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中小企業創業發展過程中的關係交換模式
作者:康必松
作者(外文):Bi-Song K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黃俊英
洪順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關係交換中小企業relational exchangeSM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8
本研究最初的動機是希望經由國內外關係交換相關文獻的整理比較,提出一融合國內外的理論研究架構,來做為研究台灣中小企業關係交換活動的依據,結果卻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在美國的關係交換研究中,其分析的焦點是企業組織間的交換,研究的單位是「組織」,而在國內的關係交換研究中,分析的焦點卻是企業主間的交換(交往),研究的單位是企業主,這是因為台灣中小企業的組織間關係互動,實際上是以企業主個人意志為主的人際間關係互動。
因此,歐美學者口中所謂的關係交換,是指以法律契約為關係依據,所建立起來的長期互動關係,而台灣中小企業中所進行的關係交換,則是以企業主之間的人際關係,所建立起來的穩定組織互動。歐美以契約為主的關係交換是以法律為基礎,明文交易內容與條件,每次交易都需重訂契約,可能較費時及需較高成本(手續費、仲裁費等),但有法律保障,較為明確、風險低。國內以關係為主的關係交換則以彼此間的既存關係或其它手段為基礎,交易時可能較省時、成本較低(但為建立關係可能需耗費相當時間與資源,且與其日後所能承擔的信用額度相關),但以信任、承諾為依據,較不明確,風險也可能相對較高。
在歐美的相關文獻中,目前關係交換的理論約可分為「結構模式」與「過程模式」。「結構模式」以關係結構與交換關係為主,希望建立起結構因素與關係型態間的連繫,了解在什麼樣的關係結構下會產生什麼樣的關係型態。「過程模式」則著重於關係的形成、維持與發展的生命週期過程之研究,屬於縱斷面的研究。此外,也有學者嘗試將「結構模式」與「過程模式」加以整合,成為「混合模式」。
就「過程模式」而言,目前歐美文獻中所提出的關係交換過程模式,都是指兩個或多個原本沒有任何關係的組織或廠商,經由一連串組織間的互動而建立起關係,成為關係夥伴。然後隨著雙方交易的持續進行,再更進一步的發展出緊密的關係型態。Dwyer, Schurr & Oh(1987)將這種關係交換的發展過程,比喻做兩家廠商間的「婚姻」。結婚的雙方經由介紹(注意)、認識(探索)、戀愛(擴展),進而走入教堂完婚(承諾),當然在此一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分手(解除)的情形。
但在台灣中小企業創業發展的過程中,卻有獨特不同的關係發展過程,例如謝國雄(1989)與陳介玄(1994)所描述的「黑手變頭家」過程,或楊浩平(1995)所研究的「企業分殖」現象。其關係發展的過程都是呈現相反的過程,由原先任職工廠的員工出外創業並成為原任職廠的衛星廠或子廠,再進一步的成為平行合作的廠商,這是台灣中小企業研究中一個獨特又缺乏深入研究的現象,本研究以半探索性研究的方式,提出台灣中小企業創業發展的過程模式及其間的關係交換型態,並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所提出的關係過程模式加以驗證,其結果如下:
1.在創業動機方面:台灣中小企業員工創業的主要動機因素,其重要性依次為企業家精神、經濟因素、安全保障因素、文化因素與儀式配合成本。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在整體的創業動機因素上,並無顯著的差異;然而在個別創業動機方面,技術人員對安全保障因素與文化因素的重視程度明顯的高於管理人員,而管理人員對企業家精神的重視程度則明顯的高於技術人員。
2.在創業關係方面:內外包關係的家庭工廠是技術人員的主要創業關係型態;競爭關係的小型工廠則是管理人員的主要創業關係型態。
3.在關係發展方面:內外包關係的家庭工廠與原任職廠之間的內外包關係如能維持,將有可能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平行的協力加工關係;競爭關係的小型工廠與原任職廠之間的競爭關係如能維持,將有可能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平行的產銷合作關係。
4.在關係維持方面:台灣中小企業廠商對五種關係維持方式的重視程度,依次為合作、結構聯結、適應、承諾與沈沒投資,其中沈沒投資方式在180家廠商中只有4家廠商曾經使用,比率非常低。有採取關係維持行為的廠商,其關係的發展有顯著的優於沒有採取關係維持行為的廠商。
5.在關係維持與關係發展方面:沈沒投資與適應的關係維持行為是內、外包代工的關係交換型態的主要形式;結構聯結的關係維持行為是平行協力加工的關係交換型態的主要形式;合作與承諾的關係維持行為是平行產銷合作的關係交換型態的主要形式。
A Reverse Relationship Process Model of Taiwan Industry
1.于宗先(1991) 「中小企業」台灣經驗四十年,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
2.于宗先(1994) 「中小企業發展的基礎」,經濟部:第一屆中小企業發展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5-17。
3.王允泰(1994) 國際合作實用一企業國際化指南,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初版。
4.王鳳生(1993) 「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發展之貢獻(下)」,產業金融,第
七十八期,PP.48-54.
