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梵學的理解與傳播--《悉曇經傳》的音學理論及其對《音聲紀元》、《等切元聲》的影響
書刊名:聲韻論叢
作者:李柏翰
作者(外文):Li, Bo-han
出版日期:2017
卷期:19
頁次:頁113-158
主題關鍵詞:悉曇經傳音聲紀元等切元聲悉曇梵學知識Xitan JingzhuanYinsheng JiyuanDengqie YuanshengSiddhā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儲泰松(1995)。梵漢對音概說。古漢語研究,1995(4),4-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慶勳(19970400)。論「等切元聲.韻譜」的兩對相重字母。聲韻論叢,6,663-6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譚世寶(19960600)。漢譯悉曇文字的一些問題研究。中國文化(風雲時代),13,38-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平田昌司(1984)。《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與《切韻指掌圖》--試論語言神秘思想對宋代等韻學的影響。東方學報,56,179-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竺家寧(19911200)。佛教傳入與等韻圖的興起。國際佛學研究,1,251-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光明(2008)。悉曇經傳的梵字現象略析。華學,9/10,661-6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汪大明(2012)。論趙宧光的方言研究。皖西學院學報,28(4),8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施向東(2011)。悉曇學與等韻學關係再探。漢語佛典語言學:第三屆漢語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臺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463-4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白右尹(2014)。宋元等韻門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平和(1975)。明代等韻學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松木(2000)。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美玲(2002)。等切元聲音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昱穎(2001)。音聲紀元音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小喬(2007)。《六書長箋》初探(碩士論文)。陝西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廖本聖(2002)。實用西藏語文法。台北:法鼓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譚世寶(2009)。悉曇學與漢字音學新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光明(2007)。梵字悉曇入門。臺北:嘉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鑑(2001)。經史正音切韻指南。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仁潮。法界安立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宧光、趙詒琛(1971)。寒山誌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宧光(1997)。六書長箋。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宧光(1997)。說文長箋。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繼仕(1995)。音聲紀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光明(2011)。梵漢對音初探。臺北:嘉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弘法、王利器(1983)。文鏡秘府論校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趙宧光(1983)。寒山帚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新魁(1983)。漢語等韻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廣榮(2004)。梵語《悉曇章》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何九盈(2013)。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耿振生(1992)。明清等韻學通論。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光明(2004)。蘭札體梵字入門。台北市:嘉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趙宦光、饒宗頤(1999)。悉曇經傳:趙宦光及其《悉曇經傳》。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蔭棠(1985)。等韻源流。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應裕康(1972)。清代韻圖之研究。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光明(2005)。藏文梵字入門。嘉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光明(2007)。華嚴字母入門。嘉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祁漢森(1982)。漢語聲韻學與佛教之關係。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婁育(2013)。《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文獻整理與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Whitney, William Dwight(2008)。Sanskrit grammar: including both, the classical language and the older dialects, of Veda and Brāhmaṇa。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new window
26.李銘皖、馮桂芬(1970)。(同治)蘇州府志(153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熊士伯(1704)。等切元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建木(1978)。佛教對於中國音韻學的影響。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大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松木(2008)。清初士人對《西儒耳目資》的理解與反應。擬音之外--明清韻圖之設計理念與音學思想。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新魁(1993)。論內外轉。李新魁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常培(2004)。漢語音韻學的外來影響。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常培(1944)。印度對於漢語音韻學的影響。羅常培文集。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尾崎雄二郎(1980)。漢語史にあける梵語學。中國語音韻史の研究。創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寅恪(2009)。四聲三問。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尉遲治平(2011)。「上聲厲而舉」解。先飛集--尉遲治平語言學論集。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俞敏(1999)。等韻溯源。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法高(1963)。佛教東傳對中國音韻學之影響。中國語文論叢。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