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金石學對書法的影響
作者:黃世錦
作者(外文):shi-jin Hu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葉國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碑學帖學書法金石學包世臣康有為StelaeModel CalligraphycalligraphyCepigraphyBao ShichenKang Youwe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7
論文提要
清代書法,自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揭櫫「帖學」與「碑學」的概念後,在康氏影響下,後之論書法史者,多以嘉慶、道光為分界線,將清代書法史劃分為前、後二階段,稱前期為「帖學期」,後期為「碑學期」,涇渭分明,截然二分。立足於實際作品的觀察,黃惇於1989年首先提出「清代前碑派」的概念,注意到清代中期以前,篆、隸書頗為盛行,書家眾多的事實,並以「前碑派」概括之,以其為清代「碑派」書法全盛時之前導。其後經劉恒、蘇森裕、周睿之踵繼研究,清初「碑學」肇興之事實與意義,論述漸趨於完備。
在清代中期乾、嘉階段,以及後期道、咸、同、光、宣統之世,「碑學」書法現象的觀察與研究方面,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企圖以金石學的觀點,藉由實際作品的舉例觀察,探析清代中、後期「碑學」書法的發展狀況。此後學界陸續有相關論文提出,清代金石學對「碑學」書法影響深遠,牽繫清代書法發展脈動的事實,已成為書法史界普遍的共識。然而,由於對金石學的學術內涵缺乏理解,諸人在闡述清代金石學對「碑學」書法之影響情況時,每以朱劍心《金石學》一書為參考書籍,排比羅列金石書名;至於所舉書目,則「鑑賞」與「考據」不分,隨機任意舉例,掛一漏萬,乃至於所討論的金石之籍,往往並非影響較大之著者;或僅浮光掠影,略舉數本金石書名,隨即便下結論,以清代書法受金石學影響極深作結。故截至目前為止,雖探討此一論題著作綦夥,研究成果,仍侷限於清代前期金石學對「碑學」書法之影響,以及清代各期金石學興盛的背景條件之討論。對清代中、後期金石學,學術如何影響書法發展的狀況,以及「碑學」書法如何借鑒轉化金石材料,化學術成果為藝術創作之用,此最為核心與關鍵的課題,則探討闕如,學術推進極其有限!
此外,在對實際作品進行觀察,以證明清代金石學對書法有極大的影響上,諸人往往僅略舉數例以作說明,或直接就觀察結果,提出心得結論,未全面關照作品呈現的現象,導致觀察結果往往陷於片面武斷,或流於以偏概全,無法真切反映清代金石學,影響清代「碑學」書法發展的真實情況。筆者鑑此,撰為本文,藉由對清代書法產生影響的重要金石學著作之探討,配合實際作品的深入觀察,探究清代金石學影響書法發展的情況,釐清有清書法借鑒化用金石資料的事實;跳脫以往對清代金石學著作書名的隨意羅列,從各期具有代表性金石著作的內涵著手,探究其與清代書法發展的關係,以清晰呈現清代各期「碑學」書法,發展的脈絡與風格特徵。
本文是第一部深入運用相關金石學資料,對清代「碑學」書法進行研究者,故能對清代「碑學」書法的發展脈絡,進行較全面的觀察與論述。對清初漢隸、金文書法的復興,乾、嘉之世篆、隸書風格的轉變,道光以降「碑學」書法全盛時期的觀察,除提出清晰且合理的說明,並對前人說法錯謬之處多所補正。從而提出清代書法史發展的三階段說,以清代前期為「帖學發達期」、中期為「碑帖並行期」、後期為「碑學發達期」;清代「碑學」書法的發展,前期為「醞釀期」、中期為「發展期」、後期為「全盛期」的新說。所做分期,應是目前最能清楚呈現清代各期書法風貌的實況,呈現清代各期「碑學」書法發展脈絡的說法。
此外,對包世臣《藝舟雙楫》和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研究上,本文立足於金石學的研究角度,亦有新得與創見的提出,透過相關金石著作的鉤稽發微,闡發二書的美學思想;並注意到二氏的書學創作理論,從而提出百年以來的書法現象,不脫《藝舟雙楫》、《廣藝舟雙楫》美學思想之影響的論見。全文藉由實際作品的閎觀考索,有效釐清清代各期「碑學」書法,借鑒化用金石資料的狀況,呈現清代書法發展受學術深刻影響,與金石學發展相表裡的事實!
