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據時期臺灣漢族傳統服飾中盛裝變遷探討
書刊名:輔仁民生學誌
作者:蘇旭珺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 Hsu-chun
出版日期:1997
卷期:3:1
頁次:頁90-100
主題關鍵詞:服飾臺灣漢族日據時期CostumeTaiwanHan peopleJapan occup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
  • 點閱點閱:93
     服飾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須品,除實用性與裝飾性外,更具有社會性功能,而成為文化最明顯的外在表徵。臺灣在本土文化意識之覺醒過程中,也逐漸顯示出對傳統服飾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本研究主要以日據時期,臺灣漢族傳統服飾中盛裝演變為研究對象,探討傳統漢人服飾中盛裝的風格演變,及其所反應之社會文化變遷。藉由文獻資料的整理分析,及傳世文物資料如實物、老照片的比對應證,發現從本地的服飾文化變遷中,不僅可看出服裝風格轉變的痕跡,更可看到各種不同文化衝擊,在服飾上所產生的融合。日據時期臺灣社會文化,不僅受本地特殊的歷史背景影響,更因處於世界性由傳統轉化於現代的潮流中,使得臺灣漢族傳統盛裝演變,逐漸於中國傳統服裝風格中,融入西洋與日本風味,甚至為之取代而消失。
     Clothing is not only a necessary of Human's life and also represents a life culture. She prossesses the utility, decorative and social function. This study is focus on the change of Han people formal dress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in early Taiwan (AD1895-1945). Robe into the change of social cultur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Han people's formal dress. The research draws on evidence and informations from still existing collection of Han costumes, from photographs and various documentary source materials.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development of Han people's formal dress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in the early Taiwan: modernization and fusion with Japanese or mainland China's culture. (2) the influences of the change of Han people's formal dress.
期刊論文
1.曹介逸(1957)。生活習俗變遷談。臺北文物,6(3),77-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連溫卿(19540800)。臺灣文化的特質。臺北文物,3(2),118-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衡道(1969)。五十年前的台灣風俗。臺灣風物,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立石鐵臣(1941)。本島女性的服裝。民俗臺灣,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吉見まつよ(1942)。服裝解說:晴著。民俗臺灣,2(7),3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吉見まつよ(1942)。服裝解說:新娘禮服。民俗臺灣,2(7),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吉見まつよ(1943)。服裝解說:晴著上衣。民俗臺灣,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吉見まつよ(1943)。服裝解說:褲子。民俗臺灣,3(7),4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吉見まつよ(1943)。服裝解說:婦人的裙。民俗臺灣,3(10),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伊能嘉距(1905)。臺灣於漢族常服。東京人類學誌,53,265-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伊能嘉距(1906)。臺灣於漢族婦人結髮與附裝。東京人類學誌,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東京人類學會(1905)。臺灣著民(支那民族)衣服說明。東京人類誌,20(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鳳姿(1943)。本島婦人服飾。民俗臺灣,3(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國祁(19780700)。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2),131-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奇祿(19760600)。中華民族在臺灣的拓展。臺灣文獻,27(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蘇旭珺(1993)。臺灣閩族婦女傳統服裝的設計與變化--AD1860-1945(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其南(1975)。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顏新珠(1995)。打開新港人的相簿。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賢文(1989)。攝影臺灣。雄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淑芬(1991)。客家傳統服飾初探。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權藤震二(1896)。臺灣實況。台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玉靜(1994)。臺灣美術中的臺灣意識:前90年代「臺灣美術」論戰選集。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培桂(1871)。淡水廳志。臺北: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宇清(1986)。中國傳統的服裝。臺北:中西文化比較研習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宇清(1987)。現行國民禮服的歷史淵源與肯定。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正雄(1994)。往日情懷:大甲老照片徵展專輯。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江介石(1928)。人道集。臺中:育英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美穗(1996)。翻開新莊的老照片。臺北:新莊市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錫保(1986)。中國古代服裝史。臺北:丹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阮昌銳(1989)。中國婚姻禮俗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再復(1984)。閩南人。臺北:林再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永源(1995)。大員印像,安平圖像。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戴德發、林興仁、盛清沂(1960)。臺北縣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西岡英夫(1927)。臺灣的風俗。日本:雄山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後藤朝太郎(1920)。現在的臺灣。臺北:成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廣松良臣(1919)。臺灣現況。臺北:成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橋本賢康(1930)。臺灣人的服裝。臺北:成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國民精神總動員臺北州支部(1940)。本島婦女服的改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獄官練習所(1927)。臺灣事情。臺北:成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臺灣總督府情報部(1941)。臺灣讀本。臺北:成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伊能嘉矩(1928)。台灣文化志。刀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成子(1989)。臺灣地區民俗調查研究(服飾篇)。臺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鈴木欽一郎、馮作民(1994)。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灣慣習記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池田敏雄(1944)。臺灣家庭與生活。亞洲民俗社會生活專刊。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