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
作者:王震邦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聯經
集叢:聯經學術
ISBN:9789570838343
主題關鍵詞:陳寅恪學術思想史學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桑兵(2003)。近代中外比較研究史管窺--陳寅恪〈與劉淑雅論國文試題書〉解析。中國社會科學,2003(1),190-2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chneider, Axel(1996)。Between Dao and History: Two Chinese Historians in Search of a Modern Identity for China。History and Theory,35(4),54-73。  new window
3.陳寅恪(19350700)。元微之遣悲懷詩之原題及其次序。清華學報,10(3),545-5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寅恪(1932)。西夏文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夏梵藏漢合璧校釋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寅恪(19510000)。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嶺南學報,11(2),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璜(19771200)。憶陳寅恪登恪昆仲。大成,49,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祖謨(1988)。往事自述。文獻,37,134-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力(19360100)。中國文法學初探。清華學報,11(1),2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方桂(19740800)。藏漢系語言研究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7(8),1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胡文輝(2004)。新發現陳寅恪遺物印象記。收藏.拍賣,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爾敏(19730100)。陳寅恪著〈元白詩箋證稿〉讀後。食貨月刊,2(10),533-5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永興(2003)。述陳寅恪先生《論韓愈》之作的重大意義。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汪榮祖(19750400)。蘭克史學真象。食貨月刊,5(1),17-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法高(19821200)。讀〈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蔣天樞)。大陸雜誌,65(6),8-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策縱(19940200)。「中外為體,中外為用」--中國文化現代化芻議。中國文化(風雲時代),9,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胡文輝(20020700)。陳寅恪詩箋釋二題。古今論衡,8,117-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施耐德(2001)。道史之間:為中國尋找現代認同的兩位中國史家。中國文化,1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褚孝泉(19960400)。從陳寅恪「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談起。二十一世紀,34,144-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克敵(1997)。略論陳寅恪對新文化運動的態度與意見。文藝理論研究,199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克敵(2000)。對對子與中國文化精神。東岳論叢,200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羅志田(2006)。陳寅恪的文字意趣札記。中國文化,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金永植、王道還(19850100)。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知識:中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史學評論,9,5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Demievill, Paul(1971)。Necrologie: Tch'en Yinlo。Toung Pao,26。  new window
24.彼德.洛溫柏格、張同濟、郝名瑋(1996)。納粹青年追隨者的心理歷史淵源。史學理論研究,1996(3),133-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彼德.洛溫柏格、張同濟、郝名瑋(1996)。納粹青年追隨者的心理歷史淵源。史學理論研究,1996(4),143-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小川茂樹(1937)。顧頡剛目錄。東洋史研究,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小野川秀美(1936)。陳寅恪目錄。東洋史研究,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胡適(19170101)。文學改良芻議。新青年,2(5),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何大安(19930900)。從中國學術傳統論漢語方言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4),713-7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全漢昇(19350000)。清末的「西學源出中國」說。嶺南學報,4(2),56_1+57-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余英時(19940800)。章學誠文史校讎考論。中國文化(風雲時代),10,27-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備處(19280000)。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3-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寅恪(19361000)。讀秦婦吟。清華學報,11(4),951-9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寅恪(1932)。與妹書。學衡,1932(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桂生(1997)。陳寅恪、傅斯年留德學籍材料之劫餘殘件。北大史學,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毛漢光(1995)。陳寅恪傳。國史擬傳,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劉夢淺(19910600)。「一代文化所託命之人」--論陳寅恪先生的學術創獲和研究方法。中國書目季刊,25(1),28-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劉夢溪(19910300)。「一代文化所託命之人」--論陳寅恪先生的學術創獲和研究方法。中國書目季刊,24(4),49-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周樑楷(19961100)。傅斯年和陳寅恪的歷史觀點--從西方學術背景所作的討論(1880-1930)。臺大歷史學報,20,101-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石泉、李涵(1989)。追憶先師寅恪先生。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池田溫(1989)。陳寅恪先生和日本。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姚小平(2003)。首屆中國語言學史研討會文集--《馬氏文通》與中國語言學史。首屆中國語言學史研討會。北京:外國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季羨林(1989)。紀念陳寅恪先生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閉幕詞。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正弘(1990)。胡適與殷海光的科學觀。自由民主的思想與文化:紀念殷海光逝世20周年學術研討會。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季羨林(1989)。從學習筆記本看陳寅恪先生的治學範圍和途徑。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廣智(2004)。傅斯年、陳寅恪與蘭克史學。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史學和比較歷史思想會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梅祖麟(2000)。中國語言學的傳統和創新。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弱水(2000)。現代中國史學史上的陳寅恪--歷史解釋及相關問題。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7-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儒賓(1997)。近現代儒家思想史上的體用論。天人之際與人禽之辨--比較哲學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殷祝勝(1997)。陳寅恪的學術淵源及其演變(博士論文)。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羅志田(2009)。近代讀書人的思想世界與治學取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馮友蘭(1998)。三松堂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頌平(1984)。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永興(1993)。陳門問學叢稿。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陶希聖(1964)。潮流與點滴。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倉石武四郎、榮新江、朱玉麒(2002)。倉石武四郎中國留學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維運(1985)。聽濤集。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定宇(1996)。學人魂--陳寅恪傳。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小惠(2000)。父親劉半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應祥(2003)。