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
作者:林慶文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洪銘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宗教性關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9)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0
摘 要
本論文計分十二章加以處理,除導論及結論外,以作者論歸納研究之方法,觀察姜貴、李榮春、朱西寧、李喬、陳映真、東方白、七等生、東年、許台英、宋澤萊、林蒼鬱、王幼華(此按時代先後)等多位作家之「宗教性關懷」(the religious concern) ,所謂「宗教性關懷」乃指作者有明確之信仰自覺(faith awareness)或朝向超越(transcendent)之企求而又發為作品之宗教修辭,表現在他們作品中的特徵是運用較多的哲學、思想、宗教等問題的議論修辭,這些修辭的敘述形式可視為一種類似告白(confess)的心理意識的呈顯,使研究者可從其意義中看出在朝向超越途徑上的異同,並指出其主要關注的主題。
採用作者論之方法論上之自覺在於:個別的宗教經驗及意識難以類化處理,尤其在側重心理考察方面;歸納的方式則取其最能貼近考察對象之心理並容許彼此間最大的變異,這種研究對象及範疇上的開放,源於試圖尋找或定義(define)當前台灣小說中,可加以宗教性研究的類型,並藉以對照社會、政治意識型態等支配性論述。
透過研究可以發現,當前小說中的宗教性有趨向社會批判的特色,然而主要是文學書寫者的人道主義主張而非社會學的趨向超越的合理社會結構理念,此當然是文學家與社會學家書寫立場與預設的最大分野,而社會批判的精神又可視為先行代作家的影響及一己信仰上之依據。另一方面,在宗教多元的社會型態中,所論及之作家或有政治意識型態上左右翼尖銳對立之分,但在宗教教派主張上卻無一是宗教排外論者(exclusivism) ,而多出以宗教包容的立場,此或為自由主義及宗教世俗化(secularization)之現象反映,弔詭的是這難道不是一種自我統一卻與外在矛盾的現象嗎?如果將政治與宗教均視為意識型態的話,在台灣,顯然是政治對立的激烈程度要太於宗教,換言之,外在的社會性對立要大過於內在的精神性對立。或者該說是宗教其實可以視為理性對話的可能基礎(就宗教對立問題比較不嚴重的台灣而言) 。從而值得加以重視的是文學作品中的宗教性表現,是作者有意形塑其獨特世界觀之價值理念並予以闡揚(當然,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作者試圖單方面輸出特定理念並捍衛其意識型態勢必在眾多價值觀念的衝擊下降低其影響效能) ,或在宗教多元而對話的趨勢下,作描述性的舖寫,循此再加以反面的思考即是,作者在宣揚其宗教理念時,如何避免理念先行致使作品淪為工具性目的,其次,多元宗教的文化社會現象,作者如何別微見顯地反映複雜的多聲部喧嘩,如果他不採取迴避而願意加以嚐試以擴張小說中的精神版圖及深度的話。
在多位作家(李喬、東年、宋澤萊、東方白等人)的書寫上,可以發現其往往基於自己的特殊理念,在非神學或解經詮釋原則下,對宗教典籍之經義加以別裁地解釋或運用,此種審美(文學之表現)意義的自我主張與宗教教義之間的牴牾,該如何辯證地運用與說明,是作者該澄清亦是詮釋者該質問處。
在新生代的作者中不乏將文學寫作視為是一種宗教修行,或有意識地將文學作品朝宗教的範疇去思考,甚而是可預期的新興宗教題材的書寫,本論文問題的提出,未來都將與這些新產生的宗教書寫作辯證的回應,而這項期望更築基在這樣的磐石:我們看見了作品中的宗教性關懷,然而更需要宗教作品及宗教作家。研究緣起
台灣民間宗教信仰與生活的結合,其世俗化的價值理念內化,早已使人習焉而不察,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宗教影響的深淺與宗教崇拜的型態,家庭因素對其信仰行為,在先天上其實是偶然性的關鍵,如同他出生的家庭背景一樣,不具必然性,所以個體選擇與家庭信仰相異或開始接受某一信仰,這種再選擇,不必從動機上加以揣測,但必定是生命抉擇上的一大跳躍與轉變,因為這關涉到整個生命意義的超越。
