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坡詩與佛教典籍研究
作者:吳硯熙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東坡詩楞嚴經維摩詰經華嚴經景德傳燈錄Su Tung-Po PoemsThe Surangama SutraThe Holy Teaching of VimalakirtiAvatamsaka SutraJingde Chuandeng L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
廣泛的運用佛經意象為東坡詩的特色之一,除了與僧人交遊外,佛教典籍的閱讀是他了解佛教的另一個重要管道。東坡涉略的佛教典籍十分廣泛,對部分經典也明顯地有所偏好。
本論文共分六章,其中主要的四章分別探討《楞嚴經》、《維摩詰經》、《華嚴經》、《景德傳燈錄》與東坡詩的關係。將四部經典於東坡詩中的表現,逐一分析比對,期使東坡詩與佛教典籍間的關係更加地清晰。
《楞嚴經》對人類感官所做的細密剖析,以及處處運用譬喻的特色,在佛教都是獨一無二的,第二章中針對東坡由此經採集元素入詩的部分加以說明。第三章主要探討影響中國居士佛教很深的《維摩詰經》與東坡詩之間的關聯性。第四章就東坡詩或隱或顯,引用、吸收華嚴法界觀的部分,以(一)無盡緣起、微塵世界;(二)事事無礙、萬法平等;(三)周遍含融、十玄無礙;(四)隨順法界、入法界等四個面向加以分析。第五章聚焦東坡詩與《景德傳燈錄》的關係,除說明《景德傳燈錄》對宋文化的影響外,選擇幾個比較重要的子題,呈顯東坡詩運用《景德傳燈錄》的實際狀況。
The Study of Su Tung-Po Poems and Buddhism Classics
Abstrac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utras images popularly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Su Tung-Po Poems. Except the monks, reading Buddhism classic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understand Buddhism. Because Su Tung-Po learned about Buddhism classics popularly, so he preferred parts of the Sutra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and the main four chapters respectively discus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urangama Sutra,(《楞嚴經》)The Holy Teaching of Vimalakirti,(《維摩詰經》) Avatamsaka Sutra,(《華嚴經》)Jingde Chuandeng Lu(《景德傳燈錄》)and Su Tung-Po Poems.
The Surangama Sutra(《楞嚴經》)is unique to Buddhism by closely analyzing the human senses and using metaphors everywhere. The chapter two focuses on Su Tung-Po how to collect the elements from The Surangama Sutra to add to the poems. The chapter three researches o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u Tung-Po and The Holy Teaching of Vimalakirti(《維摩詰經》)deeply impacting on Chinese lay Buddhists.
The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four parts that Su Tung-Po Poems how to quote and absorb the Avatamsaka Dharma Realms conception and conduces to invisibility and exhibition. The following:
(1) Infinite Pratitya-samutpada(無盡緣起), Paramanu World(微塵世界);
(2) Everything Anavrti(事事無礙), all Dharma are equal(萬法平等)
(3) Universal Harmony(周遍含融), Shi Xuan Anavrti(十玄無礙)
(4) Follow the Dharma Realm(隨順法界), Ru Fa Jie(入法界)
The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u Tung-Po Poems and Jingde Chuandeng Lu.(《景德傳燈錄》)This chapter not only explains the Jingde Chuandeng Lu how to influence the culture of the Song Dynasty, but also chooses several important subheads to display the realistic situations that Su Tung-Po Poems use Jingde Chuandeng Lu.
參考文獻