Abstract
Qing-Dynasty calligraphy, starting from Kang Youwei’s collection “The Oars of Quanta Arts”, enshrined the concepts of stelae and model calligraphy. Under Kang’s influences, most preceding studies mark a separ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t the transition of the Jiaqing era and the Daoguang era. The former is known as the Era of Model Calligraphy and the latter as the Era of Stalae Calligraphy. There is a clear and keen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From realistic observations, Huang Tun pioneered the concept of ‘Early Qing-Dynasty Stalae Calligraphy’ in 1989, addressing the prevailing popularity of the seal script and the clerical script during the early ages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concept was later developed into a more rounded and completed theory through the continuous researches of other scholars such as Liu Heng, Su Senyu, and Zhou Rui.
In Liuheng’s study of stalae calligraphy, “Chronolog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 Qing Dynasty”, there was an attempt to comprehend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late Qing Dynasty calligraphy through studies of cepigraphy, from the Qianlong/Jiaqing periods to the Daoguan/Xianfeng/Tongzhi/Guanxu/Xuantong periods. Numerous similar studies began to emerge, indicating profound influences of cepigraphy on the stalae calligraphy. This discovery has now become a common knowledge between the scholars of calligraphy. However, due to lack of understandings in the essence of it, when elaborating on the actual effect of epigraphy, most scholars find themselves referencing Zhu Jianxin’s “Study of Cepigraphy”, or sampling from various other compositions that are not of prestigious researches. Generally, studies of cepigraphy lack organisation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making rash suggestions and too quick to conclude a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Qing Dynasty calligraphy and cepigraphy without proper references. Thus, the study of cepigraphy’s influences on stalae
calligraphy, up until now, remains an assumption, observed through the prevailing conditions of history. The understanding of important discourses, such as how does stalae calligraphy takes from the scientific contents of epigraphy into its creation of artistic forms, remain limited.
In addition, upon evident observations of calligraphy art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s of cepigraphy on Qing Dynasty calligraphy, researches tend to make feeble attempts of scattered examples or objective personal opinions without attending to the full spectrum of artistic creation, forgoing subjective opinions and unbiased observation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rehend the effects of epigraphy on Qing Dynasty calligraphy through realistic observations and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epigraphy, unveiling the process in which calligraphy borrows from cepigraphy material for artistic creations. Escaping from the lack of organisations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s, the author will conduct this study through coherent presentation of the parallel evolutions in both stalae calligraphy and Qing Dynasty epigraphy.
This paper will be the first to utilize in-depth information on epigraphy, allowing for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developing of stalae calligraphy in relation with Qing Dynasty calligraphy. The paper will also study the transition of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s between the Qianlong/Jiaqing periods, explain the renaissance of epigraphical calligraphy, and observe from the post-Daoguan periods in order to provide coherent explanations for misinterpretations from previous scholarly compos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Qing Dynasty calligraphy will be separated into three divisions, the early-Qing ‘model calligraphy era’, the mid-Qing ‘stalae and model calligraphy era’ to the late-Qing ‘stalae calligraphy er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lae calligraphy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incubation era’, the ‘expansion era’ and the ‘developed era’. These divisions of eras will assis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alligraphy styles and
developments of Qing Dynasty stalae calligraphy.
In addition, in the research of Bao Shichen’s “The Oars of Arts” and Kang Youwei’s “The Oars of Quanta Arts”, this paper addresses innovative results through the study of epigraphy. Focusing on the theorems of artistic creations from Bao and Kang, without forgoing the principles of beauty and art from their works, this paper thoroughly demon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epigraphical progress in Qing-Dynasty calligraphy and comprehensively references evident observations from various periods of stalae calligraphy.
