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
作者:柯香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O HSIANG CHUN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顏天佑
羅麗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明代戲曲群體現象宮廷劇團私人家樂職業戲班商幫與戲曲曲家流派表演理論觀眾群體戲曲評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0
本論文主要立基於明代戲曲發展之脈絡來進行探論,以戲曲發展上之群體現象做為論述重點,所謂「群體現象」,是針對具有共同特質之人、事、物而言,因為「群體」集結的強大力量,是促使戲曲往前發展的主要動力。本論文目的在透過各個層面之群體現象角度,釐清群體間環環相扣之互動與影響,以檢視明代戲曲發展之演進。論文分上、中、下三部分進行探討,茲將各章節之大綱略述於後:
上編:〈明代戲曲發展之社會群體現象〉:第一章〈明代戲曲發展之歷史、社會、人文背景〉:首先針對明代歷史、人文、社會背景進行分析,了解醞釀明代戲曲繁盛的土壤究竟有何群體現象?其間包括政治律令的推動與抑壓、社會經濟的昌榮與繁盛,以及信仰習俗的傳統與延續三方面,而主導者則分別為帝王貴族、士紳階層與人民百姓。政治方面,明代帝王對於戲曲的好惡,深深影響了戲曲發展。不論是對戲曲之教化利用或沉溺遊宴,對於明初劇壇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社會經濟方面,自明中葉,商業繁榮,帶動經濟發展,促使社會形成一股奢靡風氣。此時戲曲發展的主要領導人物為文人士夫。其對聲色之喜好,不僅蓄聲伎、置家樂,更徵歌度曲、建構亭園,著實為戲曲發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而民間信仰習俗方面,明代的宗教信仰是狂熱的,不論神靈慶典、春祈秋報,皆以演劇為主要表現方式,實是以祈福之名,行觀劇之實,因而使得戲曲在民間大放異彩。
第二章〈宮廷、家樂、職班三大演出群體〉:以相關的演劇團體為論述對象。依照團體屬性,可區分為宮廷劇團、私人家樂以及職業戲班三大劇團。在宮廷劇團方面,明初依然盛演北曲,直至南曲聲勢日漸高張,引進外戲諂媚帝王成為了教坊司之任務。私人家樂方面,因應社會風氣轉變,文人士夫之間掀起蓄養家樂風潮,他們不但徵歌選伎、聘請名師教習,更營建華麗船舫、亭臺樓閣做為演出場所,就在文人士夫對於戲劇演出的嚴厲要求下,家樂劇團的技藝日益精湛,對明代表演技藝之提升有著重大影響。而為符合文人士夫之喜好,並成為崑山腔發展迅速的重要推手。職業戲班方面,承繼自宋元以來之流動演出方式,為獲取更多演出機會,以為謀生之計,戲班必需習練各種聲腔劇種,以因應社會流行需求,使得各式聲腔得以相互融合,並輾轉流播於各地。三大劇團不僅有著各自獨立的成長環境與演出方式,並透過伶人脈絡,將各自演出技藝相互承傳、交流,促使明代戲曲發展更為完備。
第三章〈商幫與戲曲〉:探討明代新興商幫勢力與戲曲發展間之關係。晉商的勤儉與重義,使會館成了凝聚山西商人的重要場合;而徽商的奢靡與好儒,則以家樂成為進入上層社會的媒介。二者對於戲曲最大貢獻,在於商路發展,同時也是戲曲聲腔的流播路線。徽州戲曲之形成,不僅透過徽商帶回家鄉,促使新式聲腔-徽州腔與青陽腔-的產生外,同時更迅速的將二者傳播至各地。而晉商,當山陜梆子腔於晚明正式形成後,也在山陜商人的推動下,開放出屬於梆子聲腔的火花。及至清代徽池雅調與梆子聲腔更取代崑山腔,成為清代最為盛行的花部亂彈。
中編:〈明代戲曲發展之文學群體現象〉:從明代戲曲文學層面之群體做探究,主要從具有相同理論,或作品風格相近之曲家流派群體進行分析,首先確立明代曲學流派,以吳江、臨川、越中、崑山四大曲派為主。
吳江派:由沈璟領軍,其戲曲理論在於重音律、求本色,並講求戲曲須具有警世教化的作用。沈璟的本色俚俗用語,廣為民間階層的觀眾所接受,其《義俠記》更成為職業戲班演出的重要劇碼;而馮夢龍則秉持場上演出的需求,恪守音律,主張具有真情達性、教化意義的劇作。
臨川派:以湯顯祖為首,雖然群體人數不多,但湯氏對於明代劇壇的影響是不可抹滅的。此派戲曲理論在於,主情思、重文詞。湯顯祖與吳炳皆認為有情者不受常理約束,甚而可跨越生死。而孟稱舜則以貞節論情,認為有情者能從一而終,至死無悔。而對於音律與詞采,則當以詞采為上,能夠辭足達情者,方為佳作。
越中派:由徐渭、王驥德、呂天成等人所組成的越中派,以音律與詞采雙美說為其重要理論,是吳江派與臨川派二者的折衷,欲求做到「賞音律而兼收詞華」。而在本色論方面,從徐渭的「宜真宜俗」,到王驥德的濃淡合宜,易於通曉,乃至於呂天成的「機神情趣」,相較於吳江派之本色,可說更為全面與精到。
崑山派:從鄭若庸起家之崑山派,在梁辰魚領導下,此派最大特點在於作品的文詞駢麗,然於評賞戲曲時,卻能夠秉持曲律合乎法度,文詞雅俗並陳的態度,在創作與理論上顯然有著較大的差距。
透過整理各家曲派的主要戲曲理論,除了清楚彰顯各派別間的審美傾向、風格異同外,也可從中得知各曲派在明代戲曲發展上的貢獻。
下編:〈明代戲曲發展之藝術群體特質〉:從明代表演藝術群體方面進行探究。第一章〈明代劇場〉:依照劇場屬性與目的分為「宗教習俗劇場」、「士紳劇場」以及「商業劇場」,不同特質之劇場,醞釀出不同的戲劇演出形式與內涵。宗教習俗劇場,包括神廟劇場與祠堂劇場,神廟劇場中過路臺、山門舞樓以及看樓的完備體製,指出民間戲曲之繁盛。而祠堂劇場,自明嘉靖允許民間設立宗祠後,亦伴隨著崇天敬祖之儀式,成為明代重要演劇場合。由文人士夫統領之明代劇壇,使士紳劇場特別興盛,其間堂會劇場尤為發達。而結合江南水鄉澤國之地理形勢,衍生出別具風情的船舫劇場。此外,商業繁盛所開展出的會館劇場,在結合同鄉情誼以及商業經濟效益之下,使會館演劇成為商人在外的主要精神寄託。明代商業繁盛,然自宋、元以來的勾欄瓦舍,卻反而消聲匿跡,其間不僅是勾欄劇場自身的轉變,更由於多元化劇場的開拓,促使勾欄瓦舍劇場在明代劃下句點。
第二章〈明代戲曲之表演藝術〉:從表演技藝之演員群體進行探討。明代戲曲理論發達,但於表演理論上卻尚未有完整的體系,真正涉及表演論述者並不多,本論文主要以魏良輔、潘之恆、馮夢龍三者論述對象。魏良輔之《曲律》,著重在崑曲習唱上之理論說明,對於舞臺的實際演出著墨不多。而觀劇長達十年的潘之恆,可說較為完備的論述了明代的表演技藝,透過對伶人之評論,潘之恆指出演員先天素養、後天自修、技藝習練等應注意的事項,提出「傳神為上」的表演境界,要演員注意神合而非形似。馮夢龍重視劇本場上的實際演出,演員首先應了解人物思想與性格,懂得如何揣摹腳色人物的精神,並加以體會,用最適合的情感方式傳達給觀眾,進而感動觀眾,達到神合。可知「求其神髓、達於神合」,是晚明表演技藝的最高境界。明代對於演員的訓練,可從私人家樂與職業戲班得知,二者不僅聘請名師教習,並依照演員屬性分配角色,加強訓練。明代表演技藝日見精湛,除了不斷提升的表演技巧外,在妝扮藝術上亦有長足進步。以臉譜化妝而言,因腳色日益分化,使得臉譜色彩與運用亦日趨繁複。透過現存的康海臉譜與梅蘭芳所藏的綴玉軒明代臉譜,不但真實感受明代臉譜藝術,也指出了聲腔的不同對臉譜藝術的影響。
第三章〈觀眾心理概述〉:回歸劇場裡最重要的群體觀眾。不同劇場存在不同觀眾,在小劇場裡,文人士夫的喜好,著重在對於情感表達的離合風情劇;而在大劇場下,村夫野婦喜愛的是金戈鐵馬、熱鬧歌舞的歷史劇,二者因觀眾不同,在演出劇碼上亦有區別。明代出版印刷事業的發達,造就另一群文本上的閱讀群眾。書面式的觀眾群體,集中在對於《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三劇作之文本閱讀,他們不僅從事單向閱讀行為,更進行評論,在明代形成一股戲曲評點風潮,眉批間往往有著精湛言論,並進一步成為出版刊行對象。此外,因社會禮教對婦女觀戲的限制,使得婦女也以閱讀方式做為觀眾而存在。不論是臨場觀賞或書本閱讀,均指出明代參與戲曲活動者,是眾多且廣泛的,也因為各階層群眾的參與,才得以見證明代戲曲發展之完備。
一、古籍(依照年代排列,同年代再依照姓名筆劃排列)
(一)明代以前
《詩經》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0、1)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0)
東漢‧應劭 《風俗通義校釋》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0、9)
北魏‧楊銜之 《洛陽伽藍記》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4、3)
唐‧杜佑 《通典》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