嚴復年譜。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北京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1)。京師大學堂檔案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Schneider, Axel、關山、李貌華(2008)。真理與歷史:傅斯年、陳寅恪的史學思想與民族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文輝(2008)。陳寅恪詩箋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呂叔湘、王海棻(1986)。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曹伯言(2004)。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樹達(1986)。積微翁回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梁啟超、夏曉虹(2004)。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爾敏(2005)。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Zeller, Eduard、翁紹軍(1992)。古希臘哲學史綱。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嚴壽澂(2003)。近世中國學術通變論叢。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鍾羲、劉承幹(1989)。雪橋詩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湯用彤(2000)。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力(2006)。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玉梅(1997)。陳寅恪之史學。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胡守為、中山大學歷史系(2000)。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智超(2010)。陳垣來往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以煥(1996)。國學大師陳寅恪。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2010)。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柏拉圖、王曉朝(2005)。柏拉圖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汪榮祖(1997)。史家陳寅恪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爾敏(1977)。史學方法。臺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Hartman, Charles(1986)。Han Yu and the T'ang Search for Uni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3.蘇雲峰(19960000)。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馮友蘭(1947)。中國哲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宋德熹(1999)。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例。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譚獻(2002)。篋中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浦江清(1999)。清華園日記.西行日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皮後鋒(2003)。嚴復大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弼、石田羊一郎(1974)。老子王弼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嚴耕望(1985)。治史答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Erikson, Erik H.(1962)。Young Man Luther: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New York:W. W. Norton。  new window
42.王力(2005)。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余英時(1998)。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趙新那、黃培雲(1998)。趙元任年譜。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孪亦園(198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徐伯陽、金山(1991)。徐悲鴻年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何容(1954)。中國文法論。台北:臺灣開明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郭沫若(1985)。郭沫若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之洞(2002)。勸學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歐陽哲生(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顧潮(1993)。顧頡剛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Popper, Karl Raimund、傅季重、紀樹立(1986)。猜想與反駁。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致遠(1967)。張致遠文集。臺北:國防研究院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蔣天樞(1997)。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方朝暉(2002)。「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李澤厚(1987)。中國現代思想史論。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何炳棣(2004)。讀史閱世六十年。臺北市: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張廣智、周兵(2001)。心理史學。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劉克敵(1999)。陳寅恪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桑兵(2001)。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李清良(2007)。熊十力陳寅恪錢鍾書闡釋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李元平(1992)。俞大維傳。臺灣日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吳宓(1995)。吳宓自編年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王震(2005)。徐悲鴻文集。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胡守為(1998)。陳寅恪論文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陳小從(2004)。圖說義寧陳氏。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陳美延、陳琉求(2001)。陳寅恪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李方桂、王啟龍、鄧小詠、李林德(2003)。李方桂先生口述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俞大綱(1987)。寥音閣詩話。臺北:幼獅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夏承燾(1998)。天風閣學詞日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王汎森、杜正勝(1995)。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王慶成、葉文心、林載爵(1998)。嚴復編年文集。臺北: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吳雨僧(1979)。空軒詩話。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高平叔、陶英惠(1995)。蔡元培文集。台北:錦繡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張之洞(1963)。張文襄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賀麟(1989)。文化與人生。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楊聯陞(2004)。哈佛遺墨。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熊十力(2005)。體用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潘光旦(2000)。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盧冀野(2006)。盧前筆記雜鈔。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亞里士多德、苗力田(1993)。亞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余英時(1987)。文化:中國與世界。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胡守為(1996)。《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許冠三(1996)。新史學九十年。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傅杰(2001)。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劉以煥(2001)。一代宗師陳寅恪--兼及陳氏一門。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潘逸民(2005)。陳方恪先生編年輯事。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Levenson, Joseph R.(1972)。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A Trilog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90.Wang, Fan-shen(2000)。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1.侯宏堂(2009)。「新宋學」之建構--從陳寅恪、錢穆到余英時。