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
作者:翁聖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eng Sheng-Fe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陳萬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臺灣日據時期新文學舊詩漢文反傳統儒教日治時代TaiwanJapanese OccupationLiteratureMandarinConfucianismtraditionalcultureModern and Historica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9) 專書(6)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2
私立輔仁大學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博士論文提要
研究所:中國文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
指導教授:陳萬益 先生
研究生:翁聖峯
本論文分十章,正文三十萬字,附錄三萬六千字,共四○○頁,分析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的來龍去脈與時代環境的互動關係,比較新舊文學論爭發生的各種原因及得失,並歸納新舊文學論爭所代表的文學與文化意義。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動機」,並討論目前的研究概況,次述「研究方法與限制」,再述「新舊文學論爭重要名詞界定」,界定日據時期臺灣「文言與白話」、「白話文」、「白話文、白話字、臺灣話文」諸概念的意義,並釐清其糾葛,最後說明「本論文體例與各章節梗概」。
第二章「過渡時代與新舊文學論爭」:論述過渡時代各種新舊變化。「新舊思惟震盪的時代」可明瞭知識分子生於過渡時代的興嘆;「生活藝術與新舊過度時代」看到生活層面的新舊變遷;「同姓結婚與新舊過度時代」了解傳統文化對時代知識分子的衝擊;「文化調適的省思」看到文化變遷的接受度常常不是一蹴可幾的;「新舊調和的可能」,強調不一定拘泥以往的詮釋方式看待社會變遷。
第三章「外在世界與新舊文學論爭」:論述新舊文學變化外在世界的概況。「政治族群因素」看到日本殖民者治臺的差別待遇;「傳統文化的不同樣貌」,可發現日據時期傳統文化的多元性格,在不同的階層與陣營展現多元的樣貌與生命力;「文化管制與因應之道」,探討臺灣言論出版的不自由;「漢文教育困境與新舊文學論爭」,論述新舊文人追求漢文教育的用心;「文學世界新變與新舊文學論爭」,明瞭造成臺灣文學變遷相關的外在動因。
第四章「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發展史(上)」:運用「附錄」的「日據時期各年代新舊文學論爭文獻統計表」、「日據時期各刊物新舊文學論爭相關文獻統計表」,分析各「年代」及「刊物」新舊文學論爭文獻數量的分佈概況,「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的分期」將論爭分成五期,並說明分期的標準;「新舊文學論爭激烈前期」論述大正九年(1920)至十二年(1923)新舊文學論爭的情況,《臺灣青年》發行之前新舊學論爭已白熱化,這是以往的研究未曾發現的問題;「新舊文學論爭激烈期」,論述大正十三年(1924)至十五年(1926)新舊文學的論爭,除相互論爭之外,亦存在相互包容的現象,不容忽略。
第五章「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發展史(中)」:「新舊文學一般論爭期」論述昭和二年(1927)至昭和六年(1931)新舊文學的論爭,新舊文學論爭較以前減少許多,這時期最大的轉變是新舊陣營相互包容對方呼聲的增加;「新舊文學論爭後期」論述昭和七年(1932)至昭和十二年(1937)七月之前新舊文學的論爭,新舊文人不同的文學觀念隨著江亢虎至臺彼此隱藏的歧見再度爆發;「從三系發展到平行說」,總結四、五章的要點,分析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傳統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與教會羅馬字各有不同的優點與缺點,各個漢文文體地位實無高下之別。
第六章「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發展史(下)」:「戰爭體制時期新舊文學論爭前期」論述昭和十二年(1937)七月之後至昭和十四(1939)新舊文學的論爭,這時期論爭的數量較為零星。「戰爭體制時期新舊文學論爭後期」論述昭和十六年(1941)至昭和十七年(1942)的論爭,係新舊文學最大規模的論爭,由舊詩如何改革之爭而起,最後論爭焦點產生蛻變,新文人倡議以新文學取代舊詩。
第七章「文學界義、道德禮教與新舊文學論爭」:以往的研究者未曾由此角度論述日據時期新舊文學論爭,本章提供不同的研究視野。「從純文學到反對文以載道」、「從廣義的文學到支持文以載道」,分別論述新舊文人不同的文學界義及對文學與道德關係所持的態度;「文學與漢文諸界義之爭」論述新舊文人因所持的「文學」及「漢文」界義不同而引發的爭論;「不同文學觀與禮教規範的關係」論述戀愛、非孝論與不同文學觀念的關係。
第八章「文學進化觀、文體大眾化與新舊文學論爭」:「文學進化觀與新舊文學論爭」論述文學進化觀探討新舊文學論爭的洞見與盲點;「文體大眾化與新舊文學論爭」論述日據時期北京話在臺灣不易流傳,中國白話文並非文體大眾化惟一的方案,傳統漢文與臺灣話文各有不同的優勢及限制。
第九章「文學格律、文學反映與新舊文學論爭」:「文學格律與新舊文學論爭」論述八不主義,再論新舊文人對文學格律與擊鉢吟的不同觀點;「文學反映與新舊文學論爭」論述新文人批評舊文人「巴結權貴諂媚妓女風骨低」,再述舊文人的自我反省,新文人學習舊文學及自省的意義。
第十章「結論」:歸納本論文各章節的重點,並述本論文的價值與未來展望。
附錄「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文獻統計表」:歸納「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相關文獻一覽表」,可明瞭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的發展梗概,再經由此表分別依年份、刊物,歸納「日據時期各年代新舊文學論爭文獻統計表」、「日據時期各刊物新舊文學論爭相關文獻統計表」,可以更清楚了解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的大要。
「主要參考書目」分四大類,可了解撰寫本論文所參考的文獻,最後並附上一至十章的「索引」,分析本論文詞彙出現的頻率及分佈的狀況,並有交互參照的效果。
PhD Thesi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2nd semester, 2001)
Graduate School: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itle of Thesis:Discussion on Controversy of Taiwanese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Professor:Sir Chen Wan-Yi
Student:Weng Sheng-Feng
Abstrac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en chapters consisting of 33, 6000 words, which sum up to 400 pages. According to the controversy of Taiwanese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of each era, this thesis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e comparison of causes leading to dispute and controversy between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categorizes the cultural symbolism and representation of both literature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of study and also discusses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study. It then describes the scheme and restriction of study. Definition of keywords, such as “wen yen” (historical Mandarin), “bai hwa” (modern Mandarin), “bai hwa wen (modern Mandarin literature), “bai hwa zi” (modern Mandarin characters), and “Taiwanese wen”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are also specified and explained in this chapter. At last, the thesis states examples and objectives of each chapter.
Chapter Two- Transition Period vs.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emphasizes on the changes of each era. As modern and historical thoughts blended, we can see the uprising and downfall of many intellectuals who were born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e standard of life experienced modern and historical changes during the era of living art and transition period. Identical-last-name marriage and its transition period led to an era which understood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modern intellectuals. Pondering on cultural adjustment tells us that change of culture is usually accepted slowly. The possibility of a mixture of the modern and the historical should result in our open-mindedness towards changes in the society.
