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于右任詩書美學與書法藝術之研究
作者:柯耀程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崇名
楊雅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于右任詩歌美學悲壯情懷書法藝術右任詩文集Yu You-Renpoetry aestheticscalligraphic artmood of historic tragedyYu You-Ren’s po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3
今人從事于右任書法藝術之研究,往往著眼流傳於市面上書法作品風格之探析與歸納,進而追溯書法之淵源,如此亦僅止於書法風格與淵源之相呼應,而未能直探彼之創作心理。今觀于右任身處顛危離亂的世代之中,革命時期自無暇書法之研究與創作,故不難發現彼所創作之作品,大部分基於情性的創發,遠多於臨摹的似與否。基此,筆者以為真正影響于右任書法風格之成形,重點在於思想、情性的生發,透過移情作用的表達而發顯於作品創作之中。本文分為八章,有系統分析于右任詩歌、書法之創作心理,進而探究詩歌、書法之美學特色,並從異質同構之角度,探析于右任詩歌與書法之高度契合,此將有助於對于右任書法藝術風格形成之認知。
本文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于右任生平與交游」,探討于右任一生之行誼,以明其對國家民族之貢獻,進而彰顯彼之人格精神。第三章「清末民初詩歌、書法之發展概述」,針對清末民初詩歌、書法等文藝發展之時空背景加以論述,以明其時代、環境所形成詩歌、書法之風格表現。第四章「于右任詩歌內容思想情性及其美學特色」,透過于右任詩歌發展歷程探討其淵源,並就于右任詩歌內容分析歸納其思想情性,進而揭示詩歌之美學特色。第五章「于右任書學淵源及其書法觀」,首探影響于右任書法較為深遠之友人;繼從書法學習之進路以探其淵源;最後則分析歸納其書法觀,以彰顯其書法藝術之觀點。第六章「從異質同構觀點探于右任詩書美學之契合」,乃從西方格式塔「異質同構」理論,分別就詩書之悲壯情懷、詩書之時空觀、詩書之氣韻美及詩書之頓挫美等審美形態,以探于右任詩書之契合。第七章「于右任書法藝術特色、成就及其影響」,在于右任詩歌、書法創作理念契合之依據下,分別就于右任書法之二個顛鋒,即「魏體行楷」與「于體草書」之風格分別作深入的探析,以明其各體書法之風格特色;另分別從藝術層面、實用層面與美學層面探彼書法藝術之成就與其日後對現代書壇之影響。第八章「結論」,歸結本文對于右任詩歌、書法美學及書法藝術研究之成果,以明其詩歌、書法藝術之價值。
In view of study of Yu You-Ren’s calligraphic arts, most of people concentrate o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his calligraphic styles However, traced back to the origin of calligraphy, it’s not enough to discuss only his calligraphic styles but not his creative minds. Since Yu You-Ren is situated in an era of chaos and wars, he doesn’t make efforts on calligraphic studies and creation, so his works at that time were only expression of his feelings and thoughts rather than the skills of his calligraphy.
Based on this, I think the major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Yu You-Ren’s calligraphic styles are both from his thoughts, and feelings, which are empathetically expressed in his works. This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I will systematically analyze Yu’s creative minds on his poetry and calligraphy and further discuss his aesthetic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n his poetry and calligraphy; besid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isomorphism would we discuss the harmony of Yu’s poetry and calligraphy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Yu’s calligraphic style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Yu You-Ren’s life and his friends,” portrays Yu’s virtues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his country in order to manifest his spirit. The third chapter “The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and calligraphy in late Qing Dynasty, “ depic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styles of poetry and calligraphy. The chapter four “Discussion on Yu You-Re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his poetry and his aesthetic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llustrates his poetic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by way of discussing his poetic development, analyzing his poetry and organizing his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e chapter five “The sources and concepts in Yu You-Ren’s poetry and calligraphy,” mainly depicts Yu’s friends who influence him the most. From Yu’s calligraphy learning ways will we explore further his sources and concepts on poetry and calligraphy so as to analyze his viewpoints on calligraphy and further manifest his calligraphic arts. The chapter six “From isomorphic viewpoints to discuss the harmony of Yu’s poetry and calligraph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isomorphism to discuss the harmony of Yu’s poetry and calligraphy by way of discussing his poetic tragic feeling, spirit, form, and aesthetics. The chapter seven” Yu You-Ren’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n his calligraphic arts, achievements and impacts” major portrays Yu’s creative thoughts on his poetry and calligraphy. Under Yu’s two distinguished styles, regular script and cursive style, can we explore further hi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n calligraphy; besides, we will delineate further Yu’s impacts on modern calligraphy in the viewpoints of the artistic level, the practical level, and the aesthetic level. The chapter eight “Conclusion,” sums up the results of study on Yu’s poetry, calligraphy, aesthetics so as to manifest their values and importance.