幼年時,有數次至今記憶猶新的經驗,年邁的曾祖母為了躲避與其年齡相仿的女伴向她傳福音,她神態慌張地舉著纏足的小腳,快步登樓藏匿,還不忘交待我向對方謊言不在家中,她的小腳何能遠離?來者自然不信,等她們在樓下喊道數聲曾祖母的名諱,要她信主之後,才失望地緩緩離去,我還記得事後曾祖母下樓時臉上輕鬆的表情,她一定也料不到她三代以下的我,為了替她抵擋福音時,採取的面對方式,與她的背對方式相反,結果種下以後我受洗的遠因,如果她當時拉我一同躲藏呢?情況會不會不同?她以為世人會比較相信兒童的不善說謊,這是處世的經驗智慧,但總有些事是超驗的。在大約同年齡時,我曾試圖阻止祖母在「媽祖」遶境陣式經過家門時,她去「鑽轎腳」的舉動,為的是怕她受傷,使我訝異的是,她甩開我手時,那股不像是源自她瘦弱身軀的力道,那是她奔赴她信仰對象時所迸發出來的力氣。我的遠房親戚中有人是王爺宮的乩童,幼年時,我也看過家中一位工人,他曾是東港「東隆宮」裡的八家將成員,在某一個午後,他的踏步與另一名女工的「大鼓陣」的舞步,合演成怪異、即興的民俗探戈,誰說這不是信仰儀式中原可能蘊涵的慶典狂歡。記得國中時,初見《金剛經》裡的「六如偈」而神移,應該是文辭的優美大於佛理的了解,另一事則是我的同學林君借走我嘗試閱讀的《楞伽經》至今未還(又何必記去來?) 。大學時,見同系的學弟在租來的小房間裡,將不知從何處迎來的佛像布置在雅潔的精舍中,要調笑的言語在嘴邊,見他一臉質樸的憨笑,慶幸剛才唐突的言語沒有出口。碩士班時的讀書訓練,原先想要從事的道教文化研究,未能進行,在泛覽部分經史時,特別留意中國文化正統記載裡的宗教性格,《統一帝國之宗教──(221 B.C.∼8A.D.)》 ,是這階段的學習成果,體會到中國政治體制的大轉變與宗教型態的變革,這部分的認識,其實只注意到「國家─宗教」之集體意識型態的部分輪廓,個體信仰常是不立文字而與生活不可須臾離的,故而在某些宗教經驗的體會與思考之餘,轉趨對個體實存感受中的宗教意識的現象特別加以注意,而小說中的宗教言說,在研究的認定上,剛好可以作為集體宗教意識型態與個體
主要參考書目
一.一般書籍
(二劃)
七等生,《七等生作品集》,遠景,1986。
七等生,《白馬》,遠景,1986。
七等生,《僵局》,遠景,1986。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遠景,1986。
七等生,《來到小鎮的亞茲別》,遠景,1986。
七等生,《城之迷》,遠景,1986。
七等生,《跳出學園的圍牆》,遠景,1986。
七等生,《隱遁者》,遠景,1986。
七等生,《沙河悲歌》,遠景,1986。
七等生,《散步去黑橋》,遠景,1986。
七等生,《銀波翅膀》,遠景,1986。
七等生,《精神病患》,遠景,1986。
七等生,《情與思》,遠景,1986。
七等生,《重回沙河》,遠景,1986。
七等生,《譚郎的書信》,圓神,1986。
七等生,《老婦人》,洪範,1990。
七等生,《耶穌的藝術》,洪範,1988。
七等生,《沙河悲歌外一章》,台北商務,1998。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續記》,漢藝色研,1998。
七等生,《思慕微微》,商務印書館,1998。
七等生,《兩種文體──阿平之死》,圓神,1991。
(三劃)
小約翰.B.柯布(Cobb, J.B. Jr.);大衛.R.格里芬(Griffin, D.R.)著,曲躍厚譯,《過程神學》,大陸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大衛.佛里德里希.施特勞斯著,吳永泉譯,《耶穌傳》,北京商務,1981。
(四劃)
王幼華,《兩鎮演談》,時報,1984。
王幼華,《狂者的自由》,晨星,1985。
王幼華,《慾與罪》,晨星,1986。
王幼華,《熱愛》,遠流,1989。
王幼華,《廣澤地》,尚書,1990。
王幼華,《王幼華集》,前衛,1992。
王幼華,《土地與靈魂》,九歌,1992。
王幼華,《洪福齊天》,遠流,1995。
王幼華,《騷動的島》,允晨,1996。
王幼華,〈有應公殿下慈悲〉,《中外文學》,9卷8期,1981。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南天,1996。
王貞文,《求道手記》,雅歌,1997。
王晉民主編,《台灣文學家辭典》,廣西教育,1991。
王崇堯著,《雷茵霍.尼布爾》(The Thought of Reinhold Niebuhr),永望,1993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麥田,1993。
王德威,《眾聲喧嘩》,遠景,1988。
王靜蓉、葛婉章、仲南萍等著,《水晶的光芒》(上),佛光,1997。
毛克禮(A.N. McLeod),《基督山上寶訓釋義》,證道出版社,1967。
尤達(John Howard Yoder)著,廖湧祥譯,《耶穌政治》,信生,1990。
巴特(Karl Barth)著,魏育青譯,《羅馬書釋義》,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
(五劃)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大學,1998。