Chapter Three- External World vs.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In this chapter, changes of the external world, led by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is described. Political and ethnic factors showed the discrimination on Taiwan by Japanese rulers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Through different fa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e discovered the dynamic character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exhibited livelihood and dynamic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at different military camps,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Taiwanese people suffered speech and publication inequality during cultural inhibition. The difficult development of “han wen” (Chinese; Mandarin) education and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described the learning desire and dedication for “han wen” among many intellectuals. Change of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and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clearly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ce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Chapter four-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Controversy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I)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controversy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different periods. From the 9th year of Ta-Geng (1920) to the 12th year of Ta-Geng (1923), the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was nearly heated. Well-known press has made the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1920~1923) clearly exposed in public, which is a problem neglected in previous studies. From the 13th year of Ta-Geng to the 15th year, the controversy was heavily heated. Yet, at the same time, intellectuals also seemed to tolerate each other, which was another phenomenon ignored by most researchers.
Chapter Fiv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Controversy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II)
From the 2nd year of Showa (1927) to the 6th (1931), the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markably decreased. The most dramatic change of this period was the intellectuals’ tolerance for one another regardless of modern or historical. Between the 7th year of Showa (1932) and the 12th,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experienced another major controversy. Intellectuals with different beliefs came to another war of literature, which was unnoticed in previous studies. According to three-branch development and parallelism, “traditional han wen”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bai hwa we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aiwanese wen”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Roman letters have strengths and flaws respectively; therefore, it is not necessary to rank any of which.
Chapter Six-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Controversy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III)
After the Lu-Gou-Qiao Incident in the 12th year of Showa (1937) until the 14th (1939), controversy of literature turned minimal. From Showa 16th year (1941) to 17th (1942), controversy was triggered by the revolution of historical poetry. Eventually, modern intellectuals advocated the replacement of historical poetry with modern literature.
Chapter Seven-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Ethics, and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provides a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which has never been discussed in previous studies. Modern and historical intellectuals had unlike definition for literature and held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ethics. Intellectuals argued about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an wen”; they also have different opinion on love and other unique literatures.
Chapter Eight- Evolution of Literature, Publicized Literature, and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sight and blind spot of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Beijing dialect was not spread among the nation of Taiwan. “Chinese bai hwa wen”, therefore, was not the only sector of publicized literature. “Han wen” and “Taiwanese wen” both have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flaws.
Chapter Nine- Style and Reflection of Literature vs.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eight negativism”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style of literature. The reflection of literature conveyed the dissidence between modern and historical intellectuals but also showed the self-evaluation of them.
Chapter Ten- Conclusion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highlights of each chapter and discusses the valu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the thesis.
