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語語法的社會與文化功能 : 以漢語語法的靈活性為切入點
作者:潘善池
出版日期:2010
出版項: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主題關鍵詞:漢語語法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7
期刊論文
1.曾金金(2005)。由平衡語料庫和中介語語料看漢語被字句表述的文化意龜。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15(2),89-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陸丙甫(1998)。從語義、語用看語法形式的實質。中國語文,1998(5),353-3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春秀、李長春(2007)。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5,3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刁世蘭(2008)。現代漢語的語序及相關問題。合肥學院學報,25(5),77-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尹群(2003)。論漢語委婉語的時代變異。修辭學習,116,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仇鑫奕(1996)。再說漢語語法學形成較晚的原因。漢語學習,96,25-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仇鑫奕(2001)。語義期待的產生條件及其作用。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3,48-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毛海瑩(2008)。民俗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語文學刊,10,9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力(2006)。淺談觀念文化對漢語語法的影響。內蒙古電大學刊,88,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虹、王錦程(2003)。從漢譯英的贅冗和疏漏問題看漢英語法特徵之差異--漢語語法的柔性之於英語語法的剛性。華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13(2),46-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文征、王彥昌(2008)。論漢語詞彙的文化內涵。文教資料,2008,33-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秀玲、連勇(2003)。「文史哲融通」--淺談漢語研究的三維視角。語文學刊,2,46-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金芳(2003)。試論古漢語詞義引申中的文化意蘊。江漢論壇,2,118-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春輝(2008)。漢語回謝語類型與使用的社會語言學考察。語言教學與研究,4,88-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洪君(2006)。從本族人語感看漢語的「詞」--評王立《漢語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語言科學,5(5),107-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振華(2001)。漢語的靈活度。洛陽師範學院學報,3,64-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德壽(1998)。漢語語法特點研究述評。廣播電視大學學報,4,54-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史燦方(1995)。漢語修辭美的文化思考。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3,39-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田意民、曾志朗、洪蘭(20020100)。漢語分類詞的語義與認知基礎:功能語法觀點。語言暨語言學,3(1),101-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申小龍(1986)。語言研究的文化學方法。語文導報,9-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申小龍(1991)。語言:人文科學統一的基礎與紐帶。漢語學習,5,29-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申小龍(1994)。中國語言文字之文化通觀。天津社會科學,2,75-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申小龍(1999)。漢語語法學的文化認同與形神關係。平頂山師專學報,14(3),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申小龍(2000)。漢語語法的「虛」與「實」。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申小龍(2002)。論漢語句型的功能分析。孝感學院學報,22(1),19-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申小龍(2003)。論漢字的文化定義。漢字文化,2,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申小龍(2004)。中國文化語言學範疇系統析論。杭州師範學院學報,3,63-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石毓智(1993)。漢語形容詞的有標記和無標記現象。中國語文,6,401-4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申小龍(2005)。語言的人文功能語索緒爾的語言學自律。北方論叢,189,8-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石毓智(2004)。論社會平均值對語法的影響--漢語「有」的程度表達式產生的原因。語言科學,3(6),16-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任學良(19870900)。漢語句法結構和邏輯結構的一致性:漢語詞序的內在規律研究。中國語文研究,9,29-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向明友、黃立鶴(2007)。漢語語法化研究--從實詞虛化到語法化理論。漢語語法化研究,5,78-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安華林(2008)。論現代漢語語法的特點。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8(4),96-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朱琦、卞浩宇(2008)。舊詞、新詞、外來詞--從漢語詞滙的發展變化看語言和社會的「共變」關係。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5(2),73-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吳土艮(2002)。漢語詞的文化義與文化個性。浙江樹仁大學學報,2(1),46-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宋文輝(1998)。漢字與漢語之關係再說。漢字文化,1,3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李文華(2007)。漢語中「氣」的隱喻。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8+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生信(2008)。《莊子》中的「氣」及「氣化詞」的文化本源。寧夏社會科學,3,188-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向農(1997)。走向成熟的漢語語法研究。語文教學與研究,7,2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其曙(1998)。漢語和英語表達差異的社會語言學分析。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8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魯平(2008)。漢語語言認知的嬗變。齊魯學刊,204,132-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厚業(2004)。英漢語用功能對比與研究。哈爾濱學院學報,25(12),125-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沈家煊(2009)。我看漢語的詞類。語言科學,8(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沈開木(1992)。語法、語義、語用的聯繫。語法研究和探索,6,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肖華、仇鑫奕(2007)。