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溫格批判法學之研究
作者:成鳳樑
作者(外文):Feng-Liang Cn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馬漢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溫格批判法學之研究解構前理論經驗意識現象共有價值UngerCritical Legal Studiestrashingpretheorical experiencethe Phenomena of conscienceshared valu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0
溫格的法律思想中有「破」有「立」;有「常」亦有「變」,「破的部分是指他對自由主義的批判,「立」的部分則是他對自己法律思想的建構,例如:共有價值社群的概念、有機體理論、脈絡化思想、具體普遍性的概念、內部發展理論、以及逸脫理論與變革政治學等;而溫格在建構自己的理論時又可分為兩部分,其理論穩定的一面稱之為「常」,例如:共有價值社群、有機體理論、脈絡化思想、內部發展理論等;惟他的理論中亦有不穩定的一面,稱之為「變」,例如:具體的普遍性、逸脫理論與變革政治學等。而「破」、「立」、「常」、「變」四個部分往往糾結在他的思想中,簡言之,即是「破」中有「立」,而「立」中又有「破」,「常」中帶「變」,「變」中亦有「常」。茲分以下幾個方面歸納溫格的法律思想:
首先,溫格的法律思想乃是建立在兩個中心主軸之上,亦即「詮釋--現象學的方法」以及「整體性原則」。依照溫格「詮釋--現象學的方法」,法律現象不純粹是存在於「概念世界」,故僅將其視「規範」,不甚妥當;而法律現象亦不純粹存在「事實的世界」,故僅將法律視為「事實」,則又會以偏概全。法律與宗教、語言等性質相同,均屬人類的社會與文化活動,乃人類意識的產物,係存在於「意識的世界」,是為「意識現象」(the phenomena of consciousness)(KP:1975 at,111)。循著同樣的模式,溫格也認為法律意識與人的「前理論經驗」(pretheoretical experience)息息相關,故法律現象無法與其社會或文化脈絡中抽離,因此,溫格在理解法律現象時,乃從人的法律意識及其形成的脈絡,開始思考反省,並從西方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中,考察及探究法律秩序及其組織形式的形成與發展。至於其他理論,例如:共有價值社群、脈絡化思想與內部發展理論等,也都與溫格的「詮釋現象學」方法有關。溫格思想中另外一項重要的原則乃是「整體性原則」,依照此原則,換言之,溫格凡事均用「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思想觀察宇宙人生,因此在他看來,超越性與內在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社會性與個體性、自主性與共同性、價主觀主義與價值客觀主義、理論與事實、應然與實然、理性與欲求等均非絕對矛盾、對立,就如同Leibniz的各單子間,雖個別獨立,但卻朝著預定和諧的目標標前進。因此,所謂具體普遍性在人看來,雖極盡荒謬之能事,但在溫格心目中,卻是認為和諧自如,毫無滯礙難行之處。甚至如:變革與共同,日常與革命等觀念,在人看似乎不可能存在於同一制度之內,但在溫格整體性原則之下,仍然暢行無阻。
本文第一章論及方法論部分,基於以上的說明,我們知道在方法論上反對價值與事實分離的二元論思想,同時不但反對傳統價值客觀主義,亦不贊成價值主觀主義,因而提出共有價值或目的社群的概念,以作為價值客觀性的基礎。其次,溫格基於其對法律本質之理解,認為法律意識的形成,須從其所依存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探尋,並由脈絡中獲得共同的認識與意義。既然法律現象無法亦其社會或文化脈絡中抽離,因此在探討溫對法律的理解,須先從人的法律意識的形成開始,為此,須回到西方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中,考察法律秩序或組織形式,並理解西方自由主義「法治」(rule of law)發展的脈絡,藉以形成其批判自由主義的基礎。在第二章中,溫格分析法律與社會形態的關係時,先區別幾種不同的法律類型,並說明每一種主要法律類型產生的歷史條件為何?並指出在不同的社會生活形態下,其文化與組識的關係如何?並藉以說明歐州後封建社會為何及如何發展出獨特的「法律秩序或法律制度」(legal order or legal system)或「法治」(rule of law)形態。溫格認為法律的形態有三:(一)習慣法與互動法、(二)官僚法或管制法、(三)法律秩序或制度或法治。
溫格亦指出:「任何一種社會秩序理論都有一套對規範的本質與適用的獨特看法,不同的社會秩序理論適合不同的社會形態,而不同的社會形態亦會形成不同特色的法律制度。」(LIMS:1976,at47)而每一個社會都藉由該社會的法律制度,而突顯示了某種「人類結合的內在奧秘」(LIMS:1976,at47)。同時也由於法律與人類社會秩序息息相關,而人類社會又存在著不同法律制度,無論是不同文化間,抑或同一文化,但不同時代間,故所形成之社會秩序亦有差異,因此,其間因差異而產衝突,勢所難免,中國繼受西方法律制度迄今,仍衝突不斷,其理在此。因為制度上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文化形成人類社會秩序方式的差異,而從微觀的角度言,這不正是因為不同文化或時代的人,在其社會互動的過程中,所賦與的意義不同所致。儘管差異難免,但溫格也強調「人類本性」(human nature)仍有共通之處,故我們也可以在差異中,求得其中之最大公約數。