參考書目

一、主要參考書籍(依出版年月順序排列)
《右任文存》,于右任著,劉延濤編校,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
《于右任紀念照片墨寶詩文傳記悼念文聯合專輯》,張雲家著,臺北:中國長虹 出版社,1965。
《于右任年譜》,劉鳳翰著,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右任詩文集》,于右任著,臺北:正中書局,1973。
《于右任的一生》,李雲漢著,臺北:新聞叢書編纂委員會,1973。
《于右任先生文集》,于右任著:臺北:國史館、監察院,1978。
《標準草書第十次本》,于右任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
《半哭半笑樓主:于右任傳》,張健著,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0。
《民國于右任先生年譜》,劉延濤著,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于右任詩詞曲選》,朱凱、李秀潭選,北京:時事出版社,1985。
《于右任詩歌萃編》,龐齊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
《民國奇才于右任》,陳四長、潘志新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
《于右任新聞思想研究》,李鐘善著,《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4。
《二十世紀經典-于右任》,鍾明善著,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于右任尋碑記》,沈映冬著,臺北:育達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1996。
《二十世紀書法經典 于右任》,王鏞等主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于右任研究》,李鐘善主編,出版地、出版社不詳,1997。
《于右任研究》,徐暢著,《近現代書法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月。
《于右任書法藝術之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李普同、蔡行濤著,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9。
《草書.美髯.于右任》,林銓居著,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于右任書法藝術解析》,馬嘯著,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于右任沈尹默李叔同書法鑑賞》,紫都、劉超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景行行止-于右任逝世四十周年紀念》,陸炳文等著,臺北:中華粥會,2005年1月。
《書藝珍品賞析-于右任》,麥青龠著,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千古一草聖:于右任書法展》,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著,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
《于右任詩詞曲全集》,于媛著,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6。
《于右任書法藝術管窺》,鍾明善著,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于右任傳》,許有成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于右任詩書編年釋譯》,張壽平著,桃園:紫辰園出版社,2007。
《首屆于右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二、古籍:(依出版年月順序排列)
《周易兼義》,東晉.韓康伯著,唐.孔穎達撰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刊宋本,1955。
《龔自珍全集》,清.龔自珍撰,北京:中華書局,1959。
《論衡》,東漢.王充撰,北京:中華書局,1959。
《三國志.蜀志》,西晉.陳壽撰:臺北:新陸書局,1964。
《欒城集》,北宋.蘇轍撰:《四部備要.集部》,北京: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1965。
《歷代名畫記》,唐.張彥遠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禮記正義》,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臺北:廣文書局,1972。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唐.章懷太子賢注: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1972。
《續書譜》,南宋.姜夔撰,《宋元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2。
《翰林要訣》,元.陳繹曾撰,《宋元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2。
《書法雅言》,明.項穆撰,《明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3。
《春雨雜述》,明.解縉撰,《明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3。
《書法約言》,明.宋曹撰,《明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3。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撰,《古經解彙函》,臺北:鼎文書局,1974。
《廣藝舟雙楫》,清.康有為著,楊家駱主編,《近人書學論著 上》,臺北:世界書局,1974。
《書譜》,唐.孫過庭撰,《唐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5。
《宣和書譜》,撰人不詳,《唐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5。
《頻羅庵書畫跋》,清.梁同書撰,《明清人題跋下》,臺北:世界書局,1976。
《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撰、楊明照校注,臺北;河洛圖書,1976。
《字學臆參》,清.姚孟起撰,《清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8。
《弇州四部稿》,清.王士禎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詩鏡總論》,明.陸時雍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50》第1411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杜詩鏡銓》,清.楊倫輯,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藝概》,清.劉熙載撰: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5年。
《山靜居畫論》,清.方薰撰,北京:中華書局,1985。
《畫跋》,清.惲格撰,北京:中華書局,1985。
《列子八卷》,春秋.列禦寇撰,晉張湛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子部列子卷》第276册,臺北:世界書局,1985。
《典論》,三國魏.魏文帝撰,﹝清﹞孫馮翼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
《詩式》,唐.釋皎然撰:北京:中華書局,1985。
《蘭亭敘》,東晉.王羲之撰,《中國法書選》,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8。
《論書賸語》,清.王澍撰,季伏昆編著:《中國書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春融堂書論》,清.王昶撰,季伏昆:《中國書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撰,臺北:華正書局,1991。
《史記會注考證》,西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注,高雄:復文圖書有限公司, 1991。
《文賦》,西晉.陸機撰,《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