一、佛教典籍

〔東漢〕迦葉摩騰、法蘭譯:《佛說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冊。
〔東漢〕安世高譯:《佛說八大人覺經》,《大正藏》第十七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思惟略要法》,《大正藏》第十五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十四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大正藏》第五十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十四冊。
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劉宋〕畺良耶舍譯:《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僧伽斯那撰 、〔蕭齊〕求那毘地譯:《百喻經》,《大正藏》第四冊。
〔梁〕釋慧皎:《高僧傳》,《大正藏》第五十冊。
〔陳〕真諦譯:《立世阿毘曇論》,《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遺教經論》,《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東晉〕釋慧遠:《維摩義記》,《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東晉〕釋慧遠:《大乘義章》,《大正藏》第四十四冊。
〔隋〕釋曇林:〈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序〉,《卍續藏》第六十三冊。
〔唐〕般剌蜜帝譯:《楞嚴經》,《大正藏》第十九冊。
〔唐〕般若譯:《四十華嚴》,《大正藏》第十冊。
〔唐〕實叉難陀譯:《八十華嚴》,《大正藏》第十冊。
〔唐〕釋真際:《趙州和尚語錄》,《嘉興藏》第二十四冊。
〔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藏》第五十三冊。
五百大阿羅漢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七冊。
世親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唐〕釋智儼:《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大正藏》第三十五冊。
〔唐〕釋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三十五冊。
〔唐〕釋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乾隆大藏經》第一百三十冊,臺
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第三十六冊。
〔唐〕釋宗密:《原人論》,《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唐〕柳宗元:〈賜諡大鑒禪師碑〉,《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唐末五代〕釋延壽:《宗鏡錄》,《大正藏》 第四十八冊。
〔北宋〕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北宋〕釋義天纂:《圓宗文類》,〈卍續藏〉第五十八冊。
〔北宋〕釋贊寧撰:《宋高僧傳》,《大正藏》第五十冊。
〔北宋〕釋法應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卍續藏》第六十五冊。
〔北宋〕釋守堅集:《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北宋〕釋契嵩:《鐔津文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北宋〕釋悟明輯:《聯燈會要》,《卍續藏》第六十五冊。
〔北宋〕釋圜悟輯:《碧巖錄》,《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北宋〕釋賾藏集:《古尊宿語錄》,《卍續藏》第六十八冊。
〔北宋〕釋道融撰:《叢林盛事》,《卍續藏》第八十六冊。
〔北宋〕釋普濟集:《五燈會元》,《卍續藏》第八十冊。
〔北宋〕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北宋〕釋慧開撰:《無門關》,《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北宋〕釋元照撰:《芝苑遺編》,《卍續藏經》第一〇五册。
〔北宋〕釋惟白:《文殊指南圖讚》,《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北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新文豐版《嘉興藏》第二十三冊。
〔北宋〕釋惠洪:《林間錄》,《卍續藏》第八十七冊。
〔北宋〕睦庵編:《祖庭事苑》,《卍續藏》第六十四册。
〔北宋〕楊億:《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序》,《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北宋〕朱長文述:《圓宗文類.華嚴經讚序》,《卍續藏》第五十八冊。
〔北宋〕張商英:《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大正藏》第三十六冊。
〔元〕釋善遇編:《天如惟則禪師語錄》,《卍續藏》第七十冊。
〔明〕釋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明〕釋德清:《首楞嚴經懸鏡》,《卍續藏》第十九冊。
〔明〕釋真鑑:《楞嚴經正脈疏》,《卍續藏》第十八冊。
〔明〕朱時恩輯:《居士分燈錄》,《卍續藏》第八十六冊。
〔明〕瞿汝稷集:《指月錄》,《卍續藏》第七十九冊。
〔清〕釋續法輯:《法界宗五祖略記》,《卍續藏》第七十七冊。
〔清〕釋顯權編:《弘覺忞禪師語錄》,《乾隆大藏經》第一百五十五冊,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1998年。
〔不詳〕《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大正藏》第二十七冊。

二、古籍
〔梁〕蕭子顯:《南齊書》,《文淵閣.四庫全書》。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武英殿二十四史》。
〔北宋〕王安石:《臨川集》,《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
〔北宋〕蘇軾:《東坡志林》,《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蘇轍:《欒城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黃庭堅書:《發願文》,天津:楊柳青畫社,2004年2月。
〔北宋〕黃庭堅:《山谷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沈遼:《雲巢編》,《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曾慥:《類說》,《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彭汝礪:《鄱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晁補之:《雞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張方平:《樂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鄒浩:《道鄉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司馬光:《傳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
〔北宋〕李之儀:《姑溪居士前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楊傑:《無為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北宋〕呂大臨:《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2004年3月。
〔北宋〕程顥、程頤著,劉元承手編、王校魚點校:《二程文集》,北京,中華書
局,2004年。
〔南宋〕朱弁:《曲洧舊聞》,《文淵閣.四庫全書》。
〔南宋〕樓鑰:《跋了齋》,《文淵閣.四庫全書》。
〔南宋〕樓鑰:《攻媿集》,四部叢刊初編景武英殿聚珍本。
〔南宋〕楊萬里:《誠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文淵閣.四庫全書》。
〔南宋〕曾幾:《茶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南宋〕呂本中:《東萊詩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南宋〕張元幹:《蘆川歸來集》,《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徐長孺:《東坡禪喜集》,現代佛學大系第四十八冊,臺北:彌勒,1984。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1月。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王士禛:《古夫於亭雜錄》,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錢大昕著,陳文和、孫顯軍點校:《十駕齋養新錄》,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
〔清〕《石遺室文》,武昌刊本,1905年。
〔清〕曹寅、彭定求、沈立曾、楊中訥等編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