模糊語言及其語用功能。銅仁學院學報,1(5),63-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肖志清(2008)。英漢句子主語的比較和確定。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3),44-47+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邢志群(2009)。試論漢語語言、文化的教學體系。全美中文教師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阮玉慧(2002)。從英漢語的發展看語言與社會的關係。安徽工業大學學報,19(1),88-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周立志、白聰(2009)。論古今漢語詞類活用的不同本質。語言研究,2,3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周立群(2001)。試論漢語文教育民族性的凸顯。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2(1),109-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周國輝、皇甫偉(2008)。句法--語義非一致性的認知理據和語用闡釋。煙臺大學學報,21(4),114-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季麗莉(2007)。從「氣」的語義場探析漢字研究生態觀。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3(4),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岳方遂(1999)。語法研究百年之歷史嬗變。安徽大學學報,23(1),100-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林秀君(2006)。近體詩句式結構的彈性美感--兼論漢語民族特性。語文學刊,7,86-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林亞軍(2008)。漢語動詞的語義句法特徵與雙賓語結構。外語學刊,142,8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林華東(19950600)。漢字的表義性與漢語語法的彈性特徵。中國語文通訊,34,50-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林華東(1995)。漢字與漢語語法的關係。漢字文化,4,2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金海瀾(1994)。漢語漢字文化的深入探討--第三屆全國文化語言學研討會述評。漢字文化,4,26-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姜聲調、吳海燕(2008)。從廣義的語法角度看對外漢語教材之錯誤。社會科學評論,3,25-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范慶芬(2008)。漢語人名的社會語言學內涵。科技信息,3,132+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英力(1999)。英漢語詞匯文化內涵的對比研析。松遼學刊,6,63-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孫潤(2004)。論成語的氣、象、神圓融的文化模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4),2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馬愛德(1995)。「中國文化語言學」運動和漢語的本質:中國國情的新表現?。北方論叢,132,91-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馬愛德(1999)。跨文化學術傳統:漢語語法的中、英文描寫。漢語語法的中、英文描寫,1,24-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馬愛德、曾立誠(2000)。語言的文化視角與社會符號功能:申小龍的語法理論在系統功能理論框架的解釋。華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25-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馬樹華(2001)。論漢語的文化意蘊。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4,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徐小婷、張威(2008)。漢語借形詞的歷時發展與社會文化功用。寧夏大學學報,30(1),11-1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袁嘉(2001)。漢語交際文化與對外漢與語法教學。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2(7),215-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袁嘉(2007)。漢語虛詞研究及其應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187,226-2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馮杰(1999)。漢語語法中的文化積澱。自貢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50,4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馮智強(2008)。英漢語法本質異同的哲學思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6(1),65-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張睛(2007)。過去十年間漢語消亡名詞的社會語言學分析。文教資料,7,98-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張榕(1995)。漢語研究的全新視野--中國文化語言學簡介。江西教育學院學報,61,17-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張榕(1995)。漢語研究的全新視野(下)--中國文化語言學簡介。江西教育學院學報,63,12-18+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張建民(2008)。漢字構形的類化和漢語語法的思維。中國民族學類核心期刊,1,131-135+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張春芳(2008)。從英漢句子結構差異論英語關係分句的漢譯。洛陽師範學院學報,3,137-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張淑賢(1997)。論對外漢與教學與文化滲透。淄博師專學報,2,8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曹曉宏(2007)。引氣貴齊義脈融貫--漢語話語組織論之一。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2(1),37-4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梁豔(2002)。試析漢語語法學產生遲緩的原因。廣西社會科學,87,193-1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梁志剛(2003)。從英語漢語的變化看語言演化的社會文化背景。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17,85-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郭熙(2006)。語境研究與社會語言學--讀王建華等新著《現代漢語語境研究》。漢語學習,5,77-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郭莉萍(2000)。說「氣」。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4,110-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郭富強(2005)。中西方語言哲學對比分析及其啟示。白城師範學院學報,19(1),72-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陳永莉(2008)。動詞與相關句法成分的語序原則:結果成分居後。湖南文理學院學報,33(4),109-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陳利麗(2006)。漢語虛詞研究述評。宿州教育學院學報,9(6),99-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陳榮歆、葉燕妮(2000)。英、漢語研文化中的禮貌套語。韓山師範學院學報,1,70-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景永恆(1999)。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現象爭議。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2),44-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湯志祥(2003)。