《古畫品錄》,南朝齊梁.謝赫撰,《中國繪畫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文心雕龍讀本》,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註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筆論》,東漢.蔡邕撰,《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筆意贊》,南朝齊.王僧虔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答陶隱居論書》,南朝梁.蕭衍撰,《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撰,《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詩品集解》,唐.司空圖著,郭紹虞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補詩品》,清.顧翰撰,《詩品集解》附錄四 演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文頌》,清.馬榮祖撰,《詩品集解》附錄四 演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司空表聖詩品二十四首》,清.曾紀澤撰,《詩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分甘餘話四卷》,清.王士禎撰,山東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第23册,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三、民國專著
(一)書法專著(依出版年月先後順序排列)
《書林藻鑑》,馬宗霍著,《近人書學論著》下册,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書學格言疏證》,祝嘉著,臺北:華正書局,1985。
《中國書法》,蔣彝著,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
《近三百年的書學》,沙孟海著,《沙孟海論書叢稿》,臺北:華正書局,1988。
《書法美學談》,金學智著,臺北:華正書局,1989。
《書法指導》,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之102》,北京:中華書局,1989。
《中華書法史》,張光賓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近現代百家書法賞析》,何青.張進.王寶明.張社等箸,重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心手遣情-館藏書法選粹》,張艾茹、陳雪妮等編,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6。
《民國書法》,王朝賓著,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6。
《民國書畫家彙傳》,惲茹辛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近現代百家書法賞析》,何青、張進、王寶明、張社等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中國書法思想史》,姜澄清著,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
《書法美學思想史》,陳方既、雷志雄著,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
《中國現代書法史》,朱仁夫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民國書法史》,孫洵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近現代書法史》,陳振濂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宗陶齋主人藏近代名家楹聯》,柯君恆主編,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8。
《書法美學論稿》,毛萬寶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鄭文焯書風》,郭偉著,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中國書法理論體系》,熊秉明著,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new window
《中國書論輯要》,季伏昆著,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名人楹聯墨迹》,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書道美學隨緣談》,姜一涵著,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2001。
《書法美學》,陳振濂著,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臺灣書家書事論集》,李文珍著,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2002。
《現代書家書論》,李義興輯,劉正成、王睿主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中國書史書跡論集》,李郁周著,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2003。
《書法復興的尋繹》,周俊傑著,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
《書法空間藝術》,李蕭錕著,臺北:石頭出版社,2005。
《臺灣藝術經典大系.書畫藝術卷》,盧廷清等著,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書法的形態與闡釋》,邱振中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書寫與觀照》,邱振中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鍾明善書學論集》,鍾明善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書法藝術學》,日.平山觀月著,喻建十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中國現代書法史》,陳振濂著,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宗陶齋主人藏近代名家楹聯三編》,柯君恆主編,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2009。
《臺灣省展書法風格四十年流變》,許正宗著,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
《池邊影事》,杜忠誥著,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
《書法創作學:兼論于右任》,王士儀著,新北市:大中國出版有限公司,2011。

(二)一般專著(依出版年月順序排列)
1.文學、思想部分
《雅言》,連雅堂遺著,許丙丁等校訂,臺南:海東山房,1958。
《中國近代文論論選》,郭紹虞、羅根澤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中國報學史》,戈公振著,臺北:學生書局,1964。
《中國文字學》,唐蘭著,臺北:開明書店,1969。
《文鏡秘府論》,遍照金剛著,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
《人間詞話》,王國維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
《中國歷代文論選》,郭紹虞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國人生哲學》,方東美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
《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張灝等著,臺北:時報文物出版事業,1980。
《現今新文學的概觀》,魯迅著,《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百年新聲》,許滌新著,北京:三聯書店,1982。
《南社紀略》,柳無忌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中國近代文學史》,任訪秋著,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84。
《愧負一生》,李超哉著,臺北:三文印書館有限公司,1986。
《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朱光潛著,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new window
《中國詩歌流變史》,李曰剛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
《文學社會學理論評析》,何金蘭著,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邱紫華著,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0年。
《中國詩學 考據篇》,黃永武著,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
《清操厲冰雪 典型在夙昔-略論于右任先生的生平志業、革命情操及人格典範》,陳祖華著,《理想人生的追尋-于右任蔣夢麟王雲五》,臺北:文訊雜誌社,1991。
《詩歌分類學》,古遠清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著,臺北:華正書局,1991。
