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清金文學研究
作者:吳濟仲
作者(外文):Oh,Jae-Joo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許錟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晚清金文陳介祺潘祖蔭方濬益吳大澂孫詒讓劉心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5
歷史觀念是人文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一,於是任何人文科學的研究,與歷史演變過程絕不能脫離關係。本論文的重點在於整個學術史上、古文字學史上,以及金文學史上,將晚清金文學所佔的正確地位與貢獻的清楚呈現。換言之,以歷史演變的立場去研究晚清金文學。本論文總共分為七章,最後附「主要參考書目」。茲分別敘述其每章的研究內容。
第一章為緒論。闡明研究動機與意義,以及研究範圍與方法。晚清時期是整個金文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段,於本章羅列晚清金文學家的著述。
第二章為晚清金文學的形成背景。本章可分為兩方面的研究:首先,論述從兩漢到清代前期,晚清之前金文學研究概況。其次,晚清金文學發展的原因。論述當時小學的學術環境、新發現的古文物、學術交遊,以及學者個人的學術態度。
第三章為晚清金文學家的生平與其學術背景。本章以人物為經,以學者生平與學術背景為緯,作綜合而概略的考察。
第四章為晚清金文學家著述解題。透過晚清金文學者的主要著作為依據,闡述其寫作動機、選用材料,以及成書與流傳情形。以求分析出他們的金文學所及的範圍,以及其理論的內涵。
第五章為晚清金文學研究法。本章可分為三方面的研究:首先,論述研治銅器的各種方法與其實例。其次,論述考釋銅器銘文的多項方法與其實例。最後,探討晚清金文學理論中,一些尚待商榷之處。
第六章為晚清金文學的成就與影響。本章為晚清金文學研究的總論性部分,也即是從整體方面論述晚清金文學所取得的主要貢獻與對日後的影響。此可分為六個方向:首先,晚清金文學者的《說文解字》研究。其次,闡明古文字的演變過程,裡面包括戰國文字的研究。其三,論述以陳介祺為主的銅器辨偽情形,並探討有關古器物學的研究。其四,探討晚清時期銅器斷代的研究。其五,闡明銅器銘文與古籍研究之間的關係。最後,論及晚清金文學開闢民國以後金文學發展的意義。
第七章為結論。綜合以上的內容,闡明晚清學者金文學研究的貢獻與影響,而呈現出他們在金文學史上的真正的意義,以及其定位。
下列參考書目共分五類。第一類收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古籍類著作。第二類收民國以來的專書。第三類收辭典、字典、年表、索引等工具書類。第四類收學位論文。第五類收民國以來單篇論文之見於叢書或期刊者。習用之古籍則依四庫全書總目的部類羅列,列於參考書目的最前面。其他部分則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排列,同一作者的著作,再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
一、古籍類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11版
《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書銘出版公司,1992年9月6版
《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6版
《漢書補注》,【清】王先謙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1月5版
《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月臺1版
《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3版
【宋】王明清
《揮麈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1966年10月,臺1版
【宋】呂大臨、趙九成
《考古圖‧續考古圖‧考古圖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月1版1次印
【宋】郭忠恕、夏竦
《汗簡‧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1版1次印刷
【宋】趙明誠撰、金文明校證
《金石錄校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10月1版1次印刷
【宋】翟耆年
《籀史》,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之五十二《守山閣叢書》,1968年
【宋】薛尚功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臺北:高長印書局,1967年10月
【宋】徽宗敕撰
《博古圖錄》
【明】朱簡
《印品》,明萬曆間鈐拓本
《印經》,清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海虞顧氏刊本,上海文瑞樓《篆學叢書》
《印章要論》,上海文瑞樓《篆學叢書》
【清】王杰等奉敕編
《西清續鑒甲編》,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80年6月
【清】方濬益
《綴遺齋彝器考釋》,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9月
【清】皮錫瑞
《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10月2版
【清】李葆恂(鳧道人)
《舊學盦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2月初版
【清】吳雲
《兩罍軒尺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十七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11月初版
【清】吳式芬
《古錄金文》,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5月初版
【清】吳大澂
《齋藏器目》,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12月初版
《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0月初版
《齋集古錄》,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9月(附《齋集古錄釋文賸稿》)
《說文古籀補》,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8月1版1次印刷
《論古雜識》,吳中文獻小叢書,《叢書集成續編》第75冊史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6月
《字說》,臺北:學海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清】吳大澂著、謝國楨編
《吳齋(大澂)尺牘》,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2輯
【清】阮元
《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初版
【清】段玉裁