引用書目及期刊論文
一.古人著作(依作者朝代順序)
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九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據清同治十一年自刻木本影印)。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10月)。
宋‧趙孟堅:《論書法》,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元‧吾丘衍:《學古編‧三十五舉》,收入《美術叢書》第4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11月初版)。
明‧馮 班:《鈍吟書要》,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9月初版)。
明‧趙 崡:《石墨鐫華》,(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郭宗昌:《金石史》,(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台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5月初版)。
清‧傅山著,劉貫文、張海瀛、尹協理主編:《傅山全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清‧傅 山:《霜紅龕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5月)。
清‧周亮工:《印人傳》,收入《明清印人傳集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清‧顧炎武:《日知錄》,收錄於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第七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台1版)。
清‧顧炎武:《日知錄之餘》,收錄於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第七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台1版)。
清‧顧炎武:《亭林文集》,(台北:華文書局,清光緒卅年會稽董氏刊本影印)。
841
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982年12月2版)。
清‧王宏撰:《砥齋題跋》,(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姜宸英:《湛園題跋》,(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第8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台1版)。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原刊本,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清‧朱彝尊:《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二十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982年12月2版)。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收入《王士禎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王士禎:《分甘餘話》,收入《王士禎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閻若璩:《潛邱劄記》,收入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五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次印刷)。
清‧陳奕禧:《隱綠軒題識》,(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楊 賓:《鐵函齋書跋》,(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楊 賓:《大瓢偶筆》,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葉奕苞:《金石錄補》,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982年12月2版)。
清‧萬 經:《分隸偶存》,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集第109冊,
清‧顧藹吉:《隸辨》,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五集》,(商務印書館受教育部中央圖書館籌備處委託景印故宮博物院所藏文淵閣本)。
清‧何 焯:《義門題跋》,(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王 澍:《虛舟題跋補原》,(光緒十年太歲在甲申秋八月開琱本)。
842
清‧王 澍:《竹雲題跋》,(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梁 巘:《評書帖》,收入《美術叢書》第5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11月初版)。
清‧梁 巘:《承晉齋積聞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汪士慎著、陳傳席點校:《巢林集》,(鎮江: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金 農:《冬心畫竹題記》,收入《美術叢書》第2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11月初版)。
清‧厲鶚著、吳家駒點校:《厲鶚詩》,收入鍾振振主編:《清名家詩叢刊初集》,(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鄭 燮:《板橋詩鈔》,收入《揚州八怪詩文集》,(鎮江: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鄭 燮:《鄭板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第2次印刷)。
清‧杭世駿:《道古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26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原書)。
清‧杭世駿:《詞科掌錄》,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5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
清‧梁詩正等撰:《西清古鑑》,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三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據清同治十一年自刻木本影印)。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3月初版)。
清‧牛運震:《金石圖說》,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6月初版)。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收入中國古籍整理研究會主編:《明清筆記史料叢刊‧清》第77冊,(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查 禮:《銅鼓書堂遺稿》,(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閩縣李氏觀槿齋藏嘉慶
843
本)。
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字目錄》,收入於《原刻景印石刻史料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石刻史料叢書乙編之十二)。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王 昶:《金石萃編》,收入《石刻資料新編》第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982年12月2版)。
清‧王 昶:《湖海詩傳》,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142、143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1版)。
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二十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982年12月2版)。
清‧翁方綱:《蘇齋題跋》,(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翁方綱:《粵東金石略》,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十七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982年12月2版)。