唐‧范攄 《雲溪友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冊1035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3)
唐‧段安節 《樂府雜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1冊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2)
唐‧無名氏 《玉泉子真錄》,《說郛》卷四十六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冊878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宋‧西湖老人 《西湖老人繁勝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臺北:大立出版社 (1980、10)
宋‧李誡 《營造法式》,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1、4)
宋‧周密 《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臺北:大立出版社 (1980、10)
宋‧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 臺北:世界書局 (1963、5)
宋‧耐得翁 《都城紀勝》,《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臺北:大立出版社 (1980、10)
宋‧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 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 (1977)
宋‧錢易 《南部新書》,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第46輯《學津討原》第23函
板橋:藝文印書館 (1966)
宋‧蘇軾 《蘇軾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86、3)
宋‧龐元英 《文昌雜錄》,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第46輯《學津討原》第1涵9 板橋:藝文印書館 (1966)
金‧元好問 《中州集》 臺北:學苑出版社 (2000)
元‧胡祇遹 《紫山大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3)
元‧姚桐壽 《樂郊私語》,《筆記小說大觀》四編,第4冊 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 (1988)
元‧夏庭芝 《青樓集》,《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2冊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2)
元‧陶耕儀 《南村輟耕錄》,《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97、11)
南宋‧陸游 《劍南詩稿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4)


(二)明代
明‧于慎行 《穀山筆麈》,《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84、6)
明‧王士性 《廣志繹》,《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81、12)
明‧王世貞 《弇州山人四部稿》,《明代論著叢刊》 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76、5)
明‧王世貞 《弇州山人續稿選》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0)
明‧王世貞 《曲藻》,任中敏編:《新曲苑》冊1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0、8)
明‧王圻 《續文獻通考》 臺北:新興書局 (1963、10)
明‧王抃 《巢松集》,《四庫未收輯刊》第八輯‧冊22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明‧王陽明 《王陽明全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12)
明‧王錡 《寓圃雜記》,《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84、6)
明‧王驥德 《曲律》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9)
明‧王鏊 《震澤紀聞》,嚴一萍輯:《百部叢書集成》第48輯《借月山房彙鈔》第9涵 板橋:藝文印書館 (1967)
明‧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大陸各省文獻叢刊第一集〉第5冊 臺北:世界書局 (1963、5)
明‧李介 《天香閣隨筆》,嚴一萍輯:《百部叢書集成叢書》第64輯《粵雅堂叢書》第8涵 板橋:藝文印書館 (1967)
明‧李日華 《紫桃軒雜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冊108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
明‧李開先 《李開先全集》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4、8)
明‧李漁 《李漁全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10)
明‧李維禎 《大泌山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52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6)
明‧李夢陽 《空同集》,《四庫全書珍本》八集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4)
明‧沈氏 《沈氏農書》,嚴一萍選輯:《百部從書集成》第24輯,《學海類編》第22函 板橋:藝文出版社 (1966)
明‧沈自晉, 《沈自晉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04、5)
明‧沈思孝 《晉錄》,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第24輯,《學海類編》第25函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6)
明‧沈泰 《盛明雜劇.初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764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3)
明‧沈德符 《顧曲雜言》,《中國典戲曲論著集成》第4冊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2)
明‧沈德符 《萬曆野獲編》,《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59、2)
明‧沈璟 《沈璟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12)
明‧余繼登 《典故紀聞》,《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81、7)
明‧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59、4)
明‧何喬遠 《閩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207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8)
明‧汪道崑 《太函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347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明‧呂天成 《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6冊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2)