布伯(Martin Buber)陳維剛譯,曾慶豹校閱,《我與你》(I and Thou),桂冠,1991。
石元康,《當代自由主義理論》,聯經,1995。new window
史泰司(W.T. Stan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正中,1998。
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前衛,1989。
(六劃)
朱天文,《淡江記》,遠流,1994。
朱天心,《古都》,麥田,1997。
朱西寧,《朱西寧自選集》,黎明,1975。
朱西寧,《將軍令》,三三書坊,1980。
朱西寧,《將軍與我》,洪範,1981。
朱西寧,《鐵槳》,三三書坊,1989。
朱西寧,《旱魃》,遠流,1991。
朱西寧,《春城無處不飛花》,遠流,1993。
朱西寧,《貓》,遠流,1994。
朱西寧,《破曉時分》,遠流,1994。
朱西寧,《狼》,遠流,1994。
西美爾(G. Simmel)著,曹衛東等譯,《現代人與宗教》 ,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
西美爾(G. Simmel)著,曹衛東等譯,《現代人與宗教》,漢語基督教文化。1997。
弗雷澤(J.G. Frazer) ,《金枝》(The golden bough) ,久大.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弗蘭克著,徐鳳林譯,《俄國知識人與精神偶像》,學林,1998。
托爾斯泰著,許海燕譯,《人為什麼而活──托爾斯泰短篇傑作選之一》,志文,1995。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南天,1996。
(七劃)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聯經,1991。
李秀,《井月澎湖》,晨星,1996。
李喬,《李喬集》,前衛,1996。
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草根,1996。
李喬,《藍彩霞的春天》,遠景,1997。
李喬,《小說入門》,大安,1996。
李喬,《文化心燈──李喬文化評論選粹》,望春風,2000。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李榮春,《懷母》,晨星,1997。
李榮春,《烏石帆影》,晨星,1998。
李榮春,《海角歸人》,晨星,1999。
李榮春,〈衛神父〉,(上)《文學台灣》,20期,1996,10月5日。
李榮春,〈衛神父〉,(中)《文學台灣》,21期,1997,1月5日。
李榮春,〈衛神父〉,(下)《文學台灣》,22期,1997,4月5日。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 ,中研院文哲所,1996。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聯經,1992。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聯經,1992。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時報,1992。
余英時,〈曹雪芹的反傳統思想〉,收入《史學與傳統》,時報,1992。
克莫德(Frank Kermode)著,劉建華譯,《終結的意義──虛構理論研究》 ,牛津大學,1998。
杜斯妥也夫斯基著,孟祥森譯,《地下室手記》,桂冠,1994。
別爾嘉耶夫,安啟念、周靖波譯,《精神王國與愷撒王國》,浙江人民,2000。
吳潛誠,《航向愛爾蘭》,立緒,1999。
吳潛誠,《島嶼巡航》,立緒,1999。
宋澤萊,《宋澤萊集》,前衛,1995。
宋澤萊,《紅樓舊事》,聯經,1987。
宋澤萊,《惡靈》,遠景,1979。
宋澤萊,《打牛湳村系列》,前衛,1994。
宋澤萊,《等待燈籠花開時》,前衛,1988。
宋澤萊,《蓬萊誌異》,前衛,1988。
宋澤萊,《骨城素描》,遠景,1979。
宋澤萊,《變遷的牛眺灣》,遠景,1979。
宋澤萊,《黃巢殺人八百萬》,東大,1980。
宋澤萊,《弱小民族》,前衛,1987。
宋澤萊,《廢墟台灣》 ,前衛,1995。
宋澤萊,〈變成鹽柱的作家〉 ,自立晚報,1994.3.26∼4.7。
宋澤萊,《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前衛,1996。
宋澤萊,《禪與文學體驗》,草根,1996。
宋澤萊,《拯救佛陀》,派色文化,1996。
宋澤萊編,《台語小說精選卷》,前衛,1998。