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12月)。
清‧桂 馥:《繆篆分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4月新1版、1999年5月第6次印刷)。
清‧桂 馥:《國朝隸品》,(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叢書集成續編,收入《雪堂叢刻》)。
清‧黃 易:《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0月初版)。
清‧汪 中:《述學別錄》,收入《粵雅堂叢書續刻》,(根據清道光、光緒間南海伍氏刊本)。
清‧孔尚任:《孔尚任集輯校註評》,(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李 驎:《虯峰文集》,清康熙刻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3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844
清‧錢 坫:《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二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據清同治十一年自刻木本影印)。
清‧錢 泳:《履園叢話》,(據道光三年歲在癸未卯月虞山錢氏開雕)。
清‧錢 泳:《漢碑大觀》,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八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6月初版)。
清‧江 藩:《國朝漢學師承記》,收入董治安主編:《二十五史外人物總傳要籍集成》第1冊,(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錢 林:《文獻徵存錄》,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0、11冊,(台
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
清‧阮元、畢沅:《山左金石志》,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十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982年12月2版)。
清‧阮 元:《揅經室三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5月第1版、1993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
清‧阮 元:《小滄浪筆談》,(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12月初版)。
清‧阮 元:《兩浙金石志‧序》,收入《石刻資料新編》第十四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982年12月2版)。
清‧阮 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二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據清同治十一年自刻木本影印)。
清‧阮 元:《漢延熹西嶽華山碑考》,(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收入《文選樓叢書》)。
清‧阮 元:《廣陵詩事》,(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阮 元:《淮海英靈集》,(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阮 元:《定香亭筆談》,(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7月初版)。
清‧阮 元:《石渠隨筆》,(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845
清‧吳 修:《昭代名人尺牘小傳》,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5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台1版)。
清‧葉 銘:《廣印人傳》,收入《明清印人傳集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清‧葉 銘:《再續印人小傳》,收入《明清印人傳集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清‧張廷濟:《清儀閣題跋》,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十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6月初版)。
清‧張廷濟:《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
清‧陸耀遹:《金石續編》,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四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982年12月2版)。
清‧吳榮光:《筠清館金石錄》,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十二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據清同治十一年自刻木本影印)。
清‧徐同柏:《從古堂款識學》,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十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據清同治十一年自刻木本影印)。
清‧包世臣撰、祝嘉疏證:《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5月初版)。
清‧梁章鉅:《吉安室書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梁章鉅:《退庵所藏金石書畫跋尾》,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九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劉喜海:《清愛堂家藏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十二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據清同治
846
十一年自刻木本影印)。
清‧錢儀吉:《碑傳集》,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
清‧郭尚先:《芳堅館題跋》,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四輯第六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台1版)。
清‧黃子高:《續三十五舉》,收入《美術叢書》第4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11月初版)。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詩鈔》,收入龍震球、何書置校點:《何紹基詩文集》,(長沙: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2008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6月景印初版)。
清‧陳介祺、吳式芬:《封泥考略》,(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方 朔:《枕經堂金石題跋》,(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4月初版)。
清‧馮桂芬纂,李銘皖、譚鈞培修:《蘇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六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982年12月2版)。
清‧張德容:《二銘草堂金石聚》,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三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6月初版)。
清‧陸心源:《金石學錄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9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元至正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刻本影印)。
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十七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據清同治十一年自刻木本影印)。
清‧李遇孫:《金石學錄》,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十七冊,(台北:新
847
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6月初版)。