Note- Statistic Chart of Documentation on Taiwanese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Controversy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Via the chart, we can understand the chro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chart also categorizes the development by dates and its related articles, which allows us to clearly see the outlines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controversy.
Major reference document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and put in the end. Index, from the first chapter to the last, is also included to guide the readers on vocabularies and their locations throughout the thesis.
主要參考書目
一、日據時期報刊、雜誌
《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一至七卷, 臺灣慣習研究會,明治三十四年(1898)一月至明治四十年八月(1907),程大學等譯,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七十三年六月至八十二年九月
《臺灣日日新報》,參考大正一年(1912)至昭和十九年(1944)部分,五南圖書公司複印本、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微捲
《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發行,一九一五年九月至一九二一年七月
《臺灣文藝叢誌》,一號至五卷七號(缺部分卷次),鄭汝南編,臺灣文社,大正八年(1919)一月至大正十二年(1923)七月,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微捲,缺部分卷次
《臺灣時報》,臺灣總督府內臺灣時報發行所編,大正八年(1919)至昭和十八年(1943)
《臺灣青年》,臺灣青年雜誌社,大正九年(1920)七月至大正十一年(1922)二月,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
《臺南新報》,臺南新報社,大正十年(1921)五月至昭和十二年(1937)一月,約散佚一半,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微捲
《臺灣》,臺灣雜誌社,大正十一年(1922)四月至大正十三年(1924)五月,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
《臺灣民報》,臺灣雜誌社、臺灣民報社,大正十二年(1923)四月至昭和五年(1930)三月,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
《南瀛佛教》,南瀛佛教會發行,大正十二年(1923)七月至昭和十七年(1942)二月
《臺灣詩薈》,連橫編,大正十三(1924)年二月至大正十四年(1925)十月,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複印本
《人人》,楊敦謨等發行,人人雜誌發行所,大正十四年(1925)三月至大正十四年(1925)十二月,東方書局複印本
《新高新報》,新高新報社,昭和四年(1929)五月至昭和十三年(1938)二月,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微捲
《昭和新報》,臺灣大學圖書館微捲,昭和新報社,昭和四年(1929)五月至昭和十三年(1938)五月,中缺昭和六年(1931)一月至昭和七年(1932)二月
《臺灣新民報》週刊,臺灣新民報社,昭和五年(1930)三月至昭和七年(1932)四月,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
《南瀛新報》,南瀛新報社,昭和五年(1930)六月至昭和八年(1933)十二月,中缺昭和五年(1930)九月至昭和七年(1932)三月,臺灣大學圖書館微捲
《三六九小報》,三六九小報社,成文複印本,昭和五年(1930)九月至昭和十年九月
《語苑》(二十三卷至二十六卷),昭和五年(1930)至昭和八年(1933)
《詩報》,張曹朝瑞等,參考昭和六年(1931)至昭和十七年(1942)
《南音》,南音雜誌社,昭和七年(1932)一月至昭和七年(1932)九月,東方書局複印本
《臺灣新民報》日刊,臺灣新民報社,昭和八年(1933)五月至八月,缺八月,台南臺灣文學館光碟版
《フオルモサ》,蘇維熊等編,臺灣藝術研究會,昭和八年(1933)七月至昭和九年(1934)六月,東方書局複印本
《臺灣教會公報》,王守勇編,臺灣教會公報社,參考昭和八年(1933)部分
《先發部隊》,廖漢臣編,臺灣文藝協會發行,昭和九年(1934)七月,東方書局複印本
《臺灣文藝》,張星健編,臺灣文藝聯盟發行,昭和九年(1934)十一月至昭和十一年(1936)八月,東方書局複印本
《第一線》,廖漢臣編,臺灣文藝協會發行,昭和十年(1935)一月,東方書局複印本
《臺灣》六卷一號、二號,臺灣通訊社,昭和十年(1935)一月、二月,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感應錄》十五、二十五號,黃寶樹編,臺灣道德報社,昭和十年三月、昭和十一年一月
《風月•風月報•南方》,昭和十年(1935)五月至昭和(1944)一月,台北南天書局複刻,二○○一年六月
《臺灣新文學》,楊貴等編,臺灣文藝聯盟發行,昭和十年(1935)十二月至昭和十二年(1937)六月,東方書局複印本
《孔教報》,施梅樵編,孔教事務所,昭和十一年(1936)至昭和十三(1938)年,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典藏
《崇聖道德報》,許澤文等編,臺北崇聖會出版部,昭和十四年(1939)三月至昭和十七年(1942)
《文藝臺灣》,西川滿編,臺灣文藝家協會發行,昭和十五年(1940)一月至昭和十九年(1944)一月,東方書局複印本
《臺灣文學》,張文環編,啟文社、臺灣文學發行,昭和十六年(1941)五月至昭和十八年(1943)十二月,東方書局複印本
《民俗臺灣》,東都書局臺北支店,昭和十六年七月至昭和十九年十二月
二、專著
Piovesana(江日新譯),《日本近代哲學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初版new window
R.Keesing(張恭啟等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圖書,民國七十八年九月一版一刷
三好行雄等著(陳鵬仁譯),《日本的作家與作品》,臺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初版
下村作次郎等企畫 《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八月初版一刷
丸井圭治郎 《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臺灣總督府,大正八年(1929)十二月
丸井圭治郎 《舊慣依臺灣宗教概要》,臺北:大正四年(1925)十二月
大東道永 《迷津寶筏:乾卷‧坤卷》,員林郡,昭和十六年(1941)十二月
山田孝使 《臺南聖廟考》臺南:大正七年(1928)八月
山根勇藏 《臺灣民族性百談》,臺北:杉田書店,昭和五年(1930)五月台北初版
中山馨 《皇民作法讀本》,臺北:南方青年社,昭和十五年(1940)二月
中西牛郎 《同化論》,臺北:佐藤源平,大正三年(1914)十月
井出季和太 《興味臺灣史話》 ,台北:南天書局,民國八十六年重刊昭和十年(1935)本
片岡巖(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二版二刷
王志宇 《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一刷new window
王見川 《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民國八十五年六月初版一刷
王家驊 《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臺北:淑馨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台灣版初版
王詩琅(張良澤編)《王詩琅全集》,高雄:德馨室,民國六十九年三月初版
