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以禪喻詩」論嚴羽的妙悟說
書刊名:中國學術年刊
作者:王熙元
作者(外文):Wang, Hsi-yuan
出版日期:1996
卷期:17
頁次:頁233-254
主題關鍵詞:法寶壇經慧能明心見性以禪喻詩詩禪一致學詩如參禪詩偈嚴明妙悟說The sutra spoken by the sixth patriarchHuei NengThe enlightened mind and the insight of one's own natureTo imply the meaning of zen in poems by metaphorThe coherence between poetry and zenLearning poetry is just the same as searching for truth by mediitation of zenPoetic sutraYen Y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
  • 點閱點閱:40
     本文分六個單元。首為前言,述佛教與中華文化精神的融合,對文學形式與內容的影響。次從禪宗的起源說到唐宋的發展脈絡,或由禪師援詩入禪,或由詩人援禪入詩。三從詩與禪的關聯論「學詩與參禪」,作詩與修禪都需構思熟慮,都有賴於悟,遂歷舉蘇軾、韓駒、吳可諸家之說以證。四則闡述「以禪論詩」的評論潮流,嚴羽之前,劉勰、司空圖、蘇軾、姜夔等都是「妙悟說」的先驅。五則析論嚴氏的詩學理論:學禪道的人當以最上乘為最高鵠的,且具有能透徹照見真理的智慧眼,方足以悟得深妙無上的真理。六為結論,就其「興趣說」的要點,引述後世不同意見及其影響,清王漁洋「神韻說」與滄浪理路相契,並肯定「妙悟說」乃融合禪道與詩道而影響深邃的詩學理論。
期刊論文
1.王熙元(19900300)。六祖壇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價值。中國學術年刊,11,73-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龔鵬程(19830600)。釋「學詩如參禪」:兼論宋代詩學之理論結構。中國學術年刊,5,115-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杜松柏(1976)。禪學與唐宋詩學(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健(1966)。滄浪詩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嚴羽、郭紹虞(1973)。滄浪詩話校釋。台北:正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印順(1971)。中國禪宗史。廣益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振鐸(1972)。中國俗文學史。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查慎行。蘇詩補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都穆。南濠詩話。弘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范溫。潛溪詩眼。宛委山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釋道璨。柳塘外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藁。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宗羲。明儒學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釋印順(1971)。荷澤神會與南宗。中國禪宗史。廣益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熙元(1993)。佛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佛學因緣。慧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經熊、吳怡(1972)。禪的起源。禪學的黃金時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熙元(1993)。王維詩中的禪趣。佛學因緣。慧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熙元(1987)。王維詩中的禪趣。古典文學散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