清‧繆荃孫:《藝風堂文集續集五》,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十五輯。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影印版)。
清‧繆荃孫:《藝風堂金石文字目》,收入於《原刻景印石刻史料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石刻史料叢書乙編之十七)。
清‧葉昌熾:《語石》,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第一集四十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台初版)。
清‧顧燮光:《夢碧簃石言》,(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4月初版)。
清‧李 斗:《揚州畫舫錄》,收入《中國風土志叢刊》第28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靳治荊:《思舊錄》,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8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清‧震 鈞:《國朝書人輯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6月再版)。
清‧竇 鎮:《國朝書畫家筆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6月再版)。
清‧秦祖永:《桐陰論畫》,收入《清人畫學論著下》,(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1月4版)。
清‧李玉棻:《甌鉢羅室書畫過目考》,(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12月初版)。
清‧陳 玠:《書法偶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9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台1版)。
清‧汪啟淑:《續印人傳》,收入《明清印人傳集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清‧吳 雲:《兩罍軒彝器圖釋》,收入《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二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據清同治十一年自刻木本影印)。
清‧俞 樾:《春在堂隨筆》,(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8年6月初版)。
清‧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瑣錄》,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074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
清‧楊守敬:《學書邇言》,收入謝承仁主編:《楊守敬集》第8冊,(武漢:湖北
848
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楊守敬:《寰宇貞石圖》,收入謝承仁主編:《楊守敬集》第9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清‧葉昌熾:《語石》,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第一集四十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台初版)。
清‧康有為撰、祝嘉疏證:《廣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2月
初版)。
清‧蔣寶齡:《墨林今話》,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073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
清‧蔣寶齡:《墨林今話》,(同治壬申年春鐫)。
清‧李濬之:《清畫家詩史》,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077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10日初版)。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北京第1版)。
二.當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2月初版)。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7月第1版、1996年11月第2次印刷)。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10月初版)。
文史哲出版社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縮印版)。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朱劍心:《金石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6月臺1版第1次印刷、1995年7月臺2版第1次印刷)。
朱萬章:《嶺南書法》,(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
849
刷)。
余紹宋、龍游:《書畫書錄解題》,(香港:中美圖書公司,1932年國立北平圖書館初版、1968年5月再版影印發行)。
李放纂輯:《皇清書史》,收入董治安主編:《二十五史外人物總傳要籍集成(二)》,(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吳木主編、胡文虎副主編:《中國古代書法家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金 丹:《包世臣書學批評》,收入榮寶齋《美術學博士論叢》,(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周 睿:《清代書法碑學的發生與建構》,(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6月)。
周 睿:《儒學與書道-清代碑學的發生與建構》,收入《中國書法研究系列叢
書》,(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6月1版、2005年7月9刷)。
林 鈞:《石廬金石書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5月景印初版)。
林葉連:《說文古籀補研究》,收入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第26、27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松丸道雄:《新編金石學錄》,(東京:汲古書院,昭和51年9月)。
胡光華:《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八大山人》,(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1997年9月第2次印刷)。
胡傳海:《書法文庫-群星璀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柯昌泗:《語石異同評》,(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利明:《「篆隸筆意」與四百年書法流變考論》,(南京藝術學院博士論文,2000
年6月)。
徐利明主編、吳勝注評:《王澍書論》,(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
850
次印刷)。
徐自強主編:《北京圖書館藏石刻敘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10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容 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容 庚:《叢帖目》,(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2月初版)。
容 媛:《金石書錄目》,(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乙種之二,中華民國19年6月)。
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12月台1版)。
馬 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0月第1版、1996年12月北京第2次印刷)。
馬子雲、施安昌著:《碑帖鑒定》,(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袁維春:《秦漢碑述》,(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潛超主編:《中國書法論著辭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永正:《嶺南書法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1997年9月第2次印刷)。
