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社會支持及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作者:麥美雲
作者(外文):MACH MY VAN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鄭崇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社會支持教學效能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professional competencesocial supportsocial suppor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社會支持及教學效能之現況、差異與關係。根據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歸納出相關研究結論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各縣市新住民語文輔導團、承辦新住民語文的學校、教學支援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針對2021學年度全國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以網路Google表單發出問卷,回收548份,回收率達79%。整理出有效問卷共499份,可用率達91.1%。將蒐集的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t考驗、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所得之結論如下:
一、 新住民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屬高程度表現,其中「專業實踐」程度最高,「專業知能」程度最低。
二、 新住民教學支援人員社會支持屬中高程度表現,其中「教學情感支持」程度最高,「課程教學支持」程度最低。
三、 新住民教學支援人員教學效能屬高程度表現,其中「教學能力精進」程度最高,「學生成果績效」程度最低。
四、 不同性別、任教語言、任教年資與來臺時間對於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有顯著差異。不同在臺最高學歷對專業素養無顯著差異。
五、 不同性別、任教語言、任教年資與來臺時間對於教學支援人員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不同在臺最高學歷對社會支持無顯著差異。
六、 不同性別、任教語言、任教年資與來臺時間對於教學支援人員教學效能有顯著差異。不同在臺最高學歷對教學計畫準備有顯著差異。
七、 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與社會支持整體及各層面具有「高度」正相關。
八、 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與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具有「極高」正相關。
九、 教學支援人員社會支持與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層面具有「高度」正相關。
十、 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對社會支持具有中度正向之預測力。
十一、教學支援人員社會支持對教學效能具有高度正向之預測力。
十二、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對教學效能具有高度正向之預測力。
十三、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對教學效能、專業素養對社會支持、社會支持對教學效能均有正向直接之影響效果。
十四、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可透過提升社會支持,進而提升教學效能,社會支持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十五、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社會支持、教學效能之關係模式達適配程度。
關鍵字: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專業素養、社會支持、教學效能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ocial support,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summarized for reference by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new residents language support teams, in charge of managing new residents language schools,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This study employ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he research object is aimed at the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nationwide in the 2021 academic year. The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using an online Google Form, resulting in 548 responses with a response rate of 79%. A total of 499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resulting in a usable rate of 91.1%.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and t 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demonstrate a high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with the highest level observed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the lowest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2.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exhibit a moderate to high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with the highest level observed in "teaching emotional support" and the lowest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support".
3.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demonstrate a high level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ith the highest level observed in "teaching proficiency" and the lowest in "student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based on gender,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teaching experience, length of residency in Taiwan. However, the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attained in Taiwan does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5.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cial support based on gender,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teaching experience, length of residency in Taiwan. However, the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attained in Taiwan does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cial support.
6.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gender,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teaching experience, length of residency in Taiwan. However, the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attained in Taiwan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plan preparation.
7.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overall social support and its various dimensions.
8.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overal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its various dimensions.
9. Social support for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overal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its various dimensions.
10.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has a moderately positive predictive power for social support.
11. Social support for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has a highly positive predictive power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12.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has a highly positive predictive power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13.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has a direct positive impact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has a direct positive impact o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has a direct positive impact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14. Enhancing social support ca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15. The proposed model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ocial support,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demonstrates a good fit.