明‧吳稚登 《吳社編》,《說郛續》卷二十八,《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9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明‧吳子玉 《大鄣山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41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
明‧吳炳 《粲花齋五種》 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90、10)
明‧宋徵輿 《瑣聞錄》(明季史料叢書)冊10,(民國甲戌年(1934)聖澤園影印本寫縮印本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阮大鋮 《阮大鋮戲曲四種》 安徽:黃山書社 (1993、11)
明‧周玄曄 《涇林讀記》,《叢書集成新編》冊89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1)
明‧周亮工 《因樹屋書影》,《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34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明‧周暉 《金陵瑣事》,《四庫禁燬書叢刊》冊37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明‧孟稱舜 《古今名劇合選‧序》,《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763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3)
明‧祁彪佳 《祁忠敏公日記》,《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冊20‧史部‧傳記類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6)
明‧祁彪佳 《遠山堂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6冊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2)
明‧冒襄 《如皋冒氏詩略》,《叢書集成三編》冊100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
明‧冒襄 《冒巢民先生年譜》 北京:北京圖書館 (1999)
明‧冒襄 《同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冊385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
明‧冒襄 《影梅庵憶語》 臺北:世界書局 (1959、9)
明‧施紹莘 《秋水庵花影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詞曲類,冊422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
明‧施閏章 《蠖齋詩話》,《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詩文評類‧冊420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997、6)
明‧計六奇 《明季南略》,王雲五編:《人人文庫》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3)
明‧計六奇 《明季北略》,王雲五編:《人人文庫》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5)
明‧范濂 《雲間據目抄》,《叢書集成三編》冊83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3)
明‧范景文 《范文忠公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295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明‧侯方域 《壯悔堂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51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1)
明‧侯甸 《西樵野記》,《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冊1266 上海:上海籍出版社 (1995)
明‧胡介祇 〈侯朝宗公子傳〉,收錄於明‧侯方域:《壯悔堂集》上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12)
明‧胡應麟 《少室山房曲考》,任中敏編:《新曲苑》 臺北:中華書局 (1969、12)
明‧徐一夔 《大明集禮》,《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冊649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明‧徐渭 《南詞敘錄》,《中國典戲曲論著集成》第3冊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2)
明‧徐渭 《徐渭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83、4)
明‧徐復祚 《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4冊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2)
明‧徐樹丕 《識小錄》,《筆記小說大觀叢刊》四十編,第3冊 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 (1988)
明‧凌濛初 《譚曲雜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4冊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2)
明‧高儒 《百川書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11)
明‧袁中道 《游居柿錄》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6、12)
明‧袁于令 〈南音三籟序〉,明‧凌濛初編:《南音三籟》,王秋貴桂編:《善本戲曲叢刊‧四輯》冊53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7、11)
明‧袁宏道 《袁中郎全集》,《明代論著叢刊第二輯》 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76、5)
明‧張大復 《梅花草堂筆記》 上海:上海雜誌公司 (1935、12)
明‧張居正 《張文忠公全集》,王雲五編:《國學基本叢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68、12)
明‧張翰 《松窗夢語》,《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85、5)
明‧張岱 《陶庵夢憶》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7)
明‧張岱 《琅嬛文集》 臺北:淡江書局 (1956、5)
明‧張岱 《石匱書》,《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冊31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明‧陳悰 《天啟宮詞》,《四庫全書存目叢編》集部‧冊192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
明‧陳洪謨 《繼世紀聞》,《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85、5)