陳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1年7月台初版)。
陳方既著、田耕之整理:《中國書法美學思想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曹泳蘭:《錢大昕之石刻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851
陸明君:《簠齋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2005年1月第1次印刷)。
章用秀:《拓片收藏四十題》,(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21年2月初版、1977年2月臺1版第1次印刷、1994年1月臺二版第1次印刷)。
褚德彝:《金石學錄續補》,(己未年十月上旬餘杭褚氏石畫樓印)。
趙 超:《中國古代石刻概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葉國良:《宋代金石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6月)。
葉國良:《石學蠡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楊家駱主編:《歷代人物年里通譜》,(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1月4版)。
廖新田:《清代碑學書法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年6月初版)。new window
蔡崇名:《包慎伯之書學思想及書法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3月初版)。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1刷、1998年12月2刷)。
黎向群:《嶺南歷代書法名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 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薛龍春:《鄭簠研究》,收入《美術學博士論叢》,(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7年12月)。
薛天沛:《益州書畫錄》,(台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景印北平莊氏洞天山堂藏民國三十四年成都崇禮堂刊本)。
薛仲三、歐陽頤合著:《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台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11月再版)。
852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11月出版、1980年8月2刷)。
蘇森裕:《清初漢隸復興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三.圖版類專書(以圖版著錄為主之著作,除清人吳讓之外,餘皆依編者姓氏筆畫為序)
清‧吳讓之:《梁吳均與朱元思書》,收入二玄社刊《書跡名品叢刊》第103冊,(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63年4月20日初版發行、1988年11月15日17刷發行)。
小莽蒼蒼齋、中國歷史博物館編:《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法書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于明詮:《書藝珍品賞析-金農》,(台北:石頭出版社,2004年12月)。
中國書店編:《金石家書法集》,(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1月)。
王壯為:《王壯為楷行書自作文三篇》,(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80年5月出版)。
王之海編輯:《揚州畫派書畫全集‧鄭燮》,(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乃棟:《中國書法墨迹鑒定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王鏞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沈曾植》,(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1996年9月第1次印刷)。
白謙慎、張佳傑:《書藝珍品賞析-傅山》,(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元月)。
石川九陽編:《書の宇宙22‧古代への憧憬‧清代諸家2》,(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2000年7月30日初版第1刷、2000年8月10日初版第1刷)。
853
朱建華、郭奕華:《書藝珍品賞析-伊秉綬》,(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西泠印社纂輯:《金石家小傳》,收入《金石家珍藏書畫集‧上集》,(台北:大通書局,1977年10月初版)。
杜三鑫編輯:《明末清初書法展-忠烈、名臣、遺民、高僧》,(台北: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1996年10月3日)。
杜三鑫編輯:《明末清初書法展-書家》,(台北: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1998年5月9日)。
杜三鑫編輯:《明末清初書法展-文人》,(台北: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1998年5月9日)。
李蕭錕:《書藝珍品賞析-書法空間藝術》,(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李錫敏主編:《國泰美術館選集-明清民初名家書畫集》第十一輯,(台北:國泰美術館,1979年2元月初版)。
吳國豪主編:《近代東亞鴻儒書法展》,(台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2000年)。
周策縱總編輯:《民初書法-走過五四時代》,(台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1995年7月7日)。
林亞杰主編:《廣東歷代書法圖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新1版第1次印刷)。
長城出版社編:《中國歷代隸書珍迹》,(北京:長城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洪惟仁:《書道全集‧第十四卷‧清Ⅱ》,(台北:大陸書店,1989年1月20日初版發行)。
茅子音主編:《中國歷代藝術-書法篆刻編》,(台北:巨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姚建杭編輯:《西泠印社藏品集》,(杭州:西泠印社,2003年10月、2003年12月重印)。
倪文東:《中國書法經典-隸書章法》,(西安:陝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8月第
854
2版第1次印刷)。
徐邦達等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二十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1994年6月第2版第2次印刷)。
徐邦達等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二十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建融:《書藝珍品賞析-趙之謙》,(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徐玉立主編:《漢碑全集》,(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律哲、徐蓉蓉:《清代書法藝術鑑賞》,(新竹:清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事業部,2001年2月初版)。
孫寶文編:《歷代千字文墨寶》,(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7年6月第2版第1次印刷)。
高木聖雨編:《楊峴の書法》,(日本:二玄社,1992年2月)。
高峽主編:《中華國寶-陝西珍貴文物集成-碑刻‧書法卷》,(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高野侯、丁鶴廬編輯:《金石家珍藏書畫集‧上、下集》,(台北:大通書局,1977年10月初版)。
殷德儉編輯:《金農書畫集》,(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崔 陟:《書法》,(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
許禮平主編:《宗陶齋主人藏近代名家楹聯》,(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5月4日)。
許禮平主編:《宗陶齋主人藏近代名家楹聯續編》,(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5月1日)。