Keywords: new residents lan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ocial suppor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張德銳(2007)。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實施成效與問題的三年縱貫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2),1-32。
內政部、教育部(2012)。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行動方案。教育部。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 ? Item=1192409&ctNode=33977&mp=1
內政部、教育部(2013)。2013學年度「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行動方案。教育部。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192409&ctNode=33977&mp=1
內政部、教育部(2014)。2014學年度「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行動方案。教育部。http://www. 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270250&ctNode=33870&mp=tp
內政部移民署(2012)。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行動方案。2012年6月21日內政部臺內移字第1010932941號、教育部臺國(一)字第1010112838B號會銜函頒。移民署。http://www.immigration.gov.tw。業務專區/全球新住民火炬計畫/關於火炬/申請計畫。
內政部移民署(2015)。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成效評估研究。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研究報告。http://tinyurl.com/y6qd3vhs
內政部移民署(2022)。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
王立行、饒見維(1992)。教育專業化與教育實習的實施。教育專業。師大書苑。
王金國(2016)。教學專業 Update。五南。
王家通(1998)。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1(2),118-132。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王淑玲(2017)。南投縣小型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相關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王瑞壎(2002)。從符號互動論的觀點探討學校組織文化。臺東師院學報教,13(1),61~90。
王薇舒(2019)。臺南縣市國民中學國文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
王麗茹(2021)。新北市國小新住民語文教師之社會支持、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古志銘、林宏恩、陳文貞(2010)。大學院校生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之編製。島嶼觀光研究,2(4),80-101。
白家儀、賴志峰(2014)。少子化衝擊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93,185-209。
朱介國(2022)。全球視野與多元文化。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揚智。
朱惠玲、康書函、謝文輝(2006)。餐旅管理學系學生生活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東海學報,47,167~176。
江珮嫻(202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江鴻喻(2015)。國民小學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貢獻平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江鴻喻(2015)。國民小學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貢獻平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江麗偵(2019)。東南亞女性新住民社會支持網絡發展之探討——以六個在臺灣綻放生命之花的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何宇龍(2019)。素養導向之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天地電子期刊,212,37-50。
何祥如、謝國斌(2017)。多元文化融入師資培育課程的設計、實施與評鑑(未出版)。內政部新住民發展基金委託研究專案。內政部移民署。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五南。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方法與實務應用。麗文。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 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易習圖書。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五南。
吳明隆、張毓仁(2010)。結構方程模式——實務應用秘笈。五南
吳阿燕(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新住民女性學員對學校支持系統滿意度及其問題之研究滿意度及其問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吳俊憲(2013)。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社群與議題。五南。
吳國銘(2019)。國民小學校長學習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及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吳清山 (1998)。學校效能研究。五南。
吳清山(1995)。學校行政。心理
吳清山(2010)。師資培育研究。高等教育。
吳清山、王令宜(2017)。教師專業標準的理論與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108,98-118。
吳清山、王令宜、令雍智(2019)。校長素養導向領導的概念分析與實踐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304,16-31。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五南。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師大書苑。
吳煥烘、林志丞(2011)。國中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 工作倦怠相關研究以角色壓力為中介變項。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期刊,26,25-56。
吳瑋雯(2016)。新住民語文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慧蘭(2016)。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吳璧如(2005)。幼兒職前教師效能感之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6(2),165-184。
吳麗馨(2019)。幼托園所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咏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遠流。
李明芳(2019)。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與實踐之研究—以我國新住民及其子女教育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李金治(200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俊湖(1997)。英美兩國教師專業成長對我國的啟示。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教育發展(頁277-292)。師大書苑。
李俐穎(2009)。駐足的過客——國小代理教師社會化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春芳(1999)。教師效能流暢的教學技能。教師天地,102,27-33。
李貞慧(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李國禎(2001)。國中學生對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知覺與其學習策略、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雅妮(2008)。國民小學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中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李順慈(2018)。新北市新住民語文課程的實施現況與成效之研究-以新北市三峽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
李新民(2005)。社會支持對初任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影響之初探。幼兒保育學術研討會「幼兒保育的多元發展:本土化經驗回顧與挑戰」,高雄市。
李慧娟(2004)。國小教師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客家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李潔儀(2022)。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之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探討-以新北市越南語教學支援人員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
阮梅香(2016)。太陽國小(化名)越南新移民子女「母語傳承課程」教材編寫與使用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周仁尹、曾春榮(2006)。族群的類型談教育選擇權及教育財政革新。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93-122。
林三維(2019)。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素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杏真(2001)。自傷青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強度的發展及其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佩璇(2018)。從教師專業能力到教師專業素養。臺灣教育雙月刊,711,103-111。