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吳學昭(1992)。吳宓與陳寅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盧建榮(20100000)。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臺北:時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汪榮祖(2002)。史學九章。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實藤惠秀、潭汝謙、林啟彥(1982)。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卞僧慧(2010)。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陳美延、陳琉求(2005)。陳寅恪先生遺墨。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劉隆凱(2006)。陳寅恪「元白詩證史」講席側記。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吳學昭(1998)。吳宓日記。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周振甫(2004)。嚴復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齊家瑩(1999)。清華人文學科年譜。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蔡尚思(1981)。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王祖望(2005)。歐洲中國學.德國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杜維運(19810000)。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唐振常(2000)。承傳立新--陳寅恪先生之學。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陳來(2010)。宋明儒學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麥肯齊、李提摩太、蔡爾康(2002)。泰西新史攬要。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19531101)。自由中國。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19230512)。努力周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19321216)。青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1966)。新民叢報。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1988)。新青年。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19340826)。獨立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汪叔子、張求會(2003)。陳寶箴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余英時(1996)。現代儒學論。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陳永發(20010000)。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陳寅恪、萬繩楠(1996)。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錢仲聯(2004)。清詩紀事。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硏究。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桑兵(1999)。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傅斯年、歐陽哲生(2003)。傅斯年全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陳三立、李開軍(2003)。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島田虔次、蔣國保(1986)。朱子學與陽明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中國童年的歷史。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黃彰健(1970)。戊戌變法史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顧頡剛(2007)。顧頡剛日記。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杜正勝、王汎森(1998)。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後濱,張耐冬(20030900)。陳寅恪的士大夫情結與學術取向[評:陳美延編《陳寅恪集》(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1~20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顧頡剛(1926)。[古史辨]自序。古史辨。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嚴復(1986)。闢韓。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弱水(1998)。一九四九年前的陳寅恪--學術淵源與治學大要。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嚴復(1986)。原強。嚴復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俞大維(1978)。談陳寅恪先生。談陳寅恪。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杜維運(1971)。[歷史方法論]後記。歷史方法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季羨林(1994)。[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序。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島田虔次(1961)。體用の歴史に寄せて。塚本博士頌壽記念佛教史學論集。京都:塚本博士頌壽記念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嚴復(1986)。與《外交報》主人書。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湯用彤(2000)。往日雜稿。湯用彤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國剛(2000)。陳寅恪留德時期柏林的漢學與印度學--關於陳寅恪先生治學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識。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小從(1994)。庭聞憶述。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寅恪(1931)。吾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清華大學二十週年紀念特刊。北京: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方桂(2004)。李方桂致沈兼士書。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語堂(2004)。林語堂致沈兼士書。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季羨林(1997)。回憶陳寅恪先生。陳寅恪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俞大維(1992)。俞大維先生自述--「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俞大維傳。臺中:臺灣日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泉根(2001)。吳宓年表。追憶吳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國維(1966)。國學叢刊序。王國維遺書.觀堂別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牟潤孫(1987)。從《通鑑胡注表微》論援庵先師的史學。勵耘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呂叔湘(2004)。《馬氏文通》述評。呂叔湘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堅(1995)。《陳寅恪詩集》中的悲觀主義色彩淺釋。《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汪榮祖(2003)。長使書生淚滿襟:悼念周一良先生。載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學術與人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章培恆(1997)。[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後記。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戴鎦齡(1995)。梁宗岱與胡適的不合。中國文化名人畫名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錦繡(2003)。陳寅恪學案。百年學案。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周法高(1978)。柳如是事考。錢牧齋柳如是佚詩及柳如是有關資料。臺北:周法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周法高(1980)。漢語研究的方向--語法學的發展。論中國語言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唐長孺(1955)。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席文、劉龍光、張藜(2002)。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是否沒有發生?。中國科學與科學革命:李約瑟難題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論著選。瀋陽:遼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桑兵(2001)。陳寅恪與中國近代史研究。晚清至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馬幼垣(2000)。陳寅恪已刊學術論文全目初稿。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錢文忠(1994)。略論寅恪先生之比較觀及其在文學研究中之運用。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蔣天樞(1989)。陳寅恪先生傳。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胡適(1929)。Conflict of Cultures。中國基督教年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士元(2006)。索緒爾與雅柯布森:現代語言學歷史略談。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