〈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二十卷寫本書後〉,《段玉裁遺書》下冊《經韻樓集》,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5月景印初版
【清】孫詒讓
《古籀拾遺》,香港:崇基書店,1968年7月(附《宋政和禮器文字考》)
《古籀餘論》,香港:崇基書店,1968年7月
《籀述林》,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4月初版
【清】孫詒讓遺書、戴家祥校點
《名原》,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5月1版1次印刷
【清】梁詩正等奉敕編
《欽定西清古鑒》,臺北:大通書局,1983年5月初版
【清】陳介祺
《簠齋藏器目》,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12月初版
《陳簠齋丈筆記》,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12月初版
《簠齋傳古別錄》,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12月初版
《簠齋尺牘》,臺北:古亭書屋,1969年3月初版
《十鐘山房印舉》,北京:中國書店,1994年6月1版3次印刷
《簠齋尺牘》,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7輯
【清】陳介祺遺著
〈簠齋金文攷〉,《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1937年2月,第11卷:第1號
【清】陳介祺藏器、鄧實輯
《簠齋吉金錄》,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80年6月
【清】陳介祺著、陳繼揆整理
《秦前文字之語》,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1版1次印刷
【清】葉昌熾
《語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臺1版
【清】劉心源
《古文審》,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
《奇觚室吉金文述》,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0月初版
【清】潘祖蔭
《攀古樓彝器款識》,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同治十一年滂喜齋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第9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滂喜齋宋元本書目》,嚴靈峰編輯《書目類編》(30),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7月
《滂喜齋藏書記》,揚州:揚州古籍書店,1985年5月1次印刷
【清】潘祖蔭遺著
〈潘文勤金石手札鈔〉,北平燕京大學《考古學社社刊》,第4期
〈鄭庵書札〉,《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1983年2月,第3集
【清】錢大昕
《潛研堂文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1979年11月臺1版
【清】鮑鼎
《國朝金文著錄表補遺》(附王國維《國朝金文著錄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11月影印版)
二、專書類
丁佛言
《說文古籀補補》,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2月1版1次印刷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1版3次印刷
《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版1次印刷
王國維
《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3月1版
《三代秦漢金文著錄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12月初版
《國朝金文著錄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11月影印版
《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7月臺1版
《觀堂先生金文著錄表》(《宋代金文著錄表》、《容庚重編宋代金文著錄表》、《國朝金文著錄表》),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10月初版
《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2月1版6次印刷
《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1版2次印刷
王更生
《籀廎學記》(孫詒讓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12月初版
王永誠
《清代私家著錄金文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7月初版
王鳳陽
《漢字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
王毓銓
《中國古代貨幣的起源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2月1版1次印
王世民等
《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1版1次印刷
支偉成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8月1版1次印刷
白川靜
《金文的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8月初版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研究所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1版1次印
朱芳圃
《清孫仲容先生詒讓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6月初版
朱歧祥
《甲骨學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2月初版
朱劍心
《金石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2版
朱仁夫
《中國古代書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1版2次印刷
朱鳳瀚
《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1版1次印刷
朱鳳瀚、張榮明
《西周諸王年代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1版1次印刷
江淑惠
《郭沫若之金石文字學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5月初版
向夏
《說文解字敘講疏》,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8月1版2刷
吳其昌
《金文厤朔疏證》,國立武漢大學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初版