《中國詩學》,黃永武著,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2。
《中國新聞事業通史》,方漢奇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新編中國文學史》,勞思光著,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
《中國詩學 鑑賞篇》,黃永武著,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中國思想史》,韋政通著,臺北:水牛出版社,1994。
《知識份子與中國社會變革》,賈春增著,北京:華文出版社,1996。
《南社文選》,陳去病、胡樸安著,上海:上海書店,1996。
《南社詩話兩種》,胡樸安、曼昭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闡釋》,毛正天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中國文學史》,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梁啟超全集》第2册,梁啟超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霍松林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霍松林先生紀念文集籌備會主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
《中國詩學之精神》,胡曉明著,南昌:江西人民,2001。
《中國文藝副刊史》,馮并著,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
《中國當代文學精神》,牛遠清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中國古典文藝學》,胡經之、李健著,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中國詩性文化》,劉士林著,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
《中國近代詩歌史論》,李繼凱、史志謹著,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
《中國新聞輿論史》,林語堂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中國儒學講稿》,周桂鈿著,北京:中華書局,2008。
《南社文學綜論》,林香伶著,臺北:里仁書局,2009。

2.藝術、美學部分
《藝術的奧秘》,姚一葦著,臺北:開明書局,1976。new window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著,臺北:學生書局,1979。new window
《中國畫論類編》,俞崑編著,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
《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著: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
《審美心理描述》,李澤厚主編,騰守堯著,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曾祖蔭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new window
《中國詩歌美學概論》,覃召文著,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new window
《美術形態學》,王林著,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3。
《民國篆刻藝術》,孫洵著,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童慶炳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
《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陶東風譯,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中國近代美術史》,阮榮春、胡光華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張法著,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
《藝術與視知覺》,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文藝心理學》,朱光潛著,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9。new window
《現代美學體系》,葉朗著,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
《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李清筠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new window
《文學美學研究資料選集》,林文欽主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傅雷美術講堂》,傅雷著,臺北:城邦文化事業,2003。
《藝術心理學》,劉思量著,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
《儒家文藝美學:從原始儒家到現代新儒家》,張毅著,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中國藝術藝境論》,蒲震元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藝境》,宗白華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藝術批評》,姚一葦著,臺北:三民出局,2005。
《美術史與觀念史》,范景中、曹意強主編,南京:師範大學,2007。
《20世紀中國美術史》,呂澎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詩美學》,李元洛著,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new window
《向前輩藝術家致敬:大千中的顧盼-方行仁紀念展》,林進忠,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7。
《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朱良志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美學原理》,楊辛、甘霖等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美學原理》,葉朗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現代新儒家美學論衡》,侯敏著,濟南:齊魯書社,2010。

3.史學部分
《革命文獻》第三輯,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史料編纂委員會編輯,臺中:國民黨黨史料編纂會,1953年。
《陜西近代名人小誌》,于右任先生紀念館暨陜西同鄉會文獻委員會編,臺北:協林印書所,1968。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郭廷以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
《民國人物小傳》,劉紹唐,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
《先烈先進圖像文物集珍》,《先烈先進圖像文物集珍》編輯委員會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
《國史擬傳》第1輯-第11輯,國史館編,臺北:國史館,1988-2003。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國史館編輯委員會,臺北:國史館,1990。
《上海研究資料續集》,沈雲龍主編,上海:上海書店,1992。
《民國名人傳》,賈逸君著,長沙:岳麓書社,1993。
《政治制度與近代中國》,謝俊美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現代中國人物誌》,劉葆著,出版地、年月不詳。

4.其它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湖北: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

四、學位論文(依出版年月之先後順序排列)
《于右任先生創辦三民報之研究》,陳祖華著,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65。
《于右任與標準草書》,王競雄著,臺北: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84。
《于右任與民國監察制度之建立》,蔡行濤著,臺北: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5。new window