漢語詞滙的「借用」和「移用」及其深層社會意義。語言教學與研究,5,44-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黃永紅、岳立靜(1996)。漢語語法特點與民族文化關係的幾點思考。民俗研究,39,7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楊柳、程南昌(2008)。外國人學習漢語語法偏誤分析研究綜述。現代語文,7,125-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楊冬梅(2008)。現代漢語詞類活用的語法思考。語文學刊,5,102-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楊海明(1998)。漢語語法的發展與規範--現代白話文演變考察。重慶教育學院學報,1,28-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楊啟光(1994)。神攝人治:漢語語法的真諦所在。暨南學報,16(1),74+130-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楊啟光(1996)。漢語語法之文化學教學的理論探索與課堂實踐。暨南學報,18,33-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楊啟光(1999)。中國文化語言學是對中國現代語言學的揚棄--以漢語語法研究為例。暨南學報,21(3),9-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楊啟光(1995)。認同中華文化:中國文化語言學方法論之本--兼論漢語十種人文主義研究法的理論根據和實踐意義。廣州師院學報,3,19+44-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楊啟光(2002)。銳意改革而又傍人藩籬的《中國文法論》,--漢語語法學名著評析之一。暨南學報,24(5),92-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楊曉紅(2007)。論漢語中的「正反詞」及其文化內涵。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6(6),90-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萬海燕(2001)。試論漢文化與漢語言的相互關係--兼談中國文化語言學的意義與價值。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4,44-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賈紅霞(2004)。漢語語法焦點問題的討論。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16-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靳琰、袁隴珍(2006)。淺議漢語性別語言差異成因。甘肅農業,5,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趙垚(2009)。掌握詞類活用規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時代教育,2,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趙倩(2003)。試析「氣」的詞義及其哲學內涵和文化延伸。四川師範學院學報,2,63-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劉順(2003)。現代漢語句法成分的移位分析。綏化師專學報,23(1),8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潘文國(1995)。從一滴水看大潮--讀10年來《漢語學習》上有關語言與文化研究的論文。漢語學習,89,35-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滕延江(2007)。現代漢語話題化移位的知理據。魯東大學學報,24(3),9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鄧曉明(2004)。漢語的特徵與漢語的修辭方式。楚雄師範學院學報,19(1),3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蕭國政(1999)。文化對語法的影響。黃岡師專學報,19(2),56-60+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蕭國政、吳振國(1984)。漢語語法特點和漢民族心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4,3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衡孝軍(2003)。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看漢語成語英譯過程中的功能對等。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1(2),75-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儲澤祥(1996)。論語法規範的彈性。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5(4),110-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薛鳳生(1998)。試論漢語句式特色與語法分析。古漢語研究,1998(4),67-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譚汝為(2000)。論漢語與民俗文化的關係。天津師大學報,6,7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李櫻(20001200)。漢語研究中的語用面向。漢學研究,18(特刊)=36,323-3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湯廷池(20000300)。漢語的情態副詞:語意內涵與句法功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199-219+2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秀如(1998)。由句法角色、語用功能、及社會限制來看插話造成的發語輪換現象(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淑慧(2003)。現代漢語口語交際語法之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文霖(2003)。探討社會心理因素對華語學習者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薌宇(2005)。以交際為本之華語文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斌、范開泰、張亞軍(2000)。現代漢語語法分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原(2001)。語言與語言學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祥徽、田小琳(1989)。現代漢語。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姜森、祝振華(1986)。語意學精華。臺北:黎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香雲(1985)。現代漢語語法學方法。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宣範(199909)。語言學新引。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啟庭(1997)。古今漢語語法異同。高雄市:調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昌來(200201)。二十世紀的漢語語法學。太原:書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宋宣(2004)。結構主義語言學思想發微。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ishman, Joshua A.、黃希敏(1991)。語言社會學。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申小龍(2000)。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Aristotle、Butcher, S. H.(1982)。Aristotle's Poetics。臺北:書林。  new window