三、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

丁敏等著、李志夫編:《佛學與文學》,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12月。
〔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清〕王文誥、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9月。
〔清〕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
方廣錩:《佛教典籍百問》,臺北:佛光文化,1997年7月。
方立天:《法藏》,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7月。
方立天:《佛教哲學》,洪葉文化:臺北,1999年4月。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臺北:佛光文化,2004年4月。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下冊,臺北:黎明文化,1993年。
冉雲華:《宗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朱謙之:《老子釋譯》,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10月。
朱靖華:《蘇軾論》,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12月。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呂澂:《經論考證講述》,臺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3月。
李慕如:《東坡詩文思想之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
李世傑:《華嚴哲學要義》,臺北:佛教出版社,1979年8月。
李霞主編:《佛學文物館》,臺北:長圓出版社,1992年12月。
周裕鍇:《禪宗語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五十六冊,高雄縣:佛
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吳言生:《公案頌古與禪悟境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11月。
〔清〕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胡適:《神會和尚遺集》,臺北:胡適紀念館,1970年。
〔清〕徐世昌編:《清詩匯》退耕堂刊本,1929年。
唐圭璋編著:《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孫昌武:《中國佛教文化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
孫昌武:《禪思與詩情》,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孫昌武:《中國文學的維摩與觀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清〕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1年。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臺北:頂淵文化,2004年,9月。
黃啓江:《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上海書店影印本。
陳嘉璟:《維摩斗室空間美感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2年11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陳鐵民箋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曾棗莊:《蘇詩彙評》,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曼濤主編:《禪學論文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臺北︰大乘文化,1976年,
10月。
張曼濤主編:《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辯》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臺北:大乘文
化出版社,1981年7月。
張海沙:《佛教五經與唐宋詩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2006年。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頁24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10月。
傅璇琮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鄒同慶、王宗堂編校:《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聖嚴法師:《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臺北:法鼓文化,2010
年10月1月。
楊瑰瑰:《維摩詰經文獻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0
月。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臺北:天宇出版社,1988年9月。
達亮:《蘇東坡與佛教》,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12月。
劉貴傑:《華嚴宗入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5月。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增訂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魏道儒:《宋代禪宗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臺北:空庭書苑,2007年 6月。
蕭榮華:《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蕭占鵬、李勃洋、李廣欣、劉傳:《蘇軾禪意詩校注》,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年1月。
藍吉富主編:《禪宗論集.華嚴學論集》,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1,臺北:華宇,
1988年6月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83年10月。
釋印順:《印度之佛教》,臺北:正聞出版社,1985年10月。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7月。
蘭孟祥:《宋代佛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日〕石井修道:《宋代禪宗史の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87年。
〔日〕荒木見悟:《陽明學の開展と仏教》,東京:研文出版,1984年。
〔日〕渡邊照宏:《お經の話》,岩波書店1967年版。

