在臺灣學習中文使用中文之「情境分析」。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51-3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屈承熹(1988)。“功能語法”與“形式語法”在華語教學上的應用。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35-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屈承熹、范曉龍(1994)。何謂「主題突顯」? --以華語篇章及句法來界定。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215-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屈承熹(1997)。華語中的主題、焦點與信息量。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臺北。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屈承熹(2003)。抽象觀念的具體化:華語的虛詞研究與教學。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70-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胡百華(1994)。賓語該有界限吧!。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09-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徐時儀(1994)。注意華語語言現象的所以然。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175-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夏宗葆(1984)。華語中的時態表達。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261-2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畢永峨、李佳霖(2003)。詞類與語音弱化:以'那'為例。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連金發(1994)。華語與閩南語述補結構的比較。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119-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連金發(2003)。華語固定語式比較。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4-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曹逢甫(1988)。從主題--評論的觀點談中文的句型。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125-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秀美(1984)。中文一些特別句式的主賓語位置問題。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7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文彬(1988)。‘見’字不具指代作用。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23-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張慎敏、黃居仁(1994)。現代漢語‘起來’的方向意義與起始動貌。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47-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淑敏(1997)。漢語副詞與狀語的研究:定義、分類與功能。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99-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張在雲(2000)。怎樣判斷古代漢語中某個名詞在句中活用為動詞?。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99-3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張莉萍(2000)。華語教材中的語法用語。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19-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張黛琪(2003)。從受惠語義探討現代漢語中'幫'的詞類定位。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陸孝棟(1984)。華語語言層次問題。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5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陸孝棟(1988)。中文語法中的邏輯觀念。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147-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陸儉明(1994)。關於漢語詞類的劃分。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6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陸慶和(2003)。談談「'把'字句」的傾向性與限制性。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74-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黃美金(1984)。'了':漢語中標示「界限」的符號。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247-2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湯廷池(1988)。如何研究漢語詞彙的意義與用法:兼評《國語日報辭典》處理同義詞與近義詞的方式。第一屆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37-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湯廷池(1997)。華語自由語與黏著語的畫分。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3-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湯廷池、張淑敏(1994)。華語的'連...都'結構。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楊秩華(1984)。'給'的用法和分析。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95-3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楊秩華(1988)。華語的強調修飾語。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93-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楊中玉(2003)。漢語數量名詞的三種語意:從時制與時貌的角度探討。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45-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楊軍(2003)。試析語用範疇話語聽力題的難度等級及應用。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13-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葉德明(1988)。華語副詞'再、纔、就'的語用功能。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223-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齊滬揚(2000)。與「'把' +賓語+動詞+處所、終點補語」句式中動後介詞成分脫落相關的一些問題。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44-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齊滬揚(2003)。語氣詞'了'的意義分析和歷史演變。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7-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董潔芬(1994)。有關華語中'了'字系統化教學之具體實現。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97-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劉小梅(1994)。華語動詞組與名詞組的平行架構及有定無定的語意分辨。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39-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劉小梅(1997)。華語動詞組的實質指涉與量詞及所有格的語法關係。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劉座箐(2003)。關於一本對外漢語語法教材的淺評。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69-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鄭舒(1997)。華語文教學課本的「語用分析」。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7-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鄧守信(1991)。漢語狀語的結構。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149-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鄧守信(1997)。漢語的領屬關係。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65-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謝佳玲(2003)。華語的情態動詞與情態副詞:語意的分類與歸類。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5-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羅義芬、黃居仁(1997)。漢語動貌詞'在'與'著'的詞彙意義。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89-3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譚成珠(1997)。