明‧屠隆 《栖真館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360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3)
明‧都穆 《都公譚纂》,《叢書集成新編》冊87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1)
明‧曹安 《調語長言》,《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67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明‧陸容 《菽園雜記》,《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85、5)
明‧湯顯祖 《湯顯祖集》 臺北:洪氏出版社 (1975、3)
明‧馮夢禎 《快雪堂日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64、165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
明‧馮夢龍 《馮夢龍全集》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3、7)
明‧黃建彰校勘 《明實錄》 京都:中文出版社 (1984、5)
明‧賈仲明,王鋼校訂 《校訂錄鬼簿三種‧錄鬼簿續編》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11)
明‧楊慎 《丹鉛總錄》,《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855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83)
明‧鄒迪光 《石語齋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59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
明‧鄒迪光 《鬱儀樓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58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
明‧鄒迪光 《始青閣稿》,《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冊103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明‧葉紹袁編 《午夢堂集》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98、11)
明‧葉子奇 《草木子》,《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宋代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59、5)
明‧葉盛 《水東日記》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65、11)
明‧葉德輝 《書林清話》,《叢書集成續編》冊6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9)
明‧褚人穫 《堅瓠集》,《清代筆記叢刊》二 山東:齊魯書社 (2001)
明‧臧懋循 《負苞堂詩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68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6)
明‧臧懋循 《元曲選》 臺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 (1999、9)
明‧潘之恆 《潘之恆曲話》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8)
明‧潘宗洛 《潘中丞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57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997、6)
明‧談遷 《棗林雜俎》,《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2006、4)
明‧劉辰 《國初事蹟》,《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雜史類‧冊46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
明‧劉侗、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筆記叢編》 臺北:廣文書局 (1969)
明‧劉若愚 《酌中志》 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76、9)
明‧魏良輔 《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五冊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2)
明‧魏良輔 《南詞引正》,見路工《訪書見聞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明‧歸有光 《震川先生全集》,王雲五編:《國學基本叢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
明‧謝肇淛 《五雜俎》,《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30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明‧顧起元 《客座贅語》,《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 (1987、4)
無名氏 《筆夢敘》,《香豔叢書》第二集 臺北:古亭書屋 (1969、4)
無名氏 《燼宮遺錄》,《叢書集成續編》冊278‧史地類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9)


(三)清代
清、小橫香室主人 《清人逸事》,《清朝野史大觀》第三輯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59、6)
清‧孔尚任 《孔尚任全集》 濟南:齊魯書社 (2004、10)
清‧艾衲居士 《豆棚閒話》 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2005、3)
清‧余懷 《板橋雜記》,《筆記小說大觀》三編,第10冊 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 (1988)
清‧沈起 《查東山年譜》,《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冊553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清‧吳騫 《拜經樓詩話》,《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冊1704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清‧徐松輯 《宋會要輯稿》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76)
清‧梁廷枏 《曲話》,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8冊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2)
清‧陸文衡 《嗇菴隨筆》 臺北:廣文書局 (1969、1)
清‧陸次雲 〈圓圓傳〉,《香豔叢書》第9集 臺北:古亭書屋 (1969、4)
清‧陳田、周駿富輯 《明史‧明詩紀事》,《明代傳記叢刊》 臺北:明文書局 (1991)
清‧黃印 《錫金識小錄》,《無錫文獻叢刊》第1輯 臺北:中華書局 (1962、4)
