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立象盡意」之構築原則--中國「象」論詩學的美學闡釋
作者:高知遠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周益忠
李正治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立象盡意搜求於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本論文以中國詩學中之「象」論作為考察對象,從文藝美學之角度,分別從創作主體、文本主體以及接受主體等三個層面,考察「象」論在廣義詩學系統中之影響。本文認為,「象」之概念由於涉及了審美時之審美主體,如何將其審美經驗化約為一種具有美感性效能之藝術符號,進而使得這樣的藝術符號在接受主體意識中產生反應。因此其主要關涉於「文字有機體能否、以及如何產生出美感」這樣的論題,是以對於「象」論之考察,其實也是在考察著文學藝術之詩性如何可能?對此,本文分別從創作主體、文本主體與接受主體等三方面進行探析,企圖透過梳理中國「象」論譜系中,前人對於文學藝術性之構成的相關論述,從審美經驗流動的角度進行整合。換句話說,本文之宗旨,即在透過以建構詩學之方式,將「象」論之詩學要素釐析清楚,並且以此建構出具有中國特色之詩學美學系統。  
  準此,就創作主體來說,「象」之說法主要涉及了文學概念之生成、構象準備、構象思考與構象原則等四個層面,相應於此四個層面,本文遂也相繼地探討了「詩言志」與「立象盡意」間之結構關係、「神用象通」之感象形成、「搜求於象」之呈象經驗與「以意為主」之構象意識等幾個部分。透過將創作主體意識中之呈象經驗進行區分,以層層推演出創作主體在以「象」為前提的原則下,由審美主體向創作主體轉移之意識現象,且基於這樣的現象,進一步探討創作主體立「象」以盡意時之構象型態,也就是針對文本主體而言,討論創作主體之情志意識如何在「象」的符指原型下進行表現,透過對於「描述式意象」、「比喻式意象」以及「情態式意象」等展陳型態之探討,以及事物之「發生規律」、「發生過程」與「表現情狀」等模式進行分析,來加以闡明「象」之呈象形態的形式特性與內容特性,而這樣的特性,即可視為是文學藝術之表意形式與指意形式,之所以不同於普通語言形態之關鍵所在。
  因此,當這樣的表意形式與指意形式作用於接受主體的意識之中,則接受主體遂會由於這種「象」之能興作用,而產生形式效能與審美感興等兩個層面之反應。此兩個層面之反應乃是在「以意逆志」的詮釋前提下,對於象之形式結構與情志內質所產生之接受反饋,而這種接受反饋之效應,則說明了「象」之指意型態就接受反應來說,是以符號所造成之感知界域為主,而非著重於符號所指之指意功能。
  可以發現,「象」之構成經由美感形成、建構與效能反應之中介與轉化,遂與詩學美典具有互相證成之結構關係,也就是說,「象」具有詩學美典之規範特色,而欲表現這種規範特色,又必須以「象」置於文字符號的組織之間才有可能。因此,「象」之效能的產生,可以說是一種從審美主體、文本主體乃至於接受主體之意識經驗與美感經驗交會的流動過程。這種流動過程之規律一旦解碼,我們就可以依據「象」這種範式型態之特色,來判別甚麼是文學?甚麼是非文學?同時,亦可以運用「象」這種符號組織之特色與效能,來對於文學中之美感生成,進行一種詩學式之詮釋與批評。
按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一 中國古籍部分(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本論文四庫全書採用迪志文化公司的《文淵閤四庫全書電子版》)
丁福保主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 1971年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8年
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王克讓:《河岳英靈集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王船山:《船山全書》第13冊,長沙:嶽麓書社1995年
王弼:《周易略例》,《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社,2007年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司空圖著,郭紹虞集解:《詩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朱熹集傳,汪中斠注:《詩經集傳》,台北:蘭臺書局 1979年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
吳調公主編: 《中國美學史資料類編:文學美學卷》,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0年
李宗侗註譯:《左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李夢生撰:《左傳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屈萬里:《詩經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3年11月new window
金景芳:《周易.繫辭傳新編詳解》,瀋陽:遼海出版社 1998年
施議對:《人間詞話譯注》,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胡經之主編:《中國古典文藝學叢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
唐圭璋主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
殷璠著,王克讓集注:《河嶽英靈集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納蘭性德:《陳氏禮記集說補正》,《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社,2007年,頁3
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袁枚:《隨園詩話》,台北:廣文出版社,1979年
張少康等編選:《中國歷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6年5月.1999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張璋、黃畬選注:《全唐五代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
皎然著,周維德校注:《詩式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陳鼓應、趙建偉注釋:《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陸機著,楊牧校釋:《陸機文賦校釋》,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9月
黃霖編著:《文心雕龍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楊伯峻譯:《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聖祖御編《全唐詩》,台北:盤庚出版社,1979年2月
葉慶炳、邵紅主編:《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賈文昭主編:《中國近代文論類編》,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
臺靜農主編:《百種詩話類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台北:中書局,1957年
劉熙載:《藝概》,台北:漢京文化,1985年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共二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歐陽修、釋惠洪著,黃進德批注:《六一詩話、冷齋夜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龍榆生校箋:《東坡樂府箋》,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
鍾嶸著,汪中選注:《詩品注》,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
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世界書局,2005年
羅聯添主編:《隋唐五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嚴羽:《滄浪詩話》,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東昇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二 西方文學美學論著部分
I.A.瑞恰慈:《文學批評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
