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羅振玉的古物認識及其「反 (返) 經信古論」思想探析
書刊名:書畫藝術學刊
作者:白適銘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Pai, Shih-ming
出版日期:2009
卷期:6
頁次:頁81-103
主題關鍵詞:羅振玉王國維前清遺老西學國粹國學傳古志業疑古信今反經信古孔教復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75
近代中國在歷經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甚至是中日甲午戰爭等內憂外患以後,知識份子目睹滿清政府的自恃無能及對施行三十幾年自強運動的絕望,多數因持續投入改革思潮運動之中。其中,經由介紹西方政治、經濟、歷史、地理作爲追求仿傚西方式富國強民的著作因應而出,如魏源於1842年編寫完成的《海國圖志》最具影響力。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進行鎖國政策,多經由中國漢譯資料接受西學,然而在中國這個「殷鑑不遠」的失敗中獲得警惕,進入明治後因進行更爲徹底的西化。十九世紀下半葉,日本「明治維新」之空前成功及其與中國國勢之凌替,對近代中國知識份子產生莫大的啟蒙作用,並促使其留學東瀛或赴日考察,成爲日後拯救國難之革命志士或中國近代化之推手。羅振玉,即可謂是在這種時代思潮中所醞釀出來的典型知識份子。羅振玉在甲午戰爭隔年因創辦「學農社」開始接觸日本文化,其後又創「東文學社」,致力於透過日本學人之協助推廣西方新式教育。羅振玉作爲朝廷學部官員於1901年第一次赴日考察,使其深刻體認到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所建立的強盛基礎,加強了其以教育爲救國良方之信念。1911 年武昌起義成功、袁世凱復辟,羅振玉因避難舉家東渡日本。在第二次赴日的八年期間,羅振玉將其畢生收藏的古物、金石遺文考證等進行頗具規模的研究,投入在著書及傳刻古籍等之出版事業之中。羅振玉作爲前清遺老,畢生之中蒐集金石、古物、善本文籍等不遺餘力,對於振興清末以來國學不振、傳統文化價值觀低落更有振衰起弊之功,曾慨述抱負認爲古文化研究之大用曰:「上窺古代禮教、民風、人事、物象,溯進化之淵源,尋文明之軌轍。」本文擬透過羅氏對出土文物如甲骨文、敦煌寫本、簡牘、古明器等之蒐求及研究考證,探討其古史認識與民族意識,並藉此解釋「反(返)經信古論」之思想淵源與時代背景之關係,最後分析其歷史文化研究與作爲前清遺老救國意志根本意義之所在。
期刊論文
1.張惠儀(20050900)。遺老書法與新出土書法材料--二十世紀中國書法發展的契機。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9,163-224+228+a11-a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房德鄰(1994)。康有為的疑古思想及其影響。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2),30-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雙璧(2001)。康有為兩《考》之於戊戌變法運動。貴州社會科學,2001(2),91-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春健、龔元秀(2007)。章太炎、梁啟超與晚清學術界。淄博師專學報,2007(1),6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敘倫(1902)。史學總論。新世界學報,190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馬敘倫(1906)。孔氏政治學拾微。國粹學報,1906(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馬敘倫(1906)。孔氏政治學拾微。國粹學報,1906(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馬敘倫(1906)。孔氏政治學拾微。國粹學報,190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馬敘倫(1906)。孔氏政治學拾微。國粹學報,1906(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敘倫(1906)。孔氏政治學拾微。國粹學報,1906(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馬敘倫(1906)。孔氏政治學拾微。國粹學報,1906(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喻大華(2002)。論晚清國粹派與國粹思潮。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3),78-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顏桂珍、葉建華(1997)。章太炎與近代國粹主義文化思潮。浙江學刊,1997(5),105-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雷(2004)。民初前清遺老圈政治心態淺析。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12),105-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邵盈午(2004)。從梁濟「自沉」看中國近代遺老的文化心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長春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2000)。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振玉(1996)。先府君行述。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羅振玉(1996)。本朝學術源流概略。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振玉(1996)。貞松老人外集。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振玉(1996)。集蓼編。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振玉。海寧王忠愨公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振玉。丁戌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繼祖(1987)。庭聞憶略--回憶祖父羅振玉的一生。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梁濟(1969)。辛壬類稿。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袁英光、劉寅生(1996)。王國維年譜長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戚其章(199009)。甲午戰爭史。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唐德剛(1998)。晩清七十年--甲午戰爭與戊戌變法。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康有為(1992)。康南海自編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康有為(1998)。新學偽經考。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章太炎(19070608)。答鐵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梁啟超(1999)。西學書目表序列。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細野浩二(1983)。清末中国における「東文学堂」とその周辺。日中教育文化交流と摩擦。東京:第一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羅振玉(1999)。扶桑兩月記。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教育考察記。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董作賓(1968)。羅雪堂先生傳略。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振玉(1968)。鳴沙石室佚書序。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振玉(1996)。貞松堂吉金圖序。貞松老人遺稿甲集。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振玉(1996)。雪堂校刊羣書目錄跋。貞松老人外集補遺。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振玉(2003)。齊魯封泥集存序。雪堂類稿乙圖書序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羅振玉(2003)。隋唐以來官印集存序。雪堂類稿乙圖書序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振玉(2003)。國學叢刊序。雪堂類稿乙圖書序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羅振玉(2006)。殷商貞卜文字考序。殷商貞卜文字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國維(1979)。殷虛文字類編序。殷虛文字類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章太炎(1977)。與李鴻章書。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守徵(1963)。論國粹無阻於歐化。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羅振玉(1969)。說文二徐箋異序。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國維(1968)。雪堂校刊羣書敘錄序。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章太炎(1977)。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