吳浩坤
《古史探索與古籍研究》,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12月初版
李孝定
《讀說文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92,1992年1月初版
李鐵華
《石鼓新響》,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1版1次印刷
李師國英
《說文類釋》,臺北:書銘出版公司,1998年9月修訂5版
李如森
《中國古代錢幣》,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1版1次印刷
李學勤
《中國青銅器的奧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初版2次印刷
《古文字學初階》,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4月初版
《走出疑古時代》,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1版1次印刷
《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1版1次印刷
《夏商周年代學札記》,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1次印刷
何琳儀
《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4月初版
《古幣叢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杜迺松
《青銅器鑑定》,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中國青銅器發展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呂偉達主編
《甲骨文之父王懿榮》,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7年6月1版2次印刷
《王懿榮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1版1次印刷
松丸道雄
《新編金石學錄》,東京:汲古書院,1976年9月
林澐
《古文字研究簡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1版1次印刷
周少川
《藏書與文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1版1次印刷
來新夏主編
《清代目錄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月1版1次印刷
胡奇光
《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1版1次印刷
胡樸安
《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1版11次印刷
姚孝遂主編
《中國文字學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唐蘭
《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1月初版
《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1版1次印刷
《中國文字學》,香港太平書局,1988年2月初版5次印刷
《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唐復年
《金文鑒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器影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1版1次印
馬衡
《凡將齋金石叢稿》,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7月再版
馬錫鑒主編
《孫詒讓紀念論文集》,溫州: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增刊
馬承源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990年4月初版
《中國青銅器》,臺北:南天書局,1991年10月初版
馬子云、施安昌
《碑帖鑑定》,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1版1次印刷
高明
《中國古文字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12月初版
容庚
《武英殿彝器圖錄》,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10月
《寶蘊樓彝器圖錄》,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8年1月
《頌齋吉金圖錄》,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8年1月
《商周彝器通考圖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2月
《商周彝器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1月
《頌齋述林》,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8月初6
容庚、張維持
《殷周青銅器通論》,臺北:康橋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5月
桑咸之
《晚清政治與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7月1版1次印刷
郭沫若
《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上海大東書局接手跡影印出版,1931年6月
《兩周金文辭大系》,文求堂(日本),1932年1月
《青銅時代》,臺北:文治出版社,1945年3月初版
《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6月1版1次印刷
《兩周金文辭大系攷釋》(增訂本),1957年
《周代金文圖錄及釋文》,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3月
商承祚
《說文中之古文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
許師錟輝
《說文重文形體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73年3月
《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3月初版
陸和九
《中國金石學》,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3月初版
梁東漢
《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1版6次印刷
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合刊本),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初版
張光裕
《先秦泉幣文字辨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70年11月初版