王詩琅譯 《臺灣社會運動——文化運動》,臺北:稻鄉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初版
王曉波 《被顛倒的臺灣歷史》,臺北:帕米爾書店,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初版
王曉波 《臺灣抗日五十年》,臺北:正中書局,一九九七年七月臺初版
王曉波編 《王敏川選集》,台北:台灣史研究會,一九八七年七月
王曉波編 《臺胞抗日文獻選編》,臺北:帕米爾書店,民國七十四年七月初版
古繼堂 《台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瀋陽:春風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一刷
古繼堂 《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民國七十八年七月初版
古繼堂 《臺灣新詩發展史》 ,臺北:文史哲,民國七十八年七月初版
史明 《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自由時代週刊,一九八八年八月再版
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來的治安狀況:中卷)——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台北:創造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
白少帆等 《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一九八七年
矢內原忠雄 《植民及植民政策》 東京:有斐閣,大正十五(1926)年六月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民國七十六年五月再版
伊能嘉矩(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誌》(中譯本),南投:臺灣省文獻會,民國八十年六月(原著在一九二八年整理出版)
江亢虎 《臺游追記》,(未注明出版地),中華書局,民國二十四年五月
江燦騰 《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書局,一九九七年三月初版二刷new window
羊子喬 《蓬萊文章臺灣詩》,臺北:遠景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new window
西川滿編 《臺灣文學集》,大阪:屋號書店,昭和十七年(1941)八月
余英時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二月三印
吳三連口述(吳豊山撰),《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吳三連等著 《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六月一版六刷new window
吳文星 《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一年三月初版
吳文星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一年三月臺初版new window
吳田泉 《臺灣農業史》,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一九九三年四月一版一刷
吳守禮 《福客方言綜誌》,臺北:吳守禮自印本,民國八十六十二月初版一刷
吳新榮 《吳新榮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台灣版二刷
吳新榮(張良澤編)《吳新榮全集》,台北:遠景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吳德功 《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民國八十一年
吳濁流 《台灣連翹》,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月台灣版五刷
吳濁流 《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月台灣版五刷
呂紹理 《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三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呂赫若(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臺北:聯合文學,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初版三刷
呂興昌 《台灣詩人研究論文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四年四月
尾崎秀樹 《植民地文學研究》,東京:勁草書房,一九七一年
李世偉、王見川 《臺灣的宗教與文化》,台北:博揚文化,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李世偉 《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九六年六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李永熾 《日本的近代與知識份子》,臺北:水牛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一版二刷
李永熾 《日本近代史》,臺北:稻鄉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初版
李杜 《儒學與儒教》,臺北:藍燈文化,民國八十七年九月
李明輝編 《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四年四月臺初版
李南衡編 《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三月初版
李黃臏 《台灣第一思想家——李春生》,桃園:聖環圖書,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一版一刷
李絜非 《臺灣》,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三月(民國三十年版)
李筱峰 《臺灣革命僧林秋梧》,臺北:自立晚報出版部,民國八十年二月一版一刷
李篤恭編 《磺溪一完人——賴和百年紀念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初版一刷
李獻章編 《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龍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二月(一九三六年版)
李獻璋編 《革新》,大溪革新會,昭和九年(1934)十月
村上玉吉編 《南部臺灣誌》,臺南州共榮會,昭和九年(1934)年
杜武志 《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臺北:台北縣文化中心,民國八十六年七月
町田三郎(連清吉譯),《日本幕末以來之漢學家及其著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三月初版
周定山(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縣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五年七月
周策縱著(楊默夫編譯),《五四運動史》,臺北:龍田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十月再版
周陽山主編 《五四與中國》,臺北:時報文化,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初版十刷
周憲文編 《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民國六十九年五月初版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 《台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六月初版
林明德 《日本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八年二月再版
林柏維 《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臺原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一版一刷