依照溫格的理解,自由主義的核心是「法律秩序」(legal order)或「法律制度」(legal system)或「法治」(rule of law)在西方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其揭櫫(一)「法律的普遍性」(legal generality)、(二)「法律的自主性」(legal autonomy)、(三)「法律的公共性」(legal publicity)及(四)「法律的實證性」(legal positivity)等原則或理想,然而溫格認這些原則或理想在自由社會中卻因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使人無法達到這些理想,致法治的精神徒托空言,其中之根本原因除後「自由社會」(liberal state)中強調「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採用「福利組合國家」(welfare-corporate state)路線,以及實施「科層制」(bureaucracy)等,致使法治諸原則遭受摧殘外,更重的恐怕是因為自由主義中本身所潛藏的矛盾問題,有以致之,因此,如何使自由主義所強調的法治精依然成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重要憑藉,不致變成無法達到的空想,必須針對自由主義作整體的反省與批判,否則個人在自由社會中將因失去法治的維護,而無法自宰制中解放出來。為此緣故,所以必須對自由主義加以批判。
第三章處理溫格對自由主義之批判,溫格所謂的自由主義與一般政治學者對自由與保守的理解並不完相同,在溫格的心目中所謂自由主義不僅僅只是某種政治態度而已,而是某種「世界觀」(the vision of world)或「觀念系統」(the system of ideas)或「思維模式」(the mode of thought)(KP:1975at,3),其內涵包含我們對倫理、社會、人性、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政治學、心理學、知識論、形上學、乃至於法理學之態度。或許抱持此種想法的人並不承認,甚至表示已經遺忘,但其對人們觀念的影響,卻是至深且鉅,甚至在潛意識中對持此信念人的心靈,產生某種無形的約制,故自由主義可謂現代思潮的核心與主流。依溫格之理解,自由主義不僅是某種哲學體系,也是代表及規約某種社會存在形態的意識現象。自由主義作為一種哲學體系,其存在模式係屬概念秩序;作為一種意識現象,自由主義係參與在社會生活或文化之中,就如同那些在思想史中形成整個時代的觀點,自由主義已然超越概念的範域,而在整個文化與社會組織的形式中紮穩根基。因此,溫格稱自由主義為某種「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KP:1975 at,8),是有其道理的。而此種深層結構乃居於上述兩種存在模式之間,並非完全可訴諸邏輯分析。惟自由主義諸原則間之關係,雖較相互涵蘊關係鬆散,卻比邏輯一致性緊密;自由主義思想之前後不一貫,基本上並非邏輯上的矛盾;其統一性所隱含者乃意義上的整體,而非邏輯體系。故其間所產生之緊張關係,並非邏輯上的矛盾,而是文化與社會現象的衝突,職是之故,自由主義理論最後終須運用「詮釋學」的方法,建立其與社會生活之關係。基於此種瞭解,溫格認為,自由主義包含著六項原則:(一)理性與欲求原則、(二)恣意性欲求原則、(三)分析原則、(四)規則與價值原則、(五)主觀價值原則、(六)個體主義原則。而自由主義本身亦存在著三項基本的矛盾:(一)理論與事實間的矛盾、(二)理性與欲求間的矛盾、(三) 價值與規則間之矛盾。
第四章則是處理溫格理論建構的部分,我們知道,溫格的批判是帶有建設的,故他稱自己的批判為整體批判,他說道:「整體批判的實踐包含消極與積極兩個部分,亦即在消極上對某種思想模式再建構並給予批判,在積極上思圖提出另一種可資替代的理論。」(KP:1975 at,4)而此種方法包含「解構」(deconstruction)與「再建構」(reconstruction)兩個部分,前者屬於「破」的部分,其目的在於發掘自由主義的深層結構,並加以批判;後者屬於「立」的部分,其目的在於針對自由主義之弊病,建構「超自由主義」(superstructuralism)的社會社會秩序理論。其次,溫格的思想中亦包含「常」與「變」兩個面向,前者即為「共有價值社群」(the community of shared values),後者則為「脈絡化」(contextuality)的思想,亦即強調組織乃人為性與可變性,人性中具有形成脈絡、超越脈絡的能力。溫格的理論首要解決的即為自由主義下的二元論、價值主觀主義等問題,以及自由社會中因「科層制」(bureaucracy)、「功績制」(meritocracy)等所所造成的宰制現象,加以反省並思欲超越。溫格超自由主義理論包含了「個人與社會」(individual and society)及「私與公」(private and public)兩個部分,並予以有效的結合,藉以克服二者之間的矛盾與衝突。為此,溫格試圖發展出一個可允許社會實驗與變革的社會秩序理論,承認人性具有「超越脈絡」(context-transcending)(CLSM:1983 at,94)、具有「彈性」(flexibility)及「可塑性」(plasticity)(PNO:1987 at,2,12-13,153)的存在,此乃社會結構穩定基礎,並降低所有抗拒批判和變革的可能性。經過此番解構的過程,一個超自由主義的社會可以逐步地建立起來。此外,在這種形態的社會中,政府的角色與任務並非在作「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而是防止其在在制度與分工上抗拒修正與變革。要之,溫格試圖勾劃出一個能滿足人性變革需求的社會。其次,溫格也強調人具有超越來自社會加諸其上的欺矇之辨識能力,「突破脈絡」(context-breaking)以及「形成脈絡」(context-forming)。自我可依此方式,在成為人的地位超越其概念化的角色,及其與他人的關係。就溫格而言,此種對個人所處脈絡或處境的突破過程,乃是人類生存的本質。此外,溫格在Passion一書中將可塑性社會模式與愛的哲學予以關聯,他認為愛是某種形式的「脈絡超越」(contextual transcendence),在一個可塑性強的脈絡中遠比在僵化的脈絡中較易實現。(P:1984 at20-25,95-100)此種德行為存在者提供了一個矛盾的小宇宙,在矛盾中不僅需要「脆弱性」(vulnerability),而且需要「穩定性」(stability),前者可以突破現存的脈絡,後者可以建立新的脈絡。基於以上之論述,我們在第四章中分別提到溫格的:(一)善與自抽的概念、(二)人格理理論、(三)社會秩序理論、(四)法制的建構。總之,溫格思想中有「破」有「立」;有「常」亦有「變」,四者往往糾結在整個思想之中。