張克明
《殷周青銅器求真》,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年2月再版
張光直、李光謨編
《李濟考古學論文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1版1次印刷
張光直
《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6月初版4次印行
張其昀
《中國文字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張鑑等撰、黃愛平點校
《阮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1版1次印刷
張宗方、郭人杰
《金文編識讀》,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1月初版
張涌泉
《漢語俗字研究》,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7月1版2次印刷
張聞玉
《西周王年論稿》,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1版1次印刷
《銅器歷日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版1次印刷
陳煒湛、唐鈺明
《古文字學綱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陳夢家
《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1版2次印刷
陳漢平
《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陳松長
《璽印鑑賞》,桂林:漓江出版社,1994年6月1版2次印刷
《璽印投資與鑑賞》,臺北:美藝學苑社,1996年6月
陳海洋
《漢字研究的軌跡》,南昌: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陳師新雄
《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4月初版1刷
陳東輝
《阮元與小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次印刷
梅季
《古代學者百人傳》,廣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5月1版1次印刷
常玉芝
《殷商歷法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1版1次印刷
曹錦炎
《古璽通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3月1版1次印刷
《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6月1版1次印刷
黃季剛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黃德寬、陳秉新
《漢語文字學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1版2次印刷
湯餘惠
《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1版1次印刷
曾憲通編選
《容庚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舒懷
《高郵王氏父子學術初探》,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1版1次印刷
程長新、程瑞秀
《古銅器鑑定》,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6年1月1版2次印刷
程長新等
《銅器辨偽淺說》,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1版2次印刷
程千帆、徐有富
《校讎廣義》(典藏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4月1版1次印刷
程章燦
《石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月1版1刷
馮爾康
《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1版1次印刷
楊樹達
《積微居金文說》,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3月再版
《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初版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1刷
裘錫圭
《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1版1次印刷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初版
《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3月初版
《文史叢稿》,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裘錫圭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1次印刷
葉國良
《石學蠡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詹鄞鑫
《漢字說略》,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1版3次印刷
董蓮池
《金文編校補》,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廖新田
《清代碑學書法研究》,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年6月初版
趙超
《中國古代石刻概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6月1版1次印刷
魯實先
《殷曆譜糾譑》,臺中:中央書局,1954年3月初印本
《劉歆三統曆譜證舛》,臺北: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1965年6月
《曆術卮言甲集》,臺中:私立東海大學,1970年7月再版
潘祖年
《清潘伯寅先生祖蔭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初版
蔡師信發
《說文答問》,臺北:國文天地,1993年6月初版
《說文部首類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8月初版
劉雨
《乾隆四鑑綜理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4月1版1次印刷
劉翔等編
《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8月1版2次印刷
劉彬徽
《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劉信芳
《荊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月初版
劉昭瑞
《宋代著錄商周青銅器銘文箋證》,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1版1次印刷
歐陽中石等
《書法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次印刷