林莊生 《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臺北:自立晚報社,民國八十一年八月一版一刷
林毓生 《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九月五印
林瑞明 《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臺北:允晨文化,民國八十五年七月初版new window
林瑞明 《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民國八十五年七月初版new window
林瑞明 《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八月初版
林履信 《希莊學術論叢(第一輯)》,廈門:林小蘭,一九三二年十月初版
林慶彰編 《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二○○○年十月初版
林衡哲‧張恒豪編 《復活的群像——台灣卅年代作家列傳》,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台灣版二刷
林獻堂 《林獻堂先生紀念文集》,台中:彰化銀行,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初版
河原功 《台灣新文學運動展開日本文學接點》,東京:研文出版,一九九年十一月初版一刷
邱坤良 《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六月一版一刷
凃照彥(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版二刷
施梅樵(施讓甫編)《鹿江集》,彰化:自印本,民國四十六年二月
施淑 《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
施懿琳 《吳新榮傳》,南投:臺灣省文獻會,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一版
施懿琳、楊翠著 《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文化中心,民國八十六年
洪棄生 《洪棄生先生全集》,臺北:成文書局,民國五十九年四月台一版
胡適 《白話文學史》,臺北:莊嚴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初版
胡適、阿英等編選 《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一至十冊),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年三月台一版
韋政通 《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四月七版
徐坤泉 《可愛的仇人》,臺北:文帥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二月
柴田廉 《臺灣同化策論》,臺北:晃文館,大正十二年(1923)二月
翁聖峯 《清代台灣竹枝詞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四月初版一刷
袁克武 《臺灣》,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三月(民國十五年版)
張玉法編 《中國現代論集第六輯——五四運動》,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年十二月
張我軍(張光直編)《張我軍詩文集》,臺北:純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九月二版一刷
張恆豪編 《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初版二刷
張純甫(黃美娥編)《張純甫全集》,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張深切(陳芳明等編),《張深切全集》 ,台北:文經社,一九九八年一月
張德勝 《社會原理》,臺北:巨流圖書,民國七十六年四月一版二印
張德勝 《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臺北:巨流圖書,民國七十八年九月一版一刷
梁明雄 《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二月初版new window
盛清沂、王詩琅等編,《臺灣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民國六十六年四月
盛清沂等纂 《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民國五十七年起
莊淑芝 《臺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麥田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初版一刷
許丙丁 《日據時期最轟動的臺語神怪小說——小封神》,台北:樟樹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許俊雅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二月初版new window
許俊雅 《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許俊雅 《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初版一刷
連溫卿 《臺灣政治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十月初版
連橫 《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初版
連橫 《雅堂先生集外集》,臺北:鄭喜夫自印本,民國六十五年十月
連橫 《雅堂先生餘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十二月影印版
連橫 《臺灣語典‧雅言》,台北:金楓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五月
陳孔立編 《台灣研究十年》,台北:博遠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台灣版初版
陳水逢 《日本近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初版二刷
陳水逢 《日本現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初版
陳芳明 《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初版一刷
陳芳明 《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初版一刷
陳昭瑛 《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灣書店,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初版new window
陳昭暎 《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書局,一九九八年四月臺初版
陳玲蓉 《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民國八十一年四月一版一刷new window
陳紹韾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初版三印
陳虛谷 《陳虛谷選集》,臺北:鴻蒙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月初版
陳逸松口述(林忠勝撰),《陳逸松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修訂版一刷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一月增訂初版
彭瑞金 《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初版一刷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民國八十年三月
曾天從 《真理原理論——純粹現實序》,東京:理想社,昭和十二年(1937)五月
曾永義 《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初版new window