參考書目
外文部分:
1、 Aderson,Perry,”A Zone of Engagement”,(London & N.Y.:1992)
2、 Altman,Andrew "Critical Legal Studies A Liberal Critique",(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3、 Altman,Andrew,Arguing About Law:An Introduction to Legal Philosophy,(Washington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6).
4、 Alexy,Robert”Therie der juristischen Argumentation”(Frankfurt:Suhrkamp 1996 3Aufl.).
5、 Atiyah ,P.S. “Law and Modern Society” (Oxford&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nd ed.).
6、 Cairns,Huntington”Legal Philosophy From Plato To Hegel”,(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49).
7、 Dicey,A.V.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Hong Kong:Macmillian Education LTD,1985,10ed.)
8、 Dworkin ,Ronald ,“Taking Rights Seriousl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9、 Dworkin ,Ronald,”Law’s Empir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at176.
10、 Erickson,Millard J.”Christian Theology”,(Michigan:1998).
11、 Feldman ,Stephen M. “American Legal Thought from Pre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 “(N.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
12、 Friedmann,W. ”Legal Theory”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th ).
13、 Gray,John,”Post-liberalism”,(N.Y.&London:1993 ).
14、 Hart,H.L.A.,The Concept of Law,(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
15、 Hunt,Alan "Explorations in Law and Society Toward A Constitutive
Theory of Law" (Rouledge New York London,1993).
16、 Hutchinson, Alan C. & Monahan ,Patrick J.,”The Rights Stuff :Roberto
Unger And Beyond”62 Texas Law Review 1477(1984)
17、 Kaufmann ,Arthur,”Rechtsphilosophie”,(Meuchen:1997,2Aufl.).
18、 Kelman,Mark,A Guide to Critical Legal Studi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9、 Kelsen ,Hans”What Is Justi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tc. press,1957).
20、 Kennedy,Dunncan,”A Critique of Adjudica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2ed.).
21、 Macridis,Roy C.,”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ies”,(Glenview etc.:1989 5th ).
22、 Maine ,Henry Sumner "Ancient Law "(Boston:Beacon Press,1963).
23、 Mercuro,Nicholas &Medema D. Steven,”Economics And The
  Law”,(Princeton & N.J.,1999).
24、 Mill ,John Stuart “Utilitarianism” edited by Crisp (Oxford &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5、 Milovanovic ,Dragan,”Postmodern Law and Disorder —Psychoanalytic
Semiotics,Chaos and Jruridic Exegeses”,(Illinois:Deborah Charles
Publications,1st 1992).