《書法審美與格式塔心理學》,劉笑冬著,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意境理論體系之美學意蘊闡述研究》,柯夢田著,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new window
《龍門二十品書法風格研究》,柯耀程著,高雄: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6。
《晚清夢窗詞學之研究—以校勘、編選為探討範圍》,鄧昭群著,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于右任書法藝術研究》,侯清欽著,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7年。
《二十世紀臺灣書壇的重要推手 李普同書法生涯研究》,張枝萬著,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明道大學,2008年。
《于右任書法研究》,莊小芩著,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于右任標準草書之研究》,黃議震著,宜蘭:佛光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鴛鴦七志齋藏石書迹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楊肖曼著,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五、期刊論文(依出版年月順序排列)
〈鴛鴦七志齋藏石目錄序〉,于右任,《說文月刊》第3卷第10期,1942。
〈清季之西北革命運動〉,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3。
〈如何學右老的字〉,劉延濤,《中國一周》第261期,臺北:中國新聞,1955。
〈三民主義之哲學基礎〉,黃建中,《國父九十誕辰紀念論文集(三)》,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國父是現代思想的先驅-綜論國父思想的體系及其特質〉,楊幼炯,《國父九十誕辰紀念論文集(一)》,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國父行誼〉,于右任,《國父九十誕辰紀念論文集(一)》,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民立報發刊詞〉,于右任,《右任文存》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
〈我的青年時期〉,于右任,《右任文存》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
〈駁康有為書〉,章太炎,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香港三:聯書店,1960。
〈草書之名起於麤書〉,王廣慶,《建設》第12卷第2期,1963。
〈吳稚老,聖之達者也〉,社論,《建設》第12卷第11期,臺北:臺灣書店,1964。
〈先君子新三公墓表〉,于右任,《于右任紀念照片墨寶詩文傳記悼念文聯合專輯》臺北:中國長虹出版社,1965。
〈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于右任,《于右任紀念照片墨寶詩文傳記悼念文聯合專輯》,臺北:中國長虹出版社,1965。
〈牧羊兒的自述〉,于右任,《于右任紀念照片墨寶詩文傳記悼念文聯合專輯》,臺北:中國長虹出版社,1965。
〈臺灣的桂冠詩人〉,曾今可,《臺灣風物》15卷第3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65。new window
〈黃花岡之憶〉,于右任,《革命先烈先進詩文集.于右任選集》第六册,臺北: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學術論著編纂委員會,1965。
〈陜西近代名人小誌〉,于右任先生紀念館暨陜西同鄉會文獻委員會編,臺北:協林印書所,1968。
〈三原故舊小傳〉,于右任,《右任詩文集》,臺北:正中書局,1973。
〈吳敬恆砥柱中流〉,章君穀,《中外雜誌》第14卷第3期,臺北:中外雜誌社,1973。
〈井勿幕先烈事略〉,景梅九,《革命文獻》第50輯,1973。
〈宋末遺民之血淚詩〉,李曰剛,《中國詩季刊》第5卷第3期,1974。new window
〈于右任詩選評〉,胡鈍兪,《中國詩季刊》第5卷第3期,1974。
〈先烈先進書法〉,王壯為,《中央月刊》第7卷第2期,臺北:中央月刊社,1974。
〈革命聖人張靜江〉,盧克彰,《中央月刊》第7卷第2期,臺北:中央月刊社,1974。
〈黨國元勳中幾位大書家〉,王壯為,《中央月刊》第7卷第12期,臺北:中央月刊社,1975。
〈談于右任先生的詩〉,禚夢庵,《中外雜誌》第18卷第6期,臺北:中外雜誌社,1975。
〈章炳麟〉,蔣永敬,《民國人物小傳》第二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7。
〈懷念靜江先生〉、〈談善吾先生墓誌銘〉、〈四十四年詩人節詩人大會講詞〉、〈標準草書自序〉、〈徵求名人遊記啟〉、〈讀史記游俠列傳〉、〈胡公笠僧墓誌銘〉、〈剿除赤匪與復興中國〉、〈國民黨與社會黨〉、〈剿赤勝利與中國前途〉、〈國父之偉大精神與時代〉、〈國難中之國難〉、〈禮運「天下為公」節之今釋〉、〈古代聖人之修養與民族改造〉、〈如何進入憲政〉、〈祝新興國家的新紀元〉、〈精誠團結與民族生存自由〉、〈新的希望和警惕〉、〈迎接抗戰第四年的總勝利〉、〈中華民國萬歲〉,〈中國是國際反侵略的大本營〉、〈中南半島之範圍與命名〉、〈大禹精神與工程師之將來〉、〈為祖國為世界努力〉、〈悼張季鸞先生〉、〈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一年〉、〈太平海〉、〈蔣中正先生之勳望與德業〉、〈我還想作新聞記者〉、〈新聞自由萬歲中華自由萬歲〉、〈太和館本急就章跋〉、〈偉大的事業,偉大的時代〉、〈開國紀念獻詞〉、〈最後的成功必屬於最後的奮鬥者〉、〈認清責任,提高警覺〉、〈精神動員〉、〈發揚五權憲法時代精神〉、〈行憲七年監察權之行使與檢討〉、〈中華民國46年元旦曁開國紀念致詞〉、〈監察院第九年度總檢討會講詞〉、〈行憲開院九週年紀念日講詞〉、〈審計部成立30週年演講詞〉、〈發揚監察制度〉、〈民國49年元旦團拜致詞〉、〈監察院四十九年度總檢討會閉幕詞〉、〈民國五十年元旦團拜致詞〉、〈黃花岡之憶〉、〈歡迎世界道德重整運動亞洲工作團致辭〉、〈歡宴剛果眾院議員致詞〉、〈監察院51年度總檢會閉幕詞〉、〈民國52年元旦暨開國紀念監察院團拜致詞〉、〈民國53年元旦團拜致詞〉、〈標準草書自序〉等,于右任,《于右任先生文集》台北:國史館、監察院,1978年4月。
〈薛福成對洋務的認識〉,吳萬頌,《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臺北:時報文物出版事業,1980。
〈晚清政治思想界裏的彗星-譚嗣同〉,邱榮舉,《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物出版事業,1980。
〈南社詩人多其才〉,王梓良,《中外雜誌》第31卷第5期,臺北:中外雜誌社,1982。
〈我和南社的關係〉,柳亞子,柳無忌編《南社紀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開國元老三大書法家:吳稚暉.胡漢民.于右任〉,胡家驊,《中外雜誌》第39卷第3期,臺北:中外雜誌社,1986。
〈讀《于右任詩歌萃編》〉,霍松林《于右任詩歌萃編》,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
〈回憶于右任先生兼談他的詩歌〉,霍松林,《于右任詩歌萃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
〈現代世界對中國書法的發現〉,陳志東,《書譜雙月刊》第71期,香港:書譜出版社,1986。
〈于右任傳〉,劉延濤,《國史館館刊 復刊第一輯》台北:國史館,1987。
〈劉守中先生墓志銘〉,胡健國主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21輯,1988。
〈劉鎮華先生傳略〉,胡健國主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20輯,1988。
〈賈景德先生事略〉,胡健國主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1988。
〈鈕永建先生事略〉,胡健國主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1輯,臺北:國史館,1988。
〈戴傳賢傳〉,謝鴻軒,《國史擬傳》第一輯,臺北:國史館,1988。
〈緬懷于右任先生漫談標準草書〉,李超哉,《臺灣美術》第1卷第4期,臺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89。new window
〈于右任大事年表〉,于凌波,《中外雜誌》第47卷第1期,1990。
〈于右任新傳〉,林光灝,《中外雜誌》第48卷第6期,台北:中外雜誌社,1990。
〈俠心儒骨的于右任先生〉,劉鳳翰,《陝西文獻》第82-83期,臺北:陝西文獻社,1991。
〈于右任:俠骨儒心〉,歐陽勛,《理想人生的追尋-于右任蔣夢麟王雲五》台北:文訊雜誌社,1991。
〈于右任:俠骨儒心-綜合討論〉,麥墀章,《理想人生的追尋-于右任蔣夢麟王雲五》,臺北:文訊雜誌社,1991。
〈楊亮功先生事略〉,胡健國,《國史館現藏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8輯,臺北:國史館,1993。
〈李商隱詠史詩的主要特徵及其對古代詠史詩的發展〉,劉學楷,《文學遺產》,1993。