5.方世傑(1998) 「以產業網路觀點探討台灣中小企業之國際化」,義守大
學管科所碩士論文。
6.司徒達賢(1994)「台灣中小企業發展之經營策略」,第一屆中小企業發展
學術研討會,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7.石滋宜(1995) 「沒有經濟實力就沒有亞太營運中心」,戰略生產力雜誌
,第四百七十六號,PP.14-16。
8.白俊南(1983) 「台灣之中小企業與台灣之經濟發展」,台灣銀行季刊,
第34卷第3期,頁37-54。
9.江丙坤(1995)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情勢及課題-江部長丙坤於第十五
屆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致詞稿」,經濟部公報,第二十
七卷,第五期,PP.1-10。
10.江志中與 「不同企業規模的人力資源培育」,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洪碧霞(1993) 第十六卷,第八期,PP.53-60。
11.李玉春與 「各國中小企業升級政策之比較」,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陳秀珠(1993) 第十六卷,第八期,PP.25-31。
12.邱紹群(1996) 「內製外包網路策略之研究─以台灣主機板工業為研究對
象」,政治大學企管碩士論文。
13.吳再益(1986) 「中小企業體質改善與強化經營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new window
刊,第9卷第9期,頁121-143。
14.吳思華(1992) 「產業網路與產業經理機制之探討」,第一屆產業管理研
討會。
15.吳思華(1994) 「產業合作網路體系的建構與維持-產業經理機制三探」new window
,第三屆產業管理研討會。
16.林志康(1992) 「中小企業之網路結構對產業外移之影響─以水產養殖業
為例」,中原大學企管碩士論文。
17.林泉源與 中小企業經營現代化系統之整合研究-台灣地區中小企
徐純慧(1995) 業行銷現代化經營策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
究計畫成果報告。
18.林明哲(1989) 「創業環境與創業動機之實証研究」,政治大學企管碩士
論文。
19.林唐裕(1992) 「台灣地區中小企業發展重要性分析-紡織工業之個案
研究」,台灣經濟,第一百八十四期,PP.50-72。
20.林獻祥(1993) 「從網路觀點探討台灣企業主的政治關係策略」,中原大
學企管碩士論文。
21.陳介玄、 「台灣企業運作的社會次序:人情關係與法律」,社會與
高承恕(1989) 經濟,第3、4期合刊本,頁219-231。
22.陳介玄(1990) 「關係與法令:台灣企業運作的一個傳統面向」,思與言new window
,第28卷第4期,頁47-64。
23.陳介玄(1994) 「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new window
,聯經出版社。
24.陳忠仁(1993) 「台灣製造業網路互賴關係對技術升級影響之研究─以電
腦相關產業為例」,中原大學企管碩士論文。
25.陳明璋(1988) 「再創中小企業王國的經濟奇蹟」,自由中國之工業,第
70卷第2期,頁43-51。
26.張鈞(1993) 「中小企業輔導的策略」,基層金融,第二十七期,PP.
135-167.
27.張聰傑(1996) 「中小企業跨區域網路發展模式之研究」,中原大學企
管碩士論文。
28.黃光國(1991) 「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29.黃俊英(1992) 「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台北:華泰書局,第五版。
30.黃營杉(1996) 中小企業之特質、現代化策略與經營績效(二),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31.黃耀德(1994) 「台灣的外包制度網絡關係之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
中山大學企管碩士論文。
32.葉匡時、 「台灣紡織業的網路結構」,中山管理評論,第二卷,第
蔡敦浩、 一期,頁102-121。
王俊森(1994)
33.葉明昌(1993) 「創業家個人網路之研究」,中央大學企管碩士論文。
34.楊子江(1988) 「策略性組織關連與事業風險及財務報酬之研究」,政治
大學企管碩士論文。
35.楊浩平(1995) 「影響中小企業分殖現象因素之研究」,中原大學企管碩士
論文。
36.趙蕙玲(1993) 「台灣中小型工廠協力生產網絡之關係內容分析彰化縣和
美地區紡織工業之個案研究」,東海大學企管碩士論文。
37.蔡啟輝(1996) 「台灣中小企業外包網絡的運作型態對產品品質的影響」
,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38.劉水深(1983) 「台灣中小企業之內部管理問題」,台灣銀行季刊,第34new window
卷第3期,頁63-67。
39.劉邦典(1992) 「中小企業與經濟發展-台灣之經驗」,台灣經濟,第一
百九十二期,PP.19-45.
40.劉彥慶(1995) 「台灣中小企業企業主互動與協力網絡的建構、類型及其
特徵從經濟與社會基礎探討」,中原大學企管碩士論文。
41.劉耿任(1993) 「政府政策對中小企業管理改善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
企管所碩士論文。
42.劉泰英(1983) 「台灣中小企業投資環境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34new window
卷第3期,頁55-63。
43.劉維新(1990) 「中小企業與位階結構下的政經關係」,社會與經濟,第
3、4期合刊本,頁67-84。
44.劉馨正(1990) 「從學理上看中小企業的存在」,中小企業文選,第七期
,PP.38-41。
45.蔡啟輝(1996) 「台灣中小企業外包網路的運作型態對產品品質的影響─
以紙印花產業為例」,政治大學企管碩士論文。
46.顏吉利(1994) 「促進中小企業產業升級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PP.
12-15.
47.謝國雄(1989) 「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new window
究季刊,第2卷第2期,11-51。
48.謝國雄(1991) 「網絡式生產組織:台灣外銷工業中的外包制度」,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1期春季刊,頁118-147。
49.謝國雄(1993) 「事頭、頭家與立業基之活化:台灣小型製造單位創立及
存活過程之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5期,頁93-
129。
50.簡世雄(1988) 「我國中小企業的總體結構」,中小企業發展雜誌,第13
期。
51.簡岳佐(1994) 「台灣企業網絡─由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觀點出發」,政治
大學企管碩士論文。
52.嚴奇峰(1989) 「談判決策行為之研究-社會交易潛在價值與經濟潛在new window
價值對談盼決策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企管所博士論
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