林佩璇(2020)。教學原理:理論、實踐與專業。師大書苑。
林佩璇、李俊湖(2018)。從教師專業能力到教師專業素養。台灣教育,711,103-111。
林宜玄、范垂玲(2015)。東南亞新住民語文列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對新住民子女教育之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92-100。
林明谷、彭耀平、彭彥群、鄧天強(2020)。運用社會資本與組織雙面兼具探討組織能力的價值創造過程:前置因素與結果因素。臺大管理論叢,30(1),1-36
林海清(1994)。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林素卿(2006)。從新住民女性議題談多元文化教育師資之培訓。研習資訊,23(5),7-13。
林國榮(2016)。外籍配偶母語教學支援人員職能分析與訓練課程規劃之研究。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研究報告。
林彩岫等人(2012)。多元文化教育——新移民的原生文化與在地適應。五南。
林淑慎(2022)。國民小學校長素養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萃芃(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支持與教學效能、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林進財(1998)。教師效能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240,134-147。
林新發(2018a)。提高教師專業素養促進教育實驗創新。台灣教育評論月刊,7(1),128-134 。
林新發(2018b)。教育專業素養的意涵與實踐策略。台灣教育雙月刊,711,29-47。
林新發、王秀玲(2014)。國民中小學教師之行政專業知能成長內涵和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89-211。
林新發、張凌凌(2018)。教師專業素養指引之研訂。台灣教育雙月刊,711,67-77。
林新發、鄧珮秀、郭添財、陳啟榮、康翰文、何慧群、李真文、王欣宜、郭隆興、楊宏仁、梁福鎮、陳玉娟、李家宗(2012)。師資培育黃金十年。中華民國師範學會。五南。
林翠凡(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支持與教學效能、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邱上真(1999)。融合教育問與答。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特珠教育年刊-迎千禧談特教,191-207。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邱春美(2017)。描繪一位新住民語文教師的跨界文本(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邱馨儀(2004)。啟動教師專業發展建置教師教學檔案。政大實習520季刊,2004年秋季號。
姜麗娟(2011)。大學國際化評鑑。高等教育。
施惠珍(2021)。國民小學校長智慧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范垂玲(2015)。臺灣新住民語文師資專業能力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爲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孫志麟(1995)。教師效能的研究途徑與評量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5,67-75。
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
徐世宗(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高虹(2010)。Heritage language 的由來及其中文譯名。中國科技術語,2,48-54。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2018年3月2日以臺教授國部字第1070015449B號令訂定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語文領域——新住民語文》https://www.k12ea.gov.tw/files/class_schema.pdf
張怡諄(2014)。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國民教育輔導團的教學領導知覺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芳全(2017)。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實施。五南。
張芳全(2018)。國民中小學實施新住民語的可能問題與解決策略。學校雙月刊,113,153-173。
張芳全(2019)。統計就是要這樣跑(第四版)。心理。
張芳全(2021)。論文就是要這樣寫(第五版)。心理。
張俊一、劉照金、陳萬光(2019)。羽球休閒運動社團互動型態之社會網絡分析。體育學報,52(4),485-502。
張奕華、吳怡佳(2008)。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71-194。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東華書局。
張倚禎(2022)。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素養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張偉豪(2011)。論文寫作SEM不求人。三星統計。
張欽隆(2019)。臺中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
張雅粱(2017)。從臺灣國民小學新住民語文教育現況倫師資培育。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1),1-30。
張裕弘(2009)。行銷,請先從內部做起——淺談以內部行銷策略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教育行銷雙月刊,64,66-77。
張嘉真(2008)。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張廣勇(2014)。國外繼承語習得研究新進展。現代外語,37(1),127-137。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6(3),67-85。
張德銳、李俊達(2007)。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學協助系統。教育研究月刊,153,40-51。
張德銳、張素偵(2012)。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市北教育學刊,41,59-97。
教育部(2007)。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標準結論。教育部。http://web.bhes.ntpc.edu.tw/schoolboard/?do=read_msg&msg_id=5288&order=msg_id+desc&keyword=%B1%D0%B0%C8%B3B&key=&cur_page=99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教育部。
教育部(2013a)。教育基本法。教育部。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教育部(2013b)。教師專業素養。教育部。http://literacytw.naer.edu.tw/five.php?REFDOCID=Omqhfun38ilbb6su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6a)。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教育部。https://web.nutn.edu.tw/gac201/%E5%85%AC%E5%91%8A/%E6%95%99%E5%B8%AB%E5%B0%88%E6%A5%AD%E6%A8%99%E6%BA%96%E6%8C%87%E5%BC%95105-2-15(1050018281%E5%87%BD).pdf
教育部(2016b)。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作者。
教育部(2016c)。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將於2016學年度起轉型為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即時新聞。教育部。http://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5BD57743E8 8E277
教育部(2017)。教育部於2017學年度試辦在職資深教師續航計畫-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教育部。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237F395EF787D8B
教育部(2018a)。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瀏覽日期:2022/09/03。教育部。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detail.do?metaid=I02798&log=detailLog
教育部(2018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語文領域—新住民語文。教育部。https://www.rootlaw.com.tw/Attach/L-Doc/A040080081016600-1070302-1000-001.pdf
教育部(2020)。「終身學習的教師圖像」及「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教育部。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HlkAEu7I0sK7a5n3YcrwdhrCA4OdDNE
教育部(2021a)。教育部新住民揚才計畫。教育部。
教育部(2021b)。2020學年度各級學校新住民子女就學概況。教育部。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9_son_of_foreign.pdf
教育部統計處(2022)。大專院校境外學生概況。教育部。https://stats.moe.gov.tw/statedu/chart.aspx?pvalue=36
莊以樂(2018)。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培訓效益之分析—以推動2019年度新住民語文課程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許育健、歐亞美、曾秀珠、張壽松(2022)。影響新住民子女學習新住民母語之因素及政策建議之研究:成果報告。移民署新住民發展基金。
許籐繼、劉和然、賴金河、吳昌期、吳遠志、周遠祁、涂志賢、李明芳、黃子芳(2008)。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之研究——以新住民子女教育為例。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連倖誼、張雅筑(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1),75-103。
郭玉霞(1996)。教育專業地位的維護與師資素質的提高。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9,479-486。