沈萌華編,《七十年短篇小說選》,爾雅,1984。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桂冠,1989。
(八劃)
東年,《落雨的小鎮》,聯經,1977。
東年,《大火》,聯經,1979。
東年,《模範市民》,聯經,1988。
東年,《東年集》,前衛,1992。
東年,《初旅》,麥田,1993。
東年,《地藏菩薩本願寺》,聯經,1994。
東年,《去年冬天》,聯經,1995。
東年,《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及原始教義》,聯經,1996。
東年,《失蹤的太平洋三號》,聯經,1998。
東年,《愛的饗宴》,聯經,2000。
東方白,《露意湖》,爾雅,1978。
東方白,《東方寓言》,爾雅,1979。
東方白,《十三生肖》,爾雅,1983。
東方白,《東方白集》,前衛,1993。
東方白,《黃金夢》,爾雅,1995。
東方白,《盤古的腳印》,爾雅,1982。
林太乙,《林家次女》,九歌,1996。
林本炫,《台灣的政教衝突》,稻鄉,1994。
林永福、林燿德主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時報,1997。
林柏燕,《六十二年短篇小說選》,爾雅,1981。
林蒼鬱,《孤獨園》,東大,1980。
林蒼鬱,《離訣》,東大,1980。
周天和,《山上寶訓的研究》,道聲出版社,1989。
周憲,《超越文學──文學的文化哲學思考》,上海三聯,1997。
武金正,《解放神學》,光啟,1991。new window
舍勒(Max Scheler)著,孫周興譯,《死、永生、上帝》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
居友(M.T. Guyan)著,余涌譯,《無義務無制裁的道德概論》,中國社會科學,1997。
(九劃)
保真,《歸心》,九歌,1988。
南方朔,《有光的所在》,大田,2000。
洪師銘水,《台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文津,1999。
查時傑,《民國基督教史論文集》,宇宙光,1993。
姜貴,《花落蓮成》,遠景,1977。
姜貴著,應鳳凰編,《永遠站著的人》,九歌,1999。
姜貴著,應鳳凰編,《姜貴的小說續編》,九歌,1999。
馬森,《燦爛的星空》,聯合文學,1998。
馬森主編,《朱西寧小說精品》,駱駝,1999。
約翰.希克(John Hick) ,王志成譯《宗教之解釋──人類對超越者的回應》(AN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Human Responses to the Transcendent) ,四川人民,1998。
約翰.布克(John Hick)著,王志成、思竹譯,《第五維度》(THE FIFTH DIMENSION-An Exploration of the Spiritual Realm),四川人民,2000。
約翰.麥奎利著,何光滬、高師寧譯,曾慶豹校閱,《二十世紀宗教思潮──1900∼1980年的哲學與神學之邊緣》,桂冠,1994。
(十劃)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前衛,1994。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傳記文學,1991。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傳記文學,1991。
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世界與宗教》,遠流,1989。
唐佑之,《苦難神學》,卓越書樓,1993。
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胡家巒等譯,《現代主義》,上海外語教育,1997。
徐隆德訪問紀錄、許烺光家屬整理、國立編譯館主譯,《邊緣人──許烺光回憶錄》 ,南天書局,1997。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明輝譯,《通靈者之夢》,聯經,1989。
(十一劃)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牛津大學,1996。
黃凡,《都市的生活》,希代書版,1988。
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眾文,1984。
張大春,《小說稗類》,聯合文學,1998。