龍宇純
《中國文字學》,臺北:五四書店,1994年9月6版
錢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臺2版1次印刷
韓非木、高雲塍
《字學及書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8月臺5版
羅振玉
《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1版
《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3月4版
《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1版3次印刷
羅福頤
《商周秦漢青銅器辨偽錄》,香港中文大學,1981年11月1版1次印刷
《古璽印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嚴一萍
《甲骨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2月初版
嚴文郁
《清儒傳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初版
顧廷龍
《吳齋先生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6月初版
其他
《中國近代學人象傳初輯》,臺北:大陸雜誌社編印,1971年9月初版
《中國藏書家考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10月初版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3月初版
《清代八家尺牘》,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12月初版
《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初版
徐世昌纂、周駿富編《清儒學案小傳》,第007冊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第012冊
朱汝珍輯《詞林輯略》,第016冊
清‧閻湘蕙編輯、清‧張椿齡增訂《國朝鼎甲徵信錄》,第017冊
易宗夔述《新世說》,第018冊
陶湘編《昭代名人尺牘續集小傳》,第033冊
汪胡楨、吳慰祖同輯《清代河臣傳》,第056冊
翁同龢、李慈銘、王闓運、葉昌熾合記;金梁輯錄《近世人物志》,第062冊
清‧張鳴珂撰《寒松閣談藝瑣錄》,第074冊
李濬之編輯《清畫家詩史》,第077冊
盛叔清輯《清代畫史增編》,第078冊
江銘忠編《清代畫史補錄》,第079冊
清‧潘曾瑩撰《墨緣小錄》,第079冊
李放纂輯《皇清書史》,第083冊
馬宗霍輯《書林藻鑑》(清代篇),第086冊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列傳》,第093冊、第094冊
清國史館原編《清史列傳》,第100冊
繆荃孫纂錄《續碑傳集》,第115冊
閔爾昌纂錄《碑傳集補》,第120冊
汪兆鏞纂錄《碑傳集三編》,第124冊、第126冊
清‧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第140冊
蔡冠洛編纂《清代七百名人傳》,第196冊
費行簡撰《近代名人小傳》,第202冊
三、工具書類
文物編輯委員會
《文物三五○期總目索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7月初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994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4月1版2次印刷
方述鑫等
《甲骨金文字典》,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11月初版
王紹曾主編
《山東文獻書目》,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1版1次印刷
吳鎮烽
《金文人名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何琳儀
《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版1次印刷
周法高等
《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
季師旭昇主編
《《金文總集》與《殷周金文集成》銘文器號對照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月初版
姚孝遂主編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容氏
《金石書錄目及補編》(容媛輯、容庚校《金石書錄目》;容媛《金石書錄目補編》合刊本),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9月初版
容庚
《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1版1次印刷
孫稚雛
《金文著錄簡目》,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0月初版
《青銅器論文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1版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3年9月1版3次印刷
荊門市博物館
《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版1次印刷
郭錫良
《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1版1次印刷
陳初生
《金文常用字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1版2次印刷
陳玉堂編
《中國近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1版2次印刷
張頷
《古幣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1版1次印刷
張守中等
《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1版1次印刷
董作賓
《中國年曆簡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2月再版
鄒安
《周金文存》,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8年1月
楊家駱主編
《說文解字詁林》,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3月3版
福開森
《歷代著錄吉金目》,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3月初版
臧勵龢主編、許師慎增補
《中國人名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0月增補臺4版
劉志成
《中國文字學書目考錄》,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8月1版1次印刷
四、學位論文類
王永誠
《先秦彝銘著錄考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5月
沈師寶春
《王筠之金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吳濟仲