游勝冠 《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七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湯一介編 《論傳統與反傳統——五四70周年紀念文選》,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初版
黃光國 《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巨流圖書,民國七十七年十月一版一刷new window
黃臥松編 《崇文社文集》,彰化:崇文社,昭和三年(1928)二月
黃臥松編 《過彰化聖廟集》,彰化:崇文社,昭和五年(1930)十月
黃臥松編 《彰化崇文社貳拾週年詩文集》,彰化:崇文社,昭和十一年(1936)七月
黃臥松編 《彰化崇文社貳拾週年詩文續集》,彰化:崇文社,昭和十二年(1937)七月
黃臥松編 《彰化崇文社詩文集》,彰化:崇文社(未註明出版時間)
黃臥松編 《鳴鼓初續集合刊》,彰化:崇文社,昭和四年(1929)六月再版
黃臥松編 《鳴鼓集三集》,彰化:崇文社,昭和三年(1928)續編
黃臥松編 《聽籟集》彰化崇文社,昭和四年(1929)二月
黃俊傑 《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二○○○年九月臺初版new window
黃昭堂(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新修訂版一刷
黃英哲編(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初版
黃重添等著 《台灣新文學概觀》,臺北:稻鄉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三月
黃康顯編 《近代台灣的社會發展與民族意識》,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初版
黃得時 《臺灣的孔廟》,南投:省政府新聞處,一九八一年九月
黃富三等 《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中華文化,一九九一年七月
黃朝琴 《我的回憶》,臺北:黃陳印蓮出版,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黃煌雄 《蔣渭水傳——台灣的先知先覺者》,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初版一刷
楊千鶴(張良澤等譯),《人生三稜鏡》,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三月初版一刷
楊守愚(許俊雅編)《楊守愚日記》,彰化縣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
楊守愚(許俊雅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彰化縣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
楊守愚(許俊雅編)《楊守愚詩集》,臺北:師大書苑,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初版
楊渡 《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1923—1926)》,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一九九四年八月
楊逵(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楊翠 《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文化公司,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一刷
楊肇嘉 《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五十九年七月三版
葉石濤 《台灣文學史綱》,臺北:文學界雜誌,民國七十六年二月初版
葉石濤編譯 《台灣文學集1——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初版
葉石濤編譯 《台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二月初版
葉榮鐘 《臺灣人物群像》,臺北:帕米爾書店,民國七十四年八月一版一刷
葉榮鐘(葉芸芸策劃)《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出版社,二○○二年三月初版
葉龍彥 《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一九九八年九月初版一刷
鈴木清一郎(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增訂一版一刷new window
楢崎武 《大皇國民鍊成》,臺北:新高堂,昭和十七年(1942)二月
廖仁義 《異端觀點——戰後臺灣文化霸權的批判》,台北:桂冠出版社,一九九○年三月初版一刷
廖美玉編 《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初版
廖漢臣等編 《臺灣省通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會,民國四十年起
福武直(王世雄譯),《日本社會的結構》,臺北:東大圖書,一九八一年四月初版
緒方武歲 《始政五十年臺灣草創史》,臺北:新高堂書店,昭和十九年(1944)十二月初版
緒方惟精著(丁策譯),《日本漢文學史》,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九年四月臺三版
臺南新報社編 《臺灣大觀》,臺南:昭和十年(1935)排印本
臺灣日日新報編 《臺灣要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大正五年(1916)排印本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人文教育中心,《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初版
臺灣通訊社 《臺灣年鑑》,臺北:臺灣通訊社,大正五年(1916)至昭和十九年排印本
臺灣總督府 《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昭和十三年(1938)十二月
臺灣總督府 《臺灣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大正五年(1916)十月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昭和十一年(1936)八月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編,《新臺灣》,臺北:臺灣總督府昭和十六年(1941)排印本
臺灣總督府情報課 《決戰臺灣小說集》(乾之卷‧坤之卷),臺北:臺灣出版文化,昭和十九年(1943)十二月、二十年一月
劉崇稜 《日本文學欣賞:近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初版
劉崇稜 《日本文學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再版
劉崇稜 《日本近代文學概說》,臺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初版
劉捷 《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初版
劉捷(林曙光譯註),《臺灣文化展望》 ,高雄:春暉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一月初版(原稿一九三六年二月)
劉登翰、莊明萱等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初版
增田福太郎 《臺灣本島人宗教》,東京:明星聖德記念學會,昭和十年(1935)九月
增田福太郎 《臺灣宗教—農村中心宗教研究—》,東京:養賢堂,昭和十四年(1939)五月
樊和平 《儒學與日本模式》 ,臺北:五南圖書,民國八十四年七月初版一刷
蔣渭水(王曉波編)《蔣渭水全集》,台北:海峽學術版社,一九九九八年十月初版
蔡相煇 《台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臺原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七月一版二刷
蔡培火 《與日本國民書》(中日文對照本),臺北:學術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五月(日文版昭和三年,臺灣問題研究會)