瓦.葉.哈利澤夫:《文學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艾布拉姆斯:《鏡與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克羅齊著,朱光潛譯:《美學原理》,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
沃爾夫岡˙伊瑟爾:《閱讀行為》,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
威廉.燕蔔森:《朦朧的七種類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年
約翰.克羅.藍色姆:《新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韋勒克與奧斯汀沃倫合著:《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翁貝爾托.埃科著,王天清譯:《符號學與語言哲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茨維坦・托多羅夫:《象徵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莫理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莫理斯.梅洛-龐蒂:《符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凱西勒著 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斯坦利.費什:《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漢斯.羅伯特.耀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
諾思羅普‧弗萊:《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羅曼.英加登著,張振輝譯:《論文學作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三 西方美學資料編選部分
伍蠡甫、林驤華編著:《現代西方文論選》,台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
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程正民、曹衛東主編:《二十世紀外國文論經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趙毅衡編選:《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四 現代學術論著部分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new window
牛宏寶:《西方現代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新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王長俊主編:《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2000年
王義良:《文心雕龍》文學創作論與批評論探微》,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new window
王嶽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古風:《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84年new window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朱光潛:《詩與畫的界限》,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台北:頂淵事業文化公司,2001年
朱玲:《文學符號的審美文化闡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何明:《嚴羽的美學理論思維及其與禪宗的關係》,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
吳宏一:《清代文學批評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吳建民:《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當代闡釋與轉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吳海慶著:《船山美學思想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台北:樂學書局,2006年new window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李志宏:《認知美學原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
李建中:《心哉美矣--漢魏六朝文心流變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李健:《比興思維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年
李澤厚、劉綱紀合著:《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台北:穀風出版社,1987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杜黎均:《文心雕龍理論研究和譯釋》,台北:古風出版社,1987年
汪裕雄:《意象探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
汪裕雄:《審美意象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周曉鳳:《現代詩歌符號美學》,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年
季廣茂:《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祁志祥:《中國美學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發行,1996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
柯慶明:《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胡雪岡:《意象流變的範疇》,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年
胡經之:《文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
夏之放:《文學意象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1993年
孫武昌:《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new window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89年
袁濟喜:《興:藝術生命的激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new window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張立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伯偉:《鍾嶸詩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健:《滄浪詩話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年
陳伯海:《中國詩學之現代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
陳滿銘:《文章結構分析》,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續編》,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new window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new window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new window
陳慶輝:《中國詩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陳麗虹:《賦比興的現代闡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
陳耀南:《文心雕龍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陶水平:《船山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