四、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
王志楣:〈《維摩詰經》與中國文人、文學、藝術〉,《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台
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2年7月,頁263—298。
皮朝綱:〈華嚴境界與中國美學〉,《普門學報》第13期,高雄縣:普門學報社,
2003年1月,頁1—18。
冉雲華:〈中國早期禪法的劉傳與特點—慧晈、道宣所著「習禪篇」研究〉,《中
國禪學研究論集》,臺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7月,頁1—49。
李富華:〈關於《楞嚴經》的幾個問題〉,《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96年,頁
74—82。
李治華:〈《楞嚴經》與中國宗派〉,《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臺北:中華佛學研
究所,1998年3月,頁207—229。
李瑞明:〈華嚴詩境:沈曾植詩學「三關」說的意向〉,《文藝理論研究》第5期,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2001年,頁39—45。
李湜:《故宮》http://www.dpm.org.cn/www_oldweb/Big5/phoweb/Relicpage/8/R3771.htm
瀏覽日期2017/3/20
杜保瑞:〈禪宗境界哲學的知識意義¬──《景德傳燈錄》中禪宗公案的比較研究〉,
「第三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2002年5月
22日。
杜松柏:〈佛禪「法」「悟」於詩論的影響〉,《中興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臺中:
中興大學中文系,1991年1月,頁25—39。
吳孝斌:〈蘇軾曲江事迹考略〉,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2年。
周裕鍇:〈詩中有畫:六根互用與出位之思──略論《楞嚴經》對宋人審美觀念
的影響〉第4期,四川:《四川大學學報》,2005年,頁68—73。
周裕鍇:〈法眼看世界:佛禪觀照方式對北宋後期藝術觀念的影響〉,《文學遺產》
第5期,2006年,頁78—87。
林文欽:〈《維摩詰經》對蘇東坡禪意詩特質之關係研究〉,《慶祝黃錦鈜教授九秩
嵩壽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2011年6月,頁847—890。
林文欽:〈從東坡禪意詩探討其法界觀〉,《鶴山二十一世紀論壇.宗教論壇論文
集》,臺北,普音文化,2011年,頁23—42。
邱高興、單欣:〈《華嚴經》語言特徵及其修辭意義〉,《世界宗教文化》第2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4年,頁104—107。
胡瀚平:〈宋易佛學關係考〉,《國文學誌》卷三,宋代文化專號,彰化:彰化師
範大學大中文系,1999年6月,頁103—115。
查屏球:〈從西域之神到東土隱士──唐宋維摩詰圖題詩之衍變〉,《佛光學報》
新一卷.第2期,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2015年7月,頁305—356。
孫昌武:〈蘇軾與佛教〉,《文學遺產》第1期,1994年,頁61—72。
陳榮波:〈中國禪宗的特質〉,《華崗佛學學報》第5期,臺北:中華學術院佛
學研究所,1981年12月31日,頁309—330。
黃啟江:〈北宋居士楊傑與佛教〉—兼補《宋史》楊傑本傳之缺〉,《漢學
研究》第21卷第1 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6月,頁253—276。
梁銀林:〈佛教「水觀」與蘇軾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總26卷
第3期,四川:西南民族大學,2005年3月,頁322—324。
梁銀林:〈蘇軾與維摩經》,《文學遺產》第1期,2006年,頁83—89。
張新民:〈「獦獠作佛」公案與東山禪法南傳──讀敦煌寫本《六祖壇經》劄記〉,
《中華佛學學報》第16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3年,頁109—131。
張永儁:〈略論兩宋理學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繼承與創新〉,「華梵大學哲學系第
八屆儒佛會通」,臺北:華梵大學,2005年3月5日,頁1—9。
劉紀綱:〈略論唐代佛學與王維詩歌〉,「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
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臺北:臺灣大學,1996年4月13日,又收入《傳統文
化、哲學與美學》,頁297—306。
劉華山、李世傳:〈《維摩詰經》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舉要〉,《西昌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四川:西昌學院, 2008年6月,頁19—23。
劉洋:〈王安石與維摩詰經〉,《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總第72期,
北京:化工大學,2010年,頁36—39。
蔣義斌:〈張商英〈護法論〉中的歷史思維一文〉,《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3
期,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頁129—150。
蕭麗華:〈佛經偈頌對東坡詩的影響〉,中興大學國文學系主編《第四屆通俗文學
與雅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中文系出版;臺北:新文豐發
行,2003年3月,頁543—583。
蕭麗華、吳靜宜〈蘇軾詩禪合一論對惠洪「文字禪」的影響〉,「佛學與文學學術
研討會」,臺北:玄奘大學,2003年12月25日。
蕭麗華:〈東坡詩的《圓覺》意象與思想〉,《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1期,2006
年,頁183—200。
蕭麗華:〈從「一行三昧」看蘇軾的居士形象〉,《臺大中文學報》第54期,臺北:
臺灣大學,2016 年9 月,頁59 —100。
鐮田茂雄著、黃義雄節譯:〈《華嚴經》的構成和思想〉,《五台山研究》第2期,
山西:山西社會科學院,1991年,頁9—15。

五、學位論文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
年5月。
朴永煥:《蘇軾禪詩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林融蟬:《蘇軾超曠情懷與文化關係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梁林銀:《蘇軾與佛學》,成都: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蔡孟芳:《蘇軾詩中的生命觀照》,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施淑婷:《蘇軾文學與佛禪之關係──以蘇軾遷謫詩文為核心》,宜蘭: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張曉麗:《蘇軾與禪僧酬唱詩內容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阮延俊:《蘇軾詩與禪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吳明興:《蘇軾佛教文學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趙文斌:《蘇黃詩歌與禪門公案》,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曹郁美:《華嚴經「毘盧遮那佛」之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博士論文,2011年。
李明華:《蘇軾詩歌與佛禪關係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吳硯熙:《華嚴經.入法界品之神變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2012年。

六、參考工具書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版》,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02年版。
《佛光大辭典電子版》,高雄:佛光山文化事業,2003年版。
《CBETA電子佛典集成》,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9年版。
《法鼓全集》數位隨身版,臺北:法鼓文化,2010年10月1月。

七、網路資源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https://www.hksyu.edu.hk/lib/db_campus/skqs.html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