清‧鈕琇 《觚賸》,《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77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 《續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冊629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清‧焦循 《劇說》,《中國典戲曲論著集成》第8冊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2)
清‧琴隱翁編 《審音鑑古錄》,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5輯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7)
清‧褚華 《木棉譜》,王雲五編:《叢書集成簡編》冊453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
清‧楊積慶 《吳嘉紀詩箋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清‧葉夢珠 《閱世編》,《筆記小說大觀叢刊》三十五編,第5冊 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 (1988)
清‧趙吉士 《寄園寄所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97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清‧劉大鵬 《退想齋日記》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
清‧劉獻廷 《廣陽雜記》,楊家駱編《增訂中國學術名著第一輯-增補筆記小說名著第一集》第11冊 臺北:世界書局 (1962、2)
清‧錢謙益 《列朝詩集小傳》 臺北:世界書局 (1985、2)
清‧顧彩 《容美記遊》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9)


(四)方志史料(依方志年代排列)
明‧盧熊 《蘇州府志.沿革》,明洪武間刊本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正德《建昌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1 上海:古籍書店 (1972)
明‧汪尚寧 嘉靖《徽州府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29‧史部‧地理類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6)
嘉靖《南康縣志》,天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44,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上海:上海書店
明‧馮汝弼、鄧韍纂修 嘉靖《常熟縣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26、27‧史部‧雜史類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6)
嘉靖《洪雅縣志》,為1963年上海古籍書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本影印》《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西南卷上》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7、7)
明‧龔暹編 嘉靖《寧州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 上海:上海書店 (1990)
明‧楊洵 萬曆《揚州府志》,收錄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 臺北:鼎文書局 (1985)
明‧韓浚明等修 萬曆《嘉定縣志》,收錄劉兆祐編:《中國史學叢書第三編》第四輯 臺北:學生書局 (1986、3)
明‧沈□等修 《吳江縣志.典禮志三》卷13,明嘉靖戊午〔三十七年,1558〕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萬曆《歙縣志》,明萬曆三十七年刊本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張元忭等 《紹興府志.疆域志》,明萬曆丙戌〔十四年,1586〕刊本
明‧羅炌修、黃承昊纂 崇禎《嘉興縣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1)
明‧方岳貢修、陳繼儒纂 崇禎《松江府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1)
清‧馬步蟾纂修 道光《徽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冊235 南京:江蘇古籍出板社 (1998)
清‧都廣祚 《澤州府志‧藝文志》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68、2)
清‧裴大中等修 《無錫金匱縣志》,收錄《中國方志叢書》 臺北:臺北市無錫同鄉會 (1968)
魏元曠纂修 《江西南昌縣志》〔據民國二十四年重印本影印〕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冊103
臺北:成文書局 (1970)
中國戲曲志編委會 《中國戲曲卷‧江蘇卷》 北京:中國ISBN中心 (1992、12)
中國戲曲志編委會 《中國戲曲志‧江西卷》 北京:中國ISBN中心 (1998、10)


二、戲曲專著
(一)散曲、劇本(依作品產生年代排列)
隋樹森輯編 《全元散曲》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3)
徐征等編 《全元曲》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元‧王實甫 《西廂記》 臺北:里仁書局 (1995)
明‧高明 《琵琶記》 臺北:里仁書局 (1998、1)
錢南揚校注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 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2003、5)
明‧毛晉編 《六十種曲》 北京:中華書局 (1958、5)
謝伯陽編 《全明散曲》 山東:齊魯書社 (1994、3)
陳萬鼐編 《全明雜劇》 臺北:鼎文書局 (1979、06)
林侑蒔編 《全明傳奇》 臺北:天一出版社 (1985)
明‧湯顯祖 《牡丹亭》 臺北:里仁書局 (1995)
明‧鄭之珍 《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收錄於《皖人戲曲選刊‧鄭之珍卷》 合肥:黃山書社 (2005、12)
清‧孔尚任 《桃花扇》 臺北:里仁書局 (1996)


(二)戲曲史(依出版年月排列)
譚帆、陸煒 《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12)
廖奔 《中國戲曲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9)
龔國光 《江西戲曲文化史》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10)
陳竹 《中國古代劇作學史》 武漢:武漢出版社 (1999、9)
郭英德 《明清傳奇史》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8)
張庚、郭漢城 《中國戲曲通史》 臺北:大鴻圖書公司 (1998、7)
孫蓉蓉、俞為民 《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 臺北:華正書局 (1998、5)
日‧青木正兒 《中國近代戲曲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12)
吳新雷 《中國戲曲史論》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3)
趙山林 《中國戲劇學通論》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12)