〈氣韻美學的時代意義〉,高木森,《故宮文物月刊》第11卷第12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new window
〈于右任書法藝術成就〉,陳建國,《文史雜誌》,1994。
〈論「西學」在康有為思想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寶成關,《長白學刊》,1994。
〈于右任與碑林文物〉,何清谷,《文博》,1995。
〈陳三立與康有為、梁啟超〉,高國藩,《九江師專學報》,1995。
〈醉草堂裡話草書-訪著名書法家胡公石先生〉,樂躍、徐文琴,《華人實刊》,1995。
〈于右老的書法及其他〉,奇石,《中國美術》第52期,1995。
〈南社精神與天地正氣〉,喻學才,《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8卷第6期,1995。
〈杜甫詩歌的美學特徵〉,李洲良,《北方論叢》總第136期,1996。
〈中國古代審美觀念中的時空藝術〉,劉可欽,《江海學刊》,1996。
〈社會變動和清末民初社會心態的嬗變〉,居閱時,《華東理工大學學報》,1997。
〈于右任書法略論〉,王生彥、張少純,《于右任研究》,1997。
〈字字標準 筆筆皆活-讀于右任晚年所書《標準草書草聖千文》〉,鍾明善,《于右任研究》,出版地不詳,1997。
〈民國元勳四大書家之一:吳稚暉〉,姜一涵,《美育月刊》第81期,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7。
〈于右任先生三次甘肅之行及其詠隴詩〉,王勁,《于右任研究》出版地不詳,1997。
〈赤誠的愛國情懷 鮮明的民主思想〉,徐寶珠,《于右任研究》,出版地不詳,1997。
〈于右任兩首偉大民歌〉,馬千里,《于右任研究》,出版地不詳,1997。
〈論于右任詩的創新精神〉,霍松林,《于右任研究》,1997。
〈于右任書法略論〉,王生彥、張少純,《于右任研究》,出版地不詳,1997。
〈陳寶琛小傳〉、〈鄧邦述小傳〉、〈馬君武小傳〉,羅隨祖;〈潘飛聲小傳〉、〈譚延闓小傳〉、〈鄧散木小傳〉、〈楊度小傳〉,黃苗子;〈陳伯陶小傳〉、〈梁啟超小傳〉,曾景充;〈徐世昌小傳〉、〈樊增祥小傳〉;〈張元濟小傳〉,王運天,單國強;〈黃節小傳〉、〈賴際熙小傳〉、〈張伯英小傳〉、〈趙時棡小傳〉、〈簡經綸小傳〉、〈童大年小傳〉、〈褚德彝小傳〉、〈吳昌碩小傳〉,馬國權;〈胡漢民小傳〉,許樂珊等,柯君恆主編,《宗陶齋主人藏近代名家楹聯》,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8。
〈于先生與新聞事業〉,朱宗良,《陜西文獻》第96期,台北:陜西文獻社,1998。
〈于右任先生與西北革命〉,蔡屏藩,《陜西文獻》第96期,臺北陝西文獻社,1998。
〈新學詩、新派詩、歌體詩、白話詩-論中國新詩的發生與發展〉,龔喜平,《西北師院學報》,1988。
〈于右任望鄉悲吟撼人心〉,徐暢,《書法藝術》,1998。
〈書法藝術和實用分野〉,黃簡,摘自朱仁夫《中國現代書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標準草書草聖千文冊(大字本)作品考釋〉,李義興,《中國書法全集-近現代于右任》第82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
〈于右任書法評傳〉,王澄,《中國書法全集第82册-于右任》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
〈劉延濤先生事略〉,許逖,《中原文獻》第31卷第1期,臺北:中原文獻雜誌社,1999。
〈詩僧蘇曼殊還畫債〉,吳京,《文史精華》,1999。
〈于右任晚年軼事-何南史博士談訪錄〉,余乃蘊,《炎黃春秋》,1999。
〈于右任在中國書史上的文化價值〉,姜一涵,《臺灣美術》12卷10期,臺中:省立美術館,1999。
〈臺灣美術12卷10 期‧于右任先生的書法藝術〉,鄭聰明,臺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9。new window
〈李普同對中日書法交流的貢獻-從基隆書道會談起〉,李郁周,《李普同書法紀念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李普同先生的草書情懷〉,蔡行濤,《李普同書法紀念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我所認識的李普同先生〉,釋廣元,《李普同書法紀念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劉古愚:鮮為人知的鄉野維新派領袖〉,張弛,《咸陽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
〈一部草書研究的不朽著作-走進王世堂《稿訣》思維〉,楊立言,《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
〈呂志伊先生行述〉,呂煥生、呂壽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21輯,台北:國史館,2000。
〈中國書學「嘉道之變」及其對日本書道之影響〉,張此夫,《20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詠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于右任的書法藝術〉,何炳武,《華夏文化》,2001。
〈書法中的結字、章法、氣韻之管見〉,辛春生,《松遼學刊》第2期,2001。
〈論先秦儒家的生命價值觀〉,陳川雄,《孔子研究》,2001。
〈辛亥年間同盟會員在倫敦活動補錄〉,李紓,《史學月刊》,2001。
〈書法氣韻論〉,姚山晨,《淄博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1。
〈世間浮名視若塵 腕底河山宛似真-劉延濤一生行誼〉,熊宜敬,《典藏古美術》第111期,臺北:2001。
〈于右任書法的開創精神〉,馮立,《華夏文化》,2002年第2期。
〈南社與近代新聞報刊業〉,孫之梅,《文史哲》總第270期,2002年。
〈生命:悲怨文學的活力之泉〉,徐子方,《文史哲》總第271期,2002。
〈南社詩人與中國詩歌近代化〉,龔喜平,《蘭州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2。
〈近代詩歌意象與近代文人心態〉,梁文寧《學術論壇》第3期,北京:中華書局,2002。
〈「詩界革命」的起點、發展及其評介〉,郭延禮,《文史哲》,2002。
〈南社詩人與中國詩歌近代化〉,龔喜平,《蘭州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2。
〈關學餘脈:于右任、張季鸞和吳宓〉,李廷華,《書屋》第1期,2003。
〈論南社與同光體〉,胡迎建《中國韻文學刊》第1期,2003。
〈吳敬恆傳〉,王開節,《國史擬傳》第三輯,2003。
〈吳稚暉無政府主義思想淵源初探〉,揚智勇、丁三伏,《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總16期,2003。
〈吳敬恆傳〉,王開節,《國史擬傳》第二輯, 2003。
〈「元老記者」于右任與《神州日報》和「豎三民」〉,劉作忠,《文史春秋》第4期,2003。
〈從于右任的「國殤」,想到巫永福的「祖國」〉,何標,《兩岸關係》,2003。
〈于右任的「標準草書」及其研究方法的得失〉,鄭國賢,《池師專學報》第23卷第3期,2003。
〈辛亥革命時期于右任民族主義思想的形成〉,李霞,《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6卷第1期,總第18期,2003。
〈南社與近代報刊發展之初探〉,周淑媚,《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年刊》第5期,2003。
〈《人間詞話》「三境界」之美學內涵瑣議〉,蘇珊玉,《高雄師大學報》第15期,2003。new window
〈于右任先生與敦煌學〉,鮑延毅,《國文天地》第19卷第8期,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2004。new window
〈中西藝術時空觀探析〉,于德山,《江海學刊》第1期,2004。
〈何香凝的繪畫藝術與革命生涯〉,周興樑,《文史哲》總第281期,2004。
〈「詩僧」、「畫僧」、「情僧」、「革命僧」-記蘇曼殊〉,童然星,《檔案與史學》第4期,2004。
〈于右任與標准草書〉,陳江濤,《雲南檔案》第4期,2004。
〈于右任筆名別號疏證〉,張篤勤,《武漢文史資料》第5期,2004。
〈辛亥革命時期南社社友手中的兩大法寶-「報刊」與「詩文」〉,吳正明,《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17卷第4期,2004。
〈于右任與篆刻家的友誼〉,凌士欣,《縱橫》第10期,2004。
〈王國維「三境」說理論感發聯想分析〉,劉永嵐、李廣志、李廣華,《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5卷第6期,2004。
〈筆若行雲力千鈞〉,熊宜敬;〈半哭半笑筆如椽.亦文亦武志若天 于右任一生行誼〉,楚國仁;〈右老遺產何其多〉,陸炳文;〈于右任事略與書法〉,胡恆;〈右任先生與粥會〉,陸炳文;〈懷右老〉,劉太希;〈讀右老詩歌有感〉,鍾明善;〈「右任詩文存」編後記〉,劉延濤;〈于右任忌辰紀念在台北〉,蕭介雲;〈讀于右任先生詩〉,丁尉慈;〈于右任中心思想探析〉,王賢科、何雪芹;〈高山景行.萬古流芳〉,王廣亞;〈于右任的恩師-沈衛〉,沈寧;〈于右任事略與書法〉,胡恆;〈我的岳父于右任〉,屈武;〈中興鼓吹〉,黃仲崙;〈壽太平老人展序〉,黃景南;〈右老遺產何其多〉,陸炳文;〈于右任與監察院〉,梁尚勇;〈右老遺產何其多〉,陸炳文;〈右任先生與粥會〉,陸炳文;〈于右任院長的「半哭半笑」處事觀〉;〈于右任農業教育思想緣起〉,樊志民;〈讀先生之詩可知其人〉,慕黃;〈于右任院長的「半哭半笑」處事觀〉,徐鰲潤;〈懷念于右老〉,張佐鵬;〈略談于右任的行誼〉,楊紹印;〈于公聖德誰足當〉,葉公超;〈四立完人史詩頌〉,塞夫;〈曠代草聖-于右任〉,李瑞峰;〈于右任標準草書冠古今〉,張炳煌;〈于右任事略與書法〉,胡恆;《景行行止-于右任逝世四十周年紀念》台北:中華粥會,2005。