張又棟主編:《書法創作大典》,(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1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蘭千山館法書目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855
1987年10月初版)。
陳其瑞編輯:《博古齋藏楹聯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 烈:《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法書選集(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高潮、陳朝華編:《八大山人書法集》,(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啟功、村上三島監修:《中國真蹟大觀-清九》,(日本‧同朋舍出版と中國‧文物出版社との共同出版である)。
啟功、村上三島監修:《中國真蹟大觀-清十》,(日本‧同朋舍出版と中國‧文物出版社との共同出版である)。
啟功、村上三島監修:《中國真蹟大觀-清十二》,(日本‧同朋舍出版と中國‧文物出版社との共同出版である)。
啟功、村上三島監修:《中國真蹟大觀-清十三》,(日本‧同朋舍出版と中國‧文物出版社との共同出版である)。
啟功、村上三島監修:《中國真蹟大觀-名品選》,(日本‧同朋舍出版と中國‧文物出版社との共同出版である)。
梅寧華、陶信成主編:《北京文物精粹大系-書法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單國強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書法》,(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單志泉:《書藝珍品賞析-鄧石如》,(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黃惇、周積寅編:《中國書法全集65-金農、鄭燮》,(北京:榮寶齋,1997年8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楊建峰、楊永勝策劃:《八大山人書法集》,(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蔡辰男編:《辰園珍藏明清楹聯百聯》,(台北:大陸書店,豪華限定版一千冊)。
蔡辰男編:《國泰美術館選集-第一輯》,(台北:國泰美術館,1977年9月初版)。
856
蔡辰男編:《國泰美術館書畫精選》第二集,(台北:國泰美術館,1980年元月再版)。
蔡辰男編:《國泰美術館選集-近五百年中國美術集粹》第三輯,(台北:國泰美術館,1978年1月初版)。
蔡辰男編:《國泰美術館選集-中國美術反傳統畫家選集》第四輯,(台北:國泰美術館,1978年2月初版)。
蔡辰男編:《國泰美術館選集-明清名家楹帖百聯集》第八輯,(台北:國泰美術館,1978年5月初版)。
蔡宜璇主編:《悅目‧中國晚期書畫‧圖版篇》,(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
蔣 華:《揚州八怪傳略》,(台北:蕙風堂,1995年12月初版)。
樂心龍、莊新興主編:《明清名家書法大成》,(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次印刷)。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76‧清代名家三》,(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1年11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劉江、謝啟源:《傅山書法藝術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廣州集雅齋編:《廣州集雅齋藏書法》,(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盧輔聖等編:《中國碑帖經典-乙瑛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2006年3月第9次印刷)。
盧輔聖等編:《中國碑帖經典-華山碑》,(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2003年12月第2次印刷)。
盧輔聖等編:《中國碑帖經典-石鼓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2002年10月第2次印刷)。
謙慎書道會編:《西泠八家の書畫篆刻》,(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6年2月
857
20日印刷、1996年3月5日發行)。
謙慎書道會編:《吳昌碩書畫集》,(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2003年,12月20日)。
蘇啟明主編:《清末民初書畫藝術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年10月)。
四.當代期刊(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
丁永剛、毛雲峰:〈論阮元的書法理論及其碑學成就〉,收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2001年6月號。
王明芳:〈論乾嘉學者與藏書家、書院及江南學風之間的關係〉,《山東社會科學》,2003年5月。
王夕聞、董世賓:〈清代碑學興盛成因略論〉,收入於《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6期,2002年12月號。
朱樂朋:〈翁方綱的金石學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朱育禮:〈即論八法亦傳人-翁同龢書法簡介〉,收入《書法文庫-群星璀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吳民貴:〈陳介祺的金石緣〉,收入《文博賞析》。
余敏輝:〈錢大昕的金石考史〉,《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4年6月。
邱世鴻:〈清代隸書勃興的原因及其審美特徵〉,收入《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總第120期。
周 睿:〈鉤深致遠,返本開新-清代前碑派碑學理論的建構〉,《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6年7月號。
林邦德:〈端莊遒健、精緻卓絕-桂馥書法藝術芻議〉,收入《中國法書精粹-桂馥隸書雜書冊》,(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洪文雄:〈顧炎武《金石文字記》探析〉,《書目季刊》第三期,2003年12月16new window
858
日出版。
徐无聞:〈《寰宇貞石圖》淺說〉,收錄於謝承仁主編:《楊守敬集》第9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孫國強:〈陳介祺的金石學成就和歷史地位〉,收入山東《濰坊學院學報》,2004年5月第4卷第3期。
高昕丹:〈試論乾嘉時代的金石學風與陳鴻壽藝風取向的關係〉,收入於《新美術》,1998年4月號。
張同印:〈清代隸書的復興及其文化基礎〉,收入《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19卷,2003年第1期。
張忠明:〈金石派書風盛行下吳昌碩書法藝術的探討〉,收入《高雄餐旅學報》第2期,1999年10月號。
郭名詢:〈清代金石學與書法文化的繁榮〉,收入《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4卷第1期,2003年1月號。
黃 惇:〈漢碑與清代前碑派〉,收入《中國碑帖與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
黃 惇:〈明末清初訪碑、藏碑、評碑活動與碑學的肇興〉,收入《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1月號。
黃 惇:〈康乾時期的揚州書壇、揚州八怪與徽商〉,收入莫家良編:《書海觀瀾-中國書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年4月)。
黃啟書:〈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之纂輯及其對金石學之貢獻〉,台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哲學報》,1999年12月。
靳 永:〈論清代的金石學及其對書法學之影響〉,發表於《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總第114期),2005年5月號。
劉 剛:〈論何紹基之書法藝術成就〉,收入《紀念何紹基二百周年誕辰,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社團法人中國書法學會,1998年12月20日)。
859
穆孝天:〈鄧石如書法評傳〉,收入《中國書法全集67-鄧石如》,(北京:榮寶齋,199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謝建華:〈金石書派芻議〉,收入《文藝研究》,2002年第4期。
顧吉辰:〈王昶和他的《金石萃編》〉,收入《固原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總第68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