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比較」概念的探討
書刊名:比較教育
作者:吳冠麟
作者(外文):Wu, Gung-lin
出版日期:2005
卷期:59
頁次:頁108-134
主題關鍵詞:比較教育方法論比較比較概念Comparative educationMethodologyComparisonConcep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12
「比較」應是「比較教育」的重心,也是其與其它學科領域有所區隔的特質之一,而「比較」的良窳也關乎兩國以上「比較研究」的成果,若對於比較概念不能明確掌握,只賴直覺式的運用比較的能力,將有損於「比較」於比較教育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本文即從理論層次的角度來探討比較的概念,從比較事例中抽繹出「比較」的本質概念,期能對於比較教育中實務的比較研究有所助益。 本文首先將列舉一些比較的事例,並加以分類,找出不同的比較類型。在分類出不同的比較類型之後,將從中找出這些「比較」事例所共有的特性,說明為何我們會將這些「相似但有不同」的行為活動都視為「比較」,藉此來釐清比較的概念。之後試圖建構比較心智運作的結構,藉以更加清楚的說明比較的運作過程。
期刊論文
1.Edwards, R.(1970)。The dimensions of comparison, and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4(3),239-254。  new window
2.White, D(1978)。Comparisons as cognitive process, and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comparativist。Comparative Education,14(2),93-108。  new window
3.Eckstein, M. A.(1983)。The comparative mind: Metaphor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7(3),311-323。  new window
4.蔡清華(19890900)。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比較教育研究之檢討。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比較教育通訊,20,8-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秀珍(19970500)。比較教育中的「比較」探微。比較教育,44,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家通(1991)。比較教育學導論。高雄: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ereday, George Z. F.(1964)。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Holt, Rinehart & Winston。  new window
3.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Mill, J. S.(1987)。A system of logic。Collected works of John Stuart Mill。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