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弓末器及其相關問題
書刊名:故宮學術季刊
作者:黃銘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Ming-ch'ung
出版日期:2003
卷期:20:4
頁次:頁45-131+227
主題關鍵詞:弓末器解轡器解結器距末觿Bow end fittingsKnot-opener for bridlesChu-moMi bow endsHsi knot-open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
  • 點閱點閱:169
有主要討論的是商代晚期至西漢的弓末器,由於部分弓末器與解轡器功能重疊,故兼論解轡器及解結器。考古出土的弓末器主要有晚商早段出現的「弭」,以玉、骨、象牙為之,有彄以繫弦,兼具解轡功能,晚商晚段至西周早期此種器常被用為解轡器。次為戰國到西漢的弓末器被稱為「距末」,並一銅或骨製套件,有彄,套在弓末以繫弦。多數弓可能是「有緣」的,在近弓末處以絲纏繞成管狀,再加漆,潼就套在弓末,以緣抵住。 由文獻分析,及考古出土的context,筆者將通稱為觿的玉器區分為「角錐形觿」、「動物形觿」及「角形觿」三類,角錐形觿為大觿,角錐狀,用以解轡,從西周早期出現,一直到民初還使用。動物形觿,前端動物,後端錐形,用以宗結,時代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角形鑴形如角,片狀,有不等的裝飾,用以解結,屬於小觿,時代在西周早期晚段到漢代。
期刊論文
1.北京市文物管理處(1976)。北京地區的又一重要考古收穫--昌平白浮西周木槨墓的新啟示。考古,1976(4),246-258+2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得志、周永珍、張雲鵬(1955)。一九五三年安陽大司空村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5(9),25-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寶鈞(19481200)。古玉新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下),1-46+4_1+12_1-12_4+46_1-46_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璋如(19500700)。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附殷代的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19-84+76_1+78_1-78_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寶鈞(1951)。1950年春殷墟發掘報告。考古學報,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至善(1964)。記長沙、常德出土弩機的戰國墓--兼談有關弩機、弓矢的幾個問題。文物,1964(6),33-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石璋如(1951)。成都弓箭製作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3,199-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山東淄博物館(1985)。西漢齊王墓隨葬器物坑。考古學報,19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唐蘭(1973)。弓形器(銅弓柲)用途考。考古,197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內藤戊申(1964)。金文扎記─距末。甲骨學,10,174-1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曹硯農(1999)。弓末系弦器名考。中國文物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松長(2002)。湖南常德出土「距末」銘文小考。古文字研究,24,267-2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州博物館(1997)。徐州西漢宛朐侯劉埶墓。文物,1997(2),4-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5)。湖南慈利縣石板村戰國墓。考古學報,1995(2),173-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1965)。燕下都遺址發掘報告。考古,1965(11),562-5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唐嘉弘(1993)。殷周青銅弓形器新解。中國文物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輝(1991)。周秦銘文考釋五篇。考古與文物,1991(6),75-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景林(1990)。陝西永壽縣出土春秋《中滋鼎》。考古與文物,1990(4),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高去尋(1973)。西北岡出土的殷代弓形銅器。私立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湖北省荊州博物館(2001)。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楚文物展覽會(1954)。楚文物展覽圖錄。北京:北京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鄧淑蘋(1999)。群玉別藏續集。群玉別藏續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姜濤、李秀萍(2000)。虢國墓地出土玉器的認識與研究。虢國墓地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巳奈夫(1972)。中國殷周時代の武器。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南泉(199512)。玉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侯家莊1001號大墓。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中國玉器全集(二)。石家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almony, Alfred(1962)。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Wei Dynasty。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Wei Dynasty。New York。  new window
9.石璋如(1970)。小屯.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丙編.殷虛墓葬之一.北組墓葬。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Rawson, Jassica(1995)。Chinese Jade from the Neilithic to the Qing。London。  new window
11.阮元。揅經室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傅熹年(1995)。古玉掇英。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姚際恆、林慶彰、顧頡剛(1994)。詩經通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盧連成、胡智生(1988)。寶雞(弓魚)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1996)。燕下都。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Salmony, Alfred(1938)。Carved Jade of Ancient China。Berkeley, Calif.:The Gillick Press。  new window
17.MacSherry, Charles、Poor, Robert J.、Lyons, Elizabeth(1963)。Archaic Chinese Jades: Mr. and Mrs. Ivan B. Hart Collection。Northamton, Mass.:Smith College Museum of Art。  new window
1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博物院(1989)。良渚文化玉器。香港:兩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1978)。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呂不韋、王利器(2002)。呂氏春秋注疏。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伯峻(1993)。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許慎、徐鉉(1963)。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9)。張家坡西周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0)。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1999)。三門峽虢國墓。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博物館、濟寧地區文物組、曲阜縣文管會(1982)。曲阜魯國故城。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1996)。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2000)。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洛陽市文物工作隊(1999)。洛陽北窯西周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郭寶鈞(1964)。濬縣辛村。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何琳儀(1998)。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孫機(1991)。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馬瑞辰、陳金生、毛亨、鄭玄(1989)。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楊寶成(2002)。殷墟文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4)。殷周金文集成。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8)。安陽殷墟郭家莊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孫詒讓、王文錦、陳玉霞(1987)。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重遠(2000)。文物話春秋。文物話春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65)。長沙發掘報告。長沙發掘報告。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曹錦炎(1999)。鳥蟲通通考。鳥蟲通通考。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容庚(1929)。國差□。寶蘊樓彝器圖錄。北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孫機(2001)。商周的「弓形器」。中國古輿服論叢。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石璋如(1972)。中組墓葬。中組墓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林澐(1998)。關於青銅弓形器的若干問題。林澐學術文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林澐(1998)。再論掛韁勾。林澐學術文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烏恩(1987)。論古代戰車及其相關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紀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週年。西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張廣文(1999)。中國青銅器鑑定與欣賞。中國青銅器鑑定與欣賞。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石璋如(1980)。丙區墓葬。丙區墓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清)羅振玉(1923)。雪堂所藏古器物圖錄。雪堂所藏古器物圖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朱啟新(2002)。說佩觿。說文談物。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林巳奈夫(1999)。中國玉器總說。中國玉器總說。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漢)劉熙(1984)。釋名疏證補,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王先謙(1988)。莊子集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顧野王(1986)。玉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清)孫希旦(1985)。禮記集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濬(1935)。衡齋金石識小錄,北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袁國華。《殷周金文集成》距末(弓末)銘文新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清)阮元(1997)。積古齋鐘號鼎彝器款識,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清)吳式芬(1997)。?古錄金文,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禮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唐)陸德明(1984)。經典釋文,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68)。儀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88)。爾雅,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清)孫詒讓(1963)。古籀餘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南宋)朱熹(1992)。詩經集傳,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唐)陸德明(1984)。經典釋文,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魏)張揖(1983)。廣雅,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志達(1989)。殷墟武器概述。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