郭明堂(1995)。國小教師任教專長、教學經驗、養成型態與其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郭福豫(2015)。高職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月如(2009)。社會支持與海外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海外實習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藝術學報,61,221-251。
陳木金(1998)。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藝術學報,64,147-168。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揚智。
陳木金(2006)。從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學效能影響看師資培育的實務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33-62。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88。
陳忠明(2022)。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怡云(2009)。臺北市國小教師對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知覺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奎憙(2013)。教育社會學(第四版)。三民。
陳美言(199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
陳紘(2018)。中小學教師專業素養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淑卿(2021)。國民小學校長正念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寬裕、王正華(2023)。結構方程模式:運用AMOS分析。五南。
曾秀珠(2017)。我國新住民及其子女教育方案實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湯志民、陳詩媛、簡宜珍(2016)。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9(1),1-28。
琴夢群、吳勁甫(2011)。國中校長教學領導、學校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之多層次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34(2),1-31。
鈕文英(2022)。研究方法與設計—量化、質性與混合方法取向。雙葉書廊。
馮晨育(2021)。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學術樂觀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風雲論壇。
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政傑(1997)。教育評鑑。師大學苑。
黃國峯(2020)。去除歧視從教育開始,減少偏見從語言學習下手:談108課綱新住民語教學實施困境與解決之道。台灣教育評論月刊,9(7),4-10。
黃琇屏(2017a)。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規劃與建議。臺灣教育,706,50-51。
黃靖勛(2014)。應用鷹架理論於SQL語法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新住民語文課綱課綱手冊研修小組(2017)。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新住民語文課程手冊研修小組第五次會議。會議資料,2017年4月5日。
楊素綾(2010)。技職校院教師教學信念、課程與教學決定和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楊蕙芬、張德永(2020)。臺灣國民中小學東南亞母語傳承課程與教學困境:支援人員的感知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3),1-28。
葉佳文(2007)。臺灣地區公立高中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葉郁菁、溫明麗(2013)。臺灣國民小學東南亞母語傳承課程實施現況與政策建議。教育資料集刊,57,23-44。
廖修輝(2010)。國民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專業素養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廖翊恬(2013)。國小補校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支持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釧如(2007)。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劉美慧、游美惠、李淑菁(2016)。多元文化教育。高等教育。
劉鎮寧、邱世杰(2013)。多元文化教育方案的省恩一以臺灣的新住民火炬計畫為例。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3-182)。屏東大學。
潘依玲(2004)。彰化縣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服務學習的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潘慧玲(2002)。學校革新經驗的回顧與展望。載於教育研究學會,2002年全球化:教育變革新領域國際研討會。
蔡孟蒨(2004)。技職餐旅實習學生情緒覺察、社會支持、情緒勞動與其實習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蔡宜璋(2022)。東南亞婚姻移民對臺灣多元文化教育影響之分析:以108課綱納入「新住民語文」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大學。
蔡培村(199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臺灣省教育廳委託研究。
蔡淑媛(2022)。中市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人員負擔學生多議員籲加強誘因。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029976
蔡清田(1999)。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載於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揚智。
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高等教育。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3),59-78。
蔡慶文(2006)。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鄭崇趁(2012)。教育經營學——六說、七略、八要。心理。
鄭崇趁(2014)。教師學:鐸聲五曲。心理。
鄭崇趁(2017)。知識教育學:智慧人‧做創客。心理。
鄭崇趁(2018)。教育4.0:新五倫.智慧創客學校。心理。
鄭崇趁(2020)。素養教育解碼學:元素構築.知識遞移.知能創價。心理。
鄭崇趁(2022)。新校長學:創新進升九論。心理。
鄭雅婷(2016)。幼兒園教師多元文化素養、師生互動、園長領導行為對幼兒園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鄭燕祥(2006)。教育範式轉變:效能保證。高等教育。
薛筑勻(2016)。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支持、心理資本與職家衝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謝百亮(2006)。後現代脈絡下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謝佳穎、王智弘、倪芳瑜(2008)。身心障礙者就業訓練歷程中工作自我效能之初探。資訊社會研究。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4/74-13.htm
謝惠如(2018)。澳門私立中學教師知覺校長教學領導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鍾任琴(1994)。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29-35。
鍾惠媛(2018)。新住民語文教師教學增能需求之探討-以越南語教師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簡成熙(2004)。創新教學的哲學省思——從分析到後現代。教育研究集刊,49(3),143-171。
羅智殷(2010)。同儕視導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可行性研究。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view/67d559bafd0a79563c1e721d.html
嚴智宏(2015)。國民小學東南亞籍配偶母語教學支援人員職能分析語課程規。新住民培力資訊網。https://ifi.immigration.gov.tw/np.asp?ctNode=36467&mp=ifi_zh。
嚴智宏、張雅粱(2016)。國民小學東南亞籍配偶母語教學人才之職能分析與課程規劃。移民署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041F302)。移民署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
蘇奕娟(2019)。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學生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蘇奕娟、林新發(2020)。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28,31-68。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五南。

貳、英文部分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2nd ed., pp. 1-27).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1996).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curriculum reform, and action. In J. A. Banks (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ac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pp. 335-348).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orich, G. D. (1986). Paradigms of effective teaching: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ncept of effective teaching.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18 (2), 143-167.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Macmillan.