張西平、卓新平編《本色之旅──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文化學術論集》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張良澤,《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前衛,1994。
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遠行,1977。
張運華,《中國傳統佛教儀軌》,立緒,1998。
清.秦蕙田著∕秦蕙田、盧文弨、姚鼐等手校,《五禮通考》,聖環圖書,1994。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人間,1995。
陳映真,《我的弟弟康雄》,人間,1995。
陳映真,《唐倩的喜劇》,人間,1995。
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人間,1995。
陳映真,《萬商帝君》,人間,1995。
陳映真,《鈴璫花》,人間,1995。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遠景,1984。
陳映真等著,康來新、彭海瑩合編,《曲扭的鏡子──關於台灣基督教會的若干隨想》 ,雅歌,1987。
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聯經,1997。
陳惠婉等著,《心中的雪原》,基督教論壇社,1998。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聯經,1999。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聯經,1998。
陳韻琳,《虛擬》,宇宙光,1997。
郭松棻,《郭松棻集》,前衛,1997。
莫爾特曼(Jgen Moltmann)著,阮煒譯,《被釘十字架的上帝》 ,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1994。
梁.釋寶唱著,詹緒左、朱良志釋譯,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6。
梁寒衣、宋芳綺、潘D等著,《水晶的光芒》(下),佛光,1997。
梁寒衣,《黑夜裡不斷抽長的犬齒》,聯合文學,1991。
梁寒衣,《無涯歌──海東華嚴元曉大師傳》,九歌,1999。
梁寒衣,《雪色青缽》,遠流,1997。
梁寒衣,《流過我容光的迦陵之音》,時報,1997。
許台英,《歲修》,聯經,1986。
許台英,《水軍海峽》,聯經,1986。
許台英,《憐蛾不點燈》,聯經,1988。
許台英,《茨冠花》,聯經,1989。
許台英,《寄給恩平修女的六封書信》,聯經,1996。
(十二劃)
葉石濤.彭瑞金編,《一九七八台灣小說選》,文華,1979。
葉維廉,《中國現代作家論》,聯經,1979。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前衛,1995。
勞思光著,張俊輝編,《存在主義哲學新編》,香港中文大學,1998。
凱.尼爾生(Kai Nielsen)著,鄭曉村譯,《自由與決定論》,金楓,1987。
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顛與文明》,桂冠,1994。
萊因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著,關勝渝∕徐文博譯,《基督教倫理學詮釋》(An Interpretation of Christian Ethics),桂冠,1992。
曾繼雄等著,《永恆》,基督教論壇社,1994。
(十三劃)
楊牧編,《許地山小說選》,洪範,1984。
楊照,《Taiwan Dreamer》,新新聞,1999。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聯經,1998。
路易斯.羅賓遜(Lewis Stewart Robison)著,傅光明、梁剛譯,業強,1992。
〔奧地利〕雷立伯(Leopold Leeb) ,《論基督之大與小:1900∼1950年華人知識分子眼中的基督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雷驤,《黑暗中的風景》,爾雅,1996。
賈詩勒(N.L. Geisler),吳宗文譯,《宗教哲學》,種籽,1983。
虞格仁,《羅馬書註釋》,基督教神學教育叢書。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張京媛譯,《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 ,牛津大學,1994。
