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沈璟《博笑記》之創作旨趣與藝術成就
書刊名: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
作者:林立仁
作者(外文):Lin, Li Jen
出版日期:2013
卷期:1
頁次:頁21-48
主題關鍵詞:沈璟屬玉堂傳奇博笑記雜劇南雜劇Shen JingZhu yu tang chuan chiBo Xiao JiZajuNan zaj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
  • 點閱點閱:11
期刊論文
1.羅麗容(19971000)。沈璟之戲劇美學思想淺探。中國國學,25,8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小英(19770100)。沈璟與湯顯祖之曲論比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1),45-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長海(1987)。《博笑記》與沈璟的戲曲創作。中國文學研究,198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子方(2002)。沈璟及其崑曲雜劇。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9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雍君(2004)。場上之曲的追求--沈璟劇作審美論。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5(1),26-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召明(2007)。破體‧解體‧衰亡:晚明雜劇藝術論略。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8(5),141-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召明(2008)。沈璟《博笑記》的藝術成就及其戲劇史意義。齊魯學刊,2008(1),123-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璦玲(19980900)。明清抒懷寫憤雜劇之藝術特質與成分。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3,37-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思超(20091200)。論沈璟《增定南九宮曲譜》的集曲收錄及其集曲觀。戲曲學報,6,63-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金聖敏(1984)。沈璟義俠記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立仁(2004)。明代嘉隆間戲曲三論(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小英(1976)。沈璟與湯顯祖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蕙靜(1990)。沈璟現存傳奇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余治平(2007)。沈璟傳奇藝術形式研究(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貴蘭(2009)。沈璟傳奇創作研究(碩士論文)。西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曼(2010)。沈璟與《博笑記》研究(碩士論文)。湖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侑蒔。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驥德(1982)。曲律‧雜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朔方(2012)。沈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朔方(1993)。晚明曲家年譜‧沈璟年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游宗蓉(2011)。明代組劇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凌濛初(1982)。譚曲雜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復祚(1982)。曲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呂天成(1982)。曲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祈彪佳(1982)。遠山堂曲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錡(1997)。吳中近年之盛。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羽文(198910)。盛明雜劇序。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山東: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永義(1986)。中國古典戲劇的特質。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寧芬(2007)。吳江派宗師沈璟。明代戲曲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奔、劉彥君(2003)。萬曆戲劇創。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英德(1999)。沈璟和吳江派。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長海(1987)。萬曆時期戲劇學的崛起。中國戲劇學史稿。板橋: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俞為民、孫蓉蓉(1998)。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的繁榮。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長海(2011)。《博笑記》與沈璟的戲曲創作。葉長海曲論自選集。台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朔方(2012)。附錄二:傳記祭文。沈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振鐸(1989)。《博笑記》跋。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山東: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曾永義(1979)。明代雜劇演進的情勢。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曾永義(1979)。沈璟及吳江派諸家。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游宗蓉(2011)。[明代組劇研究]緒論。明代組劇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鶴宜(1994)。崑山腔系統。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008)。萬曆時期(1606-1620)。中國戲曲通鑑‧明代卷。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范濂(1987)。記風俗。雲間據目抄。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郭英德(1997)。傳奇勃興期(明萬曆十五年至泰昌元年1587-1620)。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徐渭(1989)。題《昆侖奴》雜劇後。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山東:齊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游宗蓉(2011)。明代組劇的美感型態--畸美:新奇‧荒誕‧滑稽。明代組劇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沈璟(2012)。答王驥德。沈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