《容庚之金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4月
林素清
《先秦古璽文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6月
林葉蓮
《說文古籀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林翠鳳
《王國維對商周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5月
張光裕
《偽作先秦彝器銘文疏要》,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6月
陳俊成
《宋代金石著述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6月
陳振風
《孫詒讓之生平與學術思想》,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6月
陳韻珊
《清嚴可均之說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陳暐仁
《孫詒讓的金文學》,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葉國良
《宋代金石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葉純芳
《孫詒讓《名原》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熊道麟
《羅雪堂先生之金文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10月
五、期刊、學術論文類
丁山
〈王菉友先生年譜後序〉,《清詒堂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2月
于省吾
〈《穆天子傳》新證〉,《考古社刊》,1937年6月,第6期
〈從古文字學方面來評判清代文字、聲韻、訓詁之學的得失〉,《歷史研究》,1962年,第6期
王國維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學衡》,1925年9月,第45期
〈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7月臺1版
〈不敦蓋銘考釋〉,《王觀堂先生全集》,冊六,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3月1版
〈宋代之金石學〉(北京歷史學會講演稿),《國學論叢》(王靜安先生紀念號),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台聯國風出版社,1973年5月,第1卷:第3號
王國維輯錄、容庚重編
〈宋代金文著錄表〉,《北平北海圖書館月刊》,第1卷:第5號
白川靜
〈金文學史〉(一),《中國語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81年10月,第3期
〈金文學史〉(二),《中國語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84年5月,第6期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江西南昌老福山西漢木槨墓〉,《考古》,1965年,第6期
朱捷元、李域錚
〈西安東郊三店村西漢墓〉,《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2期
吳其昌
〈王觀堂先生學述〉,《國學論叢》(王靜安先生紀念號),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台聯國風出版社,1973年5月,第1卷:第3號
吳憶蘭
〈諸家釋「王」之我見----從許、鄭、吳(大澂)、羅、顧、郭、徐、葉、朱、吳(其昌)、加藤等學者的意見談起〉,《亞東工業專科學校學報》,1997年6月,第17期
沃興華
〈論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2輯
沈師寶春
〈論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金文應用〉,《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學系,1993年11月
杜迺松
〈孫詒讓在甲骨金文研究上的貢獻〉,《學林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1版2次印刷,第6集
李冕世
〈金文學、甲骨學的研究與中國上古史的關係〉,《歷史學報》,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1981年9月,第8號
李金新
〈清代著名金石家陳介祺〉,《文物天地》,1982年,第1期
李零
〈戰國鳥書箴銘帶鉤考釋〉,《古文字研究》,1983年,第8輯
李中生
〈段玉裁與金石銘刻之學〉,《學術研究》,1988年,第3期
李濟
〈中國古器物學的新基礎〉,《李濟考古學論文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版1次印刷
〈如何研究中國青銅器----青銅器的六個方面〉,《李濟考古學論文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版1次印刷
李家浩
〈庚壺銘文及其年代〉,《古文字研究》,1992年,第19輯
李學勤
〈山東陶文的發現與著錄〉,《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李海榮
〈清代的青銅器研究〉,《文物季刊》,1999年,第2期
林素清
〈《說文》古籀文重探----兼論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7年3月,第58本:第1分
林海俊
〈清代古文字學家阮元〉,《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5期(總第11期)
洪有豐
〈清代藏書家攷〉,《圖書館學季刊》,1926年1月,第1卷:第1期
〈清代藏書家攷(續)〉,《圖書館學季刊》,1926年6月,第1卷:第2期
〈清代藏書家攷(再續)〉,《圖書館學季刊》,1926年9月,第1卷:第3期
〈清代藏書家攷(續)〉,《圖書館學季刊》,1926年12月,第1卷:第4期
〈清代藏書家攷(續)〉,《圖書館學季刊》,1927年12月,第2卷:第1期
秋維道、孫東位
〈陝西禮泉縣發現兩批商代銅器〉,《文物資料叢刊》,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3期
姚師榮松
〈古代漢語同源詞研究探源〉,《國文學報》,1983年,第12期
徐中舒
〈論古銅器之鑑別〉,《考古社刊》,第4期
袁同禮
〈清代私家藏書概略〉,《圖書館學季刊》,1926年1月,第1卷:第1期
唐蘭
〈理想中之商周古器物著錄表〉,《考古社刊》,第1期
〈用青銅器銘文來研究西周史〉,《文物》,1976年,第6期
馬國權
〈金文字典述評〉,《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4輯(總第16輯)
〈鳥蟲書論稿〉,《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0輯
夏超雄
〈宋代金石學的主要貢獻及其興起的原因〉,《北京大學學報》,1982年,第1期(總第89號)
容庚
〈西清金文真偽存佚表〉,《燕京學報》,第五期
〈宋代吉金書籍述評〉,《頌齋述林》,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8月