Campell, E. (2000).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eaching: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de of practice.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30(2), 203-221.
Cohen, S., & Hoberman, H. (1983). Positive events and social supports as buffers of life change stres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3, 99-125.
Cutrona, C. E., & Suhr, J. A. (1992). Controllability of stressful events and satisfaction with spouse support behavior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 154-174.
Devlin, M., & Samarawickrema, G. (2010). The criteria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a changing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9, 111-124.
Dunkin, M. J., & Biddle, B. J. (1974). The study of teaching.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rant, C. A., & Ladson-Billings, G. (1997). 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Oryx Press.
Hair Jr., J. F. et al.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ith Reading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Halase, G., & Michel, A. (2011). Key competences in Europe: Interpret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46(3), 290-306.
House, H. (1981). Good schools, effective schools: Judgements and their histories. Cassell.
Kennedy, M. M. & Barnes, H. (1994).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J. N. Mangieri & C. C. Block (Eds.). Creating powerful thinking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verse perspectives (pp. 196-212). Harcourt Brane College.
Labaree, D. F. (2000). On the nature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Difficult practices that look easy.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1(3), 228-233.
Lee, J. C. K., & Dimmock, C. (1999).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secondary schools: A Hong Kong case study.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19(4), 455-481.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1), 39–50.
Moneys, S. M. (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056)
OECD (2016). 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 Author.
Parkay, F. W., & Stanford, B. H. (2000). Becoming a teacher. Allyn and Bacon.
Pea, R. D. (2004). The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dimensions of scaffolding and related Theoretical concepts for learning, education, and human activity.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3(3), 423-451.
Ricci, L. A., & Zetlin, A. G. (2013). Interweaving teaching and emotional support for novice special educators in alternative certific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lternative Certification, 8(2), 23-42.
Sarason, I. G., & Sarason, B. R. (2009). Social support: Mapping the construc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6, 113-120.
Sarason, I. G., Levine, H. M., Basham, R. B., & Sarason, B. R. (1996).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llege adjustment among Latino student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Mental Health, 2(3), 193-203.
Schroth, S. T., & Helfer, J. A. (2018). Developing teacher diversity in early childhood and elementary education: The research program approach. Springer.
Senge, P., Cambron-McCabe, N., Lucas, T., Smith, B., Dutton, J., & Kleiner, A. (2000). Schools that learn: 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educators, parents, and everyone who cαres about education. Doubleday Currency.
Shavelson, R. J., Webb, N.M., & Burstein, L. (1986). Measurement of teaching. In M.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Macmillan.
Stone, C. A. (1998). The metaphor of scaffolding: Its utility for the field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s, 31(4), 344-364.
Tracy, B. H. (1990). Sex role an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 of life stress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76-585.
Tseng, C.-C., & Chun, C.-C. (2019). Chinese language and new immigrants. In C.-R. Huang, J.-S. Zhuo. & B. Meisterernst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applied Chinese linguistics (pp. 212-219). Routledge.
Tsui, A. B., & Tollefson, J. W. (2007). Language policy,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Asian context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UNESCO (2008).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160495_chi.page=19
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Yeung, K. W., & Watkins, D. (2000). Hong Kong student teachers’ personal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fficac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 (2), 213-23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