盧前 《明清戲曲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12)
葉長海 《中國戲劇學史》 臺北:駱駝出版社 (1987、8)
孟瑤 《中國戲曲史》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6、11)
周貽白 《中國戲劇發展史》 臺南:僶勉出版社 (1975、9)


(三)近現代戲曲專著
羅麗容 《中國神廟劇場史》 臺北:里仁書局 (2006、9)new window
楊安邦 《湯顯祖交游與戲曲創作》 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6、9)
程芸 《湯顯祖與晚明戲曲的嬗變》 北京:中華書局 (2006、8)
楊惠玲 《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樂》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6、4)
都大明 《中國臺壇》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3)
劉君□ 《馮夢龍傳奇劇本改編藝術-《墨憨齋定本傳奇》之研究》 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006、1)
吳煒、劉強民編 《沈璟與崑曲吳江派》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5、12)
薛平林、王季卿 《山西傳統戲場建築》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5、7)
譚坤 《晚明越中曲家群體研究》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5、7)
車文明 《中國神廟劇場》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5、6)
劉水雲 《明清家樂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6)
譚坤 《晚明越中曲家群體研究》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5、7)
朱萬曙主編 《戲曲‧民俗‧徽文化論集》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4、12)
譚帆 《優伶史》 臺北: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4、9)
劉徐州 《趣談中國戲樓》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1)
廖奔 《戲曲文物發覆》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3、12)
樓慶西 《中國古建築二十講》 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3、8)
陳建森 《戲曲與娛樂》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7)
張發穎 《中國戲班史》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3、1)
周華斌 《中國戲劇史論考》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3、2)
周華斌、朱聯群主編 《中國劇場史論》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3)
曾永義 《從腔調說到崑曲》 臺北:國家出版社 (2002、12)
涂沛主編 《中國戲劇表演史論》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2、10)
陳琪、張小平、章望南 《徽州古戲臺》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2、9)
朱萬曙 《明代戲曲評點研究》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8)
羅麗容 《清人戲曲序跋研究》 臺北:里仁書局 (2002、8)new window
吳梅 《吳梅全集》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7)
謝涌濤、高軍 《紹興古戲臺》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2002、5)
王強 《會館戲臺與戲劇》 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2、2)
張發穎 《中國家樂戲班》 北京:學苑出版 (2002、2)
馮俊杰 《戲劇與考古》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2、1)
馮俊杰編 《山西戲曲碑刻輯考》 北京:中華局書 (2002、1)
車文明 《20世紀戲曲文物的發現與曲學研究》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1、7)
黃殿祺 《中國戲曲臉譜》 北京:北京工藝美術社 (2001、6)
佘德余 《越中曲派研究》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0、5)
錢南陽 《戲文概論》 臺北:里仁書局 (2000、1)
郭英德 《明清傳奇史》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8)
趙山林 《中國戲曲觀眾學》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6)
流沙 《明代南戲聲腔源流考辨》 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1999、5)
鄧長風 《明清戲曲家考略三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2)
華瑋、王璦玲主編 《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8、8)new window
徐子方 《明雜劇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8、1)new window
李修生主編 《古本戲曲劇目提要》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7、7)
廖奔 《中國古代劇場史》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5)
曾永義 《論說戲曲》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7、3)new window
鄧長風 《明清戲曲家考略續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1)
景李虎 《宋金雜劇概論》 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11)
陸萼庭 《清代戲曲家叢考》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5、11)
王國維 《宋元戲曲考》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12)
林鶴宜 《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 臺北:學海出版社 (1994、10)new window
謝柏梁 《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6)
徐朔方 《晚明曲家年譜》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12)
徐朔方 《湯顯祖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7)
俞為民 《明清傳奇考論》 臺北:華正書局 (1993、7)
譚帆 《金聖嘆與中國戲曲批評》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10)
隗芾、吳毓華編 《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2、10)