〈清代吉金書籍述評〉,《頌齋述林》,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8月
〈周金文中所見代名詞釋例〉,《頌齋述林》,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8月
〈甲骨文編序〉,《頌齋述林》,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8月
〈古籀餘論跋〉,《頌齋述林》,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8月
郭沫若
〈毛公鼎之年代〉,《東方雜誌》,1931年7月,第28卷:第13號
商承祚
〈古代彝器偽字研究〉,《金陵學報》,1933年11月,第3卷:第2期
〈古代彝器偽字研究補篇〉,《考古社刊》,1936年12月,第5期
陳準
〈瑞安孫氏玉海樓藏書目錄〉,《圖書館學季刊》,1926年9月,第1卷:第3期
〈瑞安孫氏玉海樓藏書目錄〉,《圖書館學季刊》,1928年3月,第2卷:第2期
〈瑞安孫氏玉海樓藏書目錄〉,《圖書館學季刊》,1929年6月,第3卷:第1、2期
〈瑞安孫氏玉海樓藏書目錄〉,《圖書館學季刊》,1929年9月,第3卷:第3期
〈古籀餘論序〉,《圖書館學季刊》,1928年3月,第2卷:第2期
陳夢家
〈西周銅器斷代(三)〉,《考古學報》,1956年,第1期
陳公柔
〈介紹金文參考書〉,《考古通訊》,1956年,第4期(總第10號)
陳育丞
〈記王石經治印〉,《文物》,1963年,第10期(總第156號)
〈簠齋軼事〉,《文物》,1964年,第4期(總第162號)
陳煒湛、曾憲通
〈論羅振玉和王國維在古文字學領域內的地位和影響〉,《古文字研究》,1980年,第4輯
陳煒湛
〈甲骨文字辨析〉,廣州:《中山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
〈《穆天子傳》疑難字句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清代傑出的古文字學家吳大澂〉,《古文字研究》,2000年,第20輯
陳繼揆
〈《簠齋論陶》序〉,《文物天地》,1994年,第5期
陳廖安
〈董、魯殷曆論辨考實〉,《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中國文字學會主辦,1993年
〈魯實先先生與曆算學〉,《紀念魯實先先生逝世二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辦,1997年12月
陳偉武
〈試論晚清學者對傳鈔古文的研究〉,《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9年11月
陳祖武
〈晚清七十年之思想與學術〉,《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9年11月
陳昭容等
〈傅斯年圖書館藏銅器全形拓〉,《古今論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12月,第3期
張亞初
〈宋代所見商周金文著錄表〉,《古文字研究》,1985年,第12輯
張光裕
〈簠齋先生金文辨偽集說〉,《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9年11月
許師錟輝
〈中國文字的演進〉,《國文天地》,1988年6月,第4卷:第1期
曾憲通、陳煒湛
〈試論郭沫若同志的早期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1979年,第1輯
曾憲通
〈吳王鐘銘考釋--薛氏《款識》商鐘四新解〉,《古文字研究》,1989年,第17輯
〈清代金文研究概述〉,《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學系,1993年11月
楊樹達
〈潘文勤金石手札鈔〉,北平燕京大學《考古學社社刊》,第4期
〈宗周鐘跋〉,《積微居金文說》,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3月再版
〈讀吳中丞字說書後〉,《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讀綴遺齋彝器考釋〉,《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讀奇觚室吉金文述〉,《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讀齋集古錄〉,《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詩對揚王休解〉,《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董作賓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附冊,1965年
〈毛公鼎〉(考年註釋),《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六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初版
董楚平
〈金文鳥篆書新考〉,《故宮學術季刊》,1994年秋季,第12卷:第1期
趙誠
〈晚清的金文研究〉,《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9年11月
趙飛鵬
〈清代藏書學理論初探----以葉德輝「藏書十約」為例〉,《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99年11月
劉階平
〈陳簠齋先生與毛公鼎〉,《書目季刊》,1973年,第7卷:第3期
〈陳簠齋先生與毛公鼎〉,《山東文獻》,1978年12月,第4卷:第3期
〈陳簠齋先生與毛公鼎〉,《故宮文物月刊》,1984年,第1卷:第12期
潘祖蔭遺著
〈鄭庵書札(與陳介祺先生論商周彝器手札)〉,《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1983年2月,第3集
暴鴻昌
〈清代金石學及其史學價值〉,《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5期
蔡哲茂
〈方濬益的金文研究和成就〉,《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學系,1993年11月
謝國楨
〈吳齋尺牘跋〉,北平燕京大學《考古學社社刊》,第6期
羅振玉
〈簠齋金石文考釋跋〉,《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冊一,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1版
〈齋集古錄序〉,《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冊一,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1版
〈匋齋吉金錄及續錄跋〉,《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冊一,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1版
羅宏才
〈新發現的兩通陳介祺書信〉,《文物》,1995年,第1期(總第464期)
顧廷龍
〈吳縣潘氏攀古廔吳氏齋兩家藏器目〉,《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1933年3、4月,第7卷:第2號
其他
〈衡陽苗圃蔣家山古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6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