句成分移位話題化的特點與語用價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43-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蕭宇超(1997)。從認知語法觀點論國語'過'的動詞表徵結構。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81-2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蘇張之丙(1988)。普通話中的趨向動詞組。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177-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鐵鴻業(1984)。華文述語的時態、情態、語態與受態及其教學。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135-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李英哲、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991)。漢語主題與主語之辨。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9-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周玫慧(1997)。上古漢語「直接問句」與「間接問句」初探--兼論現代漢語相關現象。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477-4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莫若萍、黃居仁、陳克健(1991)。中文的「連動句」。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159-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畢永峨(1991)。'來'跟'去'的語意探討。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73-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曹逢甫(1991)。漢語的分裂句:主題與焦點和諧共處的結構。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93-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曹逢甫(2000)。華語虛字的研究與教學-以'呢'字為例。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曹逢甫、謝佳玲(2000)。華語的聚焦結構「分裂句」再探。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42-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陳延河(2000)。印尼學生學習漢語中常見「詞序偏誤」之分析。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38-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陸儉明(2000)。現代漢語的「否定是非問句」及其答話。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70-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黃運驊、黃正德、鄧德祥、丁瑞賓(1984)。華語的照應詞與華語教學。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文教育協會。203-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湯志真(1988)。漢語的移位、「承接條件」與「空號原則」。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83-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鄧守信(1984)。功能語法與漢語信息結構。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63-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湯廷池(1990)。漢語動詞組補語的句法結構與語意功能:北平話與閩南話的比較分析。第一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會議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湯廷池(1991)。漢語述補式複合動詞的結構、功能與起源。第二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李永貞、李嘉眞(2003)。網路語料庫運用與對外華語語法教學研究--以副詞 ‘纔’與‘就’為例1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湯廷池(1992)。漢語詞法句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黎錦熙(1924)。新著國語文法。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叔湘(1955)。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力(1944)。中國語法理論。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士元、陸孝棟(1966)。變換語法理論。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何容(1959)。中國文法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名凱(1960)。語法理論。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樹達(1931)。馬氏文通刊誤。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黎錦熙(1933)。比較文法。北平:著者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Vendryes, Joseph(1921)。Le Langage: Introduction linguistique a l’histoire。Paris:La Renaissance du Livre. Department of French and Italian。  new window
11.Stockwell, Robert P.(1977)。Foundations of Syntactic Theory。Prentice-Hall。  new window
12.王力(1943)。中國現代語法。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力(1957)。漢語語法綱要。北京:新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馬建忠(1898)。馬氏文通。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湯廷池(1989)。漢語詞法句法。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湯廷池(1992)。漢語詞法句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湯廷池(1999)。閩南語語法研究試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樹達(1933)。中國修辭學。上海: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力(1980)。漢語史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呂叔湘(1942)。中國文法要略。上海: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呂叔湘(1956)。中國文法要略。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高名凱(1948)。漢語語法論。上海: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Jespersen, Otto(1924)。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London:Allen and Unwin。  new window
24.許世瑛(1968)。中國文法講話。台北: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湯廷池(1977)。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第一集,移位變形。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徐烈炯(1988)。生成語法理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湯廷池(20000000)。漢語語法論集。臺北:金字塔。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Chomsky, Noam(1957)。Syntactic structures。Mouton。  new window
29.Kuhn, Thomas S.(1962)。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30.湯廷池(1988)。漢語詞法句法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Bloomfield, Leonard(1933)。Language。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window
32.Chomsky, Noam(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IT Press。  new window
33.湯廷池(1994)。漢語詞法句法五集。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湯廷池(1992)。漢語動詞組補語的句法結構與語意功能:北平話與閩南話的比較分析。漢語詞法句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湯廷池(1992)。漢語述補式複合動詞的結構、功能與起源。漢語詞法句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湯廷池(1989)。新詞創造與漢語詞法。漢語詞法句法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Tan, T. C.(1991)。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Resultative Complements in Chines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ndarin and Southern Min。閩南語語法研究試論。  new window
5.湯廷池(1988)。如何研究華語詞彙的意義與用法:兼評國語日報辭典處理同義詞與近義詞的方式。漢語詞法句法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