鄭志明 《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臺北:臺原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二月一版一刷
盧修一 《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1928—1932)》,台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初版
賴和(李南衡編) 《賴和先生全集》,台北:明潭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三月初版
賴和(林瑞明編) 《賴和全集》,台北:前衛出版社,二○○○年六月
賴和(林瑞明編) 《賴和漢詩初稿》,彰化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賴淳彥 《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一九九九年十月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一卷下、二卷上),東京:明治四十三年(1910)十一月、四十四年八月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十月四版new window
謝春木 《臺灣人要求》,臺北:臺灣新民報社,昭和六年(1931)一月
藍博洲編 《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臺北:時報文化公司,一九九三年四月初版一刷
龔鵬程 《近代思想史散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十一月初版
三、期刊或論文
中澤亮治 〈「—」字論其綴方變遷〉,《愛書》十一輯,昭和十三年(1938)十二月
王志宇 〈儒宗神教統監正理楊明機及其善書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一二○期,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王見川 〈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兼論其周邊問題〉,《臺北文獻直字》一二○期,民國八十六年六月new window
王順隆 〈從近百年的臺灣閩南語教育探討臺灣的語言社會〉,《臺灣文獻》四十六卷三期,民國八十四年九月new window
王錦江 〈臺灣新文學雜誌始〉,《臺北文物》三卷三期,民國四十三年十二月
加地伸行(王中田譯),〈儒教是什麼?——儒教文化圈的歷史和社會〉《中國文化》一三九期,民國八十年五月
牟鍾鑒 〈儒家宗教觀與新人文精神〉,《宗教哲學》二卷四期,一九九六年十月new window
衣笠安喜 〈日本的近代化與儒教〉,《當代》七十九期,一九九二年十一月
吳文星 〈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 ,《思與言》十六卷三期,一九七八年九月new window
吳濁流 〈回顧日據時代的文學〉,《臺灣文藝》四十九期,民國六十四年十月
呂正惠 〈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研究的回顧——七○年以來台灣地區的研究概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二十四期,一九九六十一月new window
宋光宇 〈台灣的書房、書院及其善書著作活動——從清代到現在〉,成功大學第一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李世偉 〈日治時期臺灣的儒教運動(上)〉,《臺北文獻直字》一二○期,民國八十六年六月new window
李孝悌 〈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十九期,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李獻章(林若嘉譯)〈臺灣鄉土話文運動〉,《臺灣文藝》一○二期,一九八六年九月
林正三 〈胡適的宗教理論〉,《哲學雜誌》二十六期,一九九八年十月
林永堅 〈「臺灣話文」理論與實際之探討(日據篇)〉,《中台醫專學報》八期,民國八十三年八月
林曼麗 〈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機制與台灣美術近代化過程之研究〉,台灣美術研討會,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三日
林載爵 〈五四與臺灣新文化運動〉,收錄於《五四研究論文集》,汪榮祖編,臺北:聯經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五月
河原功(黃英哲譯)〈戰前台灣的日本書籍流通——以三省堂為中心〉,《文學台灣》一九九八年秋季號
河原功(葉石濤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日本統治下在台灣的文學〉,《文學台灣》創刊號,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邱敏捷 〈論日治時期台灣語言政策〉《臺灣風物》四十八卷三期,一九九八年九月new window
金培懿 〈日本的孔子教〉,收錄於《國際漢學論叢‧第一輯》,林慶彰編 ,臺北:樂學書局,一九九九年七月初版
金培懿 〈日據時代台灣儒學研究之類型〉,成功大學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施淑 〈日據時代小說中的知識份子〉,《新地文學》三期,一九九○年八月
施學習 〈臺灣藝術研究會成立與福爾摩沙(Formosa)創刊〉,《臺北文物》三卷二期,民國四十三年八月
施懿琳 〈日治中晚期台灣漢儒所面臨的危機及其因應之道——以彰化「崇文社」為例〉,成功大學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施懿琳 〈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再觀察——兼論其對台灣傳統詩壇的影響〉,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第四次會議: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二日
施懿琳 〈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師大國研所集刊》三十一號,民國七十六年
施懿琳 〈台灣詩人陳虛谷的創作理念及其實踐〉,《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一九九七年十一月new window
施懿琳 〈由反抗到傾斜——日治時期彰化文人吳德功身份認同之分析〉,《中國學術年刊》十八期,民國八十六年三月new window
施懿琳 〈吳新榮《琑琅山房隨筆》初探〉,《中正大學學報人文之部》八卷一期,民國八十六年
施懿琳 〈從《應社詩薈》看日據中晚期彰化詩人的時代關懷〉,《中國學術年刊》十四期,民國八十三年三月new window
洪惟仁 〈日據時代的台語教育〉,《臺灣風物》四十二卷三期,一九九二年九月new window
翁聖峯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敘》析論——就五四以來的相關論爭入手〉,《輔大中研所學刊》六期,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翁聖峯 〈日據末期的台灣儒學——以《孔教報》為論述中心〉,成功大學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翁聖峯 〈日據時期(1920—1932)臺灣儒學與儒教——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臺灣文獻》五十一卷四期,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
翁聖峯 〈台灣古典詩的研究概況〉,《文訊》一八八期,民國九十年六月一日
翁聖峯 〈評《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兼論續編《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的可行方向〉,《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十一卷一期,民國九十年三月
翁聖峯 〈試論連雅堂的墨子觀及其相關問題〉,《臺灣文獻》四十五卷三期,民國八十三年九月
翁聖峯 〈論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之研究不宜偏廢〉,《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八期,民國八十二年九月