26、 Milovanovic,Dragan, Primer in the Sociology of Law, (New York: Harrow and Heston Publishers 2nd ed.1994).
27、 Milovanovic,Dragan, Postmodern Law and Disorder---Psychoanalytic Semiotics,Chaos and Juridic Exegeses (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eborh Charles Publications 1994).
28、 Minda,Gary,”Postmodern Legal Movements”,(N.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5).
29、 Nozick ,Robert,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N.Y.:Basic Books,Inc.,1974).
30、 Posner ,Richard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Aspen Law &Buiness;1998 5th).
31、 Reese,W.L.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台北市:唐山出版社,1980年).
32、 Rawls ,John,”A Theory of Justice”(Cambage:The Belknap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33、 Radbruch ,Gustav “Legal Philosophy “trans. by Kurt Wilk (Cambridge
:20th Century Legal Philosophy Series :Vol.4 The Legal Philosiphy
of Lask,Radbruch,and Dabin 1950).
34、 Rommen ,Neinrich H. “The Natural Law---A Study In Legal And Social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rans. by Thomas R. Hanley (Binghamton & N.Y.:Vail-Ballou Press Inc.1959).
35、 Schultz ,Alfred & Luckmann ,Thomas trans. by Richard M.Zaner & H.Tristram Engelhardt “The Structures of the Life-World” (Evanston:Northwestern Press 1973)
36、 Unger,Roberto Mangaberia,Knowledge and Politics,(The Free Press,1975).
37、 Unger,Roberto Mangaberia,Law in Modern Society ,(The Free Press,1976).
38、 Unger,Roberto Mangaberia ,Passion:A Essay on Personality ( The Free Press,1984).
39、 Unger,Roberto Mangaberia,The Critical Legal Studies Move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40、 Unger,Roberto Mangaberia,Politics:A Work in Constructive Social
Theory---Social Theory:Its Situation and Its Task (Ca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1、 Unger,Roberto Mangaberia,Politics:A Work in Constructive Social
Theory---False Necessity:Anti-Necessitarian Social Theory in The Service of
  Radical Democracy (Ca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2、 Unger,Roberto Mangaberia,Politics:A Work in Constructive Social Theory---Plasticity Into Power :Comparative-Historical Studies on The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of Economic and Military Success (Ca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3、 Unger,Roberto Mangaberia,What Should Legal Analysis Become
(London,New York:1996).
44、 Unger,Roberto Mangaberia,Politics---The Central Texts (London,New York:1997).
45、Unger,Roberto Mangaberia & West,Cornel,The Future of American  Progressivism---An Initiative fo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Bost,Massachusetts:Beacon Press,1998) .
46、Unger,Roberto Mangaberia,Democracy Realized---The Progressive Alternative  (London,New York:1998).
47、Ward,Ian,”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Legal Theory”(London:1998).
48、Weber,Max”Economy AndSociety”, Ephraim Fischoff
etc. tra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中文部分:
1、 王伯琦《王伯琦法學論著集》(台北市:三民書局 民國88年1月)。new window
2、 林文雄《法實證主義》(台北市:82年3月第五版)。new window
3、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市:時報出版公司 增訂一版 民67年7月20 日)。
4、 李歐塔 羅青譯《什麼是後現代主義》 (台北市:五四書店有限公司出版 78年12月再版)。
5、 美濃部達吉,林紀東譯,《法之本質》(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民七十四年十月台六版)。
6、 馬漢寶 《西洋法律思想之主流發展》 (台北市:國立灣大學法學叢書,1999年5月初版)。new window
7、 鄔昆如《西洋哲學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出版,60年)。
8、 楊日然《法理學論文集》(台北市:月旦出版社,1997年1月)。new window
9、 葛克昌,《國家學與國家法》(台北市:月旦出版公司,民85年)
10、 羅傑.科特威爾(Roger Cotterrell),《法律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Law:An
  Introduction) 結構編譯群譯,(台北市:民80年6月15日)。
11、 陳榮華《高達美真理的方法中完整性先前概念與真理概念》,台大文史學報,49期,(台北87年12月)。new window
12、 George Ritzer ,馬康莊,陳信木 譯《社會學理論上冊》(Sociology of Theory),(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78年1月1版)。
13、 R.A.Dahl, 張明貴譯《多元政治---參與和反對》(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78年12月初)。
14、 孔恩 王道還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市:允晨出版,74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15、 Isaiah Berlim 陳曉林譯《自由四論》(台北市:聯經 79年第三次印行)。
16、 顏厥安《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市:允晨文化 87年 初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