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潮陽(金灶)方言的句尾“了”--從與“去了”等義互換的角度考察
書刊名:中國語文通訊
作者:張沐舒
作者(外文):Zhang, Mushu
出版日期:2021
卷期:100:2
頁次:頁165-197
主題關鍵詞:去了句尾了情狀類型完成義實現義Qu leSentence-final particle leSituation typesAccomplishmentReal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鄧守信(198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4),7-17+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銳(1993)。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中國語文,1993(6),410-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福祥(2001)。南方方言幾個狀態補語標記的來源。方言,2001(4),344-3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澤平(1992)。試論完成貌助詞「去」。中國語文,1992(2),143-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崇興(1990)。《祖堂集》中的助詞「去」。中國語文,1990(1),7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Givon, Talmy(1994)。Irrealis and the subjunctive。Studies in Language,18(2),265-337。  new window
7.肖治野、沈家煊(2009)。「了2」的行、知、言三域。中國語文,2009(6),518-5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怡璇(20100300)。臺灣閩南語準句末助詞「去」的歷時語意發展。臺灣語文研究,5(1),129-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施其生(2014)。閩南方言表實現體貌的「了」。語言科學,13(3),252-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勛寧(1988)。現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中國語文,1988(5),321-3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金立鑫(2008)。試論行為類型、情狀類型及其與體的關係。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倫倫(1992)。潮汕方言的虛詞及其語法意義。汕頭大學學報,8(1),57-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勛寧(1990)。現代漢語句尾「了」的語法意義及其與詞尾「了」的聯繫。世界漢語教學,1990(2),80-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呂曉玲(2007)。閩南南安方言的助詞「著」、「了」、「去」。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5(3),28-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惠英(2017)。表完成的助詞「去」、「罷」在海南島語言中的分佈。華中學術,18(2),120-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Dürich, Kristiane(2005)。The acquisition of the English tense and aspect system by German adult learners(碩士論文)。Technische Universität Chemnitz。  new window
2.張燕潔(2014)。廣東澄海閩語動詞體的研究(碩士論文)。暨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丁邦新(1986)。儋州村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元任、丁邦新(1980)。中國話的文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小川(2010)。廣州話助詞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Olsen, Mari Broman(1997)。A Semantic and Pragmatic Model of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Aspect。New York:Garland。  new window
5.雲惟利(1987)。海南方言。澳門:澳門東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曹廣順(2014)。近代漢語助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Vendler, Zeno(1967)。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mith, Carlota Shipman(1991)。The parameter of aspect。Kluwer Academic。  new window
10.呂叔湘、李臨定(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2012)。中國語言地圖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ybee, Joan、Perkins, Revere、Pagliuca, William、陳前瑞(2017)。語法的演化:世界語言的時、體和情態。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偉(2020)。說「了」。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Xu, Hui Ling(2007)。Aspect of Chaozhou grammar: A synchronic description of the Jieyang variety。Project on Linguistic Analysis。  new window
15.玄玥(2018)。完結範疇與漢語動結式。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袁家驊(1980)。漢語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連金發(1995)。臺灣閩南語的完結時相詞試論。臺灣閩南語論文集。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梅廣(20040000)。解析藏緬語的功能範疇體系--以羌語為例。漢藏語研究: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其生(1996)。汕頭方言的「體」。動詞的體。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如龍(1996)。泉州方言的體。動詞的體。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澤平(1996)。福州方言動詞的體和貌。動詞的體。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澤平(2003)。閩語的「去」與溫處方言的「爻」同源假說。閩語新探索。上海遠東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盛裕(2011)。潮陽方言動詞「去」的形態變化及其語法功能。田野春秋:慶祝詹伯慧教授八十華誕暨從教五十八周年紀念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