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張大千前期水墨色設山水繪畫探討
書刊名: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作者:黃崇鐵
作者(外文):Huang, Chong-tie
出版日期:2008
卷期:37
頁次:頁25-52
主題關鍵詞:張大千文人水墨沒骨設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
  • 點閱點閱:24
  「五百年來一大千」是畫家徐悲鴻讚美張大千先生的語句。而學者傅申教授曾說:「張大千在繪畫上的範圍之廣、幅度之寬、功力之深、天賦之高、精進之勤、超越之速、自期之遠、成就之大,不得不承認,他不但是近代大家之一,也是整個繪畫史上的大家之一」。更明確指出只要弄通張大千,也就弄懂中國繪畫史。專門研究張大千的專家巴東教授,更給張大千先生一個特殊的名詞:「集中國古典畫學傳統大成」。   自五代、北宋以來,山水畫一直為中國畫的主流。然受文人畫之洗禮後,歷經元、明朝代變革,至清朝可謂是強駑之末。尤其明末清初,以「四王」為代表的畫家盲目追隨古人,既無師古人之心,亦無師造化之景,釀成一股擬古主義的潮流,造成中國山水畫一蹶不振。而面對西方文明的衝擊,中國畫不得不走出文人畫的窠臼,另行開疆闢土、探尋中國畫變革途徑。在這群異軍突起的藝術家中,有傾向於「西體中用」一路,如林風眠;有較為保守的「中西融合」型的,如徐悲鴻;有具較個性的傳統派,如傅抱石、李可染;也有入古較深的傳統畫派,如吳湖帆、溥心畬、潘天壽等。而張大千先生則屬於兩種對立的領型,既有傳統中國畫的精華,又有創新前衛的新風格,且與前幾位相較,可謂是致力傳統最深的一位。   張大千先生是位近代中國在二十世紀,最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畫家,對中國來說,雖然歷經西方文化和世界潮流之衝擊與迭變,但是他卻未曾脫離過所屬的傳統人文社會。即使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他在藝術上的聲名地位不但絲毫未滅,反而有與日俱增的聲勢。在中國現代畫壇上,論對傳統繪畫的研習之廣、參悟之深、技法之博,是難能有一位畫家望其項背的,堪稱世界近代繪畫史上偉大的畫家,更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靈魂人物。   張大千先生的繪畫在先進遺韻下彰顯無遺,然其能在傳統中不斷謀求樹立自我風格的藝術獨創性,則是受人景仰之處,尤以晚年作品能從傳統技法中「潑」的境界,融合往來歷代名蹟與世界各地文化之體會,其一生作品風格歷經數度變革,尤於敦煌臨摹先人遺澤及自我在繪畫之境界上的體悟,更令其作品永不凋謝,永遠活在藝壇上綻露迷人的光芒。他的畫路極廣,舉凡人物、花卉、翎毛、走獸、山水、壁畫、圖案...等等,都無所不精。   本文擬以張大千先生的前期水墨山水繪畫特質作為研究,由其畫歷順序簡介,透過其環境背景的探索,尋求早期山水畫的風格取向及形成原因,尚且分述筆法、境界傳承淵源,藉以初步探究其於山水創作上百般耐人尋味之細說以為參考,並進一步探討其內蘊精神與其所展現之絕佳氣度,期能略疏淺見而與各方多所交流。
會議論文
1.巴東(1988)。張大千學術論文集--九十紀念學術研討會。九十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江兆申(1988)。張大千的山水畫。九十紀念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巴東(1996)。中國巨匠美術週刊76期--張大千。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大千(1982)。張大千畫。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禮平、王榮文(1993)。名家翰墨第39期。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洙龍(1999)。張大千畫語錄圖釋。杭州:西泠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嶺梅(1967)。張大千畫集。香港:東方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癸淼(1988)。張大千紀念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癸淼(1989)。張大千九十紀念展書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光男(2000)。往來成古今--張大千早期風華與大風堂用印。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新(2005)。中國近現代書畫真偽鑒別.張大千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積寅、史金城(1998)。談藝錄。北京:吉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大忠(1999)。何大忠水墨藝術作品。台北:大鼎國際商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許禮平、王榮文(1993)。名家翰墨第40期。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曉雲法師(1988)。中國畫話。台北:原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沈葦窗(1983)。大成雜誌。香港:大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謝稚柳(1985)。水墨畫。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巴東(2000)。無人無我,無古無今--張大千畫作加拿大首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编輯委員會(1989)。中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謝明明、張延平(2001)。五百年來一大千--張大千繪畫藝術回顧。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巴東(19960000)。張大千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1987)。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永翹(1998)。張大千詩詞集。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許啟泰(20030000)。張大千的八德園世界1953-1989。臺北:臺灣商務。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大千、樂恕人(1984)。張大千詩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沛(1995)。水墨山水畫創作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謝家孝(1983)。張大千的世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永翹(1987)。張大千年譜。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巴東(1993)。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張大千於傳統中國繪畫在現代轉化之特殊意義。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