詹姆斯.吉力根(James Gilligan)著,李芬芳譯,《暴力失樂園》,時報,1997。
愛克爾曼著,周學普譯,《哥德對話錄》,商務,1997。
奧古斯丁著,徐玉芹譯,《奧古斯丁懺悔錄》,志文,1991。
(十四劃)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編,《文學與宗教》,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時報,1988。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聯合文學,1995。
齊克果(Sen Aabyekierbegaard)著,孟祥森譯,《齊克果日記》,萬象,1992。
赫塞著,竇維儀譯,劉永木審訂,《堤契諾之歌》,天下遠見,1999。
瑪麗.伊凡絲(Mary Evans)著,廖仁義譯,《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Lucien Goldmann:An Introduction),桂冠,1990。
遠藤周作著,朱佩蘭譯,《沈默》,道聲,1986。
遠藤周作著,林水福譯,《深河》,立緒,1999。
(十五劃)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風雲時代,1990。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牛津大學,1996。
劉小楓,《漢語神學與歷史哲學》,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
劉小楓,《走向十字架上的真──20世紀基督教神學引論》,上海三聯,1995。
劉勇,《中國現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節》,北京師範大學,1998。
劉紹銘,《本地作家小說選集》,大地,1976。
劉昌元,《盧卡奇及其文哲思想》,聯經,1991。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麥田,1995。new window
劉登翰等編,《台灣文學史》,海峽文藝,1993。
潘能伯格(Wolthart Pannenberg)著,李秋零譯,《人是什麼──從神學看當代人類學》,上海三聯,1997。
潘弘輝,《拜月》,亞細亞,2000。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爾雅,1977。
(十六劃)
盧克曼(Thomas Luckmann)著,覃方明譯,《無形的宗教──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問題》,香港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盧卡契(Luks, Georg)著,楊恆達譯,丘為君校,《小說理論》,唐山,1997。
諾思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吳持哲編,《諾思洛普.弗萊選集》 ,中國社會科學,1997。
蔡承志等著,《那個雨季的故事》,基督教論壇社,1998。
(十七劃)
蕭麗紅,《桂花巷》,聯經,2001。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聯經,2000。
蕭麗紅,《白水湖春夢》,聯經,1997。
鍾理和,《鍾理和日記》,台北遠行,1976。
鍾肇政、東方白著,張良澤編,《台灣文學兩地書》,前衛,1993。
(十八劃)
薩特(Sartre J.P.)著,陳宣良等譯,杜小真校,《存在與虛無》,香港三聯書店,1997。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麥田,1998。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桂冠,1997。new window
(十九劃)
關大眠著,鄭柏銘譯,《佛學》,牛津大學,1998。
關永中,《愛、恨與死亡──一個現代哲學的探索》,台北商務,1997。new window
關永中,《愛、恨與死亡──一個現代哲學的探索》,商務,1997。new window
懷德海(A.N. Whitehead)著,蔡坤鴻譯,《宗教的創生》,桂冠,1997。
(二十二劃)
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台灣研究論叢3,東大,1995。
