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花都幻影--張義雄巴黎時期作品中的愛與死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白適銘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Pai, Shih-ming
出版日期:2014
卷期:96
頁次:頁16-47
主題關鍵詞:張義雄巴黎畫派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畢卡索布爾喬亞異鄉人黑線條最後的火車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1
在台灣戰後美術史上,張義雄以其融合野獸派、立體派而產生充滿個人鮮明色彩的畫風,被譽稱為「黑線條畫家」。此種風格的形塑,來自於早期留學日本期間,接受西方現代化美術之洗禮,並延續至移居巴黎之後,受到梵谷、高更、馬諦斯、魯奧、畢卡索及夏卡爾等活躍巴黎畫壇的現代主義名家影響之結果。巴黎,作為二十世紀現代美術之發皇地,匯集來自世界各地之藝術家,並形成所謂的「巴黎畫派」。「巴黎畫派」之畫風,一般被認為反映了西方都會「布爾喬亞階級」時代精神及「異鄉人」文化雜揉特質,除了早期的後期印象派畫風外,張義雄一生所貫徹的創作風格「野獸主義」、「分析∕綜合立體主義」以及晚年出現的「超現實主義」,即「巴黎畫派」的三種代表性潮流。與其他當時的東亞藝術家一樣,張義雄對巴黎充滿嚮往的原因,莫不與受此「巴黎畫派」的啟蒙有關。 1970年代,張義雄終於有機會造訪歐洲,並在1980年移居巴黎,實現其多年「異鄉夢」的想望,不過卻與「巴黎畫派」風起雲湧的年代睽違了半世紀。這種遲來的巴黎夢,雖造就其自我理想的實現,並為其帶來繪畫事業上的高峰,然而,長久處於孤獨、離散、鄉愁、衰老與情慾缺乏出口等交織的現實,已促使其轉向更為深沉的內心世界探索。探討「愛」與「死亡」,可謂張義雄一生創作思維中最重要的課題,尤其是在移居巴黎之後,這種傾向更化暗為明,年輕時對社會弱勢關懷的主題雖仍持續,然卻從社會寫實的手法逐漸轉趨諷喻、象徵,透過「表現內在心境」的自覺,探討自我的存在價值及生命的根本意義。回顧張義雄充滿困頓、離亂、淚影與真情的百年藝術人生,我們不難發現,正是此種「巴黎畫派」精神最忠實的反映,而其為台灣美術史所灌注的新頁,更是一種在身心磨難與時代課題間不斷交錯、尋找對話可能及自我形塑的「現代主義精神」。
期刊論文
1.林聖揚(1956)。巴黎畫派的由来。中國一周,297,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國松(1961)。巴黎畫派的演變。筆匯月刊,2(7),1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銘盛(19850400)。鏡頭裡的畫家(12)--畫壇長青樹張義雄。藝術家,20(5)=119,258-2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義雄、黃于玲(1994)。張義雄回憶錄(暫名:吹鼓吹)摘録。台灣畫,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澄波(1936)。三人展短評。諸羅城趾,1(6),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蓉倩(1987)。作畫一甲子终圓巴黎夢--張義雄夫婦的藝術生涯。中央月刊,20(4),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宓舲(1994)。悲情激昂的人生繪圖師--從張義雄八十回顧展談起。雄獅美術,280,5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佚名(19990400)。張義雄的創作人生。藝術家,48(4)=287,504-5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義雄(19890300)。張義雄自傳。臺灣文藝,116,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白淵(195503)。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文物,3(4),16-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義雄(1979)。陳澄波老師與我。雄獅美術,100,125-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振源(1997)。巴黎派繪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森ロ多里(1924)。近代美術十二講。東京市:東京堂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1994)。張義雄八十回顧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小燕(2004)。浪人秋歌張義雄。台北市:雄狮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娟英(1998)。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Thomas, Rimer J.(1987)。Tokyo in Paris/Paris in fokyo。Paris in Japan: the Japanese Encounter with European Pointing。Tokyo:St. Louis, Missouri:the Japan Foundation and Washington University。  new window
2.黃于玲(1998)。帶血羊頭。真實一生--台灣前輩畫家的故事。台北市:南畫廊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于玲(1998)。悲愴的在野巨匠。真實一生--台灣前輩畫家的故事。台北市:南畫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盛鎧。小丑大器:張義雄小丑晝的現代性。日常風情--張義雄繪晝藝術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義雄(2001)。離別前夕對著故鄉人說。張義雄、江寶珠伉儷返鄉畫展作品集。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欽賢(2004)。畫圖界壓不扁的玫瑰--張義雄。張義雄90回顧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