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重啟南洋大學精神的記憶--紀念陳六使逝世四十週年學術活動的省察
書刊名:應華學報
作者:陳佳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ia-jiun
出版日期:2013
卷期:13
頁次:頁195-214
主題關鍵詞:陳六使南洋大學華語語系華人研究新加坡Tan Lark SyeNanyang UniversitySinophone articulationsThe Chinese overseas researchSingapo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9
2012年10月底在新加坡首度舉辦大型紀念陳六使逝世四十週年的學術活動,會議主標定名為「傳承文化、作育英才」,議程包含三個主要環節,首先是三本關於陳六使與南洋大學的研究專著,以及兩本「陳六使中華語言文化教授基金」專題演講之演講集之新書推介;其次是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之專題演講,以十個關鍵詞探討華語語系的人文視野與新加坡經驗;接著舉行「陳六使與南洋大學」研討會,分由利亮時、周兆呈、游俊豪提交三篇學術論文,並進行宣講與綜合對談;最後由王賡武教授為會議結評。透過本文的觀察,此一系列的學術活動不僅在教育與社會貢獻上別具紀念意義,也具體展現出新加坡在華語語系中豐富的人文景觀,填補了陳六使與南洋大學歷史研究的空缺,更重啟了人文精神與歷史意義的契機。
The first large conference to commemorate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passing of Tan Lark Sye was held in Singapore at Oct. 2012, namely ”Transmitting Culture, Nurturing Talents”. There were three main parts in the programmes. Firstly, it was the launch of five new books about the research of Tan Lark Sye and Nanyang University. Secondly, Professor David Wang Der-Wei gave a keynote lecture to reflect sinophone humanities and Singapore experience by ten keywords. Thirdly, three scholars discussed papers about Tan Lark Sye and Nanyang University in the seminar. Finally, it's closing remarks by Professor Wang Gung-Wu. This conference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of contributions in education and society. It also shows the full-bodied humanism ill Singapore b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The publications and papers can fill the vacancies for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f Tan Lark Sye and Nanyang University, 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historical meanings are reopened up.
期刊論文
1.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12)。中華語言文化中心書刊總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浩威(2011)。戲劇盒與新加坡的社會劇場:文化干預與藝術自主性。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丘淑玲(2006)。理想與現實:南洋大學學生會研究(1956-1964)。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奮興(2011)。鄭奮興講南大故事。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赤陽、劉宏(2008)。錯綜於市場、社會與國家之間--東亞口岸城市的華商與亞洲區域網路。新加坡:南大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元瑾(2009)。東西穿梭、南北往返:林文慶的廈大情緣。新加坡:南大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顔清湟(2010)。海外華人的傳統與現代化。新加坡:南大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柯思仁、陳樂(2008)。文學批評關鍵字:概念.理論.中文文本解讀。新加坡:南大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熊賢關(2006)。性別與疆界。新加坡:南大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譚慧敏(2006)。漢語文走向世界。新加坡:南大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譚慧敏(2007)。語言的多視角考察。新加坡:南大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柯思仁、宋耕(2007)。超越疆界:全球化.現代性.本土文化。新加坡:南大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元瑾(2008)。跨越疆界與文化調適。南大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赓武(1994)。魯迅、林文慶和儒家思想。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元瑾(1991)。林文慶的思想:中西文化的匯流與矛盾。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潍菽園(1977)。邱菽園居士詩集.二編。臺北:文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方修(1979)。馬華新文學大系。新加坡:世界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游俊豪(2007)。向永恒拷問:南洋大學的文化符號。南大圖像:歷史河流中的省視。新加坡:南大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元瑾(2007)。南大圖像:歷史長河中的省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元瑾(2001)。東西文化的撞擊與新華知識分子的三種回應--邱菽園、林文慶、宋旺相的比較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德威。華語語系的人文視野與新加坡經驗:十個關鍵字,http://www.cclc.hss.ntu.edu.sg/events/TanLarkSye/Pages/DavidWang.aspx。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12)。陳六使小傳,http://www.cclc.hss.ntu.edu.sg/events/TanLarkSye/Pages/tanlarksyeProfessorship.aspx, 2012/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元瑾(20120912)。陳六使--一生榮辱繫於南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奕婷(20121029)。社會需重燃華社先賢博愛精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能端(20120922)。逝世四十週年.首次大規模活動紀念陳六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兆呈(20110410)。亞裔研究學者周敏:模範少數族裔.另一種排外機制,新加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從興(20091005)。清華歷史系教授汪暉:拉薩事件非因民族矛盾.是由經濟改革引發,新加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應磊(20120923)。華語語系提供了新界面.哈佛教授玉德威專訪,新加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蘇穎欣(20121110)。東方文薈:華語語系與南洋大學,馬來西亞。,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k2&view=item&id=30768:&Itemid=201(2012.1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利亮時。從創校到治校:評偵陳六使經營南大的理念與策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兆呈。控制與反控制:陳六使與南洋大學的國家化之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游俊豪(1960)。換軌行駛:南洋大學1960年代的改制與改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萌(20121029)。學者:陳六使南大精神得以傳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兆呈(20121104)。陳六使的當下回響,新加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