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東大,1995。
A.麥金太爾(Alasdair MacIntyre)著,龔群、戴揚譯等譯,《德性之後》 ,中國社會科學,1995。
A.P.馬蒂尼奇編,牟博等譯,《語言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E.雲格爾(Eberhard Jgel)著,林克譯,香港三聯,1992。
Marthe Robert著,逄塵瑩、何建忠譯,《原始故事與小說起源》,國立編譯館,1995。
M.TT.諾維科夫等編著,魏慶征譯,《無神論詞典》,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
二.學位論文
(九劃)
柯志明,《論惡、自我與自由的辯證關係:呂格爾(Paul Ricoeur)前期(1950∼1969)主體存有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八十六年。new window
(十一劃)
陳建忠,《宋澤萊小說(1972∼1987)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八十六年。
(十四劃)
廖淑芳,《七等生文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七十八年。
三.報紙、單篇、期刊論文
(四劃)
王德威,〈尋找女主角的男作家──茅盾、朱西寧、黃春明、李喬〉 ,《中外文學》14卷10期。new window
王德威,〈小說、清黨、大革命──茅盾、姜貴、安德烈.馬婁與一九二七年政治風暴〉 ,《中外文學》 ,20卷12期,1992年5月。此文又收入《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麥田,1993。new window
(五劃)
古正美,〈佛教與女性歧視〉,《當代》,11期,1987年3月。
(六劃)
朱雙一,〈現代人的焦慮和生存競爭──東年論〉,《聯合文學》,123期,1995年1月。
(七劃)
李豐楙,〈命與罪──六十年代台灣小說中的宗教意識〉 ,《台灣文學中的社會》 ,文訊,1996。
李喬,〈耶穌的淚珠〉 ,《文學台灣》 ,31期,1999秋季號,此文已收入《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篇名為〈耶穌的眼淚〉,聯經,2000。
宋澤萊,〈李喬宗教思想摸象──為李喬《白蛇新傳》點眼〉 ,收為《情天無恨》前序之一。
宋澤萊,〈將「自然主義」和「虛無主義」推向頂峰的文學高手──論東年小說的深度〉 ,《台灣新文學》1998年春夏季號。
吳錦發,〈靈魂深處的冷──評東年的《初旅》〉,自立晚報,1989年3月13日。
何光滬,〈上帝死了,只剩道德嗎?〉,《基督教文化評論》2,貴州人民,1992。
余英時,〈曹雪芹的反傳統思想〉,收入《史學與傳統》,時報,1992。
(八劃)
花村,〈試評「痛苦的符號」──兼及李喬的寫作意向〉 ,《台灣文藝》 ,57期,1978年1月。
林依潔,〈姜貴小說中的殘缺意識〉,《書評書目》,100期,1981年9月。
(九劃)
洪師銘水,〈陳映真小說的寫實與浪漫〉 ,《先人之血.土地之花》 ,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前衛,1989。
洪師銘水,〈「我愛黑眼珠」的道德挑戰〉 ,《先人之血.土地之花》 ,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前衛,1989。
洪醒夫,〈偉大的同情與大地的鄉愁──李喬訪問記〉 ,《書評書目》18期,1974年10月。
施懿琳,〈白先勇小說中的死亡意識及其分析〉 ,《台灣的社會與文學》 ,龔鵬程編,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台灣研究論叢3.東大,1995。
胡文清,〈閱讀東年〉,《台灣新文學》,1996年春季號。
姜貴,〈護國寺的燕子〉,《書評書目》,49期,1977年5月。
(十劃)
郝譽翔,〈末世的聖徒〉,《幼獅文藝》552期,1999,12。
康來新,〈廣角的關懷〉,《聯合文學》第七期,1985,05。
康原,〈拆穿騙局的人──宋澤萊的文學與宗教情懷〉,自立晚報,1991.10.4.。
高天生,〈新生代的里程碑〉,自立晚報,1983,7.21∼23.。
(十一劃)
張賢勇,〈許地山與《達衷集》〉 ,《基督教文化評論》Ⅲ,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1992。
張漢良,〈淺談《家變》的文字〉,《中外文學》一卷十二期,1973,5月。new window