廖奔 《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 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2、7)
李惠綿 《王驥德曲論研究》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92)
余從 《戲曲聲腔劇種研究》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0、6)
趙山林 《中國戲曲觀眾學》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1990、6)
王永健 《中國戲劇文學的瑰寶-明清傳奇》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9、11)
蔡毅編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 濟南:齊魯書社 (1989、10)
胡忌、劉致中 《崑劇發展史》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9、6)
葉德均 《戲曲小說叢考》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9、3)
趙景深、張增元編 《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 北京:中華書局 (1987、2)
毛效同 《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9)
莊一拂編 《古典戲曲存目彙考》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6、9)
王安祈 《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6、6)new window
李漢飛編 《中國戲曲劇種手冊》 北京:中國戲劇出社 (1984)
德‧黑格爾 《美學》 臺北:里仁書局 (1983、3)
葉長海 《王驥德曲律研究》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3、2)
王利器輯錄 《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資料》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2)
錢南揚 《漢上宦文存》,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0、8)
彭行才 《劇場觀眾心理》 臺北:中華樂訊雜誌社 (1979、7)new window
曾永義 《明雜劇概論》 臺北:學海出版社 (1979、4)new window
羅錦堂 《錦堂論曲》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77、3)
周貽白 《中國劇場史》 臺北:長安出版社 (1976、1)
傅惜華 《明代傳奇全目》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12)
傅惜華 《明代雜劇全目》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9、12)


三、其他書籍
(一)小說文本(依作者比劃排列)
明‧周楫 《西湖二集》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8、7)
明‧金木散人 《鼓掌絕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明‧笑笑生 《金瓶梅》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0、3)
明‧施耐庵 《水滸全傳》 長沙:岳麓書社 (2006、1)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 《弁而釵》,《思無邪匯寶》陸冊 臺北:臺灣大英百科公司 (1995、4)
明‧無名氏 《檮杌閒評》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12)
明‧無名氏 《南北宋志傳》,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十五輯 臺北:天一出版社 (1985)


(二)其他(依出版年月排列)
陳江 《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6、4)
法‧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5、11)
傅亞庶 《中國上古祭祀文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0)
劉建生、劉鵬生、燕紅忠等著 《明清晉商制度變遷研究》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5)
常建華 《明代宗族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2)
劉建生、劉鵬生 《晉商研究》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1)
吳中杰 《文藝學導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1)
張正明 《明清晉商及民風》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5)
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 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5)new window
趙德馨主編、吳量愷等著 《中國經濟通史》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12)
李龍潛 《明清經濟探微初編》 臺北:稻香出版社 (2002、7)
許承堯 《歙事閒譚》 合肥:黃山書社 (2001、5)
姚邦藻主編 《徽州學概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12)
愛克耳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著、周學普譯 《哥德對話錄》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9)
唐力行 《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9、8)
范金民 《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 江蘇:南京大出版社 (1998、8)
錢穆 《錢賓四先生全集》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8)
岑家梧 《圖騰藝術史》 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9)new window
葛賢慧 《商路漫漫五百年-晉商與傳統文化》 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6、8)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 《徽商研究》 合肥:安徽出版社 (1995、12)
李永匡、王熹 《中國節令史》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5、12)
羅勃C‧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 《接受美學理論》 臺北:駱駝出版社 (1994、6)
王熹 《中國明代習俗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04)
張正明 《明清晉商資料選編》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
李玄伯 《中國古代社會新研》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8)