彭鋒:《詩可以興--古代宗教倫理哲學與藝術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new window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黃永武:《中國詩學‧考據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形式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黃景進:《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new window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台北:洪範書店,1977年
楊松年:《王夫之詩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
鄔國平:《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修辭》,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4年
趙永紀:《詩論:審美感悟與理性把握的融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
趙沛霖:《興的源起》,台北:明鏡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趙毅衡:《文學符號學》,北京:文藝新學科建設叢書,1986年
趙毅衡:《重訪新批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
趙毅衡:《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劉懷榮:《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new window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
黎志敏:《詩學構建:形式與意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蕭水順:《從鍾嶸詩品到司空詩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3年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韓林德:《境生象外──華夏審美與藝術特徵考察》,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羅立乾:《鍾嶸詩歌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譚學純、唐躍、朱鈴:《接受修辭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五 學位論文部分
柯夢田:《意境理論體系之美學意蘊闡述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淩欣欣:《意在言外--對中國古典詩論中一個美學觀念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陳必正:《王昌齡詩論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new window
彭雅玲:《唐代詩僧的創作論研究-詩歌與佛教的綜合分析》,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黃金榔:《魏晉玄學言意之辯對後代文學理論之影響》,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蔡芳定:《唐代文學批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鄭垣玲:《中唐詩論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2年new window
鄭英志:《唐代意境觀詩論之起源與發展》,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六 單篇期刊論文部分
王春翔:〈反常合道意義初探〉,《固原師專學報》,第23卷第2期,2002年3月
王從仁:〈比興的緣起和演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5輯,1981年10月
王熙元:〈從『以禪喻詩』論嚴羽的妙悟說〉,《中國學術年刊》,1996年3月new window
王興華:〈中國美學意境論新探〉《南開學報》,1996年第5期
白振奎:〈中國古典詩歌獨特的發生模式:審美感興〉《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余虹:〈《潛溪詩眼》美學思想簡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2001年1月
李正治:〈《文心雕龍》引道入文的理論效應〉,《文學新鑰》(南華文學學報),第六期,2007年。
王淳美:〈嚴羽詩論試探〉,《台南工商專校學報》,1994年3月
李正治:〈《文心雕龍》劄記──辭訓之異,宜體於要〉,《國文天地》86期,1992年7月。
胡勇、劉立夫合著:〈王夫之認識論中的佛教影響〉,《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09年
張杰:〈《易》的解釋學特性及其對文學闡釋的方法論啟示〉,《中國文學研究》, 1997年第1期
張晶:〈王夫之詩歌美學中的「勢」論〉,《北方論叢》,2000年第1期
傅勇林:〈以少總多.尚象精神.詩性智慧──關於比興說的一個理論評注〉,《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5卷第2期 1998年4月
聶春華:〈司空圖象外之象的思維模式及方法論意義〉,《汕頭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 2003年
張曉光:〈《周易》中的類比推論思想〉,《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第5期
陳俊龍:〈嚴羽『滄浪詩話』詩論試詮〉,《輔大中研所學刊》,1995年9月new window
曾也魯:〈王船山的詩教觀〉,《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一期
曾玲先:〈王船山的薑齋詩話與人格精神〉,《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五期
曾玲先:〈王船山詩學的主情觀〉,《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四期
紫地:〈中國古代的文學鑒賞接受論〉,《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黃石明:〈中國古代詩學的意象思維特徵論〉,《揚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萬志海:〈從誠學觀念的變革看王船山的美學思想〉,《船山學刊》,2004年第一期
葛曉音:〈毛公獨標興體析論〉,《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
賈奮然:〈文心雕龍言意之辨論〉,《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
蕭華榮:〈六朝興感說〉,《齊魯學刊》,1995年第5期
蕭麗華:〈從儒佛交涉的角度看嚴羽『滄浪詩話』的詩學觀念〉,《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000年7月new window
魏春春:〈王船山詩學概念「現量」探析〉,《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29 卷, 2009年第5 期
嚴云受:〈比興新論〉,《江淮論壇》,1994年第2期

七 網路資料部分
《佛光大辭典電子版》http://sqi.fgs.org.tw/webfbd/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 ftms-bin/ftmsw3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NBINet http://nbinet.ncl.edu.tw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詩話典籍資料庫(暨南大學):http://www.cll.ncnu.edu.tw/hpoet/pindex.htm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NCL WWW http://www.ncl.edu.tw/c_ncl.html
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 :http://cls.admin.yzu.edu.tw/HOME.HTM
整合式圖書目錄查詢系統(雲林科技大學) :http://www.lib.yuntech.edu.tw/quer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