13.Li, Charles N.、Thompson, Sandra A.、黃宣範(2005)。漢語語法。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安石(1988)。王安石詩選(周錫選注)。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申小龍(1993)。語文的闡釋。臺北:洪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申小龍(1998)。走向新世紀的語言學。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申小龍(2001)。漢語語法學--種文化的結構分析。南京:江蘇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白先勇(2004)。臺北人。臺北:爾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杜甫(1966)。杜工部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南一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國小國語。臺南:南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胡適(1988)。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水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范曉、李熙宗(1998)。語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上海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范曉(1996)。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郭繼懋、鄭天剛(2002)。似同實異:漢語近義表達方式的認知語用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昌來(2002)。現代漢語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上海: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陸儉明、沈陽(2004)。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湯廷池(1979)。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第一集移位變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海明(2006)。漢語語法的動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趙蓉暉(2004)。普通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蔡曙山(2007)。語言、邏輯與認知--語言邏輯和語言哲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盧國屏(2001)。文化密碼--語言解碼。臺北: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盧國屏(2002)。與世界接軌--漢語文化學。臺北: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蕭國政(2001)。漢語語法研究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戴煒棟(2004)。功能語言學導論。上海:上海外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戴維揚、梁耀南(2006)。語言與文化。臺北:文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韓寶育(2004)。語義的分析與認知。北京:中央編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嚴辰松、高航(2005)。語用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徐傑(2001)。普遍語法原則與漢語語法現象。北京 (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周慶華(2004)。語文研究法。臺北:洪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周慶華(2004)。創造性寫作教學。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周慶華(2006)。語用符號學。臺北:唐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周慶華(2007)。語文教學方法。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原(200102)。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湯廷池(1989)。漢語詞法句法。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李曉琪(2006)。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鄭玄、孔穎達、阮元(1982)。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趙永新(1997)。漢語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馮志偉(1999)。現代語言學流派。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湯廷池(1996)。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索振羽(2000)。語用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邢福義(2000)。文化語言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馬慶株(2005)。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石毓智、李訥(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句法發展的動力和機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伯江、方梅(1996)。漢語功能語法研究。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鍾嶸(1988)。詩品。臺北:大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孟琮、鄭懷德、孟慶海、蔡文蘭(1999)。漢語動詞用法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謝國平(1986)。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許慎、段玉裁(1979)。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亞里斯多德、陳中梅(2001)。詩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何三本、王玲玲(1995)。現代語義學。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2005)。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呂叔湘(2002)。呂叔湘全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孟樊(199805)。當代台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申小龍(1995)。當代中國語法學。廣東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呂叔湘、馬慶株(1999)。語法研究入門。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湯廷池(20000000)。漢語語法論集。臺北:金字塔。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蔣紹愚、曹廣順(2005)。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楊喚、歸人(1985)。楊喚全集。臺北:洪範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戴昭明(1996)。文化語言學導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湯廷池(1988)。漢語詞法句法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邵敬敏(2000)。漢語語法的立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孫良明(1994)。古代漢語語法變化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蔡振念(20020000)。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葉斐聲、徐通鏘(1997)。語言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周慶華(19970000)。語言文化學。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葛本儀(2002)。語言學概論。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邢志群(2005)。高年級漢語篇章連貫教學法。對外漢語書面語教學與研究的最新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語法要點。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叔湘(2002)。漢語句法的靈活性。呂叔湘全集。瀋陽:遼寧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邢志群(2007)。對外漢語教師培訓:篇章教學。漢語教學:海內外還內外的互動與互補。北京: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