〈論近代詩歌情感線索的變化及古代詩歌美學觀念的解體〉,季桂起,《東岳論叢》第26卷第1期,2005。
〈章太炎與吳稚暉交惡始末〉,楊濤,《文史雜誌》第4期,2005。
〈論早期維新派的民生改良思想與民本主義〉,姜朝暉、王忠春,《德州學院學報》第21卷第5期,2005。
〈從社會學觀點論書法藝術的文化形態生成〉,李秀華,《2005書法學術研討會-書法與其跨領域研討》,新北市:華梵大學美術學系,2005。
〈胡公石畢生傾注於標準草書〉,王預先,《世紀》第2期,2006年。
〈論19世紀末詩人的生態及詩界革命發生的詩歌原因〉,王珂,《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第22卷第1期,2006。
〈劉延濤 兼善詩畫.功在標草〉,盧廷清,《臺灣藝術經典大系 渡臺碩彥.書海揚波》書畫藝術卷1,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李普同 太平書道.文化推手〉,李蕭錕,《臺灣藝術經典大系 造化再手.匠心獨運》書法藝術卷3,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劉延濤 兼善詩畫.功在標草〉,盧廷清,《臺灣藝術經典大系 渡臺碩彥.書海揚波》書畫藝術卷1,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渡臺碩彥.書海揚波 吳敬恆〉,盧廷清,《臺灣藝術經典大系》,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渡臺碩彥.書海揚波 于右任〉,杜忠誥,《臺灣藝術經典大系 書法藝術》卷1,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論詞學範疇之「拙」與「巧」〉,楊雨、謝鳳英、張柳芳,《湖南商學院學報》 第13卷第2期,2006。
〈文士悲情:高亢與清怨的抉擇〉,沈茂生,《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6。
〈于右任的最后歲月〉,華村,《縱橫》第5期,2006。
〈張人傑〉,木耳,《楊子江詩刊》第6期,2006。
〈咏史懷古辨異〉,李世忠,《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6。
〈至情至性-于右任的詩〉,黃春秀,《歷史文物》第16卷第7期,總第156期,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new window
〈悲怨:中國古代文學之內驅-一個文學史母題的發展歷程描述〉,徐子方,《徐 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6。
〈陳衍《石遺室詩話》論「同光體」〉,林東源,《閩江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6。
〈疾風勁草一書聖 寬筆神仙美髯翁-觀于右任書作有感〉,張清治《理玄繢事》之二,臺北:逸響堂,2006。
〈張樹侯與《書法真詮》〉,王夕聞,《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6。
〈《于右任書杜甫詩》的書法藝術〉,鍾明善:,《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2007。
〈從創作到臨摹〉,沃興華,《書畫藝術》第1期,2007。
〈南社和安徽人士〉,余乃蘊,《江淮文史》第3期,2007。
〈清末民初的社會心理變異與文學興替〉,耿傳明,《學術月刊》第39卷4月號,2007。
〈論龔自珍梁啟超對南社詩歌之影響〉,汪夢川,《惠州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07。
〈《東方雜誌》與清末民初宋詩派文人群體〉,楊萌芽,《復旦學報》第5期,2007。
〈論于右任書法〉,沃興華,《書畫藝術學刊》第2期,臺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07。new window
〈簡論「氣韻」範疇的基礎理論意義〉,胡家祥,《文學評論》第6期,2007年。
〈曠代草聖于右任〉,英仕,《貴陽文史》第6期,2007。
〈儒家傳統榮辱觀及其當代價值探析〉,陳鳳,《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總第152期,2007。
〈方行仁的書道志業與藝術成就〉,林進忠,《向前輩藝術家致敬:大千中的顧盼-方行仁紀念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7。
〈懷念方老行仁先生〉,陳振邦,《向前輩藝術家致敬:大千中的顧盼-方行仁紀念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7。
〈方行仁先生的筆墨生活小記〉,周宏松,《向前輩藝術家致敬:大千中的顧盼-方行仁紀念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7。
〈憶名書法家方行仁先生〉,蔡崇名,《向前輩藝術家致敬:大千中的顧盼-方行仁紀念展》,高雄:高雄安市立美術館,2007。
〈革命詩派詩歌的亦進亦撤及其意義〉,李金濤,《江漢論壇》,2007。
〈高劍父的思想源流與藝術内質〉,林若夫,《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第27卷第5期,2007。
〈同光體詩人的詩學觀與創作實踐〉,關愛和,《文藝研究》第1期,2008。
〈于右任及其書法藝術〉,于明詮,《于右任書法精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 社,2008。
〈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于右任舊藏金石拓片精選.序〉,陳自仁,郭郁烈主編《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于右任舊藏金石拓片精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論儒家道德觀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現實價值〉,林平,《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第10卷總第41期,2008。
〈儒家的生死觀論析〉,郭魯兵,《湖南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2008。
〈唐宋悼亡詩中的死亡美學〉,李娜,《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5卷第6期,2008。
〈豐碑貞石紀于翁〉,高峽;〈多采多姿的于體楷書〉,夏銘智;〈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于右任致盛宣懷行書手札考察三題〉,林業強;〈于右任翰墨觀感一則〉,穆棣;〈多采多姿的于體楷書〉,夏銘智;〈關於于右任先生在滬唯一存世碑刻《贈大將軍鄒君墓表》〉,陶喻之;〈于右任與中華傳統簡論〉,楊志剛;〈于右任創編《標準草書千字文》與漢字文化傳統之發楊〉,呂靜;〈于右任先生行書時期的筆順轉換問題〉,日.高橋維周著,呂靜譯;〈試論于右任的以我法的書法創作〉,王士儀;〈草聖于右任先生和我的老師金澤子卿先生〉,日.天田研石著,趙泉禹譯;〈于右任書法在日本的評價與展覽〉,日.西出義心著,艾青譯;〈于右任在台帶動粥會而管領風騷〉,陸炳文;〈走進美國大學書法課堂的于右任和標準草書-兼論中國書法走向世界的實踐與前景〉,屠新時;《首屆于右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生氣貫注 氣韻天成-藝術創作新論:氣化論〉,李獻惠,《武警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9。
〈楚騷「發憤抒情」說對漢代情性思想的影響〉,樊禎禎,《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9。
〈維新派君主立憲思想的反思〉,尚代貴,《清華法治論衡》第1期,2009。
〈儒、釋、道的榮辱觀比較研究〉,張樹青、劉丹,《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9。
〈李石曾的政治思想及實踐活動述評〉,趙穎霞,《保定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9。
〈試述于右任先生的書學歷程〉,何炳武、高葉青,鍾明善主編:《于右任與中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國際華文出版社,2009。
〈論王一亭繪畫藝術的師承與發展〉,周文婷,《藝術探索》第23卷第2期,2009。
〈辛亥革命時期吳稚暉的國民性思想淺析〉,譚秋霞,《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9。
〈從美學視野論于右任詩書之悲壯情懷〉,柯耀程,《興大中文學報》第25期,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2009。new window
〈南社的醞釀〉,楊天石,《鍾山風雨-紀念南社百年論文集》第6期,2009。
〈時評與清末民初的社會變遷〉,吳曉輝,《報海鉤沉》第6期,2009。
〈余紹宋小傳〉,夏玉琛,柯君恆主編《宗陶齋主人藏近代名家楹聯三編》,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2009。