翁聖峯 〈賴和批評江亢虎的語言策略〉,台灣文學網,ws.twl.ncku.edu.tw/hak-chia/a/ang-seng-hong/kang-khong-hou.htm,二○○○年十一月
許俊雅 〈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師大國研所集刊》三十二號,民國七十五年
郭正昭 〈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晚清學會運動(1895—1911)〉,《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三期,民國六十一年
陳芳明 〈台灣抗日運動史上的兩份重要左翼刊物:台灣大眾時報與新台灣大眾時報〉,《台灣史料研究》二期,一九九三年八月
陳芳明 〈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台灣新文學運動史導論〉,《中外文學》二十三卷九期,一九九五年二月
陳昭瑛 〈文昌帝君的信仰與儒學道統意識:台灣儒學研究之一〉,成功大學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陳萬益 〈于無聲處聽驚雷——析論臺灣小說第一篇〈可怕的沈默〉〉,收錄於《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民族國家論述——從晚清、五四到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一九九五年六月
陳瑋芬 〈大日本主義幾潮下的日本漢學者〉,成功大學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陳鏡波 〈軟派文學與拙作〉,《臺北文物》三卷三期,民國四十三年十二月
彭小妍 〈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台灣新文學的起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一九九六年三月
黃春成 〈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上)、(下)〉,《臺北文物》三卷二期、三期,民國四十三年八、十二月
黃美娥 〈日治時代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四十七卷三期,一九九七年九月new window
黃美娥 〈醒來吧!我們的文壇——再議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台灣新舊文學論戰〉,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第八次會議: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民國九十一年四月十三日
黃師樵 〈新文學運動與白話字運動〉,《臺北文物》三卷二期,民國四十三年八月
黃得時 〈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臺北文物》三卷二期、三期、四卷二期,民國四十三年八月、十二月、四十四年八月
黃琪椿 〈日治時期社會主義思潮下之鄉土文學論爭與臺灣話文運動〉,《中外文學》二十三卷九期,一九九五年二月new window
黃邨城 〈談談「南音」〉,《臺北文物》三卷二期,民國四十三年八月
塚本照和 〈日本統治時期台灣文學管見(上)(下)〉,《臺灣文藝》六十九、七十期,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十二月
楊玉君 〈幾位秀才的剪影—談日據時代的舊式知識份子〉,《新地文學》三期,一九九○年八月
楊雲萍 〈「人人」雜誌創刊前後〉,《臺北文物》三卷二期,民國四十三年八月
廖仁義 〈台灣觀點的中國哲學研究:「孔子哲學評論」與張深切的哲學思想〉,《台灣史料研究》二期,一九九三年八月
廖毓文 〈臺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臺北文物》三卷三期、四卷一期,民國四十三年十二月、四十四年五月
廖漢臣 〈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賬〉,《臺北文物》三卷二期、三期,民國四十三年八月、十二月
蔡方鹿 〈儒家的宗教觀探討〉,《宗教哲學》三卷三期,一九九七年七月new window
蔡淵洯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二十六卷一期,一九八八年五月new window
蔡慧玉 〈保正、保甲書記、街庄役場—口述歷史(一)〉,《史聯雜誌》,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蔡慧玉 〈保正、保甲書記、街庄役場—口述歷史(二)(三)〉,《臺灣風物》一九九四年六月、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蔡錦堂 〈日據時期臺灣之宗教政策〉,《臺灣風物》四十二卷四期,一九九二年十二月new window
鄭志明 〈胡適的宗教觀〉,《鵝湖月刊》十二卷八期,一九九七年二月new window
鄧紅 〈陳獨秀的獨教批判及現代意義〉 ,《鵝湖月刊》二十三卷四期,一九九七年十月new window
賴明弘 〈臺灣文藝聯盟創立的斷片回憶〉,《臺北文物》三卷三期,民國四十三年十二月
簡錦松 〈五四與日據時期臺灣傳統詩壇〉,收錄於《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中國古文學研究會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四月初版
鐘美芳 〈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七十八期(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七十九期(民國七十六年三月)
萅丞 〈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上)、(下)〉,《臺北文物》三卷二期、三期,民國四十三年八月、十二月
四、學位論文
王鳳雄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解放運動及論述—以《臺灣民報》作為分析場域(1920—1932)》,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吳春成 《日據下臺灣知識份子反殖民之意識研究—《臺灣民報》(1920—1927)個案研究》, 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學年第二學期
吳毓琪 《南社研究》,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八年六月new window
宋宜靜 《日治時期台湾郷土文学論争之研究》,日本岐阜聖徳学園大学国際文化研究科修士論文,二○○○年二月
洪世昌 《《臺灣民報》與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1920—1932)》,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陳明柔 《日據時代臺灣知識分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1920—1937)》,淡江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陳俊雄 《日據時期的臺灣寫真發展》,輔大大傳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陳美妃 《日據時代漢語文學析論》,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二年
陳美錦 《反孔廢經運動之興起》,臺大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一年一月
陳淑容 《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六月
黃佳惠 《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年六月
廖振富 《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年五月new window
廖祺正 《三十年代臺灣鄉土話文運動》,成功大學史語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七月
蔡錦堂 《台灣宗教政策研究(1895—1945)》,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博士論文,一九九○年四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