張漢良,〈王文興《背海的人》的語言信仰〉 ,《文學與宗教》 ,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時報,1988。new window
張曉風,〈一個「牧子文人」的心路歷程──論林語堂在宗教上的出走與回歸〉 ,《宇宙光雜誌》,2001,3月。
張火慶,〈思想、哀懺、愛家的浪子──林蒼鬱「月光遍照」評介〉 ,《中外文學》8卷9期,1980,2月。new window
陳平原,〈小說類型與小說史研究〉 ,《文學史》第一輯,陳平原、陳國球主編,北京大學,1993。
陳映真,〈主,我們這樣子就可以嗎?──一九九○平安禮拜的隨想〉 ,《曠野》 ,1991年,3月4日,5月6日。
陳映真,〈基督徒看台灣前途──從海峽兩岸的宣教史談起〉,《新使者》第七期,1991。
陳映真,〈變貌中的農村〉,《夏潮》,五卷四期,1978.10.。
陳文珊,〈談宋澤萊晚近作品中的神祕經驗〉,《曠野》,1997.7∼8.。
陳美華,〈另類身體觀〉,《當代》,152期,2000年4月。
陳器文,〈浪擲的激情與悲情──試評林蒼鬱的「月光遍照」〉 ,《中外文學》8卷1期,1979,6月。new window
黃勇,〈宗教多元論和宗教對話〉,《道風》漢語神學學刊,1996年春。
黃克全,〈七等生小說中的自然、自由、神〉,《文訊》30期,頁148,1987,06。
黃克全,〈恐懼與顫怖──論七等生「我愛黑眼珠」中李龍弟生命信仰之辯證性〉 ,《中外文學》8卷2期,1979,07。new window
曾慶豹,〈解放、烏托邦動力與神學的旨趣〉,《道風漢語神學季刊》第三期,1995,秋。
〈情天無恨──李喬作品「情天無恨」(白蛇傳)討論會〉 ,《新書月刊》 ,15期,1984年12月。
(十二劃)
葉嘉熾,〈宗教與中國民族主義──民初知識分子反教思想的學理基礎〉 ,《基督教文化評論》1,貴州人民,1992。new window
葉石濤,〈論李喬小說裡的「佛教意識」〉,此文附於前衛版《李喬集》後。
壹闡提,〈簡介「金剛經」〉,《書評書目》1期,1972年9月。
彭瑞金,〈悲苦大地泉甘土香──李喬的蕃仔林故事〉 ,《台灣文藝》 ,57期,1978年1月。
彭瑞金,〈打開天窗說亮話〉,收為《藍彩霞的春天》前序。
彭瑞金,〈人、妖交纏,佛法解不開的人間情欲〉 ,收入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林永福、林燿德主編,時報,1997。
凱文.巴略特(Kevin Bartlett) ,〈七等生早期短篇小說中的哲學、神學與文學理論〉 ,收入《我愛黑眼珠續記》附錄二。
惠天,〈姜貴的小說──記亞洲年會台灣文學討論會〉 ,《書評書目》 ,14期,1974年6月。
(十三劃)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年代的台灣小說〉 ,《台灣文學發展現象》,文訊,1996。
楊牧,〈七等生小說的幻與真〉,附於《銀波翅膀》頁195。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張京媛譯,〈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 ,收入《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牛津大學,1994。
(十四劃)
蔡源煌,〈符號與靈視──評東年《落雨的小鎮》,收前衛版《東年集》後。
廖淑芳,〈東年的前世今生──以知識份子形象為主的閱讀〉 ,1999年竹塹文學獎,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廖淑芳,〈七等生作品中的個人觀、群體觀及其形成過程〉 ,原刊《文學台灣》第3期,1992,06。又收入《認識七等生》,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張恆豪編,1993,06。
(十五劃)
鄭恆雄,〈文體的語言的基礎──論王文興的「背海的人」〉,《中外文學》第十五卷1期。new window
鄭清文策劃,〈生命的追求與關懷─李喬作品討論會紀錄〉 ,《台灣文藝》 ,57期,1978年1月。
劉清虔,〈愛與暴力之間──對拉美解放神學的思索〉,《神學論集》102,1994年冬。
劉紹銘,〈十年來的台灣小說:一九六五─七五──兼論王文興《家變》〉 ,《中外文學》 ,4卷2期,1976年5月。new window
鄧紹光,〈莫爾特曼論虛無〉,《道風》漢語神學學刊,第4期,1996年春。
(十九劃)
羅體模著,陳森譯,〈論姜貴小說的主題〉,《書評書目》,4期,1974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