屈萬里主編 《大明律集解附例》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6、04)
吳曾德 《漢代畫像石》 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6)
李華 《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
日‧八木澤元 《明代劇作家研究》 臺北:中新書局 (1977、4)
法‧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群眾心理》 臺北:中央文物出版社 (1951)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年月排列)
高文彥 《晚明劇曲家流派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應用語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5、1)
丁明範 《明代的樂戶生活-樂籍制度的管理與青樓文化的蔚興》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5)
林立仁 《明代嘉隆間戲曲三論》 輔仁大學new window
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2003)
劉燕芝 《明代中後期文人雜劇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1、12)
范宜如 《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國文學系研究所 博士論文 (2001)
張啟豐 《潘之恆及其品劇觀研究》 國立藝術學院new window
戲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0、1)
蔣美華 《馮夢龍文學研究》 東吳大學new window
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1994、4)
陳芳英 《明代劇學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1983、6)


四、期刊論文(依出版年月排列)
魏明揚 〈試析折子戲的傳播特徵〉 《大理學院學報》
第4卷第6期 (2005、11) 頁102~105
王璦玲 〈曲盡真情,由乎自然-論李贄《琵琶記》評點之哲學視野與批評意識〉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 (2005、9) 頁45~89
曾永義 〈宋元瓦舍勾欄及其樂戶書會〉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 (2005、9) 頁1~43new window
陳萬鼐 〈元佚名《藍采和》雜劇的著作年代及其傳本考〉 《國家圖書館館刊》第一期 (2005、6) 頁165~187new window
楊毅 〈折子戲成因及其在當代的發展探微〉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6) 頁17~21
歐陽江琳、李舜臣 〈略問明代南戲戲班〉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總第85期 (2005、5) 頁25~29
羅麗容 〈明清時期蘇州地區崑班活動概況研究〉 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主辦: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世界崑曲與台灣角色 (2005、4) (尚未發刊)
李祥林 〈弋陽腔的歷史足迹和現代啟示〉 《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 (2005、2) 頁110~113
秦翠紅 〈試明清商人對職業戲班發展的積極影響〉 《安徽史學》第5期 (2005) 頁15~20
鄺采芸 〈讀者導向下「傳奇」觀念的建構-以明文人對《琵琶記》的接受現象談起〉 《國文學誌》第9期 (2004、12) 頁121~151new window
陳萬鼐 〈從《藍采和》雜劇談元代戲班優伶的生活情形〉 《臺灣戲專學刊》9 (2004、7) 頁347~366new window
劉水雲 〈簡論明清家樂對戲劇發展的影響〉 《上海戲劇學院學報》第4期 (2004) 頁75~86
李靜 〈明代堂會演劇述略〉 《上海戲劇學院學報》第4期(總120) (2004) 頁63~74
劉召明 〈略論晚明戲班與崑曲聲腔傳播〉 《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第2期,總第112期 (2004) 頁95~100
劉水雲 〈明代家樂考〉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3:1=49 (2003、3) 頁87~122new window
李連生 〈崑山腔與弋陽腔的交流及融合〉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1期 (2003、2) 頁63~70
吳晟 〈宋元民間戲班說略〉 《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 (2003、2) 頁24~27
侯宣杰 〈明清商人會館中的封建宗族文化探微〉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 (2003、1) 頁42~44+58
徐子方 〈明代北曲劇場興衰論〉 《中國文學與文化》(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總第149期) (2003) 頁126~134
劉水雲 〈家樂騰踴-明清戲劇興盛的隱性背景〉 《文藝研究》第1期 (2003) 頁94~103
陳富容 〈臧懋循批改本《還魂記》之評析〉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 (2002、5) 頁99~118new window
劉水雲 〈崑曲入京時間考〉 《甘肅社會科學》第5期 (2002、5) 頁91~94
范金民 〈明清地域商人與江南文化〉 《江海學刊》 (2002、1) 頁126~133
徐子方 〈家樂-明清戲曲特有的演出場所〉 《戲劇》雜誌第2期 (2002) 頁133~137
戴申 〈折子戲的形成始末〉上 《戲曲藝術》 (2001、2) 頁29~36
戴申 〈折子戲的形成始末〉下 《戲曲藝術》 (2001、3) 頁27~34
劉水雲 〈試論晚明崑曲之入京〉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4期 (2000、11) 頁89~94
廖奔 〈折子戲的出現〉 《藝術百家》第二期 (2000) 頁49~52
黃果泉 〈李漁家庭戲班綜論〉 《南開學報》第二期 (2000) 頁24~36
齊森華 〈試論明代家樂的勃興及其對戲劇發展的作用〉 《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 (2000) 頁115~123
蔡敦勇 〈路歧新考〉 《復興劇藝學刊》25 (1998、10) 頁47~57
佘德余 〈越中曲派形成的文化背景簡論〉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 (1998、12) 頁28~36
林宗毅 〈晚明《西廂記》評點的發展及其與時代思潮的觀係〉 《國立編譯館刊》27:1 (1998、6) 頁227~255
周顯寶 〈論青陽腔的人文背景、歷史地位及美學價值〉下 《音樂藝術》第1期 (1998) 頁13~25+30
周顯寶 〈論青陽腔的人文背景、歷史地位及美學價值〉中 《音樂藝術》第4期 (1997) 頁5~14
周顯寶 〈論青陽腔的人文背景、歷史地位及美學價值〉上 《音樂藝術》第3期 (1997) 頁34~41+46
張生筠 〈中國戲曲的折子戲〉 《綏化師專學報》第2期 (1997) 頁23~27
焦文彬 〈晚明秦腔鉤沈〉 《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 (1996、12) 頁96~99
李培坤
、王政 〈才子文士的風情雅趣-明代崑山派戲曲美學〉 《寶鷄文理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1995) 頁48~5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