〈有淚山川作臥遊-論于右任詩書之時空觀〉,柯耀程,《興大中文學報》第26期,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2009。new window
〈黃葆戉小傳〉、〈王同愈小傳〉,夏玉琛;〈吳湖帆小傳〉、〈溥心畬小傳〉、〈姚華小傳〉、〈鄧爾雅小傳〉、〈葉恭綽小傳〉,黃苗子;〈蕭退闇小傳〉、〈齊白石小傳〉、〈傅侗小傳〉、〈潘齡皋小傳〉、〈譚澤闓小傳〉,林雅傑;〈沈曾植小傳〉、〈鄭孝胥小傳〉、〈吳敬恆小傳〉,陳清狂;〈鄭文焯小傳〉,王運天;〈錢振鍠小傳〉,周克文;〈謝无量小傳〉,馬國權;〈伊立勳小傳〉,單國霖;柯君恆主編,《宗陶齋主人藏近代名家楹聯三編》,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2009。
〈再論南社〉,王飆,《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2期,2010。
〈西學東漸下的近現代思想文的發展〉,李蘇珍,《科學大眾》總第612期,2010。
〈同光體詩人的荒寒之路〉,周晉華,《邢台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10。
〈儒心俠骨道髯翁-論于右任草書之創作思維及其特色〉,柯耀程,《第四屆思維與創作書法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2010年。
〈清議、輿論與宣傳-清末民初的報人與社會〉,唐小兵,《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2010。
〈風雪征人淚,江山志士心-論于右任詩書之氣韻美〉,柯耀程,《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2010。new window
〈論《萬國公報》輿論對維新派的影響〉,劉興豪,《求索》第10期,2010。
〈試論維新派的辦報思想及其對近代中國報刊業的影響〉,牛卓麗,《社會科學論壇》第15期,2010。
〈《于右任書杜甫詩》的書法藝術〉,鍾明善,《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
〈一代書聖于右任先生〉,釋廣元,《時代生活》第12期,臺北:時代生活社。
〈如何學于右任先生標準草書〉,劉延濤,《時代生活》第12期,臺北:時代生活社。
〈書法藝術所具現的人格意義〉,李鍌,《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卷第5期,出版地及出版年月不詳。new window

六、附圖畫册(依出版年月先後順序排列)
《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11卷,趙萬里撰,臺北:鼎文書局,1975。
《于右任先生墨寶》,于右任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台北:國史館,1978。
《雲龍契合集 • 何應欽上將九十華誕珍藏書畫選輯》,臺北:臺北何氏宗親會,1979。
《于右任墨跡選》,蕭大毅編,武漢:湖南美術出版社,1984。
《先烈先進圖像文物集珍》,《先烈先進圖像文物集珍》編輯委員會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
《北魏 石門銘》,日.伏見冲敬解說,日本東京都:二玄社,1984。
《于右任書茹欲可墓誌銘》,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胡勵生墓誌銘》,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張清河書墓誌銘》,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佩蘭女士墓誌銘》,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孫公善述墓表》,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趙君次廷墓誌銘》,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胡太公墓誌銘》,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趙母曹太夫人墓表》,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李雨田先生墓表》,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楊仁天先生墓誌銘》,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仲貞劉先生墓誌銘》,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王陸一墓誌銘》,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無名英烈紀念碑》,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秋先烈紀念碑記》,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彭仲翔墓誌銘》,于右任,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印製,三秦出版社,1985。
《于右任書楊松軒先生墓表》,于右任,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印製,三秦出版社初版1985。
《于右任書劉允丞墓表》,于右任,陜西:三秦出版社出版,1985。
《于右任書孫公荊山墓表》,于右任,陜西:三秦出版社,1985。
《唐李邕雲麾將軍李思訓碑》,日.伏見冲敬解說,日本東京都:二玄社,1986。
《支那墨蹟大成》,日.河井荃廬,東京:湘南堂書店,1988。
《于書研究》,黃嘉政著,高雄市文化基金會補助出版,1989。
《于右任草書精品》初集、二集,鐘孟舜主編,臺北:書藝出版社,1989。
《于右任先生書法》,于右任先生書法編委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于右任書法集成》,柳原康夫編,京都:柳原書店,1991。
《于右任書法集》,胡雪琤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于右任先生遺墨》(共8函40冊),任漢平彙編,臺北:出版社不詳,1973-1993。
《美術形態學》,王林著,臺北:亞太,1993。
《書法的形態與闡釋》,邱振中著,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心手遣情-館藏書法選粹》,張艾茹等執行編輯,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6。
《二十世紀書法經典〈于右任卷〉》,梅墨生、周芳本卷主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近代名家楹聯》,許禮平主編,香港:翰墨軒,1998。
《三百年來一草聖-于右任先生百二十歲誕辰紀念展》,杜三鑫著,台北: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1998。
《中國書法全集82于右任》,劉正成主編,北京:榮寶齋,1998。
《李普同書法紀念展》,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主編,臺北:歷史博物館,1999。
《于右任先生手札》,中國標準草書學社、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選編,杭州:西泠印社,2003。
《于右任書法集》,劉永平編,武漢:武漢出版社,2003。
《于右任先生墨寶》,章宏偉、田歌主編,北京:紫京城,2004。
《于右任書聯集錦》,于媛主編,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5。
《一代草聖-三原于右任書法藝術》,李志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5。
《于右任先生書法選粹》,于彭主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于右任先生書法選萃》,于右任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一代草聖 • 三原于右任書法藝術》,李志綱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5。
《千古一草聖 于右任書法展》,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6。
《翰墨千秋-臺灣當代書法風貌風貌大賞》,張順興等編輯,臺北:中國書法學會,2007。
《于右任書法藝術管窺》,鍾明善著,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傅雷美術講堂》,傅雷著、傅敏編,臺北:三言社,2008。
《于右任書法精選》,白立獻、陳培站編,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8。
《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于右任舊藏金石拓片精選》,郭郁烈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首屆于右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于右任標準草書集唐詩一百首》,呂亞江著,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